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事物的分类,各家有各家的办法。但大不了,是从类别和性质来分的。从类别分,主要是将表现形式归类。从性质分,主要是指它对人的作用来区别。
儒家思想中,《大学》一章,讲格物致知。那么,格物的格,就有区别的意思,也有分类的意思。将事物归纳起来分别归类,就得到相对普遍性的知识。知识的获得是归纳的,知识的运用是演绎的。
我也曾经怀疑过,古人这种粗糙的认识方法,是否得到的知道不够精确,不够科学。但在观察当今科学发展的方式后,也有所理解。
比如,当代科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那么,数学的规定性,虽然抽象上是精确的,但在实践中却是不太精确的。比如,1+1=2,那么,世界上有完全一样的两个1吗?实践中是没有的,那么,这个模式也只是个模拟,谈不上精确。
何况,在社会科学中,最牢靠的办法是统计学,计算出事物出现的概率,让大概率事件成为规律,小概率事件忽略不计,但小概率事件,概率再小,毕竟也出现过,我们不能当它不存在。这也是一种模糊办法,所谓科学的精确性,在自然界中,也是不好确定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首先遇到的,是一个重大的认识问题,就是“四大”。按佛教的说法,所有物质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所构成。他们把物质称为“色法”。
原来有人读经典,说到其中有一句话叫“舍利子,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我记得,韩国好像有个三级片,也叫空即是色,我也看过,其实就是普通的三级片而已,并没什么哲学的含义。
许多人理解错了,说佛法讲空,但也讲色。这些人把这个“色”理解为好色,理解为男女的色情。其实,佛家所说的色,是一切看得见甚至看不见的物质世界。原话理解我不精确,大概的意思是,物质世界的基本性质是空的,空的性质可以通过这个物质世界的变化表现出来。
回到永嘉大师的诗歌上来。放“四大”,这四大代表着一切物质世界。佛教把物质世界分为四种要素,而我所学的周易和传统文化,其分类结果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这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分法了。
小时候上学,遇到一个问题的两个答案,总是想问,究竟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如果这个正确,另一个必然错误。后来才知道,世界根本就是一个多选题,很少有单项选择的机会。
认识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不同。盲人摸象,谁错了呢?在他所摸的部分,都算对。但是,又都错了,因为没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小时候看电影,人物一出来,就想猜,这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后来接触社会,才知道,根本没什么纯粹的好人还是坏人,大多数人是好坏都有成分。况且,还有好人办坏事的,坏人也有可能办好事。
世界是复杂的,各自立场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所以,网上的杠精,十有八九,是因为与别人立场和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意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根本就错了。
世上哪有那么多是非,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评价一个人,有的人从好看还是不好看这个角度来评价,有的是从善良还是丑恶来评价,有的从有本事还是没本事来评价,有的是从有钱还是没钱来评价。都在自己立场说出结论,所以辩论就无法进行。
胁尊者告诫我们,不要与愚蠢的人辩论,诚哉是言。
佛法用四大开归类世界,是从性质上说的。易经的五行是从现象上说的。
金,代表坚硬。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流动。火代表上焰升腾。而地,代表藏养孕育。这是从世界运动的方式来说的,也就是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展现运动中,受力的方式与反应。
而四大,却更多地表现为性质描述。地大,本质为坚硬性,有保持作用。水大,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火大,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风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通过对作用来分类,以体现性质,这是佛法的一个特点。
这里,就出现了匹配问题。比如五行中,也有地、水、火,三者虽然名字相同,但意义还是有区别的。更重要的是,五行中有金木,而四大中有风。连名称都不同,如何理解呢?
佛法中的地大,有坚硬的性质,那么,与五行中的金的属性相类。而风大有生长的性质,大概又与木相类似。
总之,各种分法,决定了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基本名字和概念,决定了学术体系的话语。所以,名实之争,却是学术争论的永恒话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诗中所写“放四大”,也就是在思想意识上,放弃对物质世界的追逐。放下即佛法,这个事,在布袋和尚的传说中,已经提及。
当然,弘学的解释中,还提醒了我,另一个角度。比如任何一个事物中,都有四大的成分。比如一个人,发毛爪齿为地大。唾涕、津液为水大。体温燥热为火大,这点跟中医的五行理解相似。气息运动为风大。
永嘉大师这句话是告诫我们,我这个身体只不过是由四大组合而成的,与其它生命没什么两样。根本没有一个独特的我的存在。所以,要放下。
放下,并不是假装它不存在。而是说,它没有固定的性质,没有与世界不同的区别。那么,你就不要抱住它不放。如果说不执着于我,不执着于法。那是一种什么状态?
诸行无常,关于这一句的解释,可以写出一千万字。因为它是佛教最初的四个基本观念之一。我目前,只能理解到,所有东西都没有固定的性质这个程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么牛的人,都有少得为足的心态,我又何必非要全部理解,自找苦吃呢?
往下看。“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所谓绝对真理,是直指人心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禅宗总说自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说那些大量讲经说法,有点寻枝摘叶的偏颇。
寻枝摘叶,说得好听一点,是盲人摸像,得不出正确结论。说得更进一步,入海算沙,尽管你的结论是对的,又怎么样?大海不是通过数沙这种劳而无功的方法,推算出来的。
直接看,不就完了。
他所说的“我不能”,不是说他做不到。而是说他根本不屑于这么做。因为,太傻。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这一句,我是不懂的。但一个概念却引起了我的兴趣:六般神用。
弘学解释是六种神通。此时,显示出宗教特点了,你要说佛法是自然的平和的,但这六通概念一出来,又有点神奇了。如果真有六通,那么,佛法还真是有神仙气息啊。
所谓六通,得一一说明。如果说一个人,通过修行,能够达到这种程度,那就已经是神仙了。有人讲笑话,用中国造字的办法来分析“佛”这个字,一个人字旁,一个弗字。弗的意思是非的意思,那么结合起来,佛的意思是:非人。
有人说,这个非人,含义有两种。第一,非人,是佛法的方法,就是无人,无我的意思。这一点,前面已经读过,有那么点合理。第二,非人,就不是人。为什么?都已经成神仙了,还是人吗?
神境通,有人也叫如意通、神足通。意思是随心所欲,随意到任何空间显现自身。这种能力是不可想象的,不管多远,你只要叫观音菩萨,她就立即来到你身边。如果用中国传统的说法,跑得最快的人是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就到。
这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中国历史上有大量这种幻想和传说。在中国的四大名著里,就有两个代表人物。比如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水浒里的神行太保戴宗,因神行甲的存在,可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跟千里马差不多。但是戴宗是借助工具,而孙大圣,是自身能力。
人们对快速到达的能力如此之企盼,以至于大量的技术进步,都为交通快速化,奉献了一代又一代聪明人。从千里马的养育到汽车火车和飞机,以至于到现在的火箭飞船,无不是对神行的梦想。
仅得这一个神通,就超越了所有的人类。我想,想到达就立即到达的本事,就得超越光速了吧。但物质世界中,速度越接近光速,其质量就越接近... -->>
对事物的分类,各家有各家的办法。但大不了,是从类别和性质来分的。从类别分,主要是将表现形式归类。从性质分,主要是指它对人的作用来区别。
儒家思想中,《大学》一章,讲格物致知。那么,格物的格,就有区别的意思,也有分类的意思。将事物归纳起来分别归类,就得到相对普遍性的知识。知识的获得是归纳的,知识的运用是演绎的。
我也曾经怀疑过,古人这种粗糙的认识方法,是否得到的知道不够精确,不够科学。但在观察当今科学发展的方式后,也有所理解。
比如,当代科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那么,数学的规定性,虽然抽象上是精确的,但在实践中却是不太精确的。比如,1+1=2,那么,世界上有完全一样的两个1吗?实践中是没有的,那么,这个模式也只是个模拟,谈不上精确。
何况,在社会科学中,最牢靠的办法是统计学,计算出事物出现的概率,让大概率事件成为规律,小概率事件忽略不计,但小概率事件,概率再小,毕竟也出现过,我们不能当它不存在。这也是一种模糊办法,所谓科学的精确性,在自然界中,也是不好确定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首先遇到的,是一个重大的认识问题,就是“四大”。按佛教的说法,所有物质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所构成。他们把物质称为“色法”。
原来有人读经典,说到其中有一句话叫“舍利子,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我记得,韩国好像有个三级片,也叫空即是色,我也看过,其实就是普通的三级片而已,并没什么哲学的含义。
许多人理解错了,说佛法讲空,但也讲色。这些人把这个“色”理解为好色,理解为男女的色情。其实,佛家所说的色,是一切看得见甚至看不见的物质世界。原话理解我不精确,大概的意思是,物质世界的基本性质是空的,空的性质可以通过这个物质世界的变化表现出来。
回到永嘉大师的诗歌上来。放“四大”,这四大代表着一切物质世界。佛教把物质世界分为四种要素,而我所学的周易和传统文化,其分类结果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这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分法了。
小时候上学,遇到一个问题的两个答案,总是想问,究竟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如果这个正确,另一个必然错误。后来才知道,世界根本就是一个多选题,很少有单项选择的机会。
认识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不同。盲人摸象,谁错了呢?在他所摸的部分,都算对。但是,又都错了,因为没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小时候看电影,人物一出来,就想猜,这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后来接触社会,才知道,根本没什么纯粹的好人还是坏人,大多数人是好坏都有成分。况且,还有好人办坏事的,坏人也有可能办好事。
世界是复杂的,各自立场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所以,网上的杠精,十有八九,是因为与别人立场和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意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根本就错了。
世上哪有那么多是非,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评价一个人,有的人从好看还是不好看这个角度来评价,有的是从善良还是丑恶来评价,有的从有本事还是没本事来评价,有的是从有钱还是没钱来评价。都在自己立场说出结论,所以辩论就无法进行。
胁尊者告诫我们,不要与愚蠢的人辩论,诚哉是言。
佛法用四大开归类世界,是从性质上说的。易经的五行是从现象上说的。
金,代表坚硬。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流动。火代表上焰升腾。而地,代表藏养孕育。这是从世界运动的方式来说的,也就是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展现运动中,受力的方式与反应。
而四大,却更多地表现为性质描述。地大,本质为坚硬性,有保持作用。水大,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火大,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风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通过对作用来分类,以体现性质,这是佛法的一个特点。
这里,就出现了匹配问题。比如五行中,也有地、水、火,三者虽然名字相同,但意义还是有区别的。更重要的是,五行中有金木,而四大中有风。连名称都不同,如何理解呢?
佛法中的地大,有坚硬的性质,那么,与五行中的金的属性相类。而风大有生长的性质,大概又与木相类似。
总之,各种分法,决定了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基本名字和概念,决定了学术体系的话语。所以,名实之争,却是学术争论的永恒话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诗中所写“放四大”,也就是在思想意识上,放弃对物质世界的追逐。放下即佛法,这个事,在布袋和尚的传说中,已经提及。
当然,弘学的解释中,还提醒了我,另一个角度。比如任何一个事物中,都有四大的成分。比如一个人,发毛爪齿为地大。唾涕、津液为水大。体温燥热为火大,这点跟中医的五行理解相似。气息运动为风大。
永嘉大师这句话是告诫我们,我这个身体只不过是由四大组合而成的,与其它生命没什么两样。根本没有一个独特的我的存在。所以,要放下。
放下,并不是假装它不存在。而是说,它没有固定的性质,没有与世界不同的区别。那么,你就不要抱住它不放。如果说不执着于我,不执着于法。那是一种什么状态?
诸行无常,关于这一句的解释,可以写出一千万字。因为它是佛教最初的四个基本观念之一。我目前,只能理解到,所有东西都没有固定的性质这个程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么牛的人,都有少得为足的心态,我又何必非要全部理解,自找苦吃呢?
往下看。“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所谓绝对真理,是直指人心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禅宗总说自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说那些大量讲经说法,有点寻枝摘叶的偏颇。
寻枝摘叶,说得好听一点,是盲人摸像,得不出正确结论。说得更进一步,入海算沙,尽管你的结论是对的,又怎么样?大海不是通过数沙这种劳而无功的方法,推算出来的。
直接看,不就完了。
他所说的“我不能”,不是说他做不到。而是说他根本不屑于这么做。因为,太傻。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这一句,我是不懂的。但一个概念却引起了我的兴趣:六般神用。
弘学解释是六种神通。此时,显示出宗教特点了,你要说佛法是自然的平和的,但这六通概念一出来,又有点神奇了。如果真有六通,那么,佛法还真是有神仙气息啊。
所谓六通,得一一说明。如果说一个人,通过修行,能够达到这种程度,那就已经是神仙了。有人讲笑话,用中国造字的办法来分析“佛”这个字,一个人字旁,一个弗字。弗的意思是非的意思,那么结合起来,佛的意思是:非人。
有人说,这个非人,含义有两种。第一,非人,是佛法的方法,就是无人,无我的意思。这一点,前面已经读过,有那么点合理。第二,非人,就不是人。为什么?都已经成神仙了,还是人吗?
神境通,有人也叫如意通、神足通。意思是随心所欲,随意到任何空间显现自身。这种能力是不可想象的,不管多远,你只要叫观音菩萨,她就立即来到你身边。如果用中国传统的说法,跑得最快的人是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就到。
这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中国历史上有大量这种幻想和传说。在中国的四大名著里,就有两个代表人物。比如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水浒里的神行太保戴宗,因神行甲的存在,可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跟千里马差不多。但是戴宗是借助工具,而孙大圣,是自身能力。
人们对快速到达的能力如此之企盼,以至于大量的技术进步,都为交通快速化,奉献了一代又一代聪明人。从千里马的养育到汽车火车和飞机,以至于到现在的火箭飞船,无不是对神行的梦想。
仅得这一个神通,就超越了所有的人类。我想,想到达就立即到达的本事,就得超越光速了吧。但物质世界中,速度越接近光速,其质量就越接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