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an class="content-word">
第二十四章
</span>
1991-1993年美国波士顿
感恩节周日晚上九点,我回到宿舍。几个室友应该还在返校的路上,此时没人打搅,我把从北京带来的行李箱搬了出来。听了李先生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那块盐晶。
取出盐晶,在灯光之下,左右摆弄着查看。这一块怕是比李先生家那一块小了不少,也就是半指长,形状像是个小葫芦,小头的那边钻了孔,穿过一根红绳。要说,这两块盐晶,虽然前后相差七十年,都是系着我们父辈的保佑。
我算了算时间,北京此时应该是周一上午十点多,父亲还没有去学校授课。电话拨通了,父亲倒是被这突如其来的越洋电话惊到,忙着问我是不是有急事。
“倒也没有,”我小心地答着,生怕父亲怪我在电话上乱花钱,“刚过完感恩节,同学们还没回来。”
父亲在电话的那一端嗯了一声,“没什么事,就早点睡吧。你那边也快十点了,是不是?”
“爸,我正好在看你在机场给我的那块石头。你上次是说这是咱家祖传的吗?”
“临走时我给你的那块?”父亲一边问着,一边似是在回忆往事,“咱们家哪来什么祖传的东西?不过这一块应该是我小时候就有的,可是也没人说的清楚。”
“那爷爷、奶奶没给你留什么话或者信?”我小心地问道。
“怎么想起问这个了?”父亲反问道。
我没敢说出实话:“过节这几天看了些历史书,就想起来咱们家自己的事倒是没怎么听你说过。”
父亲沉吟片刻,清了清嗓子:“历史上的事也说不清了。我们这一代也是过来人,你爷爷、奶奶那一代经历过的,我们这一代经历过的,我们也不想让你再经历了。”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你这样的机会。你在那么好的学校,就要安心学问。”
这话题再难说下去,父亲又催着我去睡觉。挂掉电话,我仍是看着那块盐晶出神。父亲的话也是不错。李先生那块盐晶背后的故事,讲下来虽只是家事,却已满是心酸。我家这块说不准几万年前和李先生家的那一块就是同生在一个矿脉之上,那背后故事的悲喜对我就不会是听听而已那样简单了。
周一的下午,白太太给我留了言。李先生的检查并不确切,医生虽然仍有担心,可他自己执意出院,准备归程。白太太没再提起让我去看李先生,而我想着父亲的忠告,也确实该把心放回学问。
感恩节后那一周是准备期中考试的时间。这天是周二,离着最早的实变函数那一门的期中考试便只有三天了。上午没有课,我一早就去了燕京图书馆准备复习。
年轻气盛之时,集中精力看上两个小时的数学书还没什么问题,可即便是那时精神好,超过两个小时之后,也难免目困神乏,需要换换脑筋。
这就是燕京图书馆的好处。一旦到了需要换脑筋的时候,只要下到书库之中,在那一列一列的书架之上看过去,随意抽出一本书翻开,看上几行,再放回去,或是找到更难得的珍宝,捧下来,留着事后细翻,都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燕京的书实在是太多,普通方式摆放早已不复可能,书架全是建在活动的轨道之上,平常是紧紧地贴在一起,必须摇动手柄,才能推开一列刚好够一人走入的缝隙。我朝着最近常去的那部分走去,发现缝隙恰好就开在了我常去的那一列。
钻进去,扬起头,寻着原版的《新青年》和《新潮》找去。抱下《新潮》的第二卷,翻了翻,不经意间,却发现旁边的一列最上层上放着一部《哈佛三百年校友文集》。看样子,并非是公开的出版物,而是类似内部刊行的样式。我心里算着,哈佛三百年是1936年,这便与怀德纳图书馆一侧的那通石碑上所勒铭的一样。
既然是1936年,或许李先生也有所著述。想到这一层,心里不禁一阵发现宝藏一般的冲动。我忙着把手里的《新潮》放回架上,搬来取书所用的踏椅,取下了那卷文集。放在手中,仔细查看,这书的封面是黑色的皮质,上面烫金中英文的标题。翻开文集,里面的纸张边缘已经泛黄变脆,可每页的纸芯却仍是崭新的淡象牙色,看来这书已经在此沉寂多年。
我顺着目录,仔细地查找,可却是没有任何二十年代之前入学的校友。再仔细翻看书籍,却发现这是下册,而我寻找的秘密或许隐藏在上册之中。
书架上,空隙的左右却都不见上册的影子。抱着一线希望,我把下册放在其他书的上方,踮起脚尖往最上的那一层架子的后方看去。两架之间是一片漆黑,不知多少年的尘土藏匿其中,却是没有任何上卷的踪迹。
我双手扒着书架的边缘,正准备再往上踮起几厘米,却听见一声轻唤:“嘿,这可不安全。你不是在找这本吧?”
我把脚站稳,往下一看,却是西蒙斯教授站在通道的尽头,嘴角挂着得意的笑,手里还拿着一册与我手中看上去一般无异的书。
我脸上一红,忙着解释。他把手指放在唇间,嘘地一声,又指了指书架旁提醒大家安静的指示牌。西蒙斯教授冲着我挥了挥他手中的书,又向一边努努嘴,示意我跟着他走出图书馆。
在白色大理石楼梯的一侧,我们停了下来。他伸出手,炫耀地说道:“刚才是在找这本吗?”
我看着他手中的书,书脊上的标记恰恰是上卷。
“无意间看见了,就想起也许这里面有李先生写的文章,应该挺有意思的。”
西蒙斯教授脸上露出略带戏剧性的无奈表情:“书倒是被我先拿到了,不过却没找着舅公的文章。有一两篇其他校友的文章,提及1919年那年入校的学生里有舅公,可却说自从毕业之后便与他没了联系。”
他抬起手,看了看腕上的手表,然后突然问道,“快到午饭时间了,你有安排吗?”
我不知他何故问起午饭,只是下意识地摇摇头。
“那好啊,咱们一起吃午饭。我让秘书叫点外卖来,有些事我想问问你。”
西蒙斯教授的办公室在燕京图书馆二层的最左边,正好有两面宽敞的玻璃窗,能看到远处的纪念讲堂。办公室并不大,四面都是书架,桌上和地上也堆满了书籍。与立窗相对的另一面,是办公桌,看上去已是历经时日,同样也是摆满了书卷和纸稿。办公桌的一侧,书架之下,是一排矮柜,上面摆了古色古香的铜色和银色的相框。
“坐吧,”他轻快地说道,“怎么样,你看上去好像挺胸有成竹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有把握吗?”
我在黑色的木转椅上坐下,尽量地绷直双腿,不让椅子左右转动。“心里还是有些打鼓,”我低下头答道,“这几个月上课、做作业,就觉着和以前在国内挺不一样的,一点底都没有。”
“也别紧张,”西蒙斯教授乐呵呵地开导我道,“你知道吗,我记着自己第一次在这儿考试,觉着做得不好。发回来一看,才65分,直想打退堂鼓,教授说考得不好的,还不如换个初级一点的课上。真打击人。后来你猜怎么着,我一打听,我居然是全班第三,第一名才考了88分,我后面的第四就只有50几分了。”
我抬起头,看见西蒙斯教授一脸小孩子一般的畅快笑容,怕还在为多年前的学业辉煌而陶醉。
“这两天还去舅公那吗?”
我摇摇头:“这两天我忙着复习。而且,”我停下一刻,想着合适的辞令:“他讲到和伊莎白小姐的往事,心里应该还是挺难过的。”
“讲了这么多了。我听上去都有些嫉妒了。有没有什么猛料?”
他这一问把我弄得好不尴尬。
“李先生故事讲得很梗概,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味重的细节。”
我这怯生生的回话却是把西蒙斯教授逗乐了。他忙着摆摆手,说道,“玩笑、玩笑。我相信舅公讲的故事一定是很纯洁的。”
他顿了顿,侧过身,向着身边的那些照片望过去,幽幽地说道,“每家都有每家的秘密。舅公虽然是孑然一身,可身边却是牵系着好几家,又赶上那段动荡的历史,应该会有好多故事的。这就得看你的啦。”
“看我?”我不安地问道,“您怎么说靠我呢?”
“其实一开始,我就想着,舅公必然是看到你,想起了自己当年,这才会给你讲这些故事。这就是你帮他的大忙。故地重游、故人相遇,又碰到一个人,就好比他当年的影子,这么巧合,聚在一起,就像脑子里那个灯泡一下子亮了,这些故事就挡也挡不住地迸了出来。”
“西蒙斯教授,您这么说,我倒是后悔,没早点想明白。以前这几个月,真正去听他讲故事的时候也不多。这样松一天、紧一天,把时间都给错过去了。李先生马上就要回国了,却是还没有讲到您家的故事。”
西蒙斯教授笑着点点头,宽慰地说道,“这倒也不怪你,他们李家的人都这样。舅公是这样,我妈妈也是这样。你看他们两个,要是不想说的,能憋个几十年,闭口不谈。”
“也许您是得了父亲的影响?”
这话在他脸上勾起了几分异样的神情,似是苦笑,也似是一种骄傲。他双手轻轻地在桌上一撑,椅子滑向了身旁的矮柜。他把手放在了一个银色的相框上,稍稍停了一刻,似是在端详照片上的细节,然后便把相框轻轻一转,朝向了我。
“这就是我父亲,”他深情地说道,“我三岁的时候他就去世了。说实话,除了这张照片,他对我的影响,就只是在遗传里面了。”
&... -->>
<span class="content-word">
第二十四章
</span>
1991-1993年美国波士顿
感恩节周日晚上九点,我回到宿舍。几个室友应该还在返校的路上,此时没人打搅,我把从北京带来的行李箱搬了出来。听了李先生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那块盐晶。
取出盐晶,在灯光之下,左右摆弄着查看。这一块怕是比李先生家那一块小了不少,也就是半指长,形状像是个小葫芦,小头的那边钻了孔,穿过一根红绳。要说,这两块盐晶,虽然前后相差七十年,都是系着我们父辈的保佑。
我算了算时间,北京此时应该是周一上午十点多,父亲还没有去学校授课。电话拨通了,父亲倒是被这突如其来的越洋电话惊到,忙着问我是不是有急事。
“倒也没有,”我小心地答着,生怕父亲怪我在电话上乱花钱,“刚过完感恩节,同学们还没回来。”
父亲在电话的那一端嗯了一声,“没什么事,就早点睡吧。你那边也快十点了,是不是?”
“爸,我正好在看你在机场给我的那块石头。你上次是说这是咱家祖传的吗?”
“临走时我给你的那块?”父亲一边问着,一边似是在回忆往事,“咱们家哪来什么祖传的东西?不过这一块应该是我小时候就有的,可是也没人说的清楚。”
“那爷爷、奶奶没给你留什么话或者信?”我小心地问道。
“怎么想起问这个了?”父亲反问道。
我没敢说出实话:“过节这几天看了些历史书,就想起来咱们家自己的事倒是没怎么听你说过。”
父亲沉吟片刻,清了清嗓子:“历史上的事也说不清了。我们这一代也是过来人,你爷爷、奶奶那一代经历过的,我们这一代经历过的,我们也不想让你再经历了。”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你这样的机会。你在那么好的学校,就要安心学问。”
这话题再难说下去,父亲又催着我去睡觉。挂掉电话,我仍是看着那块盐晶出神。父亲的话也是不错。李先生那块盐晶背后的故事,讲下来虽只是家事,却已满是心酸。我家这块说不准几万年前和李先生家的那一块就是同生在一个矿脉之上,那背后故事的悲喜对我就不会是听听而已那样简单了。
周一的下午,白太太给我留了言。李先生的检查并不确切,医生虽然仍有担心,可他自己执意出院,准备归程。白太太没再提起让我去看李先生,而我想着父亲的忠告,也确实该把心放回学问。
感恩节后那一周是准备期中考试的时间。这天是周二,离着最早的实变函数那一门的期中考试便只有三天了。上午没有课,我一早就去了燕京图书馆准备复习。
年轻气盛之时,集中精力看上两个小时的数学书还没什么问题,可即便是那时精神好,超过两个小时之后,也难免目困神乏,需要换换脑筋。
这就是燕京图书馆的好处。一旦到了需要换脑筋的时候,只要下到书库之中,在那一列一列的书架之上看过去,随意抽出一本书翻开,看上几行,再放回去,或是找到更难得的珍宝,捧下来,留着事后细翻,都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燕京的书实在是太多,普通方式摆放早已不复可能,书架全是建在活动的轨道之上,平常是紧紧地贴在一起,必须摇动手柄,才能推开一列刚好够一人走入的缝隙。我朝着最近常去的那部分走去,发现缝隙恰好就开在了我常去的那一列。
钻进去,扬起头,寻着原版的《新青年》和《新潮》找去。抱下《新潮》的第二卷,翻了翻,不经意间,却发现旁边的一列最上层上放着一部《哈佛三百年校友文集》。看样子,并非是公开的出版物,而是类似内部刊行的样式。我心里算着,哈佛三百年是1936年,这便与怀德纳图书馆一侧的那通石碑上所勒铭的一样。
既然是1936年,或许李先生也有所著述。想到这一层,心里不禁一阵发现宝藏一般的冲动。我忙着把手里的《新潮》放回架上,搬来取书所用的踏椅,取下了那卷文集。放在手中,仔细查看,这书的封面是黑色的皮质,上面烫金中英文的标题。翻开文集,里面的纸张边缘已经泛黄变脆,可每页的纸芯却仍是崭新的淡象牙色,看来这书已经在此沉寂多年。
我顺着目录,仔细地查找,可却是没有任何二十年代之前入学的校友。再仔细翻看书籍,却发现这是下册,而我寻找的秘密或许隐藏在上册之中。
书架上,空隙的左右却都不见上册的影子。抱着一线希望,我把下册放在其他书的上方,踮起脚尖往最上的那一层架子的后方看去。两架之间是一片漆黑,不知多少年的尘土藏匿其中,却是没有任何上卷的踪迹。
我双手扒着书架的边缘,正准备再往上踮起几厘米,却听见一声轻唤:“嘿,这可不安全。你不是在找这本吧?”
我把脚站稳,往下一看,却是西蒙斯教授站在通道的尽头,嘴角挂着得意的笑,手里还拿着一册与我手中看上去一般无异的书。
我脸上一红,忙着解释。他把手指放在唇间,嘘地一声,又指了指书架旁提醒大家安静的指示牌。西蒙斯教授冲着我挥了挥他手中的书,又向一边努努嘴,示意我跟着他走出图书馆。
在白色大理石楼梯的一侧,我们停了下来。他伸出手,炫耀地说道:“刚才是在找这本吗?”
我看着他手中的书,书脊上的标记恰恰是上卷。
“无意间看见了,就想起也许这里面有李先生写的文章,应该挺有意思的。”
西蒙斯教授脸上露出略带戏剧性的无奈表情:“书倒是被我先拿到了,不过却没找着舅公的文章。有一两篇其他校友的文章,提及1919年那年入校的学生里有舅公,可却说自从毕业之后便与他没了联系。”
他抬起手,看了看腕上的手表,然后突然问道,“快到午饭时间了,你有安排吗?”
我不知他何故问起午饭,只是下意识地摇摇头。
“那好啊,咱们一起吃午饭。我让秘书叫点外卖来,有些事我想问问你。”
西蒙斯教授的办公室在燕京图书馆二层的最左边,正好有两面宽敞的玻璃窗,能看到远处的纪念讲堂。办公室并不大,四面都是书架,桌上和地上也堆满了书籍。与立窗相对的另一面,是办公桌,看上去已是历经时日,同样也是摆满了书卷和纸稿。办公桌的一侧,书架之下,是一排矮柜,上面摆了古色古香的铜色和银色的相框。
“坐吧,”他轻快地说道,“怎么样,你看上去好像挺胸有成竹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有把握吗?”
我在黑色的木转椅上坐下,尽量地绷直双腿,不让椅子左右转动。“心里还是有些打鼓,”我低下头答道,“这几个月上课、做作业,就觉着和以前在国内挺不一样的,一点底都没有。”
“也别紧张,”西蒙斯教授乐呵呵地开导我道,“你知道吗,我记着自己第一次在这儿考试,觉着做得不好。发回来一看,才65分,直想打退堂鼓,教授说考得不好的,还不如换个初级一点的课上。真打击人。后来你猜怎么着,我一打听,我居然是全班第三,第一名才考了88分,我后面的第四就只有50几分了。”
我抬起头,看见西蒙斯教授一脸小孩子一般的畅快笑容,怕还在为多年前的学业辉煌而陶醉。
“这两天还去舅公那吗?”
我摇摇头:“这两天我忙着复习。而且,”我停下一刻,想着合适的辞令:“他讲到和伊莎白小姐的往事,心里应该还是挺难过的。”
“讲了这么多了。我听上去都有些嫉妒了。有没有什么猛料?”
他这一问把我弄得好不尴尬。
“李先生故事讲得很梗概,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味重的细节。”
我这怯生生的回话却是把西蒙斯教授逗乐了。他忙着摆摆手,说道,“玩笑、玩笑。我相信舅公讲的故事一定是很纯洁的。”
他顿了顿,侧过身,向着身边的那些照片望过去,幽幽地说道,“每家都有每家的秘密。舅公虽然是孑然一身,可身边却是牵系着好几家,又赶上那段动荡的历史,应该会有好多故事的。这就得看你的啦。”
“看我?”我不安地问道,“您怎么说靠我呢?”
“其实一开始,我就想着,舅公必然是看到你,想起了自己当年,这才会给你讲这些故事。这就是你帮他的大忙。故地重游、故人相遇,又碰到一个人,就好比他当年的影子,这么巧合,聚在一起,就像脑子里那个灯泡一下子亮了,这些故事就挡也挡不住地迸了出来。”
“西蒙斯教授,您这么说,我倒是后悔,没早点想明白。以前这几个月,真正去听他讲故事的时候也不多。这样松一天、紧一天,把时间都给错过去了。李先生马上就要回国了,却是还没有讲到您家的故事。”
西蒙斯教授笑着点点头,宽慰地说道,“这倒也不怪你,他们李家的人都这样。舅公是这样,我妈妈也是这样。你看他们两个,要是不想说的,能憋个几十年,闭口不谈。”
“也许您是得了父亲的影响?”
这话在他脸上勾起了几分异样的神情,似是苦笑,也似是一种骄傲。他双手轻轻地在桌上一撑,椅子滑向了身旁的矮柜。他把手放在了一个银色的相框上,稍稍停了一刻,似是在端详照片上的细节,然后便把相框轻轻一转,朝向了我。
“这就是我父亲,”他深情地说道,“我三岁的时候他就去世了。说实话,除了这张照片,他对我的影响,就只是在遗传里面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