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陈梦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很早以前,古人就有天人感应之说,道是人主有德,天降祥瑞;人主失德,天降灾异。与之对应,佛家也有其因果报应之论,言称种善因者得善果,种恶因者得恶果。二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造物主在安排世人命运之时,似乎不大在乎惩恶扬善之原则,他那专横独断的主观随意性,也许会不可避免地导演出一幕幕好人难得好报、歹人尝不到恶果的恶作剧。不是吗?红楼梦中的甄士隐,就是一个笃于行善却不得好报的悲剧性人物。
说起来,那甄士隐原是个居住在姑苏城内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的一个乡宦,也算是当地的望族了。他为人“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可见其志之清远;“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又显其趣之高雅;而从他与落拓书生贾雨村的交接往来,更反映出他与人为善的懿德善行。瞧吧,他见穷儒贾雨村萍飘至此,寄身破庙“卖文作字为生”便寄予极大的同情“常与他交接”时邀小斋饮茗神聊;到了中秋佳节“家宴已毕,又另具一席于书房”邀雨村小酌以驱寂寞;更可贵处,当得知雨村欲赴春闱却苦无“行囊路费”时,他二话不说“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相赠,可谓雪中送炭,又连夜“写荐书两封”为使雨村进都后“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身之地”如此古道热肠,实在让人感动至深啊!
然而苍天竟如此之不公,甄士隐这个世间少有的大好人,却得不到上苍的护佑,在人生途中一个个致命打击接踵而至。先是在一个元宵之夜,他视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女儿英莲倏然失踪,为此他和夫人“昼夜啼哭,几乎不顾性命”;哪料祸不单行,女儿丢失后仅两个月,葫芦庙遭遇大火,连带把甄府也烧“成了一堆瓦砾场”;尔后,又因“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吓,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加,竟渐渐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如此桩桩件件,可见其凄惋可怜之状,竟何其悲凉也。
本来,世道兴衰,人生荣枯,乃世间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荣与枯、兴与衰之间,实在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一定就荣而枯,兴而衰,也不一定就枯而荣,衰而兴;但从整个世界而言,荣与枯、兴与衰却总是像两对难兄难弟,自始至终相伴而行,从而把这个世界闹腾得热闹非凡。曹雪芹塑造的甄士隐这个人物形象,我想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这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上,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非客观规律,善者和恶者并不一定都能得到相应的报应,保不定还会出现像甄士隐那样行善却得恶报的令人痛心的现象;但如甄士隐所说“弟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尽管人生世上,前途难卜,却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真善美的刻意追求,更不必带着功利之目的去行善安良,不图报偿,惟求心安,方可做得堂堂正正之人。笔者如此领会,不知是否违拗曹公原意,姑妄言之,聊备一说,不亦可乎!
很早以前,古人就有天人感应之说,道是人主有德,天降祥瑞;人主失德,天降灾异。与之对应,佛家也有其因果报应之论,言称种善因者得善果,种恶因者得恶果。二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造物主在安排世人命运之时,似乎不大在乎惩恶扬善之原则,他那专横独断的主观随意性,也许会不可避免地导演出一幕幕好人难得好报、歹人尝不到恶果的恶作剧。不是吗?红楼梦中的甄士隐,就是一个笃于行善却不得好报的悲剧性人物。
说起来,那甄士隐原是个居住在姑苏城内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的一个乡宦,也算是当地的望族了。他为人“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可见其志之清远;“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又显其趣之高雅;而从他与落拓书生贾雨村的交接往来,更反映出他与人为善的懿德善行。瞧吧,他见穷儒贾雨村萍飘至此,寄身破庙“卖文作字为生”便寄予极大的同情“常与他交接”时邀小斋饮茗神聊;到了中秋佳节“家宴已毕,又另具一席于书房”邀雨村小酌以驱寂寞;更可贵处,当得知雨村欲赴春闱却苦无“行囊路费”时,他二话不说“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相赠,可谓雪中送炭,又连夜“写荐书两封”为使雨村进都后“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身之地”如此古道热肠,实在让人感动至深啊!
然而苍天竟如此之不公,甄士隐这个世间少有的大好人,却得不到上苍的护佑,在人生途中一个个致命打击接踵而至。先是在一个元宵之夜,他视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女儿英莲倏然失踪,为此他和夫人“昼夜啼哭,几乎不顾性命”;哪料祸不单行,女儿丢失后仅两个月,葫芦庙遭遇大火,连带把甄府也烧“成了一堆瓦砾场”;尔后,又因“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吓,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加,竟渐渐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如此桩桩件件,可见其凄惋可怜之状,竟何其悲凉也。
本来,世道兴衰,人生荣枯,乃世间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荣与枯、兴与衰之间,实在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一定就荣而枯,兴而衰,也不一定就枯而荣,衰而兴;但从整个世界而言,荣与枯、兴与衰却总是像两对难兄难弟,自始至终相伴而行,从而把这个世界闹腾得热闹非凡。曹雪芹塑造的甄士隐这个人物形象,我想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这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上,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非客观规律,善者和恶者并不一定都能得到相应的报应,保不定还会出现像甄士隐那样行善却得恶报的令人痛心的现象;但如甄士隐所说“弟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尽管人生世上,前途难卜,却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真善美的刻意追求,更不必带着功利之目的去行善安良,不图报偿,惟求心安,方可做得堂堂正正之人。笔者如此领会,不知是否违拗曹公原意,姑妄言之,聊备一说,不亦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