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三国之群芳寻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郑泰忙介绍道:“此乃我弟郑浑,字文公,现年二十五岁,因醉心家传铸兵之术,名声不彰,未能举得孝廉,尚为白身。”
金良听说此人正是郑浑,忙道:“公业,你这兄弟可是大才,请为我引见。”????郑浑,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三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以工匠身份被记入史册的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机械发明家马钧则是郑浑的弟子。当时的史学家把郑浑的历史功绩定在他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治政措施上,完全忽视了郑浑在兵器冶炼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郑浑(生卒年不详),字文公。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南)人。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名守,东汉名儒郑众曾孙、名士郑泰之弟。
郑浑起初携侄子郑袤到淮南避难,在寿春的袁术礼待他,但郑浑知道袁术必定会失败,于是投靠当时担任豫章太守的好友华歆。后来曹操听闻他的事迹,征召他为掾属,历任下蔡县长和邵陵县长,当时天下还没有平定,百姓都强悍浮躁,不考虑生育繁殖,那些生了儿子养不活的,就一概都不哺育。郑浑每到一地任职,就没收当地人的渔猎工具,督责他们种地养蚕,又连带开辟稻田,加重对弃婴罪的处罚。开始百姓怕犯法,后来生活好转,吃穿都有些富裕,就再没有不养育婴儿的了。生下来的男女。很多都取郑字为名。后来被辟命为丞相掾属,升任左冯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当时梁兴等人掳掠了五千多户人家。强迫他们一同烧杀抢掠,周围各县无力抵抗,都很恐惧,县令都都逃到左冯翊的治所高陵。当时有人提议移将治所到别处据险防守,但郑浑反对,认为这是向梁兴示弱,又认为应该劝降梁兴部众。让他们自动瓦解。于是郑浑一方面修筑城墙,一方面以重赏鼓励吏民打击梁兴的部众。吏民每每掳得他们的妻儿,妻儿被掳的部众都向郑浑请降,于是梁兴的部众渐渐瓦解;同时又派吏民到山谷劝降,又命令各县官员回到治县安抚投降的民众。这些措施令梁兴大为恐惧。只好退守鄜城,不久,夏侯渊率军赶到,与郑浑率领的民兵击破梁兴的部众,并斩杀梁兴及其党羽。贼寇靳富等人挟持夏阳县长、邵陵县令和很多官吏百姓进入硙山,郑浑再次带兵征剿,大破靳富,解救出两个县的官员和被劫持的百姓。又有叫赵青龙的,杀死左内史程休。郑浑听说了,派壮士赶去砍下他的首级。前后归附郑浑的达到四千多家,从此山贼都被扫平。当地人民安定、专心生产。后来郑浑转任上党太守。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伐汉中,郑浑被任命为京兆尹,制订移居之法,令新移到京兆地区的人民安定生活,更向汉中提供军粮和派民众到汉中耕作生产。曹操因而十分欣赏郑浑。再次任命他为丞相掾属。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曹丕称帝。任命郑浑为侍御史,加职驸马都尉,调任阳平、沛郡太守,后历任山阳和魏郡太守,所在皆有治绩,地方井然有序,深受百姓爱戴。
魏明帝曹叡听闻他的事迹后,下诏将他的治绩公告全国。又调任将作大匠,郑浑为官清廉朴素,妻儿都常常忍饥挨冻。郑浑逝世后,朝廷下诏任命其子郑崇为郎中。
郑袤将赴任广平太守时,司马懿就以郑浑、卢毓、王肃任职地方的事迹来勉励郑袤。>
郑浑来到金良面前,正要向金良行礼,金良连忙把他扶起来:“文公,我正要派人去征召你,不想你却跟随乃兄身边,这真是天降大才与我金良。”
郑浑闻听金良之言,简直感激涕零:“贤霆公过誉了,郑浑实不敢当。”
郑浑经常听到有人讽刺挖苦他身为世家公子却操持下贱工匠之术,因此,即使他人品很好,也从来没被举过孝廉,二十多岁了还是一介白身,跟年纪轻轻就官居中枢的哥哥郑泰相比,他混得很不如意。忽然听到这么大的人物如此折节与他,他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金良微笑看着郑浑,待郑浑情绪稳定下来,方才问道:“我听乃兄说你醉心家传铸造兵器之术,不知郑家铸兵之术有何特色?”
一讲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郑浑一改原来的木讷慌张,神采飞扬起来:“我家先祖名麻,本来是汝南郡郑家的嫡系传人,擅长打造兵器,一直是本朝御用将作大臣,不过先祖后来触犯了权贵,被流放到西凉高昌县,先祖在高昌把西域锻造工艺和中原锻造工艺相结合,又用西域传来的钢铁,打造出的兵器锋利无比,人们都称先祖所炼出的钢材为麻钢。后来我先祖得到宽恕,迁到荥阳,遂将此锻钢之术传承下来。怎奈后来的郑家族人渐渐厌弃锻造兵器,改以儒学传家,郑家随后多出笔墨文臣几无将作大臣,若非我偶得先祖遗留下的几册书简,此精妙锻钢之术险些失传。我得先祖传承,又经过数年潜心研究,终得铸兵之道,首先炼钢,生铁杂质甚多,须要鼓风猛火煅烧,烧成铁水,然后加入铁粉,不断搅拌,然后去渣,如此这般,不断循环,便可将铁内杂质除去一些,然后重复大力锻打,百锻方成神兵。”
金良点头称赞道:“文公传承乃祖神艺,真乃可喜可贺。我看此二法可称为,一为炒钢,一为百炼钢,乃祖将此二法结合一起,大大提高了铸兵之速与兵器之质地,当真是精妙工艺,但是……”
郑浑急问:“但是什么?请贤霆公明示。”
金良笑道:“炒钢之法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只可用作锻造神兵利器。用来装备数万人马则力有未逮。”
郑浑亦是皱起眉头,他知道金良的意思,金良已经下了招揽自己的心思,奈何顾虑到炒钢百炼钢工艺的缺陷,金良下不了决心,略作思索,便道:“贤霆公可多招募铁匠。我将我郑家铸造兵器之法传授他们,只要铁匠过千。数万兵器亦不是难事。”
金良笑道:“过千铁匠?文公说笑了,遍寻整个荆州,能有一百名铁匠就算好的了,多数铁匠都依附在世家大族。不可能为朝廷效力。”
郑浑见人手不足,亦是无可奈何,便问道:“贤霆公有何良策?”
金良便想起了那个时空看过的一些东西,笑道:“不如用灌钢之法。”
郑浑眼前一亮:“何为灌钢之法?”
金良便给他比划道:“先选用含铁较多的铁精石,以此炼出好的生铁,再把生铁烧成生铁水,把生铁水灌注在熟铁上,这样几度熔炼,便成纯钢。钢炼成之后。便以熟铁作刀背,用钢作刀锋,反复锻打。并用牲畜尿液和油脂来淬火。这样做出来的钢刀,锋利无比,我估计能砍断叠放在一起的三十多片甲片。”
郑浑想了想,便欣喜道:“此法甚为可行,待我到了邺城便筑炉试炼。只是不知奉先公何以知道有此灌钢之法。”
金良曾经在《北史-艺术列传》读过里面的记载,“綦毋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
只是金良绝对不可能把这个实情告知郑浑,便诡言道:“我之前去征伐时曾得一书简,里面记载了炼钢之法,似是如此模样,不过那书简已经残破,被我丢弃。”
郑浑听金良这么一说,很失望地说道:“本来我想看看那书简里对灌钢之法的详细记载,却已残破,真是可惜,看来我只能自行摸索了。”
金良笑道:“以文公之精益求精,必能摸索出更好的炼钢之法。”
郑浑又向金良一拜:“精益求精!我以贤霆公此言自勉,必定为贤霆公献上更为精妙的炼钢之法。”
金良沉声道:“不只是炼钢之法,更有诸般兵器制造之法,比如连弩,比如投石车,比如火药,比如火油,这些都须文公为我主持。文公既无官职在身,不如入我幕府,为镇南将军麾下军械曹,负责所有军械打造。”
郑浑望了已经走远的郑泰,眼神里略有犹豫:“郑浑还是想如同兄长一般,被举荐孝廉登入朝堂,不想终日与铁器为伍。”
金良看郑浑的犹豫神态,便笑道:“文公之才,与乃兄不同,何必舍己之长,而取己之短!”
说到这里,金良压低声音,给郑浑一个定心丸:“文公可知,我大汉制度,实权不在三公,亦不在九卿,而在尚书台,三公若不领录尚书事,便如同摆设。我欲建议太后和天子调整尚书职位,预设六部,其中一部设为工部,我心目中的工部尚书非文公莫属,奈何你年幼资浅,可先为我镇北将军军械曹,等六部齐备后再转入其中兼领郎中,继而迁侍郎,后迁尚书之位,如此便和乃兄郑泰并驾齐驱,不知文公意下如何?”
郑浑从兄长郑泰那里得知金良如今是太后和天子面前的宠臣,是这次移驾襄阳另立中央的主谋,虽然官职不甚高,却手握兵权,乃新朝廷第一权臣,只要他一句话,自己绝对能摆脱白身,他这样的大人物不会轻许诺言,... -->>
郑泰忙介绍道:“此乃我弟郑浑,字文公,现年二十五岁,因醉心家传铸兵之术,名声不彰,未能举得孝廉,尚为白身。”
金良听说此人正是郑浑,忙道:“公业,你这兄弟可是大才,请为我引见。”????郑浑,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三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以工匠身份被记入史册的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机械发明家马钧则是郑浑的弟子。当时的史学家把郑浑的历史功绩定在他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治政措施上,完全忽视了郑浑在兵器冶炼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郑浑(生卒年不详),字文公。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南)人。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名守,东汉名儒郑众曾孙、名士郑泰之弟。
郑浑起初携侄子郑袤到淮南避难,在寿春的袁术礼待他,但郑浑知道袁术必定会失败,于是投靠当时担任豫章太守的好友华歆。后来曹操听闻他的事迹,征召他为掾属,历任下蔡县长和邵陵县长,当时天下还没有平定,百姓都强悍浮躁,不考虑生育繁殖,那些生了儿子养不活的,就一概都不哺育。郑浑每到一地任职,就没收当地人的渔猎工具,督责他们种地养蚕,又连带开辟稻田,加重对弃婴罪的处罚。开始百姓怕犯法,后来生活好转,吃穿都有些富裕,就再没有不养育婴儿的了。生下来的男女。很多都取郑字为名。后来被辟命为丞相掾属,升任左冯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当时梁兴等人掳掠了五千多户人家。强迫他们一同烧杀抢掠,周围各县无力抵抗,都很恐惧,县令都都逃到左冯翊的治所高陵。当时有人提议移将治所到别处据险防守,但郑浑反对,认为这是向梁兴示弱,又认为应该劝降梁兴部众。让他们自动瓦解。于是郑浑一方面修筑城墙,一方面以重赏鼓励吏民打击梁兴的部众。吏民每每掳得他们的妻儿,妻儿被掳的部众都向郑浑请降,于是梁兴的部众渐渐瓦解;同时又派吏民到山谷劝降,又命令各县官员回到治县安抚投降的民众。这些措施令梁兴大为恐惧。只好退守鄜城,不久,夏侯渊率军赶到,与郑浑率领的民兵击破梁兴的部众,并斩杀梁兴及其党羽。贼寇靳富等人挟持夏阳县长、邵陵县令和很多官吏百姓进入硙山,郑浑再次带兵征剿,大破靳富,解救出两个县的官员和被劫持的百姓。又有叫赵青龙的,杀死左内史程休。郑浑听说了,派壮士赶去砍下他的首级。前后归附郑浑的达到四千多家,从此山贼都被扫平。当地人民安定、专心生产。后来郑浑转任上党太守。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伐汉中,郑浑被任命为京兆尹,制订移居之法,令新移到京兆地区的人民安定生活,更向汉中提供军粮和派民众到汉中耕作生产。曹操因而十分欣赏郑浑。再次任命他为丞相掾属。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曹丕称帝。任命郑浑为侍御史,加职驸马都尉,调任阳平、沛郡太守,后历任山阳和魏郡太守,所在皆有治绩,地方井然有序,深受百姓爱戴。
魏明帝曹叡听闻他的事迹后,下诏将他的治绩公告全国。又调任将作大匠,郑浑为官清廉朴素,妻儿都常常忍饥挨冻。郑浑逝世后,朝廷下诏任命其子郑崇为郎中。
郑袤将赴任广平太守时,司马懿就以郑浑、卢毓、王肃任职地方的事迹来勉励郑袤。>
郑浑来到金良面前,正要向金良行礼,金良连忙把他扶起来:“文公,我正要派人去征召你,不想你却跟随乃兄身边,这真是天降大才与我金良。”
郑浑闻听金良之言,简直感激涕零:“贤霆公过誉了,郑浑实不敢当。”
郑浑经常听到有人讽刺挖苦他身为世家公子却操持下贱工匠之术,因此,即使他人品很好,也从来没被举过孝廉,二十多岁了还是一介白身,跟年纪轻轻就官居中枢的哥哥郑泰相比,他混得很不如意。忽然听到这么大的人物如此折节与他,他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金良微笑看着郑浑,待郑浑情绪稳定下来,方才问道:“我听乃兄说你醉心家传铸造兵器之术,不知郑家铸兵之术有何特色?”
一讲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郑浑一改原来的木讷慌张,神采飞扬起来:“我家先祖名麻,本来是汝南郡郑家的嫡系传人,擅长打造兵器,一直是本朝御用将作大臣,不过先祖后来触犯了权贵,被流放到西凉高昌县,先祖在高昌把西域锻造工艺和中原锻造工艺相结合,又用西域传来的钢铁,打造出的兵器锋利无比,人们都称先祖所炼出的钢材为麻钢。后来我先祖得到宽恕,迁到荥阳,遂将此锻钢之术传承下来。怎奈后来的郑家族人渐渐厌弃锻造兵器,改以儒学传家,郑家随后多出笔墨文臣几无将作大臣,若非我偶得先祖遗留下的几册书简,此精妙锻钢之术险些失传。我得先祖传承,又经过数年潜心研究,终得铸兵之道,首先炼钢,生铁杂质甚多,须要鼓风猛火煅烧,烧成铁水,然后加入铁粉,不断搅拌,然后去渣,如此这般,不断循环,便可将铁内杂质除去一些,然后重复大力锻打,百锻方成神兵。”
金良点头称赞道:“文公传承乃祖神艺,真乃可喜可贺。我看此二法可称为,一为炒钢,一为百炼钢,乃祖将此二法结合一起,大大提高了铸兵之速与兵器之质地,当真是精妙工艺,但是……”
郑浑急问:“但是什么?请贤霆公明示。”
金良笑道:“炒钢之法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只可用作锻造神兵利器。用来装备数万人马则力有未逮。”
郑浑亦是皱起眉头,他知道金良的意思,金良已经下了招揽自己的心思,奈何顾虑到炒钢百炼钢工艺的缺陷,金良下不了决心,略作思索,便道:“贤霆公可多招募铁匠。我将我郑家铸造兵器之法传授他们,只要铁匠过千。数万兵器亦不是难事。”
金良笑道:“过千铁匠?文公说笑了,遍寻整个荆州,能有一百名铁匠就算好的了,多数铁匠都依附在世家大族。不可能为朝廷效力。”
郑浑见人手不足,亦是无可奈何,便问道:“贤霆公有何良策?”
金良便想起了那个时空看过的一些东西,笑道:“不如用灌钢之法。”
郑浑眼前一亮:“何为灌钢之法?”
金良便给他比划道:“先选用含铁较多的铁精石,以此炼出好的生铁,再把生铁烧成生铁水,把生铁水灌注在熟铁上,这样几度熔炼,便成纯钢。钢炼成之后。便以熟铁作刀背,用钢作刀锋,反复锻打。并用牲畜尿液和油脂来淬火。这样做出来的钢刀,锋利无比,我估计能砍断叠放在一起的三十多片甲片。”
郑浑想了想,便欣喜道:“此法甚为可行,待我到了邺城便筑炉试炼。只是不知奉先公何以知道有此灌钢之法。”
金良曾经在《北史-艺术列传》读过里面的记载,“綦毋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
只是金良绝对不可能把这个实情告知郑浑,便诡言道:“我之前去征伐时曾得一书简,里面记载了炼钢之法,似是如此模样,不过那书简已经残破,被我丢弃。”
郑浑听金良这么一说,很失望地说道:“本来我想看看那书简里对灌钢之法的详细记载,却已残破,真是可惜,看来我只能自行摸索了。”
金良笑道:“以文公之精益求精,必能摸索出更好的炼钢之法。”
郑浑又向金良一拜:“精益求精!我以贤霆公此言自勉,必定为贤霆公献上更为精妙的炼钢之法。”
金良沉声道:“不只是炼钢之法,更有诸般兵器制造之法,比如连弩,比如投石车,比如火药,比如火油,这些都须文公为我主持。文公既无官职在身,不如入我幕府,为镇南将军麾下军械曹,负责所有军械打造。”
郑浑望了已经走远的郑泰,眼神里略有犹豫:“郑浑还是想如同兄长一般,被举荐孝廉登入朝堂,不想终日与铁器为伍。”
金良看郑浑的犹豫神态,便笑道:“文公之才,与乃兄不同,何必舍己之长,而取己之短!”
说到这里,金良压低声音,给郑浑一个定心丸:“文公可知,我大汉制度,实权不在三公,亦不在九卿,而在尚书台,三公若不领录尚书事,便如同摆设。我欲建议太后和天子调整尚书职位,预设六部,其中一部设为工部,我心目中的工部尚书非文公莫属,奈何你年幼资浅,可先为我镇北将军军械曹,等六部齐备后再转入其中兼领郎中,继而迁侍郎,后迁尚书之位,如此便和乃兄郑泰并驾齐驱,不知文公意下如何?”
郑浑从兄长郑泰那里得知金良如今是太后和天子面前的宠臣,是这次移驾襄阳另立中央的主谋,虽然官职不甚高,却手握兵权,乃新朝廷第一权臣,只要他一句话,自己绝对能摆脱白身,他这样的大人物不会轻许诺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