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宋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士江长认为:“礼记.祭统说:‘国君主持祭祀,有变故便派人代行,这样国君便不违反礼仪。,郑玄注:‘国君虽不亲自主持祭祀,在祭祀礼仪方面没有阙失,对国君德行也没有损害。,愚意以为,有变故便一定派人代行,表明没有改变日期的说法。由有关官员充当主祭人,就说明不应当改变日期。”太常丞陆澄认为:“考察周礼载宗伯的职责,‘如果君王不能亲临主持祭祀,就代理其位。郑玄注:‘君王因故未来,宗伯代为主祭。’臣以为这是说临近祭祀前三日致斋期间,祭祀诸事齐备,神灵不可渎慢,致斋时间不可太久,而君王有其他事情,便派有关官员代理主祭。置叁始七年四月,置世担准备亲临太庙主持祭祀。庚戌,皇帝驾临用牲祭祀月神。辛亥曰,大雨。由有关官员代理主祭。这一件事虽然不是人为原因,却也是自然障碍。考察古代礼仪,没有违背周代制度。据礼记载,‘孔子回答兽工说,正当祭祀那一天,却出现日食,太庙发生火灾,如果用作祭品的牛羊猪三牲送到了还没有杀,那么祭祀可以废止’。这样看来,祭祀并不是没有可以废止的特殊情况。但要根据事情轻重不同善于变通。出现日食,太庙发生火灾,是重大灾害变故,所以竟至于三牲送到了祭祀都可以废止。以此类推,可以寻思一些道理。现在还是在致斋之前进行七天散斋的期限之内。还没有进入致斋期,如果有一般丧事、大风大雨、时曰事务变动,祭祀可以延期。不违背情理,不妨害典制,另外卜择祭祀吉曰,有什么值得疑惑的呢?愚意认为散斋期内如果有丧事或者大雨,可以改变祭祀期。衹是进入致斋期内及时日逼近的情况下,才派有关官员代行主祭。又前代司空顾和陈述,皇帝到南郊祭天,途中遇雨,应当改日再进行郊祀,他的意见被采纳施行。郊祀天地与告祭太庙,其敬重可说是相等,到了郊祀当天尚且可以改移,何况散斋期间呢。”殿中郎殷淡认为:“曾子问篇载‘出现食,太庙发生火灾,三牲还没有杀,那么祭祀可以废止’。如果有变故就派人代理主祭。告祭祖庙敬重,郊祀天地礼大,所以太庙火灾,出现日食。容许改变日期;如果是一般丧葬小事,从事理上说不应变更时间。所以春秋载备郊祀之牛被鼷鼠咬伤,便改用它牛卜其吉凶,这是不合礼制的。晋世祖让有关官员代行主祭,顾司空改移郊祀日期,看不出当时有什么合适的理由,这两件事不足为准。愚意以为出现食,太庙火灾,上天责罚的变异,才可以改祭祀日期。至于一般丧葬小事,不应当变更时间。”众人意见各不相同。参酌合议认为,既然有理论依据,而且晋朝改变郊祀期,宋初变更祭庙时间,都有成例为准。故孟月散斋期间,遇有大雨及一般丧事,应改移时间另择吉曰,不作一定限制。衹有在进入致斋期间及逼近仲月节的情况下,如果皇帝不能亲临主祭,不改移祭祀日期,才派有关官员代理主祭。下诏同意。
大明五年十月甲寅,有关部门上奏说:“本月八日冬祭二庙,公卿大臣代理主祭。此时为皇太子麸蛆服丧。”前太常丞庾蔚之认为:“礼制规定有丧事停止祭祀,原因是祭祀必定有鼓乐。因为皇太子是元嫡所生,所以皇上也为献妃服丧,不因至尊而减省。既然正在大功丧服期间,愚意以为不应当举行祭祀。有变故,三公代理主祭,是指祭祀时间合宜不必改动,不是今天这种情况。卿亡故尚且小复祭,何况太子妃呢?”博士司马兴之认为:“服最轻丧服鳃麻就不举行祭祀,是礼记的大法。卿亡故不复祭,是春秋的明确规定。又考逊曲平原公主去世,直堂堕认为不应三个月停止祭祖祭天地等活动,但是仍提出殓而待葬期间,暂且停止这类祭祀,改为吉祭,祭奠亡灵。寻思这段话的意思,并不是派有关官员代祭祖庙。平原公主这种不入丧服制度的丧事,尚且因为未下葬而停止祭祀祖庙天地,何况现在是皇太子妃去世,正在大功丧服期间而未拊庙呢?上考礼制文典,下依前代成例,不能举行冬祭。”领军长史周景远认为:“考察礼记载‘服鳃麻之丧不举行祭祀’。那么服大功之丧停止祭祀,按理自不待言。现在皇太子故妃既未下葬,也未按变通礼仪,那么就应当依照礼制停止冬祭。皇上也在大功丧服期间,按礼不能亲临主持祭祀。不是礼记所谓有变故一类情况,也不应派三公九卿代理主祭。”右丞徐爰认为:“礼记,‘服总麻之丧不举行祭祀’,是普遍要求。大夫因为尊贵绝丧,及其有丧服,不能有什么不同。祭统说‘君王遇有变故派人代祭是可以的,,意谓按照礼制应当祭祀,君王不能够斋戒奉祀,祭祀又不可缺省,所以派大臣代理主祭。不是说君王不应当祭祀,而是由有关官员代理主祭。晋咸宁四年,景献皇后驾崩,是晋武帝伯母,宗庙停止丁三个月祭祀,虽皇后名号比太子妃尊崇,但事例大略可以作为依准。现在太子妃去世皇上正服大功之丧,不是遇有变故一类情况。既然还未下葬,就是说冬祭应当停止。考察庾蔚之等人议论,意旨没有不同,不进行冬祭为妥。太子妃丧事卒哭之后拊庙,完全按照丧礼常典。”下诏同意。
大明七年二月丙辰,有关部门上奏说:“皇上巡视逗左,练武围猎,获得野兽先献祭太庙、章太后庙,并供设肉酱美酒,三公九卿主祭,献祭麸妃阴室,室长主祭。”太学博士虞稣认为:“查考周礼,四季练武田猎,献祭牺牲,各有具体礼仪。春季田猎演练军队,进献所猎得的禽兽祭社;夏季田猎演习野战宿营,进献所猎得的禽兽夏祭宗庙;秋季田猎作战演习,进献所猎得的禽兽祭祀四方之神;冬季田猎举行大检阅,进献所猎得的禽兽冬祭宗庙。据汉祭祀志:‘立秋那天,在西郊举行迎秋气之礼完毕,开始弘扬武威,名叫“躯刘”圣驾驰入苑囿之中,亲执弓弩射箭,获取大鹿小鹿作牺牲。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装载猎获的牺牲驱车送往陵庙。,这样看来,春季田猎献祭祖庙,没有先例可以依准.”兼太常丞庾蔚之认为:“虞鲧所说的田猎不同季节各有相应礼仪,这些礼仪制度久已废行。现在政通人和,边境安宁,田猎习武,训练兵众,又供奉牺牲,敬献太庙、章太后庙,合情合理。社主是土神,司空是土官,所以祭社派司空主祭,祭祀太庙应派上公主祭。参酌讨论田猎礼仪制度,四季各有不同规定,而礼仪制度随时代不同也有增减变更。现在早已不再祭祀四方之神,三杀的礼仪,旷废很久,猎获的禽兽,破了头面伤了皮毛,不是生擒的不献祭。太宰令谒者挑选上杀奉送,先献祭太庙、太社、章太后庙,依旧派太尉主祭。”下诏同意。
明帝泰豫元年七月庚申,有关部门上奏说:“七月秋祭,皇上在居丧期间,是否亲临主祭请转发礼官详细讨论。考察为父母服丧三年的制度,规定从天子到平民都遵行。汉文帝痛感秦政流弊,于是制定了变通原则。从魏、晋以来,卒哭之后拊祭于祖庙,随即穿吉服。考礼记。王制载,‘居丧三年不祭祀宗庙,衹祭祀天地社稷,称为越绋行事’。郑玄注:‘不敢因为人世丧葬废弃对最尊贵的天地社稷的祭祀。’范宣责难挂题、壁鳄说,居丧期间之所以不祭祀宗庙,是因为从情理上讲,此时先祖也哀痛悲伤,与生者相同。迭固祭志中说:‘礼制规定,有丧服在身,便不举行吉祭。服最轻的总麻之丧,如果对祖考有丧服,那么也不祭祀,因为神灵不会受祭。’寻思宫中发生变故,即使不是居丧期间,也停止祭祀三个月,居丧不举行祭祀。如果不是像三年居丧期间一定要亲临主祭那种情况,那么应按昭穆庙次柿祭宗庙。而今必须三年丧毕,然后谛祭夹祭,所以知道不举行祭祀的用意,必有值得深思之处。起居注载,晋武帝有父母之丧,两年之中,并不亲自主持祭祀。这也是近代前事。臣等考虑皇上孝亲超过周文王,情深意切,丧服即使脱去,哀思萦绕心中。寻考礼典成例,似不应亲临主祭。有关官员奉命代行,祭祀礼仪不为旷缺。仰思孝亲,虔敬居丧,似较为妥当。臣等参酌详议,都有明证,宜如所奏。”诏同意。
后废帝元徽二年十月丙寅,有关部门上奏说:“皇上亲临主祭太庙奉祀文皇帝太后的时候,孝武皇帝及昭皇太后,虽然亲缘并非正统,然而曾经北面为臣,不知是否应当亲自执爵奉祀?”下转礼官讨论。入学博士周山文认为:“考礼制规定,尊贵者尊重血统从上,卑贱者尊重血统从下。孝武皇帝对于皇上来说虽然亲缘并非正统,而祖宗庙号,已列入七庙。愚意以为皇上亲临主祭太庙的时候,应当亲执觞爵奉祀.昭皇太后既然从亲属关系宗法礼制方面而言不是正嫡,应当派三公奉祀。”博士颜燮等四人的意见与周山文相同。兼太常丞韩贲认为:“晋景帝对于世祖来说,肃祖对于孝武帝来说,都是旁系尊长,晚辈亲执觞杓奉祀。现在孝武皇帝对于皇上来说,是亲伯父,神主列于祖宗庙祠,皇上祭祀太庙的时候,我认为应当亲执觞爵奉祀。而昭皇太后对于皇上来说,亲缘上没有名分,情感上则很疏远,比如自身对庶母,作为子要祭祀,而到下一代孙就停止祭祀,何况她是伯父的庶母呢。愚意以为对昭皇太后执爵奉祀,可以交付有关官员进行。”前左丞逐面认为:“置世祖宗坚塞、至遗、蕴担庙祠,都是晋帝的伯父,本朝明确规定,并没有让有关官员代为执爵奉祀的礼仪。愚意以为皇上亲执觞爵奉祀孝武皇帝,更允满虔敬深情。昭皇左卮贵为皇帝之母,尊崇一时,在神庙之中与童、宣二庙一同享受祭祀,皇上不但不应亲自奉祀,而且应当商议迁庙。目前请暂且依旧,由三公奉祀诏认为孙缅的意见妥当。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十月戊辰,有关官员奏言毁置章皇太后庙的礼仪。二品官参与讨论的有六百六十三人。太傅江夏王刘义恭认为:“经典文献残缺不齐,真伪难辨,训诂传注各家异说,没有人完全信从,探求者也很少能弄清楚。所以辩论六宗,两个儒者的观点各不相同;论述宗庙迭毁,学者中造成混乱。章皇太后生育文帝,佑助中兴大业,庆流后世子孙,德义光照远方。应当千秋万世奉祀,一代又一代垂范。怎能反而按照一般礼仪,迁庙降抑等同于凡庶。提出迁庙之议者怀疑不应当奉祀,实际上附会纪传,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并没有弄清楚典籍文意。考礼记讲不代祭,而对于慈母,则另有不同。谷梁传讲祭祀庶母,至孙而止,别立神主奉祀。可见亲执觞爵奉祀,事情与以往记载不同。由大君奉祀,其职司更加郑重,贵为人主,其运数特别合于神灵。况且汉代仪制,太后配祭拊庙,晋朝规定,太后庙祠保留奉祀。远考史书记载,近按臣下愚见,章皇太后庙不应迁置,比较符合礼义。所依据公羊传的说法,恰好为固执之见。太后与帝王同样尊崇高贵,怎能按平民百姓那样祭祀,从情理上分析,从礼制上考求,这样做就是抛弃礼法,不恭不敬到了极点。我认为章皇太后庙应与天子七庙相同,六代以后迁置。”参与讨论者当中六百三十六人赞同刘义恭的意见不毁。散骑侍郎王法施等二十七人发表意见主张应当迁庙。领曹郎中周景远重新发表意见,认为刘义恭等人不迁庙的议案较为妥当。下诏同意。
大明二年二月庚寅,有关部门上奏说:“本朝殷祭,没有祭祀章后庙。高堂隆所议魏文思后依照周朝姜螈庙柿祭夹祭,以及徐邈答称晋朝宣太后殷祭旧事,请交付礼官讨论议决。”博士逊武认为:“考礼记。祭法载,‘建立都邑,设置庙祧坛婵举行祭祀,数量多少按亲疏远近确定。因此君王设立七庙,远祖之庙称为祧。郑玄注:‘天子对庙中世次疏远之祖,迁去神主,一昭一穆合藏于二祧之中,夹祭时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合祭。,王制载:‘夹祭棉祭。’郑玄注:‘夹,意思是合。集合先君神主于祖庙而祭祀,称为夹祭。自三年丧毕之后于夏季桥祭,五年于秋季夹祭,称为五年之中两次殷祭。’又注,‘柿,就是大祭’。春秋文公二年记载,‘在太庙大祭。传说:‘毁庙的神主,陈列于太祖庙中;没有迁庙的神主,都升享祀之位,同太祖享受大合祭。,传说:‘集合同族远近祖先神主举行大合祭,以昭穆庙次为序。,祭统载:‘在太庙举行大合祭,则群昭群穆远近祖先神主都在,不失伦序。,现在殷祭是合祭太祖庙,远近祖先神主以昭穆庙次为序。章太后神主已屈居在外,没有列入正庙。如果奉迎其神主进入太庙,既不敢配列于正常庙次,又没有听说在昭穆之外另立享祀之位。如果按照徐邈说的那样,现在殷祭在另外的庙中奉祀,则违背了梢夹大祭集合远近祖先神主大合祭,以昭穆庙为序的礼仪。塑垄说:‘阴室四个未成年而死者,不一同夹祭而就其庙祭祀。’这是他所说的同一个意思。丧服小记载,‘未成年而死者与没有后嗣者,其神主附属于祖父庙享受合祭。祭法载,‘王下祭未成年而死者。郑玄注:‘在祖庙西南角祭祀未成年而死的嫡子,称为阴厌。,既然在祖庙西南角附属于祖父受祭,那么未成年而死者的神主在祖庙西南角就有享祀之位,并不是在别宫受祭。现在章太后庙,春夏秋冬奉祀,虽然没有至孙而止,如果太庙举行棉夹大祭,而在别宫单独祭祀童立后,与按季节秋祭冬祭等相同,则违背褚就是大祭的含义,也不符合夹就是合祭的记载。我认为不宜与太庙同样具有举行殷祭的礼仪。产堂坠答称魏文思后依照且塑差姬庙梢祭夹祭,又不分辨夹的含义,而改夹的意思为大享祀,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啊。株守文籍,皮毛浅学,令人担忧根本违背了礼仪制度的主旨。”博士王燮之认为:“按柿为小祭夹为大祭,礼典中没有正式文句,而据情理事例探求,似乎有可以作为依据的。寻思夹作为祭名,意思虽然指合祭,然而在祭典之中,夹祭是最重大的。以虔诚孝思奉祀亡亲,尊崇敬爱的深情无边无际,既然殷祭太祖庙,也自然盛祀小庙。譬如祭祀尊者,可以推及卑者。所以套堂隆谈到就是以夹的名义而言也应祭祀。因此魏文思后,晋宣后,虽然神主并没有列于太庙,却仍然都依照周朝姜螈庙谛祭,其用意就是如此。另外,徐邈所引述四个未成年而死者不夹祭,就其庙而祭祀,作为别宫享祀的事例,造就是实证。愚意以为,章皇太后庙也应当殷祭。”太常丞孙缅发表意见认为:“夹祭作为祭名,其含义就是合祭,遵循经典,依据古代礼仪,逊迭的论述很详尽。我考虑小庙礼制。始自魏朝,晋朝具体施行,可作为前例依准。高堂隆谈到以夹的名义而言也应祭祀,以表达虔诚的情感。徐邈引述就其庙祭祀四个未成年而死者,作为别宫享祀的例证。孙武根据未成年而死者的神主附属于祖父庙,认为庙中有未成年而死者享祀之位。考未成年而死者舆祖父事实上虽然同庙,但就祭礼而言并不是一同合祭。从东汉开始,七庙同在一宫之中,祭礼规定,未成年而死者的神主,附属于各自祖父庙受祭。既然是参与合祭,则必定是集合众庙而祭。愚意以为章太后庙殷祭,礼仪可以此类推。”祠部朱膺之认为:“祭祀闳宫神庙,高堂隆、趟怡都说周朝人夹祭,每年都夹祭阖宫。魏、晋两代,依照周朝礼制,奉祀太后神庙,名儒通晓礼仪制度,没有人批评非议,不犯过错不忘根本,遵循旧有典章制度。愚意赞同王燮之、孙缅的意见。”下诏说:“章皇左丘已追尊皇太后封号,祭祀礼仪应与天子七庙相同,怎么能够惟独不殷祭章皇太后庙,隔绝于这样的盛大祭祀之外呢。古时候周朝夹祭闳宫神庙,魏、置两代都依照皱礼制奉祀太后神庙,历代垂范没有废弃。现在应当继承前代典制,以表达虔诚的敬意。”
明帝泰始二年正月,孝武昭太后驾崩。五月甲寅,有关部门上奏说:“晋太元年间,开始确定太后尊号,徐邈论述宗庙祭祀礼仪制度,从此以后,确立为通常典制。现昭皇太后对于皇上来说,没有亲缘关系,皇上特制了义服。关于太后神主拊庙的礼仪,应当下转礼官详细讨论。”博士型篷、太常丞虞厘发表意见:“正名分而存礼仪,是国家的善典;君臣如同父子,史传有明文论述。今昭皇太后正位皇帝之母,受封皇太后尊号,其神主拊庙礼仪,应按典制隆重完备。母亲因儿子而尊贵,经典史传都有明确记载。奉祀孝武帝,既然百代不毁,那么昭太后神主拊庙的礼仪,就没有道理有所减损。愚意以为神主应当入拊章太后庙.另外,应当依照晋朝元皇帝对于愍童,室查对于丞妄丘那样,祭祀的时候,皇上不亲执觞爵奉祀,而派有关官员祭祀。”当时去塞宣太后神主已入拊童左后庙,长兼仪曹郎虞蛊发表意见认为:“按春秋义理,庶母即使名义上同样封有尊号,而实际上仍然与正嫡有别。因此神主仍居别宫,而由公子主持祭祀。现昭皇太后既然不是皇上生母,皇上更没有亲自奉祀的道理。周礼宗伯之职规定:‘如果君王不亲临奉祀,就由宗伯代理主祭。’因此应当派有关官员代行祭祀礼仪。另外,妇人没有通常的秩位,各自按丈夫名位确定,丈夫亡故便按儿子名位为次。昭皇太后就正位在前,宣太后追尊名号在后,按名位的顺序而言,应当将昭皇太后新神主之位升于宣太后神主之前。”经过参酌详审,虞稣的意见最为妥当。下诏同意。
泰始二年六月丁丑,有关官员上奏说:“将于七月秋祭二庙,依旧皇上亲临奉祀。孝武皇帝庙室,皇上亲执觞爵奉祀,并拜伏。又昭皇太后庙室也应拜祭,祝文称皇帝名讳。另外,皇后本月二十五日虔诚庙见,拜祭孝武皇帝、昭皇太后,礼制上并没有明文依据,请下转礼官讨论确定。”太学博士刘绲认为:“考晋元帝曾为愍帝之臣,秋祭冬祭奉祀,也派有关官员代为主祭。况且兄弟不互相作为后嗣,鲁史春秋有明确记载。以此类推,孝武皇帝庙室,皇上不能亲执觞爵奉祀,不能拜伏。祭祀那天皇上亲临章皇太后庙,经过昭皇太后庙室,前议已确定派有关官员奉祀,皇上不应进拜。昭皇太后正号久已确定,神主登列祖庙享祀,反复考虑,祝文应称皇帝名讳。考察礼仪制度,没有弟妇拜见伯兄的规矩,又昭皇太后位居旁尊,所以皇后拜祭孝武皇帝、昭皇太后,按理没有必要。孝武皇帝庙室、昭皇左后庙室,也不要进献牺牲。”太常丞虞愿认为:“按秋祭冬祭礼仪,应由继位嗣君主祭,所以旁尊神位即使很近,弟侄也不奉祀;虽然有君臣名分,但宗法礼制没有奉祀的规定。考晋景帝是武壶伯父,远童祭祀的时候,还是进奉觞爵。当今皇上既然是塞皇童的继嗣,对茎造应当衹进拜就可以了,而派有关官员执觞爵奉祀。考礼记载‘经过陵墓便扶着轼致敬,经过祀庙便下车。对于神衹,尚或肃穆致敬;何况昭太后为天下国母,皇上曾北面为臣,对于兄长的母亲应当恭敬,所以说皇上应当进拜昭皇太后庙室,祝文应当称皇帝名讳。寻思皇后庙见的礼仪,本义是虔诚致敬,现在对于孝武帝而言,论其叔嫂关系,便没有相见拜问的规矩,按其尊卑等次,也没有相见的道理。另外,皇后进宫之初,昭后还在后宫正位,很久以前,已备尽拜谒之礼。愚意以为,孝武帝、昭太后二庙室,都不要再献牲告祭。”经过参酌详审,认为虞愿的意见为合宜。下诏同意。
后废帝元徽二年十月壬寅,有关部门上奏昭太后庙迁置事宜。下转礼官详细讨论。太常丞韩贲发表意见:“按春秋义理,君母无上尊贵,希望以后永远享祀。周代制度天子七庙传承帝统,尚且五代以上就要迁庙。何况对于伯父的母亲,没有丧服关系而要举行祭祀,考察前代,没有这样的成例可作依准。”都令史殷匪子发表意见:“昭皇太后神主不附属于祖宗,反正应当迁庙。有人说,‘妾拊庙于妾的祖姑,,拊庙既然必须告祭,迁庙也不应当不同。应当告祭章皇太后庙室。按礼记说:‘妾拊庙于妾的祖姑,没有妾的祖姑,那么可以另外献牲拊庙于女君。’当初章太后对于昭太后,按照昭穆次序而言,则并不是妾祖姑,也不是女君,不符合礼记中规定范围。我想坚立后名位确实极高,从前开始拊庙之初,自然上拊于赵后庙室,神主奉安于西庙,并且都用币告祭所有庙室。古代制度,大事一定要告祭祖庙,又说每件事都要告祭。祭祀礼仪,用牲也用币。考查魏、晋以来,各有不同情况。元台十六年,交礼官论定。大学博士殷灵祚提出建议说:‘吉事告祭用牲,凶事告祭用币。,从此以后,按吉凶分别,已经是一代成典。现在拊庙告祭,虽然不完全是凶事,但也谈不上是吉事,所以应当依然按以往礼仪,用币遍告二庙。又考虑昭太后迁庙,神主便不能再陈列于太祖庙,博士提出附属虞祭所立神主埋于庙两阶之间。按两阶之间本来是用以埋告币埋虞祭神主的地方。从前虞台说过,按照五经典制,将迁庙神主附属于虞祭神主,埋在庙的北墙,很可以作为依据。昭太后神主迁出埋好之后,宣太后上室不可不虚置,太后便应升位。升位之后,又应供设肉脯肉酱以安神。现在礼官所提出的意见,错误疏略很不周全。迁庙事体重大,请广泛讨论考察。”左仆射刘秉等七人赞同殷匪子的意见。左丞王谌又附议,说:“用币遍告二庙,将迁庙神主埋在庙的北墙。宣太后上室,又供设肉脯肉酱以安神,壁匿王的意见为合宜。”下诏同意。
魏明帝左和三年,下诏说:“按照宗法礼制,国君没有后嗣,便选择支子中贤者入继大宗为后嗣,入继者则应当继承正统而奉行公义,怎能衹顾私亲呢。漠宣帝入继旦谴为后嗣,后来给悼考追加皇号;选基查由诸侯王援立为皇太子而嗣成壶即帝位,不久董塞等人举亡童为例,排斥朝议,于是追尊塞童生父为茎皇,在京师立恭皇庙,塞壶又尊崇生母定陶王丁姬为帝太后,称中塞宣,与盛壹母垦值宣并列,僭越无礼,天怒人怨,不降福保佑,又拒绝师丹忠正的劝谏,以致祖母尽立后所居挂宣正殿失火,生母丁姬死后棺椁被焚。自此以后,这种追尊本生父母的作法不断有人相沿仿行。谨命三公九卿各部门官员,深深以前代为鉴戒.后嗣之中万一有人是由诸侯支子入继大统,那么就应当深明为人后嗣的大义。如果有人胆敢巧言谄媚,胡作非为,引诱奉承君上,滥建尊号,称生父为皇,称生母为后,即使是股肱大臣,也一概诛杀,毫不宽赦。将此诏书用金策书写,珍藏于宗庙之中,编著为法典。”此后高贵乡公直鬓、常道乡公苴蹙援立,都没有追尊本生父母。
晋愍帝垂塑四年,司徒梁芬议论追尊礼仪,皇帝没有同意,同时左仆射索辫等人也引述魏制为例,认为不可以。所以祇追赠吴王为太保。元查左兴二年,有关官员上奏提出琅邪恭王应当尊称皇考。贺循发表意见认为:“礼典明确规定,儿子不能因为自己爵位提高,便追尊其父名号。”皇帝又同意了他的意见。漠代追尊本生父母的成例以后就废弃了。
魏明帝有个爱女名叫淑涉,三个月就夭折了,皇帝悲痛到了极点,追封谧号为平原懿公圭,葬在南陵,在京师建了庙宇。这些作法是没有前例的,是违背礼制的。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七月辛酉,有关官员上奏说:“束平冲王年幼也没有后嗣,未成年而亡衹服丧五个月。虽然君夭折臣不服丧,但应当有入主祭,然而束乎国国号是追赠的,又没有王臣。不知是否应当迁移灵位、立庙、拊庙?即转礼官详细讨论。”太学博士徐宏发表意见:“束平冲王既然没有后嗣,封国足追赠的,实际上没有王臣,五个月殇服结束之后,便应迁移灵位。礼甜说:‘未成年而亡与没有后嗣者,附属于祖父庙亨祀.’又说:‘士大夫不应当衬庙于诸侯,而应拊庙于祖父辈中的士大夫。’同样诸侯不应当拊庙于天子。东平冲王则应拊庙于祖父辈中封王的人,因此应附属于长沙景王庙。”下诏同意。
大明四年某月丁巳,有关官员上奏说:“安陆塱虽然划定了封土,但还没有营建宗庙,四季献祭奉祀,其神主附属于江夏国宗庙。江夏宣王生母,是否应当祭祀?”太学博士傅郁认为:“不应当祭祀。”右丞徐爰认为:“考礼记载,‘对慈母妾母不世代祭祀。郑玄注:‘因为慈母妾母都不是正嫡,所以传云为其子者祭祀,至孙而止。礼记又载:‘妾子无母者,受父命以妾之无子者作慈母而为其后,同样也有为祖庶母之后的情况。,郑玄注云:‘按为慈母后之例类推,父妾没有儿子,也可以命自己的庶子作为她的后代。,思考这段文义,对于父妾的祭祀,不一定衹是于这一代。江夏宣王太子身任都督郢州诸军事,是第四皇子,安陆宣王遇害,圣上痛惜哀悼,以皇帝爱子出继,为宣王后嗣,改封江夏王,开启了一个新的封国,成为江夏国始祖。当初王夫人养育宣王,国行正道,虽宣王遇害,皇上无所厌弃,又深表哀敬之情,命皇子出继安坠,改封江夏。然而王夫人既没有能够拊庙江夏,又不从祭塞堕,就此事按情理分析,愚意以为应当依照祖庶母也有人作为她的后代的礼制,将王夫人、江夏宣王太子神主合列于宗庙奉祀。”仅郁、途爰两人的意见不同,经参酌详审,认为徐爰的意见正确。下诏同意。
左明六年十月丙寅,有关官员上奏说:“故晋陵孝王刘子云没有后嗣,神主入庙后三日,国臣按照临时制订的办法除释,每月初一、十五,周年忌日,是否还应当临哭?祭祀的时候,谁担任主祭?”太常丞庾蔚之发表意见:“故王安葬后三日,国臣按照临时制订的办法已除释,但灵位前献祭供案仍在,每月初一、十五及周年忌日,国臣还是应当临哭,改换素服,戴白蛤帽,由上卿主祭。王既然没有后嗣,又没有服三年之丧的人,周年时亲属除服,而封国仍然存在,便应当设立宗庙,为封国始祖。除服的那天,神主暂时附属于祖父庙受祭。诸王不能附属于作为天子的祖父庙,应当附属于从祖父封国庙,待晋陵国新庙建成后回到新庙室。晋陵孝王没有择立后嗣之前,四季祭祀,通常由上卿主祭。”左丞徐爰也发表看法,认为庾蔚之的意见允当。下韶同意。
大明七年正月庚子,有关官员上奏说:“故宣贵妃特加殊礼安葬,不知是否应当立庙?”太学博士虞稣发表意见:“说:‘天子有后。有夫人。’檀弓说:‘舜葬在苍梧之野,三妃没有随葬。,昏义说:‘后设立六宫,有三夫人。,因此三妃也就是三夫人。后有三妃,好比天子有三公。据周礼,周代官爵自一命至九命凡九等,三公官爵是八命,诸侯官爵是七命。三公官秩既然高于列国诸侯,三妃也自然比庶邦夫人尊贵。据春秋传,仲子不是鲁惠公元配嫡妻,但隐公尚且代桓公尊异其母,为别立一庙而祭祀。现贵妃是天子册封,理应建立新庙.”左丞涂爱发表意见:“宣岂蛆已获殊礼安葬,礼仪高于其他妃嫔之上,按古代典制考察,有具体依据。庙堂建造,应当选置将作大匠掌理。”经过参酌详审,认为虞稣、徐爰的意见允当。下诏同意。
大明七年三月戊戌,有关官员上奏说:“新岂王为宣贵妃服丧,齐衰一年;忌日之后十一个月,戴练冠,举行小祥祭礼;十三个月,着白色丧服;十五个月,举行大祥祭礼,此后不着丧服,在心中悼念三年。不清楚宣贵妃神主拊庙,应当在什么时候?神主入庙的时候,是应当先附属于别的庙室,还是直接奉入新庙呢?如果在大祥祭礼至除服祭礼一个月期间奉神主入庙的话,时逢四时之祭是否能够举行?新安王在心丧期间,能不能亲临奉祭?”太学博士虞稣发表意见:“春秋传说:‘把死者的神主附祭于祖庙要制作神主,遇熏祭、尝祭、樯祭就在祖庙中连同其他祖先一起祭祀。’尝祭是吉祭,大祥祭礼至除服祭礼期间,神主不能入庙,入庙应在除服祭礼完毕除去丧服之后。新安王心丧三年期间,若逢四时节令,便应当在庙中举行吉祭,新安王亲自奉祭也无妨。拊的意思,就是把后死者神主附于先死者庙十。丧服小记说:‘诸侯不应当拊庙于天子。’现贵妃爵位与诸侯相等,自然不应当柑庙于先后。另外,既然为贵妃别立新庙而祭祀,就无所谓拊庙主事。况且卒哭之后,更加没有拊庙之理。”左丞徐爰发表意见认为:“礼仪制度有增减变化,古今不完全相同,虽然说卒哭祭之后拊庙,拊庙要制作神主,一时诸侯,都是除服祭礼完毕之后神主入庙。大祥祭礼之后服麻衣丧服,边缘用布,本来不用彩饰,元嘉年间改革服制用浅红色;居丧时睡草垫,头上和腰间缠麻带,以及改变除服制度,皇宋都重新作了具体规定。况且宣贵妃养育新安王,特加殊礼安葬,在灵位前供奉祭品,在中门外倚木为庐居丧,都是新安王作丧主,为宣贵蛆别立新庙开始祭祀,不应当由朝廷经办。我认为在除服祭礼完毕除去丧服之后,新安王可以亲执觞爵主持四时祭祀。如果有特殊事故,由三卿代理主祭。宣贵妃上高于皇姑,下超过列国夫人,不能拊庙他处。”经过参酌比较,虞堑的意见大体上与盐爰没有不同,应以徐爰的意见为合宜。下诏同意。
大明七年十一月癸未,有关官员上奏说:“置医画报送请示公文:耋王庙依照庐陵等国现行礼制,一年五次祭祀。二国因为王有衡阳王丧服,今年内不举行祭祀。国没有继位嗣王,由三卿主祭。是否与有丧服之例相同?”博士颜僧道发表意见:“礼记说:‘祭祀者于死者无丧服,因为祭品已陈列,便也祭祀。,现在晋陵王有衡区王小功丧服,应当同意二国今年都不举行祭祀。”太常丞座蓝之发表意见:“鳃麻丧服不祭祀,是据丧主而言的。晋陵国虽然现在没有嗣王,应当依照有嗣王的情况确定丧服,依循不举行祭祀的规定。衡阳王是族伯服鳃麻丧服,那应当三个月祭祀。”兼左丞徐爰发表意见:“晋陵国嗣王未立,将来继承王统者还不知亲疏远近。怎么可以凭空估计亲疏远近丧服等级,而损害祭祀礼仪的肃穆虔敬呢。”经过参酌比较,认为徐爰的意见允当。下韶同意。
大明八年正月壬辰,有关官员上奏说:“已故齐敬王刘子羽将来选立后嗣,不知是应当现在就制作神土设立庙堂,还足等待有了后嗣的时候?如果现在不设立庙堂,又在哪裹举行祭祀呢?”游击将军徐爰发表意见认为:“封国没有后嗣继王位,按照制度规定应当废除。始封国应当有嗣王继承王位。皇子追蹭封王,则为一国始祖。君未成年而死臣不服丧,自古以来作为丧礼准则,怎么能够没有神主庙堂,不举行祭祀。而等待有了后嗣的时候呢。我认为应当制作神主设立庙堂,依旧由三卿主祭。”各部门广泛讨论,认为途爰的意见允当。命令开始修建庙堂。庙堂建成之后,制作神主,依照晋陵王近例,先暂时拊于庐陵孝献王庙中。祭祀完毕,神主便回新庙。还没有选立后嗣之前,通常由国上卿主祭。
礼记载:“共工氏统治九州的时候,他的儿子句龙掌管土地,称为后土,能平治九州水土,所以被祭祀为社神。”周于甲曰祭社,这是选用日期开始的一天。“筑社坛是用来立地神的方法。地载育万物,天垂示星象。人从上地取得财富,根据天象制定法则,因此尊崇天而亲近地。所以要教导民众赞美天地之德而加以报答。家中以中霤之神为主,而国家以社神为主,这是向民众显示立家立国的根本。”所以说以立社祭祀土地之神来报答土地而追思万物的初始。烈山区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儿子叫农,能播种各种谷物。他的后裔叫柱,辅佐颛顼担任稷官,掌管农事,后来周族的弃继续他的事业,把方法传布给人们,因此被祭为稷神。礼记载:“天子为万民百官立社,叫做太社;天子为自己立社,叫做王社。”所以国家有两个社,而稷也有两个。汉朝、魏朝则有官社,而没有稷,所以通常是两个社一个稷。晋初沿袭魏制,没有改变。到太康九年时,改建宗庙,于是社稷坛同宗庙都迁移了地方。便下韶说:“社神实际上衹有一个,就把两个社合并祭祀。”于是车骑司马傅咸上表说:“按祭法太社王社各有其义。天子尊崇郊祀天地,所以亲耕籍田。天子躬耕是为了得到祭祀的谷物,以敬奉上帝。谷梁传说:‘天子亲耕籍田,以供给奉祭的谷物。’亲耕籍田,是表示自己报答天地,天子为自己立社,就是用亲耕籍田来报答。国家以人为根本,人以谷物为命根,所以又为百官万民立社,以祈求丰年报答天地。报答者的范围和事项有所不同,所以分别有太社和王社。王景侯论述王社,也说是春天亲耕籍田祈求丰年,秋天收获后报答。而论述太社,却说‘王者在治下方千里以内,为天下各族姓的人立社,称为太社,不在京师为自己立社’。王景侯这个论点,是依据祭法‘大夫以下的人。聚成百家以上就立一社,叫做置社。王景侯解释说:‘就是今天的里社。’王景侯解释祭法,则认为置社是民间的社。但是又另外论述认为太社是民间的社,没有通晓祭法意旨。太社是天子为民祈福而设,故称天子社。郊特牲说:‘天子的太社,必须接受霜露风雨。,因为天下各族姓的人众多,天子为他们共同立社,所以称为太社。至于大夫以下的人,聚成百家以上就立一社,其数量多少不一,就以里所命名。左氏传记载在清丘之社会盟,就是这样的例证。可见民间的社已不能称为太社。那么太社如果不设立在京都,又应当设立在何处呢?祭法又说:‘天于为天下各族姓的人设立对七种神的祭祀。天子为自己也设立对七种神的祭祀。’说为自己,指为自己祭祀。说为天下各族姓的人,指为天下各族姓的人祭祀。太社与七种神的祭祀,其文正相等。论者详考于此,便说典籍所载衹有对五种神的祭祀而没有对七种神的祭祀。按祭祀五种神,是国人的大祀;祭祀七种神,是天下的小祀。周礼所说祭祀凡是小祀,便是穿墨冕礼服的祭祀。王量堡解释大厉说:‘比如周代杜伯,鬼有所归宿,便不做恶鬼。’现在说没有两个社,指王景侯解释祭法不是说没有两个社,而是说口传没有这样的文字。像王景侯这样精明,先拟定论点而后解释典籍记载,便依据自己的论述废弃明文。如此看来,不但是关于两个社的问题,就是想想王景侯所作的一些解释,也很不容易消除。以前受敕书,尚书.召诰载:‘在新邑立社祭土地之神,用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作祭品,,不立两个社的意思明明白白。考郊特牲载:‘祭社神和稷神用牛、羊、猪作为祭品。’如果一定要援引召诰用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的文字,以证明没有两个社,那么郊特牲祭稷神就没有牲用作祭品了。论者便说,举社为例,可以明了稷。如果举社可以明稷之说成立的话,为什么不可以举一以明二呢。‘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军事。若因故取消不如保存。况且保存则有理,取消则没有根据。周礼封人之职‘掌管设立社谴’。没有稷字。现在帝社没有稷,当是出于此。然而国家主要祭祀社稷,所以经传经常称社稷。周礼载,王祭稷则穿绋冕礼服。这是王社有稷的记载。封人掌管设立社谴,其文中没有稷字,论者认为是略文,从文意可以知道有稷。我认为应当仍旧立太社、帝社,而且帝社增设稷坛。”这时成粲发表意见认为:“王景侯论述太社不立在京都,这是要破坏郑氏礼学。”傅咸又上表认为:“像成粲如此议论,土景侯的注文便会由此遭破坏。大雅说:‘于是设立冢土。’毛公注解道:‘冢土,就是太社。’王景侯注解诗经,就是采用毛公此说。禹贡(j睢土五色。王景侯注解道:‘天子取五色土建成太社,分封四方诸侯。分别取某方某色土,以代表天下四方。’这样看来,太社仍然还是建立在京都。不知成粲此论从何而出,与注解相背离。上违背了经典明文记载,下破坏了王景侯的注解。臣虽然愚顽狭隘,学问浅薄,但有所愚见,不能沉默无语,谨此再次上表。”刘宣发表意见与傅越相同。下诏说:“社神实际上衹有一个,但世代沿袭有太社、帝社两个社坛,众人意见不相一致,不必改作,应仍然照旧,如同魏朝制度。”
到晋元帝建武元年,又依照束汉制度设立太社、帝社和一个稷坛。太社的祝文写道:“地德普施天下,恩泽万里无疆。恭敬建立太社,祈求保佑万邦。悠悠四海之内,百姓安泰吉祥。”帝社的祝文写道:“坤德厚载万物,皇土王畿永存。恭敬建立帝社,供奉土地之神。四时祭祀神明,喜迎万福临门。”据周礼.考工记,王宫布局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历代遵循这个制度,所以束汉洛阳宫殿布局,社稷在宗庙之右,到东置又是这样。三国吴时宫城的东门是雩门,疑吴国社坛也在宫殿东边,与宗庙同在一处。宋沿袭旧制,没有改动。
魏朝三位皇帝都亲耕籍田,因此没有停止祭祀先农。其礼仪没有听说有特殊的方面,应当是遵从还垡仪制。执事告祭用牛、羊、猪三牲为祭品。晋元帝、晋哀帝都打算亲耕籍田,但没有实行,礼仪制度也没有记载。
宋文帝五塞二十一年春天,皇上亲耕籍田,在籍田中间南北向道路之西、东西向道路之南建立先农坛。坛高四尺,四周各两丈。底座四面都修建台阶。台阶宽度是五尺,另外加筑矮围墙。先农坛与南北向道路东西向道路的距离都是二十丈。皇上未到之前,司空、大司农率领太祝令以及众执事在天刚亮时用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作祭品,告祭先农坛。祭祀礼器用祭祀社稷的礼器。祭祀完毕,把祭祀用的肉分送给参与祭祀的人。旧有典制,祭祀先农又常常列入郊祀天地的活动之中。
连毯礼仪制度,皇后到东郊御苑中亲自采桑。蚕室祭祀的蚕神是苑窳妇人、寓氏公主。祭祀蚕神用少牢羊、猪二牲作祭品。晋武帝太康九年,杨皇后在西郊亲自采桑,祭祀教民育蚕之神先蚕。先蚕坛高一丈,四周各两丈,四面都有台阶,台阶宽五尺。先蚕坛位于采桑坛东南帷宫以外,距帷宫有十丈远。皇后未到之前,太祝令在天刚亮时用一太牢牛、羊、猪三牲作祭品,告祭先蚕坛。谒者一人监祭。祭祀完毕,撤去供祭食物,把祭祀用的肉分送给随从采桑以及参加祭祀的人。
魏文帝黄初二年六月庚子,初次祭祀五岳四渎,一一秩祭,遍于群神,将珪璋玉器痉埋于地下、沉入河底作为祭品。六年七月,皇帝率领水军进入淮河。九月壬戌日,派遣使者将玉璧沉入淮河,这是祭河神的礼仪。
魏明帝太和四年八月,皇帝到东方巡视,派遣使者用特牲一头牛作祭品祭祀中岳,这是祭山神的礼仪。
魏元帝咸熙元年,皇帝前往长安,派遣使者用玉璧币帛作祭品祭祀华山,这是祭山神的礼仪。
晋穆帝升平年间,何琦论述修建五岳祠的必要,说:“唐尧、虞舜时制度,天子五年巡察一次,按所至五方相应的五色用牲,加柴焚烧祭祀五岳,望祭山和群神。所以称为‘通过名山向上天表示虔敬’。是为了敬告天地神祇,请它们受祭,以报答它们的功德。因此不发生灾害瘟疫,而风调雨顺,气候宜人。后来到了夏、商、周三代,各朝代年数长短虽然不同,但是祭祀山川i的礼仪没有改变。五岳之神秩位如同三公,四渎之神秩位如同诸侯,在经典传记中都有记载,所谓有事就要举行祭祀,没有人能够废弃。及至台、选定都垩直,、周丞虽然原本不在应祭祀的大川之内,但是因为两条河水靠近咸阳,所以都得以比照大川一样进行祭祀。那么原本确立祭祀的名山大川,怎么可以不进行祭祀呢!自从丞墓内乱外患,盗隆被攻破,置擅童被俘,名山大川的祭祀就废止了.衹有浦岳天柱山,在疆域之内,仍旧由尚书台选任百石吏卒,担任奉祀职务。亘壶中兴之际,没有专门负责祭祀的职官,厘红郡时常派遣大吏兼摄祭祀事务,四季祭祀天主灿,祈祷酬神,春天由寒转暖,冬天迎来冰雪。从庐和以来直到现在,祭祀天柱山也废止了。估计现在非正规的祭祀,可以说是种类不少。考察祭祀的对象,则是淫昏小鬼;而祭祀浪费钱财,成了民众的祸害。但是对山川大神的祭祀,则更加疏略阙失,礼制紊乱,风俗败坏,入神混杂,官场趋炎附势,小人争权夺利,逐渐滋生蔓延。主要是由于近来国家多难,每天都忙不过来,礼仪制度的恢复建立荒废停滞了,很多事情没有来得及安排。现在首恶大奸已被消灭,应当恢复旧有的典章制度。五岳地区、四渎流域,受风俗教化浸润,从困苦中获得重生的人,都蒙受山川大神德泽恩惠,但是,对各种神祇的祭祀却未分轻重,皇帝巡察天下,焚柴燎祭山川大神的礼仪也废置很长时间了。尊崇明扬前代典制,将使皇上圣驾胜利北还,再考察古代典章律法,全面整理修订各项制度。其中祭祀五岳、四渎应当遵行的方面,主要是陈设俎豆祭器,奉献牛羊牺牲等,以及祭祀祝祷和神灵祝福的文辞,以往的典籍没有记载。可以敕令礼官撰写,主要要求是心意虔诚,言简意赅,以表达至治美政感动神明,完美的德行馨香远闻,像这样就可以了。那些邪神妖孽,大多可以依照法令,先去除特别突出的不正当祭祀。以使邪不害正。”何琦的文章皇上没有阅览。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六月丙辰,有关官员上奏说:“诏令祭祀霍山,不知应派什么官员奉祀?用哪些牺牲食物作祭品?进行祭祀的时候,用什么样的祭器?”殿中郎丘景先发表意见说:“祭祀名山大jl[,盛典一代一代传扬;五岳、四渎之神的秩位比照三公和诸侯,依照等级依次用玉献牲奉祭,具体规定在典籍中写得明明白白。但祭祀之事中世以来旷废日久,祭祀礼仪在典籍中也遗漏不全.考周代制度,祭祀名山大川由宗伯负责,选娃记载是使持节奉祀,至于血祭杀牲,把牲帛玉币埋于地下、沉入河底作祭品,经典流传有明确的规范,供设美酒肉脯,献祭牲牢的祭器等等,也都有详细的事例。另外祭祀名山用玉用币各有不同,祭祀大冢还要以新谷供祭。山海祭祀霍山,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作祭品,埋玉告祭,这都是依准参酌传注记载,可以一一说清楚的。现在皇风速扬,隆重祭祀霍山通岳,愚意以为应当特派太常持节,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作祭品,供设美酒肉脯新谷作食物,痉埋红玉浅红色币帛于地下作为祭祀礼仪。又据周礼载鬯人的职掌,‘凡祭祀山川i四方用绘有大蛤图案的漆尊,,那么祭霍山盛酒当用螺形杯,其余器物用品,没有具体记载可以用作参考。按郊祀望祭名山大川,以质朴的形式表达虔诚的心意,器具最好用土陶匏实制成,陈列在茅席垫子上,大致可以作为依准。应当在山川i的界域之内,修筑祀神祭坛。”经过共同讨论商议,认为丘景先的意见允当。敕令派兼太常持节为使者奉祀霍山,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为祭品,加上玉器币帛。用土陶匏实器具,现时已不再用画有大蛤的漆尊,可以仿照郊祀天地的礼仪,用觞爵献祭。凡是供祭食物的种类数量,完全依照社祭规模为宜。下诏同意。
晋武帝咸宁二年春天,久旱小雨。四月丁巳,下诏说:“所有干旱的地方普遍祭神求雨。”五月庚午,开始祭祀社稷、山川大神求雨。六月戊子,天降及时雨。这是雩祭求雨的旧典。
太康三年四月、十年二月,又久旱雩祭求雨。从此以后实行雩祭一直到现在。
魏文壶黄初二年正月,下诏说:“从前仲尼凭藉大圣才干,怀有帝王器度,时值周王室衰微,没有秉受天命的机运,便退而考求五代礼制,成就素王之业,据鲁国旧史而作春秋,同乐官太师讨论音乐,并进行整理,雅、颂乐正而各得其所,致使千载之后,没有人不以他的文论为宗来写作,没有人不仰承他的圣才而思考立论。因此可以说是著名于当世的大圣,千秋万载的师表。因为遭逢天下大乱,各种祭祀都荒废停止了,壬迂旧居的丛瘤,毁坏了而没有修整,自汉平帝封王迂后裔孔均为蛮盛堡,奉祀孔王,并追谧丛王为褒成宣尼公之后,王迂后裔再没有封侯奉祀,故乡阙里听不见讲习歌颂的声音,一年四季看不到黑祭尝祭的神位,这难道就是所谓尊崇教化,知恩报功,盛德之人千秋万世也一定要祭祀吗!谨特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食邑一百产,奉祀孔王。敕令叠郡修复旧庙,安置一百户吏卒,守卫孔庙。”
晋武帝奎始三年十一月,改封宗圣侯孔震为奉圣亭侯。又诏令太学和鲁国四时节令备齐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
明帝太宁三年,韶令给事奉圣亭侯孔亭四时节令祭祀孔子,祭祀礼仪应如同泰始旧例。孔亭的五世孙孔继之贪玩六博格五等博戏,常常把祭品所值返作己用,怠慢废弃对祖宗孑l子的祭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关部门奏请削除了孔继之的爵位。到十九年,又把奉圣亭侯爵位授给孔隐之。因为其哥哥的儿子孔熙先谋反,又失去了爵位。二十八年,重新韶封孔惠云为奉圣侯。后来孔惠云有重病,失去了爵位。孝武帝大明二年,又诏封孔迈为奉圣侯。孔迈去世,儿子孔巷承袭爵位,后来犯罪,削除了爵位。
魏齐王正始二年三月,皇帝讲解论语一篇,五年五月,讲解尚书一篇,七年十二月,讲解礼记一篇,并派太常释奠,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为祭品,在辟雍祭祀孔子,以颜遄配享。
晋武帝泰始七年,皇太子讲解孝经一篇,咸宁三年,讲解诗经一篇,太康三年,讲解礼记一篇,惠帝元康三年,皇太子讲解论语一篇,元帝太兴三年,皇太子讲解论语一篇,太子并且亲临释奠,用太牢牛、羊、猪三牲祭祀孑l子,以颜渊配享。成帝咸康元年,皇帝讲解诗经一篇,穆帝升平元年三月,皇帝讲解孝经一篇,孝武帝宁康三年七月,皇帝讲解孝经一篇,并释奠先师孔子如同旧例。
穆帝、孝武帝时都暂且以中堂作为太学。
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四月,皇太子讲解孝经一篇,在国子学释奠先师孔子,如同晋朝旧例。
漠束海恭王逝世,明帝出宫到津门亭发丧。魏朝当时参加丧礼的人,以及前来吊唁的使者,采用博士杜希的建议,都取下玄冠,头上围布巾。
魏武帝年少的时候,漠太尉桥玄最早给予他特殊礼遇。所以建安年间,派遣使者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作祭品祭祀桥玄。
宋文帝黄初六年十二月,经过梁郡,又用人牢牛、羊、猪三牲祭祀桥玄。
黄初二年正月,皇帝到原陵围猎,派遣使者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作祭品祭祀漠世祖。
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四月丙辰,皇帝前往江宁巡察,经过司徒刘穆之墓,派遣使者致送祭品祭奠。
孝武帝大明三年二月戊申,皇帝前往籍田,经过左光禄大夫袁湛墓,派遣使者致送祭品祭奠。
大明五年九月庚午,皇帝巡视,经过司空殷景仁墓,派遣使者致送祭品祭奠。
大明七年十一月,皇帝前往南方巡察.乙酉,派遣使者到晋大司马桓温、征西将军毛璩墓前祭奠。
刘惮景耀六年,诏令为丞相诸葛亮在沔阳建立祠堂。在此之前,丞相所有故居都请求建立祠堂,没有准许,百姓便私下祭祀。于是有人上书言事,认为可以在京师为丞相建立祠堂,以顺从民意,意见没有被采纳。步兵校尉习隆、中书侍郎向充等向刘惮进言说:“从前周人怀念邵伯的美德,他生前歇息遇的甘棠树不修剪不砍伐;越王思念范盏的功劳,为他铸造了铜像。自汉兴起以来,有小善小德的一些人,有很多都画了像建立了祠堂;何况诸葛亮美德为天下楷模,功勋盖世,复兴王室,挽救危亡,完全依靠的是他。然而对他的祭祀衹限于民间,没有塑像,没有建立祠堂,百姓衹能在里巷祭祀他,戎夷衹能在荒野祭祀他,这不是缅怀美德,纪念功勋,追思前人的办法。现在如果完全顺从人们的心愿,那么就有些轻慢而不合于常典;把祠堂建在京师,则又逼近宗庙。这也是圣上犹疑不决的原因。愚意以为应当就其陵墓附近,在沔阳建立祠堂,让所在地有关官员按四时节令致送祭品祭奠。凡是他的故臣要奉祭的,都规定衹到祠堂。禁止民间私下祭祀,以奠崇正规的祭祀礼仪。”于是听从了习坠、包直等人的意见。何承天认为:“周礼记载:‘凡是建立功勋的人,冬天祭享先王的时候,也祭他们。,所以后代遵行,以元勋配享先王。直立等人不遵循这种制度,刘惮又听从了他们,都是不符合礼制的。”
汉代城阳国人认为刘章对漠室有功,为他建立了祠堂。青州等许多郡互相仿效,济南特别突出。到魏武帝任济南相时,都废除禁止了。及至主持朝政,又在全国普遍加以铲除,社会上不正规的祭祀便废除了。到文帝黄初五年十一月,下诏说:“先王制定礼仪制度,是为了昭示孝道,奉祀祖先,重大的是祭祀天地社稷,其次是祭祀宗庙祖先,至于月星辰五行,不与族类相关,便不在祭祀的范围之内。末世衰败,人,迷信巫祝,以至于在皇城宫殿之内,在民间门窗之间,无不酹酒祭祀鬼神,人们受的迷惑太深了。从今以后,若有人胆敢进行不合礼制的祭祀,或是巫祝妖言惑众,都以执左道论罪,此规定编著于法令。”明帝青龙元年,又下韶说:“郡国山川i不在正规祭祀范围之内的,不要祭祀。”
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诏说:“从前圣帝明王,祭祀五岳、四渎,名山川泽,分别有一定的礼仪制度。为的是报答天地阴阳变化赐福人间的功德,而顺应四时节令阴晴水旱的规律。然而以正道统治天下的人,他那个时代鬼不神奇不灵验,神不伤人害人。所以祝史献祭而没有羞愧言词,因此这个时代的人对幽冥神灵之事很慎重,不正规的祭祀便不会进行。末世之人不笃信正道,僭越礼制,渎慢神灵,所求所请为所欲为,一点也不敬而远之,一味苟且以求侥幸,妖法鬼道互相煽惑,舍正为邪,因此魏朝对此非常痛恨。现诏令按照旧有礼仪,制订制度,使建立了功勋的人,必定进行祭祀报答他的功德,而妖魔鬼怪之类,不要混杂其问受祭。”二年正月。有关官员上奏说:“春分祭祀厉鬼使消除灾祸的禳祭遭殃受损。”下诏说:“春分祭祀厉鬼不在正常的祭祀规定之内,废除它。”
宋武帝永初二年,普遍禁止不正规的祭祀。因此蒋子文祠堂以下,普遍都拆毁了祠堂庙宇,禁止祭祀。耋武童叁建初年,重新修建蒋山庙,山川大神庙宇,也都逐渐修复。明帝在鸡笼山修建九州庙,把众神都聚集在庙中祭祀。蒋侯宋代爵位逐渐加高,位至相国、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殊礼,钟山王。苏侯位至骠骑大将军。四方各路神祇,都加封了爵位秩级。
汉安帝元初四年,下诏说:“据礼记.月令,秋八月,要注意赡养衰老的人,授给他们几和杖,赐粥给他们’。方今八月清查户口的时候,郡县大多没有遵照执行。即使有粥,也是用秕谷糠皮和泥土相拌和,不能吃。”据此韶令,汉代仍然依照月令施政行事。
士江长认为:“礼记.祭统说:‘国君主持祭祀,有变故便派人代行,这样国君便不违反礼仪。,郑玄注:‘国君虽不亲自主持祭祀,在祭祀礼仪方面没有阙失,对国君德行也没有损害。,愚意以为,有变故便一定派人代行,表明没有改变日期的说法。由有关官员充当主祭人,就说明不应当改变日期。”太常丞陆澄认为:“考察周礼载宗伯的职责,‘如果君王不能亲临主持祭祀,就代理其位。郑玄注:‘君王因故未来,宗伯代为主祭。’臣以为这是说临近祭祀前三日致斋期间,祭祀诸事齐备,神灵不可渎慢,致斋时间不可太久,而君王有其他事情,便派有关官员代理主祭。置叁始七年四月,置世担准备亲临太庙主持祭祀。庚戌,皇帝驾临用牲祭祀月神。辛亥曰,大雨。由有关官员代理主祭。这一件事虽然不是人为原因,却也是自然障碍。考察古代礼仪,没有违背周代制度。据礼记载,‘孔子回答兽工说,正当祭祀那一天,却出现日食,太庙发生火灾,如果用作祭品的牛羊猪三牲送到了还没有杀,那么祭祀可以废止’。这样看来,祭祀并不是没有可以废止的特殊情况。但要根据事情轻重不同善于变通。出现日食,太庙发生火灾,是重大灾害变故,所以竟至于三牲送到了祭祀都可以废止。以此类推,可以寻思一些道理。现在还是在致斋之前进行七天散斋的期限之内。还没有进入致斋期,如果有一般丧事、大风大雨、时曰事务变动,祭祀可以延期。不违背情理,不妨害典制,另外卜择祭祀吉曰,有什么值得疑惑的呢?愚意认为散斋期内如果有丧事或者大雨,可以改变祭祀期。衹是进入致斋期内及时日逼近的情况下,才派有关官员代行主祭。又前代司空顾和陈述,皇帝到南郊祭天,途中遇雨,应当改日再进行郊祀,他的意见被采纳施行。郊祀天地与告祭太庙,其敬重可说是相等,到了郊祀当天尚且可以改移,何况散斋期间呢。”殿中郎殷淡认为:“曾子问篇载‘出现食,太庙发生火灾,三牲还没有杀,那么祭祀可以废止’。如果有变故就派人代理主祭。告祭祖庙敬重,郊祀天地礼大,所以太庙火灾,出现日食。容许改变日期;如果是一般丧葬小事,从事理上说不应变更时间。所以春秋载备郊祀之牛被鼷鼠咬伤,便改用它牛卜其吉凶,这是不合礼制的。晋世祖让有关官员代行主祭,顾司空改移郊祀日期,看不出当时有什么合适的理由,这两件事不足为准。愚意以为出现食,太庙火灾,上天责罚的变异,才可以改祭祀日期。至于一般丧葬小事,不应当变更时间。”众人意见各不相同。参酌合议认为,既然有理论依据,而且晋朝改变郊祀期,宋初变更祭庙时间,都有成例为准。故孟月散斋期间,遇有大雨及一般丧事,应改移时间另择吉曰,不作一定限制。衹有在进入致斋期间及逼近仲月节的情况下,如果皇帝不能亲临主祭,不改移祭祀日期,才派有关官员代理主祭。下诏同意。
大明五年十月甲寅,有关部门上奏说:“本月八日冬祭二庙,公卿大臣代理主祭。此时为皇太子麸蛆服丧。”前太常丞庾蔚之认为:“礼制规定有丧事停止祭祀,原因是祭祀必定有鼓乐。因为皇太子是元嫡所生,所以皇上也为献妃服丧,不因至尊而减省。既然正在大功丧服期间,愚意以为不应当举行祭祀。有变故,三公代理主祭,是指祭祀时间合宜不必改动,不是今天这种情况。卿亡故尚且小复祭,何况太子妃呢?”博士司马兴之认为:“服最轻丧服鳃麻就不举行祭祀,是礼记的大法。卿亡故不复祭,是春秋的明确规定。又考逊曲平原公主去世,直堂堕认为不应三个月停止祭祖祭天地等活动,但是仍提出殓而待葬期间,暂且停止这类祭祀,改为吉祭,祭奠亡灵。寻思这段话的意思,并不是派有关官员代祭祖庙。平原公主这种不入丧服制度的丧事,尚且因为未下葬而停止祭祀祖庙天地,何况现在是皇太子妃去世,正在大功丧服期间而未拊庙呢?上考礼制文典,下依前代成例,不能举行冬祭。”领军长史周景远认为:“考察礼记载‘服鳃麻之丧不举行祭祀’。那么服大功之丧停止祭祀,按理自不待言。现在皇太子故妃既未下葬,也未按变通礼仪,那么就应当依照礼制停止冬祭。皇上也在大功丧服期间,按礼不能亲临主持祭祀。不是礼记所谓有变故一类情况,也不应派三公九卿代理主祭。”右丞徐爰认为:“礼记,‘服总麻之丧不举行祭祀’,是普遍要求。大夫因为尊贵绝丧,及其有丧服,不能有什么不同。祭统说‘君王遇有变故派人代祭是可以的,,意谓按照礼制应当祭祀,君王不能够斋戒奉祀,祭祀又不可缺省,所以派大臣代理主祭。不是说君王不应当祭祀,而是由有关官员代理主祭。晋咸宁四年,景献皇后驾崩,是晋武帝伯母,宗庙停止丁三个月祭祀,虽皇后名号比太子妃尊崇,但事例大略可以作为依准。现在太子妃去世皇上正服大功之丧,不是遇有变故一类情况。既然还未下葬,就是说冬祭应当停止。考察庾蔚之等人议论,意旨没有不同,不进行冬祭为妥。太子妃丧事卒哭之后拊庙,完全按照丧礼常典。”下诏同意。
大明七年二月丙辰,有关部门上奏说:“皇上巡视逗左,练武围猎,获得野兽先献祭太庙、章太后庙,并供设肉酱美酒,三公九卿主祭,献祭麸妃阴室,室长主祭。”太学博士虞稣认为:“查考周礼,四季练武田猎,献祭牺牲,各有具体礼仪。春季田猎演练军队,进献所猎得的禽兽祭社;夏季田猎演习野战宿营,进献所猎得的禽兽夏祭宗庙;秋季田猎作战演习,进献所猎得的禽兽祭祀四方之神;冬季田猎举行大检阅,进献所猎得的禽兽冬祭宗庙。据汉祭祀志:‘立秋那天,在西郊举行迎秋气之礼完毕,开始弘扬武威,名叫“躯刘”圣驾驰入苑囿之中,亲执弓弩射箭,获取大鹿小鹿作牺牲。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装载猎获的牺牲驱车送往陵庙。,这样看来,春季田猎献祭祖庙,没有先例可以依准.”兼太常丞庾蔚之认为:“虞鲧所说的田猎不同季节各有相应礼仪,这些礼仪制度久已废行。现在政通人和,边境安宁,田猎习武,训练兵众,又供奉牺牲,敬献太庙、章太后庙,合情合理。社主是土神,司空是土官,所以祭社派司空主祭,祭祀太庙应派上公主祭。参酌讨论田猎礼仪制度,四季各有不同规定,而礼仪制度随时代不同也有增减变更。现在早已不再祭祀四方之神,三杀的礼仪,旷废很久,猎获的禽兽,破了头面伤了皮毛,不是生擒的不献祭。太宰令谒者挑选上杀奉送,先献祭太庙、太社、章太后庙,依旧派太尉主祭。”下诏同意。
明帝泰豫元年七月庚申,有关部门上奏说:“七月秋祭,皇上在居丧期间,是否亲临主祭请转发礼官详细讨论。考察为父母服丧三年的制度,规定从天子到平民都遵行。汉文帝痛感秦政流弊,于是制定了变通原则。从魏、晋以来,卒哭之后拊祭于祖庙,随即穿吉服。考礼记。王制载,‘居丧三年不祭祀宗庙,衹祭祀天地社稷,称为越绋行事’。郑玄注:‘不敢因为人世丧葬废弃对最尊贵的天地社稷的祭祀。’范宣责难挂题、壁鳄说,居丧期间之所以不祭祀宗庙,是因为从情理上讲,此时先祖也哀痛悲伤,与生者相同。迭固祭志中说:‘礼制规定,有丧服在身,便不举行吉祭。服最轻的总麻之丧,如果对祖考有丧服,那么也不祭祀,因为神灵不会受祭。’寻思宫中发生变故,即使不是居丧期间,也停止祭祀三个月,居丧不举行祭祀。如果不是像三年居丧期间一定要亲临主祭那种情况,那么应按昭穆庙次柿祭宗庙。而今必须三年丧毕,然后谛祭夹祭,所以知道不举行祭祀的用意,必有值得深思之处。起居注载,晋武帝有父母之丧,两年之中,并不亲自主持祭祀。这也是近代前事。臣等考虑皇上孝亲超过周文王,情深意切,丧服即使脱去,哀思萦绕心中。寻考礼典成例,似不应亲临主祭。有关官员奉命代行,祭祀礼仪不为旷缺。仰思孝亲,虔敬居丧,似较为妥当。臣等参酌详议,都有明证,宜如所奏。”诏同意。
后废帝元徽二年十月丙寅,有关部门上奏说:“皇上亲临主祭太庙奉祀文皇帝太后的时候,孝武皇帝及昭皇太后,虽然亲缘并非正统,然而曾经北面为臣,不知是否应当亲自执爵奉祀?”下转礼官讨论。入学博士周山文认为:“考礼制规定,尊贵者尊重血统从上,卑贱者尊重血统从下。孝武皇帝对于皇上来说虽然亲缘并非正统,而祖宗庙号,已列入七庙。愚意以为皇上亲临主祭太庙的时候,应当亲执觞爵奉祀.昭皇太后既然从亲属关系宗法礼制方面而言不是正嫡,应当派三公奉祀。”博士颜燮等四人的意见与周山文相同。兼太常丞韩贲认为:“晋景帝对于世祖来说,肃祖对于孝武帝来说,都是旁系尊长,晚辈亲执觞杓奉祀。现在孝武皇帝对于皇上来说,是亲伯父,神主列于祖宗庙祠,皇上祭祀太庙的时候,我认为应当亲执觞爵奉祀。而昭皇太后对于皇上来说,亲缘上没有名分,情感上则很疏远,比如自身对庶母,作为子要祭祀,而到下一代孙就停止祭祀,何况她是伯父的庶母呢。愚意以为对昭皇太后执爵奉祀,可以交付有关官员进行。”前左丞逐面认为:“置世祖宗坚塞、至遗、蕴担庙祠,都是晋帝的伯父,本朝明确规定,并没有让有关官员代为执爵奉祀的礼仪。愚意以为皇上亲执觞爵奉祀孝武皇帝,更允满虔敬深情。昭皇左卮贵为皇帝之母,尊崇一时,在神庙之中与童、宣二庙一同享受祭祀,皇上不但不应亲自奉祀,而且应当商议迁庙。目前请暂且依旧,由三公奉祀诏认为孙缅的意见妥当。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十月戊辰,有关官员奏言毁置章皇太后庙的礼仪。二品官参与讨论的有六百六十三人。太傅江夏王刘义恭认为:“经典文献残缺不齐,真伪难辨,训诂传注各家异说,没有人完全信从,探求者也很少能弄清楚。所以辩论六宗,两个儒者的观点各不相同;论述宗庙迭毁,学者中造成混乱。章皇太后生育文帝,佑助中兴大业,庆流后世子孙,德义光照远方。应当千秋万世奉祀,一代又一代垂范。怎能反而按照一般礼仪,迁庙降抑等同于凡庶。提出迁庙之议者怀疑不应当奉祀,实际上附会纪传,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并没有弄清楚典籍文意。考礼记讲不代祭,而对于慈母,则另有不同。谷梁传讲祭祀庶母,至孙而止,别立神主奉祀。可见亲执觞爵奉祀,事情与以往记载不同。由大君奉祀,其职司更加郑重,贵为人主,其运数特别合于神灵。况且汉代仪制,太后配祭拊庙,晋朝规定,太后庙祠保留奉祀。远考史书记载,近按臣下愚见,章皇太后庙不应迁置,比较符合礼义。所依据公羊传的说法,恰好为固执之见。太后与帝王同样尊崇高贵,怎能按平民百姓那样祭祀,从情理上分析,从礼制上考求,这样做就是抛弃礼法,不恭不敬到了极点。我认为章皇太后庙应与天子七庙相同,六代以后迁置。”参与讨论者当中六百三十六人赞同刘义恭的意见不毁。散骑侍郎王法施等二十七人发表意见主张应当迁庙。领曹郎中周景远重新发表意见,认为刘义恭等人不迁庙的议案较为妥当。下诏同意。
大明二年二月庚寅,有关部门上奏说:“本朝殷祭,没有祭祀章后庙。高堂隆所议魏文思后依照周朝姜螈庙柿祭夹祭,以及徐邈答称晋朝宣太后殷祭旧事,请交付礼官讨论议决。”博士逊武认为:“考礼记。祭法载,‘建立都邑,设置庙祧坛婵举行祭祀,数量多少按亲疏远近确定。因此君王设立七庙,远祖之庙称为祧。郑玄注:‘天子对庙中世次疏远之祖,迁去神主,一昭一穆合藏于二祧之中,夹祭时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合祭。,王制载:‘夹祭棉祭。’郑玄注:‘夹,意思是合。集合先君神主于祖庙而祭祀,称为夹祭。自三年丧毕之后于夏季桥祭,五年于秋季夹祭,称为五年之中两次殷祭。’又注,‘柿,就是大祭’。春秋文公二年记载,‘在太庙大祭。传说:‘毁庙的神主,陈列于太祖庙中;没有迁庙的神主,都升享祀之位,同太祖享受大合祭。,传说:‘集合同族远近祖先神主举行大合祭,以昭穆庙次为序。,祭统载:‘在太庙举行大合祭,则群昭群穆远近祖先神主都在,不失伦序。,现在殷祭是合祭太祖庙,远近祖先神主以昭穆庙次为序。章太后神主已屈居在外,没有列入正庙。如果奉迎其神主进入太庙,既不敢配列于正常庙次,又没有听说在昭穆之外另立享祀之位。如果按照徐邈说的那样,现在殷祭在另外的庙中奉祀,则违背了梢夹大祭集合远近祖先神主大合祭,以昭穆庙为序的礼仪。塑垄说:‘阴室四个未成年而死者,不一同夹祭而就其庙祭祀。’这是他所说的同一个意思。丧服小记载,‘未成年而死者与没有后嗣者,其神主附属于祖父庙享受合祭。祭法载,‘王下祭未成年而死者。郑玄注:‘在祖庙西南角祭祀未成年而死的嫡子,称为阴厌。,既然在祖庙西南角附属于祖父受祭,那么未成年而死者的神主在祖庙西南角就有享祀之位,并不是在别宫受祭。现在章太后庙,春夏秋冬奉祀,虽然没有至孙而止,如果太庙举行棉夹大祭,而在别宫单独祭祀童立后,与按季节秋祭冬祭等相同,则违背褚就是大祭的含义,也不符合夹就是合祭的记载。我认为不宜与太庙同样具有举行殷祭的礼仪。产堂坠答称魏文思后依照且塑差姬庙梢祭夹祭,又不分辨夹的含义,而改夹的意思为大享祀,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啊。株守文籍,皮毛浅学,令人担忧根本违背了礼仪制度的主旨。”博士王燮之认为:“按柿为小祭夹为大祭,礼典中没有正式文句,而据情理事例探求,似乎有可以作为依据的。寻思夹作为祭名,意思虽然指合祭,然而在祭典之中,夹祭是最重大的。以虔诚孝思奉祀亡亲,尊崇敬爱的深情无边无际,既然殷祭太祖庙,也自然盛祀小庙。譬如祭祀尊者,可以推及卑者。所以套堂隆谈到就是以夹的名义而言也应祭祀。因此魏文思后,晋宣后,虽然神主并没有列于太庙,却仍然都依照周朝姜螈庙谛祭,其用意就是如此。另外,徐邈所引述四个未成年而死者不夹祭,就其庙而祭祀,作为别宫享祀的事例,造就是实证。愚意以为,章皇太后庙也应当殷祭。”太常丞孙缅发表意见认为:“夹祭作为祭名,其含义就是合祭,遵循经典,依据古代礼仪,逊迭的论述很详尽。我考虑小庙礼制。始自魏朝,晋朝具体施行,可作为前例依准。高堂隆谈到以夹的名义而言也应祭祀,以表达虔诚的情感。徐邈引述就其庙祭祀四个未成年而死者,作为别宫享祀的例证。孙武根据未成年而死者的神主附属于祖父庙,认为庙中有未成年而死者享祀之位。考未成年而死者舆祖父事实上虽然同庙,但就祭礼而言并不是一同合祭。从东汉开始,七庙同在一宫之中,祭礼规定,未成年而死者的神主,附属于各自祖父庙受祭。既然是参与合祭,则必定是集合众庙而祭。愚意以为章太后庙殷祭,礼仪可以此类推。”祠部朱膺之认为:“祭祀闳宫神庙,高堂隆、趟怡都说周朝人夹祭,每年都夹祭阖宫。魏、晋两代,依照周朝礼制,奉祀太后神庙,名儒通晓礼仪制度,没有人批评非议,不犯过错不忘根本,遵循旧有典章制度。愚意赞同王燮之、孙缅的意见。”下诏说:“章皇左丘已追尊皇太后封号,祭祀礼仪应与天子七庙相同,怎么能够惟独不殷祭章皇太后庙,隔绝于这样的盛大祭祀之外呢。古时候周朝夹祭闳宫神庙,魏、置两代都依照皱礼制奉祀太后神庙,历代垂范没有废弃。现在应当继承前代典制,以表达虔诚的敬意。”
明帝泰始二年正月,孝武昭太后驾崩。五月甲寅,有关部门上奏说:“晋太元年间,开始确定太后尊号,徐邈论述宗庙祭祀礼仪制度,从此以后,确立为通常典制。现昭皇太后对于皇上来说,没有亲缘关系,皇上特制了义服。关于太后神主拊庙的礼仪,应当下转礼官详细讨论。”博士型篷、太常丞虞厘发表意见:“正名分而存礼仪,是国家的善典;君臣如同父子,史传有明文论述。今昭皇太后正位皇帝之母,受封皇太后尊号,其神主拊庙礼仪,应按典制隆重完备。母亲因儿子而尊贵,经典史传都有明确记载。奉祀孝武帝,既然百代不毁,那么昭太后神主拊庙的礼仪,就没有道理有所减损。愚意以为神主应当入拊章太后庙.另外,应当依照晋朝元皇帝对于愍童,室查对于丞妄丘那样,祭祀的时候,皇上不亲执觞爵奉祀,而派有关官员祭祀。”当时去塞宣太后神主已入拊童左后庙,长兼仪曹郎虞蛊发表意见认为:“按春秋义理,庶母即使名义上同样封有尊号,而实际上仍然与正嫡有别。因此神主仍居别宫,而由公子主持祭祀。现昭皇太后既然不是皇上生母,皇上更没有亲自奉祀的道理。周礼宗伯之职规定:‘如果君王不亲临奉祀,就由宗伯代理主祭。’因此应当派有关官员代行祭祀礼仪。另外,妇人没有通常的秩位,各自按丈夫名位确定,丈夫亡故便按儿子名位为次。昭皇太后就正位在前,宣太后追尊名号在后,按名位的顺序而言,应当将昭皇太后新神主之位升于宣太后神主之前。”经过参酌详审,虞稣的意见最为妥当。下诏同意。
泰始二年六月丁丑,有关官员上奏说:“将于七月秋祭二庙,依旧皇上亲临奉祀。孝武皇帝庙室,皇上亲执觞爵奉祀,并拜伏。又昭皇太后庙室也应拜祭,祝文称皇帝名讳。另外,皇后本月二十五日虔诚庙见,拜祭孝武皇帝、昭皇太后,礼制上并没有明文依据,请下转礼官讨论确定。”太学博士刘绲认为:“考晋元帝曾为愍帝之臣,秋祭冬祭奉祀,也派有关官员代为主祭。况且兄弟不互相作为后嗣,鲁史春秋有明确记载。以此类推,孝武皇帝庙室,皇上不能亲执觞爵奉祀,不能拜伏。祭祀那天皇上亲临章皇太后庙,经过昭皇太后庙室,前议已确定派有关官员奉祀,皇上不应进拜。昭皇太后正号久已确定,神主登列祖庙享祀,反复考虑,祝文应称皇帝名讳。考察礼仪制度,没有弟妇拜见伯兄的规矩,又昭皇太后位居旁尊,所以皇后拜祭孝武皇帝、昭皇太后,按理没有必要。孝武皇帝庙室、昭皇左后庙室,也不要进献牺牲。”太常丞虞愿认为:“按秋祭冬祭礼仪,应由继位嗣君主祭,所以旁尊神位即使很近,弟侄也不奉祀;虽然有君臣名分,但宗法礼制没有奉祀的规定。考晋景帝是武壶伯父,远童祭祀的时候,还是进奉觞爵。当今皇上既然是塞皇童的继嗣,对茎造应当衹进拜就可以了,而派有关官员执觞爵奉祀。考礼记载‘经过陵墓便扶着轼致敬,经过祀庙便下车。对于神衹,尚或肃穆致敬;何况昭太后为天下国母,皇上曾北面为臣,对于兄长的母亲应当恭敬,所以说皇上应当进拜昭皇太后庙室,祝文应当称皇帝名讳。寻思皇后庙见的礼仪,本义是虔诚致敬,现在对于孝武帝而言,论其叔嫂关系,便没有相见拜问的规矩,按其尊卑等次,也没有相见的道理。另外,皇后进宫之初,昭后还在后宫正位,很久以前,已备尽拜谒之礼。愚意以为,孝武帝、昭太后二庙室,都不要再献牲告祭。”经过参酌详审,认为虞愿的意见为合宜。下诏同意。
后废帝元徽二年十月壬寅,有关部门上奏昭太后庙迁置事宜。下转礼官详细讨论。太常丞韩贲发表意见:“按春秋义理,君母无上尊贵,希望以后永远享祀。周代制度天子七庙传承帝统,尚且五代以上就要迁庙。何况对于伯父的母亲,没有丧服关系而要举行祭祀,考察前代,没有这样的成例可作依准。”都令史殷匪子发表意见:“昭皇太后神主不附属于祖宗,反正应当迁庙。有人说,‘妾拊庙于妾的祖姑,,拊庙既然必须告祭,迁庙也不应当不同。应当告祭章皇太后庙室。按礼记说:‘妾拊庙于妾的祖姑,没有妾的祖姑,那么可以另外献牲拊庙于女君。’当初章太后对于昭太后,按照昭穆次序而言,则并不是妾祖姑,也不是女君,不符合礼记中规定范围。我想坚立后名位确实极高,从前开始拊庙之初,自然上拊于赵后庙室,神主奉安于西庙,并且都用币告祭所有庙室。古代制度,大事一定要告祭祖庙,又说每件事都要告祭。祭祀礼仪,用牲也用币。考查魏、晋以来,各有不同情况。元台十六年,交礼官论定。大学博士殷灵祚提出建议说:‘吉事告祭用牲,凶事告祭用币。,从此以后,按吉凶分别,已经是一代成典。现在拊庙告祭,虽然不完全是凶事,但也谈不上是吉事,所以应当依然按以往礼仪,用币遍告二庙。又考虑昭太后迁庙,神主便不能再陈列于太祖庙,博士提出附属虞祭所立神主埋于庙两阶之间。按两阶之间本来是用以埋告币埋虞祭神主的地方。从前虞台说过,按照五经典制,将迁庙神主附属于虞祭神主,埋在庙的北墙,很可以作为依据。昭太后神主迁出埋好之后,宣太后上室不可不虚置,太后便应升位。升位之后,又应供设肉脯肉酱以安神。现在礼官所提出的意见,错误疏略很不周全。迁庙事体重大,请广泛讨论考察。”左仆射刘秉等七人赞同殷匪子的意见。左丞王谌又附议,说:“用币遍告二庙,将迁庙神主埋在庙的北墙。宣太后上室,又供设肉脯肉酱以安神,壁匿王的意见为合宜。”下诏同意。
魏明帝左和三年,下诏说:“按照宗法礼制,国君没有后嗣,便选择支子中贤者入继大宗为后嗣,入继者则应当继承正统而奉行公义,怎能衹顾私亲呢。漠宣帝入继旦谴为后嗣,后来给悼考追加皇号;选基查由诸侯王援立为皇太子而嗣成壶即帝位,不久董塞等人举亡童为例,排斥朝议,于是追尊塞童生父为茎皇,在京师立恭皇庙,塞壶又尊崇生母定陶王丁姬为帝太后,称中塞宣,与盛壹母垦值宣并列,僭越无礼,天怒人怨,不降福保佑,又拒绝师丹忠正的劝谏,以致祖母尽立后所居挂宣正殿失火,生母丁姬死后棺椁被焚。自此以后,这种追尊本生父母的作法不断有人相沿仿行。谨命三公九卿各部门官员,深深以前代为鉴戒.后嗣之中万一有人是由诸侯支子入继大统,那么就应当深明为人后嗣的大义。如果有人胆敢巧言谄媚,胡作非为,引诱奉承君上,滥建尊号,称生父为皇,称生母为后,即使是股肱大臣,也一概诛杀,毫不宽赦。将此诏书用金策书写,珍藏于宗庙之中,编著为法典。”此后高贵乡公直鬓、常道乡公苴蹙援立,都没有追尊本生父母。
晋愍帝垂塑四年,司徒梁芬议论追尊礼仪,皇帝没有同意,同时左仆射索辫等人也引述魏制为例,认为不可以。所以祇追赠吴王为太保。元查左兴二年,有关官员上奏提出琅邪恭王应当尊称皇考。贺循发表意见认为:“礼典明确规定,儿子不能因为自己爵位提高,便追尊其父名号。”皇帝又同意了他的意见。漠代追尊本生父母的成例以后就废弃了。
魏明帝有个爱女名叫淑涉,三个月就夭折了,皇帝悲痛到了极点,追封谧号为平原懿公圭,葬在南陵,在京师建了庙宇。这些作法是没有前例的,是违背礼制的。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七月辛酉,有关官员上奏说:“束平冲王年幼也没有后嗣,未成年而亡衹服丧五个月。虽然君夭折臣不服丧,但应当有入主祭,然而束乎国国号是追赠的,又没有王臣。不知是否应当迁移灵位、立庙、拊庙?即转礼官详细讨论。”太学博士徐宏发表意见:“束平冲王既然没有后嗣,封国足追赠的,实际上没有王臣,五个月殇服结束之后,便应迁移灵位。礼甜说:‘未成年而亡与没有后嗣者,附属于祖父庙亨祀.’又说:‘士大夫不应当衬庙于诸侯,而应拊庙于祖父辈中的士大夫。’同样诸侯不应当拊庙于天子。东平冲王则应拊庙于祖父辈中封王的人,因此应附属于长沙景王庙。”下诏同意。
大明四年某月丁巳,有关官员上奏说:“安陆塱虽然划定了封土,但还没有营建宗庙,四季献祭奉祀,其神主附属于江夏国宗庙。江夏宣王生母,是否应当祭祀?”太学博士傅郁认为:“不应当祭祀。”右丞徐爰认为:“考礼记载,‘对慈母妾母不世代祭祀。郑玄注:‘因为慈母妾母都不是正嫡,所以传云为其子者祭祀,至孙而止。礼记又载:‘妾子无母者,受父命以妾之无子者作慈母而为其后,同样也有为祖庶母之后的情况。,郑玄注云:‘按为慈母后之例类推,父妾没有儿子,也可以命自己的庶子作为她的后代。,思考这段文义,对于父妾的祭祀,不一定衹是于这一代。江夏宣王太子身任都督郢州诸军事,是第四皇子,安陆宣王遇害,圣上痛惜哀悼,以皇帝爱子出继,为宣王后嗣,改封江夏王,开启了一个新的封国,成为江夏国始祖。当初王夫人养育宣王,国行正道,虽宣王遇害,皇上无所厌弃,又深表哀敬之情,命皇子出继安坠,改封江夏。然而王夫人既没有能够拊庙江夏,又不从祭塞堕,就此事按情理分析,愚意以为应当依照祖庶母也有人作为她的后代的礼制,将王夫人、江夏宣王太子神主合列于宗庙奉祀。”仅郁、途爰两人的意见不同,经参酌详审,认为徐爰的意见正确。下诏同意。
左明六年十月丙寅,有关官员上奏说:“故晋陵孝王刘子云没有后嗣,神主入庙后三日,国臣按照临时制订的办法除释,每月初一、十五,周年忌日,是否还应当临哭?祭祀的时候,谁担任主祭?”太常丞庾蔚之发表意见:“故王安葬后三日,国臣按照临时制订的办法已除释,但灵位前献祭供案仍在,每月初一、十五及周年忌日,国臣还是应当临哭,改换素服,戴白蛤帽,由上卿主祭。王既然没有后嗣,又没有服三年之丧的人,周年时亲属除服,而封国仍然存在,便应当设立宗庙,为封国始祖。除服的那天,神主暂时附属于祖父庙受祭。诸王不能附属于作为天子的祖父庙,应当附属于从祖父封国庙,待晋陵国新庙建成后回到新庙室。晋陵孝王没有择立后嗣之前,四季祭祀,通常由上卿主祭。”左丞徐爰也发表看法,认为庾蔚之的意见允当。下韶同意。
大明七年正月庚子,有关官员上奏说:“故宣贵妃特加殊礼安葬,不知是否应当立庙?”太学博士虞稣发表意见:“说:‘天子有后。有夫人。’檀弓说:‘舜葬在苍梧之野,三妃没有随葬。,昏义说:‘后设立六宫,有三夫人。,因此三妃也就是三夫人。后有三妃,好比天子有三公。据周礼,周代官爵自一命至九命凡九等,三公官爵是八命,诸侯官爵是七命。三公官秩既然高于列国诸侯,三妃也自然比庶邦夫人尊贵。据春秋传,仲子不是鲁惠公元配嫡妻,但隐公尚且代桓公尊异其母,为别立一庙而祭祀。现贵妃是天子册封,理应建立新庙.”左丞涂爱发表意见:“宣岂蛆已获殊礼安葬,礼仪高于其他妃嫔之上,按古代典制考察,有具体依据。庙堂建造,应当选置将作大匠掌理。”经过参酌详审,认为虞稣、徐爰的意见允当。下诏同意。
大明七年三月戊戌,有关官员上奏说:“新岂王为宣贵妃服丧,齐衰一年;忌日之后十一个月,戴练冠,举行小祥祭礼;十三个月,着白色丧服;十五个月,举行大祥祭礼,此后不着丧服,在心中悼念三年。不清楚宣贵妃神主拊庙,应当在什么时候?神主入庙的时候,是应当先附属于别的庙室,还是直接奉入新庙呢?如果在大祥祭礼至除服祭礼一个月期间奉神主入庙的话,时逢四时之祭是否能够举行?新安王在心丧期间,能不能亲临奉祭?”太学博士虞稣发表意见:“春秋传说:‘把死者的神主附祭于祖庙要制作神主,遇熏祭、尝祭、樯祭就在祖庙中连同其他祖先一起祭祀。’尝祭是吉祭,大祥祭礼至除服祭礼期间,神主不能入庙,入庙应在除服祭礼完毕除去丧服之后。新安王心丧三年期间,若逢四时节令,便应当在庙中举行吉祭,新安王亲自奉祭也无妨。拊的意思,就是把后死者神主附于先死者庙十。丧服小记说:‘诸侯不应当拊庙于天子。’现贵妃爵位与诸侯相等,自然不应当柑庙于先后。另外,既然为贵妃别立新庙而祭祀,就无所谓拊庙主事。况且卒哭之后,更加没有拊庙之理。”左丞徐爰发表意见认为:“礼仪制度有增减变化,古今不完全相同,虽然说卒哭祭之后拊庙,拊庙要制作神主,一时诸侯,都是除服祭礼完毕之后神主入庙。大祥祭礼之后服麻衣丧服,边缘用布,本来不用彩饰,元嘉年间改革服制用浅红色;居丧时睡草垫,头上和腰间缠麻带,以及改变除服制度,皇宋都重新作了具体规定。况且宣贵妃养育新安王,特加殊礼安葬,在灵位前供奉祭品,在中门外倚木为庐居丧,都是新安王作丧主,为宣贵蛆别立新庙开始祭祀,不应当由朝廷经办。我认为在除服祭礼完毕除去丧服之后,新安王可以亲执觞爵主持四时祭祀。如果有特殊事故,由三卿代理主祭。宣贵妃上高于皇姑,下超过列国夫人,不能拊庙他处。”经过参酌比较,虞堑的意见大体上与盐爰没有不同,应以徐爰的意见为合宜。下诏同意。
大明七年十一月癸未,有关官员上奏说:“置医画报送请示公文:耋王庙依照庐陵等国现行礼制,一年五次祭祀。二国因为王有衡阳王丧服,今年内不举行祭祀。国没有继位嗣王,由三卿主祭。是否与有丧服之例相同?”博士颜僧道发表意见:“礼记说:‘祭祀者于死者无丧服,因为祭品已陈列,便也祭祀。,现在晋陵王有衡区王小功丧服,应当同意二国今年都不举行祭祀。”太常丞座蓝之发表意见:“鳃麻丧服不祭祀,是据丧主而言的。晋陵国虽然现在没有嗣王,应当依照有嗣王的情况确定丧服,依循不举行祭祀的规定。衡阳王是族伯服鳃麻丧服,那应当三个月祭祀。”兼左丞徐爰发表意见:“晋陵国嗣王未立,将来继承王统者还不知亲疏远近。怎么可以凭空估计亲疏远近丧服等级,而损害祭祀礼仪的肃穆虔敬呢。”经过参酌比较,认为徐爰的意见允当。下韶同意。
大明八年正月壬辰,有关官员上奏说:“已故齐敬王刘子羽将来选立后嗣,不知是应当现在就制作神土设立庙堂,还足等待有了后嗣的时候?如果现在不设立庙堂,又在哪裹举行祭祀呢?”游击将军徐爰发表意见认为:“封国没有后嗣继王位,按照制度规定应当废除。始封国应当有嗣王继承王位。皇子追蹭封王,则为一国始祖。君未成年而死臣不服丧,自古以来作为丧礼准则,怎么能够没有神主庙堂,不举行祭祀。而等待有了后嗣的时候呢。我认为应当制作神主设立庙堂,依旧由三卿主祭。”各部门广泛讨论,认为途爰的意见允当。命令开始修建庙堂。庙堂建成之后,制作神主,依照晋陵王近例,先暂时拊于庐陵孝献王庙中。祭祀完毕,神主便回新庙。还没有选立后嗣之前,通常由国上卿主祭。
礼记载:“共工氏统治九州的时候,他的儿子句龙掌管土地,称为后土,能平治九州水土,所以被祭祀为社神。”周于甲曰祭社,这是选用日期开始的一天。“筑社坛是用来立地神的方法。地载育万物,天垂示星象。人从上地取得财富,根据天象制定法则,因此尊崇天而亲近地。所以要教导民众赞美天地之德而加以报答。家中以中霤之神为主,而国家以社神为主,这是向民众显示立家立国的根本。”所以说以立社祭祀土地之神来报答土地而追思万物的初始。烈山区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儿子叫农,能播种各种谷物。他的后裔叫柱,辅佐颛顼担任稷官,掌管农事,后来周族的弃继续他的事业,把方法传布给人们,因此被祭为稷神。礼记载:“天子为万民百官立社,叫做太社;天子为自己立社,叫做王社。”所以国家有两个社,而稷也有两个。汉朝、魏朝则有官社,而没有稷,所以通常是两个社一个稷。晋初沿袭魏制,没有改变。到太康九年时,改建宗庙,于是社稷坛同宗庙都迁移了地方。便下韶说:“社神实际上衹有一个,就把两个社合并祭祀。”于是车骑司马傅咸上表说:“按祭法太社王社各有其义。天子尊崇郊祀天地,所以亲耕籍田。天子躬耕是为了得到祭祀的谷物,以敬奉上帝。谷梁传说:‘天子亲耕籍田,以供给奉祭的谷物。’亲耕籍田,是表示自己报答天地,天子为自己立社,就是用亲耕籍田来报答。国家以人为根本,人以谷物为命根,所以又为百官万民立社,以祈求丰年报答天地。报答者的范围和事项有所不同,所以分别有太社和王社。王景侯论述王社,也说是春天亲耕籍田祈求丰年,秋天收获后报答。而论述太社,却说‘王者在治下方千里以内,为天下各族姓的人立社,称为太社,不在京师为自己立社’。王景侯这个论点,是依据祭法‘大夫以下的人。聚成百家以上就立一社,叫做置社。王景侯解释说:‘就是今天的里社。’王景侯解释祭法,则认为置社是民间的社。但是又另外论述认为太社是民间的社,没有通晓祭法意旨。太社是天子为民祈福而设,故称天子社。郊特牲说:‘天子的太社,必须接受霜露风雨。,因为天下各族姓的人众多,天子为他们共同立社,所以称为太社。至于大夫以下的人,聚成百家以上就立一社,其数量多少不一,就以里所命名。左氏传记载在清丘之社会盟,就是这样的例证。可见民间的社已不能称为太社。那么太社如果不设立在京都,又应当设立在何处呢?祭法又说:‘天于为天下各族姓的人设立对七种神的祭祀。天子为自己也设立对七种神的祭祀。’说为自己,指为自己祭祀。说为天下各族姓的人,指为天下各族姓的人祭祀。太社与七种神的祭祀,其文正相等。论者详考于此,便说典籍所载衹有对五种神的祭祀而没有对七种神的祭祀。按祭祀五种神,是国人的大祀;祭祀七种神,是天下的小祀。周礼所说祭祀凡是小祀,便是穿墨冕礼服的祭祀。王量堡解释大厉说:‘比如周代杜伯,鬼有所归宿,便不做恶鬼。’现在说没有两个社,指王景侯解释祭法不是说没有两个社,而是说口传没有这样的文字。像王景侯这样精明,先拟定论点而后解释典籍记载,便依据自己的论述废弃明文。如此看来,不但是关于两个社的问题,就是想想王景侯所作的一些解释,也很不容易消除。以前受敕书,尚书.召诰载:‘在新邑立社祭土地之神,用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作祭品,,不立两个社的意思明明白白。考郊特牲载:‘祭社神和稷神用牛、羊、猪作为祭品。’如果一定要援引召诰用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的文字,以证明没有两个社,那么郊特牲祭稷神就没有牲用作祭品了。论者便说,举社为例,可以明了稷。如果举社可以明稷之说成立的话,为什么不可以举一以明二呢。‘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军事。若因故取消不如保存。况且保存则有理,取消则没有根据。周礼封人之职‘掌管设立社谴’。没有稷字。现在帝社没有稷,当是出于此。然而国家主要祭祀社稷,所以经传经常称社稷。周礼载,王祭稷则穿绋冕礼服。这是王社有稷的记载。封人掌管设立社谴,其文中没有稷字,论者认为是略文,从文意可以知道有稷。我认为应当仍旧立太社、帝社,而且帝社增设稷坛。”这时成粲发表意见认为:“王景侯论述太社不立在京都,这是要破坏郑氏礼学。”傅咸又上表认为:“像成粲如此议论,土景侯的注文便会由此遭破坏。大雅说:‘于是设立冢土。’毛公注解道:‘冢土,就是太社。’王景侯注解诗经,就是采用毛公此说。禹贡(j睢土五色。王景侯注解道:‘天子取五色土建成太社,分封四方诸侯。分别取某方某色土,以代表天下四方。’这样看来,太社仍然还是建立在京都。不知成粲此论从何而出,与注解相背离。上违背了经典明文记载,下破坏了王景侯的注解。臣虽然愚顽狭隘,学问浅薄,但有所愚见,不能沉默无语,谨此再次上表。”刘宣发表意见与傅越相同。下诏说:“社神实际上衹有一个,但世代沿袭有太社、帝社两个社坛,众人意见不相一致,不必改作,应仍然照旧,如同魏朝制度。”
到晋元帝建武元年,又依照束汉制度设立太社、帝社和一个稷坛。太社的祝文写道:“地德普施天下,恩泽万里无疆。恭敬建立太社,祈求保佑万邦。悠悠四海之内,百姓安泰吉祥。”帝社的祝文写道:“坤德厚载万物,皇土王畿永存。恭敬建立帝社,供奉土地之神。四时祭祀神明,喜迎万福临门。”据周礼.考工记,王宫布局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历代遵循这个制度,所以束汉洛阳宫殿布局,社稷在宗庙之右,到东置又是这样。三国吴时宫城的东门是雩门,疑吴国社坛也在宫殿东边,与宗庙同在一处。宋沿袭旧制,没有改动。
魏朝三位皇帝都亲耕籍田,因此没有停止祭祀先农。其礼仪没有听说有特殊的方面,应当是遵从还垡仪制。执事告祭用牛、羊、猪三牲为祭品。晋元帝、晋哀帝都打算亲耕籍田,但没有实行,礼仪制度也没有记载。
宋文帝五塞二十一年春天,皇上亲耕籍田,在籍田中间南北向道路之西、东西向道路之南建立先农坛。坛高四尺,四周各两丈。底座四面都修建台阶。台阶宽度是五尺,另外加筑矮围墙。先农坛与南北向道路东西向道路的距离都是二十丈。皇上未到之前,司空、大司农率领太祝令以及众执事在天刚亮时用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作祭品,告祭先农坛。祭祀礼器用祭祀社稷的礼器。祭祀完毕,把祭祀用的肉分送给参与祭祀的人。旧有典制,祭祀先农又常常列入郊祀天地的活动之中。
连毯礼仪制度,皇后到东郊御苑中亲自采桑。蚕室祭祀的蚕神是苑窳妇人、寓氏公主。祭祀蚕神用少牢羊、猪二牲作祭品。晋武帝太康九年,杨皇后在西郊亲自采桑,祭祀教民育蚕之神先蚕。先蚕坛高一丈,四周各两丈,四面都有台阶,台阶宽五尺。先蚕坛位于采桑坛东南帷宫以外,距帷宫有十丈远。皇后未到之前,太祝令在天刚亮时用一太牢牛、羊、猪三牲作祭品,告祭先蚕坛。谒者一人监祭。祭祀完毕,撤去供祭食物,把祭祀用的肉分送给随从采桑以及参加祭祀的人。
魏文帝黄初二年六月庚子,初次祭祀五岳四渎,一一秩祭,遍于群神,将珪璋玉器痉埋于地下、沉入河底作为祭品。六年七月,皇帝率领水军进入淮河。九月壬戌日,派遣使者将玉璧沉入淮河,这是祭河神的礼仪。
魏明帝太和四年八月,皇帝到东方巡视,派遣使者用特牲一头牛作祭品祭祀中岳,这是祭山神的礼仪。
魏元帝咸熙元年,皇帝前往长安,派遣使者用玉璧币帛作祭品祭祀华山,这是祭山神的礼仪。
晋穆帝升平年间,何琦论述修建五岳祠的必要,说:“唐尧、虞舜时制度,天子五年巡察一次,按所至五方相应的五色用牲,加柴焚烧祭祀五岳,望祭山和群神。所以称为‘通过名山向上天表示虔敬’。是为了敬告天地神祇,请它们受祭,以报答它们的功德。因此不发生灾害瘟疫,而风调雨顺,气候宜人。后来到了夏、商、周三代,各朝代年数长短虽然不同,但是祭祀山川i的礼仪没有改变。五岳之神秩位如同三公,四渎之神秩位如同诸侯,在经典传记中都有记载,所谓有事就要举行祭祀,没有人能够废弃。及至台、选定都垩直,、周丞虽然原本不在应祭祀的大川之内,但是因为两条河水靠近咸阳,所以都得以比照大川一样进行祭祀。那么原本确立祭祀的名山大川,怎么可以不进行祭祀呢!自从丞墓内乱外患,盗隆被攻破,置擅童被俘,名山大川的祭祀就废止了.衹有浦岳天柱山,在疆域之内,仍旧由尚书台选任百石吏卒,担任奉祀职务。亘壶中兴之际,没有专门负责祭祀的职官,厘红郡时常派遣大吏兼摄祭祀事务,四季祭祀天主灿,祈祷酬神,春天由寒转暖,冬天迎来冰雪。从庐和以来直到现在,祭祀天柱山也废止了。估计现在非正规的祭祀,可以说是种类不少。考察祭祀的对象,则是淫昏小鬼;而祭祀浪费钱财,成了民众的祸害。但是对山川大神的祭祀,则更加疏略阙失,礼制紊乱,风俗败坏,入神混杂,官场趋炎附势,小人争权夺利,逐渐滋生蔓延。主要是由于近来国家多难,每天都忙不过来,礼仪制度的恢复建立荒废停滞了,很多事情没有来得及安排。现在首恶大奸已被消灭,应当恢复旧有的典章制度。五岳地区、四渎流域,受风俗教化浸润,从困苦中获得重生的人,都蒙受山川大神德泽恩惠,但是,对各种神祇的祭祀却未分轻重,皇帝巡察天下,焚柴燎祭山川大神的礼仪也废置很长时间了。尊崇明扬前代典制,将使皇上圣驾胜利北还,再考察古代典章律法,全面整理修订各项制度。其中祭祀五岳、四渎应当遵行的方面,主要是陈设俎豆祭器,奉献牛羊牺牲等,以及祭祀祝祷和神灵祝福的文辞,以往的典籍没有记载。可以敕令礼官撰写,主要要求是心意虔诚,言简意赅,以表达至治美政感动神明,完美的德行馨香远闻,像这样就可以了。那些邪神妖孽,大多可以依照法令,先去除特别突出的不正当祭祀。以使邪不害正。”何琦的文章皇上没有阅览。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六月丙辰,有关官员上奏说:“诏令祭祀霍山,不知应派什么官员奉祀?用哪些牺牲食物作祭品?进行祭祀的时候,用什么样的祭器?”殿中郎丘景先发表意见说:“祭祀名山大jl[,盛典一代一代传扬;五岳、四渎之神的秩位比照三公和诸侯,依照等级依次用玉献牲奉祭,具体规定在典籍中写得明明白白。但祭祀之事中世以来旷废日久,祭祀礼仪在典籍中也遗漏不全.考周代制度,祭祀名山大川由宗伯负责,选娃记载是使持节奉祀,至于血祭杀牲,把牲帛玉币埋于地下、沉入河底作祭品,经典流传有明确的规范,供设美酒肉脯,献祭牲牢的祭器等等,也都有详细的事例。另外祭祀名山用玉用币各有不同,祭祀大冢还要以新谷供祭。山海祭祀霍山,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作祭品,埋玉告祭,这都是依准参酌传注记载,可以一一说清楚的。现在皇风速扬,隆重祭祀霍山通岳,愚意以为应当特派太常持节,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作祭品,供设美酒肉脯新谷作食物,痉埋红玉浅红色币帛于地下作为祭祀礼仪。又据周礼载鬯人的职掌,‘凡祭祀山川i四方用绘有大蛤图案的漆尊,,那么祭霍山盛酒当用螺形杯,其余器物用品,没有具体记载可以用作参考。按郊祀望祭名山大川,以质朴的形式表达虔诚的心意,器具最好用土陶匏实制成,陈列在茅席垫子上,大致可以作为依准。应当在山川i的界域之内,修筑祀神祭坛。”经过共同讨论商议,认为丘景先的意见允当。敕令派兼太常持节为使者奉祀霍山,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为祭品,加上玉器币帛。用土陶匏实器具,现时已不再用画有大蛤的漆尊,可以仿照郊祀天地的礼仪,用觞爵献祭。凡是供祭食物的种类数量,完全依照社祭规模为宜。下诏同意。
晋武帝咸宁二年春天,久旱小雨。四月丁巳,下诏说:“所有干旱的地方普遍祭神求雨。”五月庚午,开始祭祀社稷、山川大神求雨。六月戊子,天降及时雨。这是雩祭求雨的旧典。
太康三年四月、十年二月,又久旱雩祭求雨。从此以后实行雩祭一直到现在。
魏文壶黄初二年正月,下诏说:“从前仲尼凭藉大圣才干,怀有帝王器度,时值周王室衰微,没有秉受天命的机运,便退而考求五代礼制,成就素王之业,据鲁国旧史而作春秋,同乐官太师讨论音乐,并进行整理,雅、颂乐正而各得其所,致使千载之后,没有人不以他的文论为宗来写作,没有人不仰承他的圣才而思考立论。因此可以说是著名于当世的大圣,千秋万载的师表。因为遭逢天下大乱,各种祭祀都荒废停止了,壬迂旧居的丛瘤,毁坏了而没有修整,自汉平帝封王迂后裔孔均为蛮盛堡,奉祀孔王,并追谧丛王为褒成宣尼公之后,王迂后裔再没有封侯奉祀,故乡阙里听不见讲习歌颂的声音,一年四季看不到黑祭尝祭的神位,这难道就是所谓尊崇教化,知恩报功,盛德之人千秋万世也一定要祭祀吗!谨特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食邑一百产,奉祀孔王。敕令叠郡修复旧庙,安置一百户吏卒,守卫孔庙。”
晋武帝奎始三年十一月,改封宗圣侯孔震为奉圣亭侯。又诏令太学和鲁国四时节令备齐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
明帝太宁三年,韶令给事奉圣亭侯孔亭四时节令祭祀孔子,祭祀礼仪应如同泰始旧例。孔亭的五世孙孔继之贪玩六博格五等博戏,常常把祭品所值返作己用,怠慢废弃对祖宗孑l子的祭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关部门奏请削除了孔继之的爵位。到十九年,又把奉圣亭侯爵位授给孔隐之。因为其哥哥的儿子孔熙先谋反,又失去了爵位。二十八年,重新韶封孔惠云为奉圣侯。后来孔惠云有重病,失去了爵位。孝武帝大明二年,又诏封孔迈为奉圣侯。孔迈去世,儿子孔巷承袭爵位,后来犯罪,削除了爵位。
魏齐王正始二年三月,皇帝讲解论语一篇,五年五月,讲解尚书一篇,七年十二月,讲解礼记一篇,并派太常释奠,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为祭品,在辟雍祭祀孔子,以颜遄配享。
晋武帝泰始七年,皇太子讲解孝经一篇,咸宁三年,讲解诗经一篇,太康三年,讲解礼记一篇,惠帝元康三年,皇太子讲解论语一篇,元帝太兴三年,皇太子讲解论语一篇,太子并且亲临释奠,用太牢牛、羊、猪三牲祭祀孑l子,以颜渊配享。成帝咸康元年,皇帝讲解诗经一篇,穆帝升平元年三月,皇帝讲解孝经一篇,孝武帝宁康三年七月,皇帝讲解孝经一篇,并释奠先师孔子如同旧例。
穆帝、孝武帝时都暂且以中堂作为太学。
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四月,皇太子讲解孝经一篇,在国子学释奠先师孔子,如同晋朝旧例。
漠束海恭王逝世,明帝出宫到津门亭发丧。魏朝当时参加丧礼的人,以及前来吊唁的使者,采用博士杜希的建议,都取下玄冠,头上围布巾。
魏武帝年少的时候,漠太尉桥玄最早给予他特殊礼遇。所以建安年间,派遣使者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作祭品祭祀桥玄。
宋文帝黄初六年十二月,经过梁郡,又用人牢牛、羊、猪三牲祭祀桥玄。
黄初二年正月,皇帝到原陵围猎,派遣使者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作祭品祭祀漠世祖。
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四月丙辰,皇帝前往江宁巡察,经过司徒刘穆之墓,派遣使者致送祭品祭奠。
孝武帝大明三年二月戊申,皇帝前往籍田,经过左光禄大夫袁湛墓,派遣使者致送祭品祭奠。
大明五年九月庚午,皇帝巡视,经过司空殷景仁墓,派遣使者致送祭品祭奠。
大明七年十一月,皇帝前往南方巡察.乙酉,派遣使者到晋大司马桓温、征西将军毛璩墓前祭奠。
刘惮景耀六年,诏令为丞相诸葛亮在沔阳建立祠堂。在此之前,丞相所有故居都请求建立祠堂,没有准许,百姓便私下祭祀。于是有人上书言事,认为可以在京师为丞相建立祠堂,以顺从民意,意见没有被采纳。步兵校尉习隆、中书侍郎向充等向刘惮进言说:“从前周人怀念邵伯的美德,他生前歇息遇的甘棠树不修剪不砍伐;越王思念范盏的功劳,为他铸造了铜像。自汉兴起以来,有小善小德的一些人,有很多都画了像建立了祠堂;何况诸葛亮美德为天下楷模,功勋盖世,复兴王室,挽救危亡,完全依靠的是他。然而对他的祭祀衹限于民间,没有塑像,没有建立祠堂,百姓衹能在里巷祭祀他,戎夷衹能在荒野祭祀他,这不是缅怀美德,纪念功勋,追思前人的办法。现在如果完全顺从人们的心愿,那么就有些轻慢而不合于常典;把祠堂建在京师,则又逼近宗庙。这也是圣上犹疑不决的原因。愚意以为应当就其陵墓附近,在沔阳建立祠堂,让所在地有关官员按四时节令致送祭品祭奠。凡是他的故臣要奉祭的,都规定衹到祠堂。禁止民间私下祭祀,以奠崇正规的祭祀礼仪。”于是听从了习坠、包直等人的意见。何承天认为:“周礼记载:‘凡是建立功勋的人,冬天祭享先王的时候,也祭他们。,所以后代遵行,以元勋配享先王。直立等人不遵循这种制度,刘惮又听从了他们,都是不符合礼制的。”
汉代城阳国人认为刘章对漠室有功,为他建立了祠堂。青州等许多郡互相仿效,济南特别突出。到魏武帝任济南相时,都废除禁止了。及至主持朝政,又在全国普遍加以铲除,社会上不正规的祭祀便废除了。到文帝黄初五年十一月,下诏说:“先王制定礼仪制度,是为了昭示孝道,奉祀祖先,重大的是祭祀天地社稷,其次是祭祀宗庙祖先,至于月星辰五行,不与族类相关,便不在祭祀的范围之内。末世衰败,人,迷信巫祝,以至于在皇城宫殿之内,在民间门窗之间,无不酹酒祭祀鬼神,人们受的迷惑太深了。从今以后,若有人胆敢进行不合礼制的祭祀,或是巫祝妖言惑众,都以执左道论罪,此规定编著于法令。”明帝青龙元年,又下韶说:“郡国山川i不在正规祭祀范围之内的,不要祭祀。”
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诏说:“从前圣帝明王,祭祀五岳、四渎,名山川泽,分别有一定的礼仪制度。为的是报答天地阴阳变化赐福人间的功德,而顺应四时节令阴晴水旱的规律。然而以正道统治天下的人,他那个时代鬼不神奇不灵验,神不伤人害人。所以祝史献祭而没有羞愧言词,因此这个时代的人对幽冥神灵之事很慎重,不正规的祭祀便不会进行。末世之人不笃信正道,僭越礼制,渎慢神灵,所求所请为所欲为,一点也不敬而远之,一味苟且以求侥幸,妖法鬼道互相煽惑,舍正为邪,因此魏朝对此非常痛恨。现诏令按照旧有礼仪,制订制度,使建立了功勋的人,必定进行祭祀报答他的功德,而妖魔鬼怪之类,不要混杂其问受祭。”二年正月。有关官员上奏说:“春分祭祀厉鬼使消除灾祸的禳祭遭殃受损。”下诏说:“春分祭祀厉鬼不在正常的祭祀规定之内,废除它。”
宋武帝永初二年,普遍禁止不正规的祭祀。因此蒋子文祠堂以下,普遍都拆毁了祠堂庙宇,禁止祭祀。耋武童叁建初年,重新修建蒋山庙,山川大神庙宇,也都逐渐修复。明帝在鸡笼山修建九州庙,把众神都聚集在庙中祭祀。蒋侯宋代爵位逐渐加高,位至相国、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殊礼,钟山王。苏侯位至骠骑大将军。四方各路神祇,都加封了爵位秩级。
汉安帝元初四年,下诏说:“据礼记.月令,秋八月,要注意赡养衰老的人,授给他们几和杖,赐粥给他们’。方今八月清查户口的时候,郡县大多没有遵照执行。即使有粥,也是用秕谷糠皮和泥土相拌和,不能吃。”据此韶令,汉代仍然依照月令施政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