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晋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高呼万岁,举酒杯。奉进饭食,司徒捧着羹,大司农捧着饭,演奏奉上饮食的音乐。百官接受赏赐,宴会开始,大声奏起音乐,如同正月初一的礼仪。魏、晋则在冬至那天接受四方诸侯国及各级官吏的祝贺,于是有小型朝会。朝会礼仪的规模次于贺新年那一天。
古代帝王没有不巡枧境内的。魏文帝时天下三分鼎立,边境战事频繁,皇帝的车驾屡屡出动,没有哪一年能安定无事,大概都是应付即时发生的事,并不是依据前代典章。明帝共去东部巡视三次,在路过的地方慰问老人,救济贫困,有时赏赐谷物丝帛,有古代帝王巡视时的风范。蛮工正盘元年,巡枧洛阳县,对老人和地方农田官员各有不同的赏赐。
到了武帝泰始四年,下诏书给刺史二千石长吏说:“古代的帝王,按年巡视四方山岳,其次则由东西二位诸侯首领述职,再不然就是派使者视察。因此,即便是幽远隐蔽细微的事,也不至于闭塞不知,下面情况上面掌握,上面的意志远方知晓,做到了丧偶的男女,无不得到了归宿,因此,留传下来的风气和功业,美名保留到现在。我在皇位好几年了,就像站在深谷的前边,起早贪黑心怀戒惧,黎明还不能入睡,坐等天亮,担心四方天灾人祸,为此悲伤。自我勉励,自我约束,希望每件事都办得妥当。常常担心官吏们感情用事,不能表现出真诚,国事繁杂,考虑不周全,政治法律有过失,而不能都看到。百姓有过失,责任在我。祇是岁月艰难,没有闲暇顾及巡视的事情,百姓不能安定,怎么去体恤他们呢?现在派使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接受使命向四方出发,走遍天下,亲自与刺史二千石长吏见面,阐明我的心意,访问搜求事情的得失优劣,考察政治教化,询问人间疾苦。周朝典籍上说:‘对人民的利与害写成一部书,人民的礼俗、政治事物、刑罚禁令是否合理写成一部书,暴乱奸邪违犯法令的事写成一部书,疫病丧亡灾荒贫困写成一部书,健康快乐和睦平安写成一部书,每个诸侯国根据书来辨别是非,把结果向王报告。,旧朝典章前代训诫,命令都是根据这些。又准备条文奏章,使我得以清楚地借鉴远古,就像亲身行事一样。大夫君子,各自尽你们的心,专心致力于你们的事务,好的谋略计划,刺耳的言论告诫,全都告诉使者,不要有什么隐讳。我正虚心等你们的意见,努力吧,满足我的意愿。”
新的礼仪,巡枧四方大山,烧柴祭天、望祭山川、报告设立行宫都如同以往的礼仪。诸侯朝见皇帝时,宾客及拿礼物的人都如同朝廷上的仪式,而不设旗帜。挚虞认为:“朝见的礼仪,诸侯见皇帝,各自设置旗帜。旗子的圆形是用来区别爵位显示等级威严的。诗经说‘君子到了,观察他的旗帜’。应该制定新礼仪,如同古代礼仪一样设置旗帜。”皇帝下韶书同意他的意见。然而一直到晋朝终结,这个礼仪也没有实行。
封挥的说法在经典上看不到。礼制上有为了天上的事而祭天,为了地上的事而祭地,因为在名山祭天上告成功,而凤凰降落,龟龙到来。天子在境内巡视,到了四方名山,烧柴祭天,上告事业成功,事情相似而不同。谶纬一类预测吉凶的说法都说,帝王在泰山祭天,在梁甫祭地,改易朝代纪年国号。秦、漠实行逭一典礼,前代的史书各自陈述了典礼的制度。
魏明帝太和年间,护军蒋济奏报说:“在帝王大的典礼中,外出巡枧排在最前面;昭告祖先神灵,祭祀天地的封禅礼排在第一。因此自古以来改朝换代接受天命,没有不去梁父的,没有不登泰山的,没有不刻写下永久留传的名字的,没有不记录下天人会合这一刻的。因而司马相如说,有文字记载以来,七十二代国君,有的顺随前代典章,有的为后世留下教化。太史公说,皇帝有圣明的思想却不宣布,是官吏们的过失。那么首创之功美好德行,不刊刻在梁山的石头上,就不能显示帝王的功业,不能为万民展示不朽的景观。谚语说,‘面对国君而感叹尧、舜的美德,就好比儿子对着生父而夸奖别人的父亲’。如今大魏继承的是诸侯割据的弊端混乱,拯救的是流亡逃难的艰难困厄,承接的是千年以来的衰落,继续的是百代荒废的事业。从武帝文帝开始,到皇上您本人,因此而参考成就天地间的道义,维护入神的教化。上天报应,呈现出吉祥的景象,和古代相比,找不到相同的例子。至于经历几代人到现在,没有举行大的典礼。或许可以推说志向在于扫尽残余的盗贼,涤除剩下的污秽,没精力顾及这件事。如果是那样,三苗在长江边不顺从,大舜应废除束巡的礼仪;徐夷在淮泗强横,周盛王应废止巡视岱岳的礼仪。再说去年在昼江汉水打败吴国,今年在陇西杀减蜀国军队,这对敌人造成的震撼溃散无以复加,不会影响封禅的事情。这个礼仪荒废已久,不是在短时间可以确定的。应交给公卿,全面地撰写出这个礼仪,占卜考定哪一年哪一刻,昭告上帝,让天下人称心。我在军旅中服役,完成不了这个大愿望,冒死说出我的想法。”诏书说:“听到蒋济的一番话,使我出汗流到脚面。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封禅的有七十多个君主。因此太史公说,虽有接受天命的国君,但功业不能周遍,所以中间荒废远的有千余年,近的也有几百年,这个礼仪阙失没有记载。我有什么美德,敢做这件事呢!整擅难道是说世上没有,而我有担公登童山的志向吗!我不敢欺骗天。蒋济所说的话,漂亮是漂亮,但不是帮助我。公卿侍中尚书常侍看过就行了,不要再议论此事,也不必答覆这个诏书。”皇帝虽然拒绝了蒋济的奏章,而实际上派直堂隆草拟封挥的礼仪,因天下没有统一,不想很快举行大礼。赶上高堂隆死了,此事作罢。
等到武帝平定吴国,统一国土,太康元年九月庚寅,尚书令卫璇、尚书左仆射山涛、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塞、司空张华等人上奏说:“我们听说,自有人类开始,就有了王侯,年代的数目,没能记载下来。树立德行,救助天下,发扬仁义之风,为此而登泰山的有七十四家,可以知道他们谧号的有十四人。名字事迹失传,没留下名声的,多得记不下来。大晋的德行,从重黎开始,辅佐颛顼,到了夏商,世代相承的系统在天地间确立。在周朝,没有停止建立功业。晋的德行上升,天下帮助明圣的人,在外部平定了蜀汉,四海之内,人心向晋,军事上的胜利,实际上靠的是美德。到了陛下,受天命接遇皇位,扩建大业,百姓仰慕追随。惟独长江、洞庭湖、沅江、湘江边,有暴徒凭藉天险,历代不顺从。陛下神奇的谋略判断,命令军队出征讨伐,军威稍一施展,几十天就扫荡平定。捆缚凶恶之人,赦免他们的罪逆,云气流行,雨泽施布,四面八方,聚集在我们周围,名声教化的影响范围,达到天下各地。即便是黄轩的征伐,大禹深远的谋略,周朝的盛世,又怎能超过今天呢!至于石碑上发扬圣人之道的文字著称于前代的记载,用数目表示物象,用事件说明言论,即便是古代‘河图洛书,表现出的迹象,也超不过这个。应举行大典,在中岳行礼,在泰山、梁父祭天地,发布宣扬美德的号令,明确最尊贵的位置,享受天赐的福,真诚对待百姓,刻下千年的表记,播散流传后世的名声,使百世以后,没有不振奋的。这是帝王盛大的事业,上天与人最大的愿望。”诏书说:“如今逃亡的敌寇虽然被消灭,但外部阻塞仍有警报,内部百姓还不安宁,遣件光大德行的事,还不该议论。”
卫璀等人又上奏说:“如今束至大海,西到沙漠,大沙漠的北面,日南北户,没有不前来归顺的,大禹时代辽阔的疆域,如今确已过之。天与人的道义已经圆满,巍巍的功绩已经确立,应当为地神制定礼仪,登上泰山祭祀,向上帝表达诚心,以此来报答入神的愿望。乞求按前一奏章办。”诏书说:“如今阴阳还没有调和,刑法政令还不妥当,百姓还没有归宿,怎能刻下自己的业迹报告成功呢!”诏书不准许。
卫璀等人又上奏说:“我们听说身处帝王位置的人,必定有天道的气数,必定适应天命;救助百姓有功业的人,必定有盛大美德的仪容,有向天报告成功的典礼。无功不能欺骗,有功不敢谦让,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然而诏书表示谦让,屡次推辞封禅的典礼,虽然有美德,但推让而不居功。三公的职守是主管天地,实际上是掌管人物,国家的大事,从中吸取议论。因此汉代封禅,不是这个官位,就不负责这件事。我们以前的奏章,主要是陈述祖先的功业,又顺应了天命,陛下的美德,会合齐同四海,推求古代考察当今,应当修订这个礼仪。至于确定年月,必须经太尉、太傅、司徒、司空、大将军等商议,然后奏报。”诏书说:“虽然扫荡安定了长江以南,但都是当事者的功劳,不足以向上天报告成功。正期望列国诸侯考虑光大教化,来安定中原,百姓得到太平,让他们休养生息。这是我从早到晚的愿望,没有什么别的要答覆给大家了。”
卫璀等人又上奏说:“我们听说唐虞三代救助天下建立大功的国君,没有不向上顺从天意,对下协调百姓的意志,登大山,赴梁父,没有推辞遣件事的人,大概是不能推让。如今陛下功勋超越百王,德行无人匹敌,宏大的功绩典范,显赫的事业,肯定不是我们这些人能评论清楚的。然而圣旨用力谦让,屡次自我贬损,时机到了不响应,推让美名不居功,使皇朝重大礼仪缺漏,也闭塞了神灵的殷切希望,使得大晋的典章,与三皇五帝不同风气。我们真的不敢遵循诏书,请按先前的奏章施行。”诏书说:“现在正该共同考虑弘大道义,来完善各种业绩。等到以后再说吧,对各种说法没有什么要回覆了。”
王公和有关官吏又上奏说:“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光辉流存于四海,在名山祭天地,记录在史籍上的,有七十四个国君。舜禹得到天下以后,到四方大山巡视,亲身推行他们的道义。易经上着有考察四方风俗,礼上着有登名山向上天报告成功,诗经上歌颂了登山祭祀。都记载在史策上。周文王作为西伯为殷做事,周公衹拥有诸侯国中的一个鲁,他们或在岐山祭天,或在童山封禅,仅凭藉美德,就可以做封禅的事。从那以后,功业不够却超越礼仪封禅的人,多得数不清,名号谧号没有泯灭,流传到今天。何况高祖宣皇帝开创帝王事业,海外整齐划一;世宗景皇帝辅助了大功业,华夏安宁;太祖文皇帝接受天命缔造了晋,扫荡平定蜀汉;陛下响应天道兴起新王朝,统一天地四方,恩泽广布于百姓,威震四面八方。过去汉朝失去了纲纪,与吴蜀三国鼎立,战争开始以来,将近百年,地势险阻风俗不同,人民的愿望断绝阻塞。如今不受拘束的敌寇,经两代而被平定,如果不是聪明神武,顺应上天本意,谁能建立如此伟大的功业呢!我们有幸赶上千载难逢的机遇,亲身经历这大变化,目睹太平,公正美好到了极至,推让]给谁呢?应按先朝遣训,效法古代,在泰山上刻]石记功,登山向上天报告成功,弘大礼乐的制度,端正祭祀场所的典章,扬名万代,光宗耀祖。因此把这说不完的最大愿望,冒死报告皇上。请告诉太常,准备礼仪。”皇帝又下诏书说:“所议论的的确是历代的盛事,然而目前不可施行。”此事不再提及。
哀帝即位,想尊崇章皇太妃。桓温认为应称她为太夫人。尚书仆射江膨议论说:“虞舜推行仁孝的本性,尽力于事奉亲人的礼仪,因而得到天王这样尊贵的地位,富有四海。而瞽叟没有立锥之地,没有任何爵位。一片孝心,充满天际,宁可忍受父亲地位卑贱,也不用徽号让他显赫,难道不是因为没有儿子给父亲授爵的道理,在理义方面说不通,无法表现自己的亲情吗?春秋经说‘纪季姜出嫁到京师,,传说‘父母对于子女来说,虽然女儿是天王后,仍称为我季姜’,说的是不因子女尊贵影响到父母。有人认为如果子女尊贵不影响到父母,那么武王为什么给太王、王季、文王追加王号?周朝的三个王,德行与天地相匹配,帝王业迹的兴起,是从那时开始的。因此武王仰慕追寻前代的功业,于是根据天命,追加王号尊崇祖先,表明不是因为儿子尊贵而影响到父母的。根据礼‘年幼的不能做悼辞歌颂年长的,地位低下的也不能做悼辞歌颂地位尊贵的,,年幼低贱的尚且不能表彰年长尊贵的,又怎么敢施予他们荣誉称号呢!漠祖因感悟家训中的话而尊崇太公,荀悦认为孝没有比尊崇父亲更大的了,因而把儿子地位尊贵用在了父母身上,家训中的话错了。至于孝章,.不用尊号显赫买贵人,而是多送金银宝物钱币丝帛,逭并不是做儿子不尽孝道,是因为圣人典章不能逾越。在春秋时,庶子继承国位,他的母亲可以被称作夫人。难道在因儿子为母亲授封号的问题不慎重吗?难道应当向宗庙祖先报告,用先代国君的命令来授封号吗?我认为诏书,应当上朝拜授贵人为皇太妃。现在说皇帝下令为贵人授封,就是儿子为母亲授爵了。要是贵人面朝北跪拜受封,就是母亲做了儿子的臣。天尊地卑,这是名位规定的,母贵子贱,这是人伦的次序。虽然想使贵人地位更高,而实际上使她卑下;虽然明确了国典,而实际废置了它。况且国君的一举一动,史官必定记录下来。如果记载下来的方针策略给后人看了,恐怕不顺吧!我认为应报告显宗的神庙,说贵人仁义娴淑无比,应使用特殊的礼仪,来报答养育的恩惠。奉先君神灵的命令,事情不在于自己。皇妃皇后虽然是国君配偶的名称,然而自皇后以下有夫人和九嫔,没有称作妃的。桓公说应把名号升为太夫人,并非不公允。如果认为夫人的名号还不够,可以称皇太夫人。皇的意思是国君,国君太夫人在名和礼上都说得通。”皇帝特意下韶书,拜授皇太妃。三月丙辰。派兼太保王恬授玉玺绶带和礼仪服装,与太后完全一样。又下诏书说:“朝廷大臣没有对太妃表示恭敬,这符合礼仪吗?”太常江迪议论说:“地位名号没有到最高,不应致以最大的恭敬。”
孝武帝追授会稽郑太妃名号为简文太后以示崇敬,下诏书问“是否该开立墓位”王殉回答:“根据三代祖先追蹭及中宗敬后,并不开立墓位,更改墓地制度就是了。”
褚太后管理朝政时,议论谴进见时的仪礼。基望、王彪之都认为:“卢灵、还产塑尚且遵从为子之道,何况太后呢!帝王的父亲没有拜见的礼仪。”尚书等八位官员的议论认为:“完全按做子女的规矩办有损于王道,完全按君臣的规矩办有损于孝道。在朝廷如同君臣,私下见面则恭敬父亲,这样公允。”
汉、魏的先例是,皇太子对皇帝称臣。新礼认为,太子既然以子为名,而又称臣,兼有臣和子两个称谓,在义理上讲不通,废除太子称臣的制度。挚虞认为:“孝经‘像事奉父亲那样事奉国君’,义理上兼有臣和子,所以称臣并没有不妥,应制定新礼,皇太子像以前一样称臣。”韶书依从了。
太宁三年三月戊辰,明帝立皇子司马衍为皇太子。癸巳,韶书说:“根据礼没有生下来就尊贵的人,因此皇帝的长子等同于士。而汉、魏以来,尊崇皇储,让官吏们对他称臣,朝廷大臣都行拜礼,这样很没有根据。我过去在束宫,没来得及改革。如今司马衍年幼,善于奉迎的大臣已先到他那裹,将使他逐日习惯他所看到的,认为那都是自然的事,这难道是能教育他的东西吗!主事人以下公卿内外一起议论,让此事一定要符合礼制。”尚书令卞壹的议论认为:“周礼中王后太子不朝见帝王,说明在礼制上与国君相同,都是为了尊重王储,使正室嫡长子与他人有所区分。姑且像对国君一样事奉太子,不得不行拜礼。太子如果心存谦逊,应当答拜。我认为皇太子的确立,祭祀报告天地,居正位做皇储,怎能等同于与皇子行宾主相见之礼呢?应当保留漠、魏的规矩,全朝同拜。”依从了他的意见。
太元年间,尚书符书公文询问王公以下见皇太子的礼仪及所穿的服装。侍中领国子博士车胤议论说:“朝廷大臣应穿朱衣戴头巾,行拜礼,太子答拜。经传没有这样的记载,前太傅羊祜书信庆贺太子,称叩头死罪,这是行跪拜礼的证据。此外太宁三年诏书议论这个礼仪,尚书令卞壹说应保留汉、魏的规矩,全朝同拜。穿朱衣戴冠冕,祇适用于皇朝之上,所以戴头巾就行了。”朝廷上的议论大多相同。
太元十二年,议论两位王的后人与太子的地位先后。博士庾弘之及尚书参与商议,都认为:“陈留是国家的上宾。皇太子虽然是国家的皇储,仍在臣位,陈留王的位次应在太子之上。”陈留王司马勤上表说自己患病多年,请求罢退,诏书让礼官博士议论此事。博士曹耽说:“司马勘作为祭祀之主而无主持祭祀的日期,应与穆子、孟絷的事相同。”王彪之说:“两位王的后人,不宜轻易就废立。记传中没见到有已经做了国君而因疾病罢退的情况,可知古代没有这个礼制。孟絷、穆子是正要做国君,与陈留王的情况不一样。”
咸康四年,成帝到宫殿前,派遣使者拜太傅、太尉、司空。仪注,太乐在殿庭上守着乐器。门庭之下奏乐,不是祭祀宴会,就没有设置音乐的制度。太常蔡谟议论说:“凡是对事情恭敬则礼仪完备,礼仪完备则有音乐的制度。音乐这东西,是用来表示对事情的恭敬并表明义理的,不是为了感官的欢娱,因此冠礼也用音乐,不仅是宴会。宴会上有音乐,也是用来对宾客表示恭敬的。因此郁至出使楚国,楚子设宴款待他,郁至推辞说:‘不忘先代国君的友好,赐给我重大的礼仪,又加上全套的音乐。,从他的言辞看,可以知道宴会上有音乐。公侯大臣,是国君所器重的人,因而在御座上为他们起立,在车驾上为他们下车,说话时称伯舅。传说‘国卿是国君的副手,因此在任命出使的e1子。皇帝亲临殿庭,百官陪同列队,造就是对事情恭敬的意思。古代,天王设宴招待诸侯国的使者,以及任命将帅,派遣使臣,都有音乐。因此诗序说:‘皇皇者华,是国君派遣使臣的诗歌。’又说:‘采薇用于派遣戍役,出车用于慰劳回来的将帅,杖杜用于慰劳归来者。,都奏乐演唱。如今任命大使,拜请辅相,与诸侯国的臣相比,轻重不一样。轻礼实在要有音乐,重礼也是适宜的。所以说亲临殿前派遣使者时,应有钟磬奏乐。”议论奏章依从他的看法。
汉、魏旧例是,王公的众妾拜见夫人,夫人不答拜。新礼认为礼没有不回敬的,改变制度,妃及公侯夫人回敬妾的拜礼。挚虞认为:“按照礼,妾事奉夫人如同媳妇事奉婆婆,妾为夫人服丧一年,夫人没有相应的礼节,可见表示恭敬与做媳妇相同又更加低贱。名分地位不同,本来就没有酬报。礼没有不回敬的,说的不是这种情况。先代圣人区分嫡庶,目的是断绝凌驾取代的势头。防范严明,仍然有越轨违礼的情况。应该制定新礼,自然如同旧制。”韶书认可了他的意见。
五礼的区分,第四是军事,军队是用来在国外求得和平在国内求得安宁的。但军事是凶事,因此藉狩猎来进行演习。
汉代的礼仪,立秋那天,在郊礼结束后,开始展示威仪武功,在束门斩杀祭祀用的牲畜,奉献给陵寝宗庙。仪式是,天子驾兵车,白马红鬣,亲自执弩射杀祭品,祭品用幼鹿。太宰令、谒者各一人把鹿装到车上,快速送到陵寝和宗庙。回到宫中,派遣使者送束帛赏赐给武官。武官练兵,演习战阵的仪式。斩杀祭品的礼仪,名称叫躯刘。官兵都演习孙吴兵法六十四阵。收兵后,公卿以下的官吏在雒阳前街列队,皇帝驾到,公卿以下官吏下拜,天子下车,公卿目睹皇帝容颜,然后回宫。古代有一句话叫在车下车,那么祇是在这时施行。汉代大概以此为常礼。到了献帝建安二十一年,魏国官吏上奏:“古代四季演练武功,都在农事间隙。漠代西京继承秦代制度,三个季节不演练武功,衹在十月有武功考试。如今战事没有平息,军民平素熟悉军事,可以没有四季的演练。但在立秋选择吉利的日子大规模检阅车马兵士,号称阅兵,对上符合礼仪名称,对下继承汉代制度。”奏章被认可。这年冬天,阅兵,魏王亲自掌握金钮战鼓来指挥进退。延康元年,魏文帝做魏王。遣年六月立秋,在束郊阅兵,公卿司仪赞礼,魏王的车用华盖,亲自指挥金釭战鼓的节奏。魏明帝太和元年十月,又一次阅兵。
武帝泰始四年九月,咸宁元年,太康四年,六年冬季,都亲临宣武观,大规模检阅军队,但不亲自指挥进退。从惠帝以后,这个礼仪被废置了。五童友兴四年,韶书令左右卫及各军营操练,按照大习的仪式制作雁羽仗。成帝咸和年间,韶书命令内外各军队在南郊的空场上比武,因此那个地方被称作斗场。从那以后,地方长官桓、庾等一方首领常常阅兵操练,然而朝廷没有这样的事了。
汉、魏的先例是,派遣将领出征,符节郎在朝廷大堂上授符节和斧铁。后来荀颉等人所制定的新礼是,派遣将领,皇帝亲临殿前,尚书授符节斧钹,这是依据古代兵书帝王任命将帅有为其跪而推车的隆重礼遇而定的。
五礼的区分,第五叫“嘉”宴会、冠礼、婚礼的道理因此而齐备。周代末年社会动荡,天子以诸侯为宾而在朝上进行的射礼以及宴会的礼仪规,很少还能再施行,冠礼、婚礼及饮食的方式又有了很多变迁。
周礼虽然有服饰冠冕的礼数,但没有天子之冠的记载。此外仪礼说,公侯有冠礼,是从夏朝末年开始的。王、郑都认为夏末上下相乱,篡位弑君的事由此而产生,因此制定公侯冠礼,造就说明确实没有天子冠礼。大夫也没有冠礼,古代五十岁以后才授爵位,怎么可能有大夫的冠礼呢?周朝人到了五十岁才可能德才兼备,那时任用他们做大夫的事,如同施行士礼。因此为日期和宾客占卦,在大堂东面行冠礼以彰明辈次,在客位行醮礼,三次加冠更表示尊贵,逭都是士礼。
然而漠代以来,天子诸侯多采用这个礼仪。正月甲子和丙子是吉日,可以施行加冠礼,仪式依从冠礼。漠顺帝加冠,又兼用曹褒新礼,服饰先加缁布进贤冠,然后是雀弁、武弁,再后来是通天冠,都在高庙,按照礼谒见世祖庙。王公以下,开始加进贤冠而已。根据此文,最初戴缁布冠,是依从古代制度,在宗庙加冠。
逸天子加冠一次。这个说法是,士礼加冠三次,表示有所成就。至于天子诸侯没有加冠次数记载,是因为天子将君临天下,地位至尊道德完备,怎能与士相同呢?秀抵太子加冠两次,皇子和王公长子加冠三次。逊范认为分别是一次和两次,都不对。
仪礼醮辞说:“吉利的月份,吉利的el子,因为年份善,因为月份吉。”案鲁襄公在冬天行冠礼,汉惠帝在三月行冠礼,说明没有固定的月份。而后漠以来,皇帝加冠都在正月。到咸宁二年秋天闰九月,派遣使者为汝南王司马柬加冠,说明不一定在正月。
根据礼冠礼在宗庙举行,然而武帝、惠帝为太子加冠,太子都去宗庙参拜祖先,这也是仿照在宗庙的仪式。穆帝、孝武帝将行冠礼,都先以缯帛祭告宗庙,冠礼之后再次拜谒祖庙。
惠帝做太子时,将行冠礼,武帝亲临殿前,派兼司徒高阳王司马珪为太子加冠,兼光禄大夫屯骑校尉华虞为加冠礼赞唱司仪。
江束几位皇帝将行冠礼,预先设置乐器,百官陪席。又事先在殿上铺设大床,御府令手捧冕、头巾、簪导、衮服交给侍中常侍,太尉负责系头巾,太保加冕。将要加冕时,太尉跪着读祝辞说:“吉月吉曰,开始加冕。皇帝敬穆,思考弘大帝王事业。敬仰吴天,效法天地四方。一切遵从祖先,永远没有终点。长寿吉祥,佐助大福。”加冕完毕,侍中系黑色帽带,侍中脱去皇帝的绛纱服,穿戴衮服冕冠。事情结束,太保带领群臣举杯祝寿,王公以下的人高呼三遍万岁然后退下。根据仪注,祇是加一次头巾冠冕而已。
泰始十年,南宫王司马承十五岁,依照旧礼应当加冠。官吏议论上奏说:“礼,十五岁进入青年,国君十五岁而生儿子,以此说明了加冠的适合时间。此外汉、魏派遣使者为诸王加冠,不是古代制度。”于是制定诸王十五岁加冠,不再派使者。
王彪之说,礼、传记载加冠礼都在宗庙。案成帝加冠以后,乘车出去到太庙行礼,报告成功。这大概也是模仿在宗庙的仪式。
魏齐王正始四年,立皇后甄氏,那次的仪式没有留存。
武帝咸宁二年,皇帝亲临殿前,派太尉买充策立皇后杨氏,娶进悼后。为此大赦,对王公以下有不同赏赐,百官送礼。
太康八年,官吏上奏:“婚礼中的纳征礼,天子婚礼用黑色币帛,加珪,马八匹。王侯用黑色币帛,加璧,马四匹。大夫用黑色币帛,加羊。占代把皮毛马匹作为陈列于中庭的礼品,天子加上谷珪,诸侯加上大璋,可以按照周代礼仪把用璧改为用璋,其他如羊雁酒米丝帛依旧。诸侯婚礼,加上纳彩礼、告期礼、亲迎礼各币帛五匹,到纳征礼时所用四匹马,都让夫家自备。衹有璋,官府为他准备送去。”尚书朱整议论说:“根据魏朝旧例,王娶妃、公主出嫁的礼仪,天子诸侯用皮毛马匹作为陈列中庭的礼物,天子加上谷珪,诸侯加上大璋。漠代高后制定聘礼,皇后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夫人黄金五十斤,马四匹。魏朝王娶妃、公主出嫁的礼物,用一百九十匹绢。晋朝兴起,先例用三百匹绢。”韶书说:“公主出嫁到夫家,不宜都为她准备好物品,给她足够用的钱就行了。衹给璋,其他依照先例。”
成帝咸康二年,皇帝亲临殿前,派使持节、兼太保、领军将军诸葛恢,兼太尉、护军将军孔愉,准备好婚礼的礼物,迎拜皇后杜氏。当天入宫,皇帝到太极殿,大臣们一齐祝贺。祝贺并非礼仪规定。帝王的婚礼,礼仪没有定制。春秋“墓公在纪迎娶王后”谷梁传、左传的说解与公羊传又不同。而从汉魏遣留下来的事迹看,都缺漏或省略。武帝、惠帝娶皇后,江束又不再依据仪注。因此成帝将娶杜后,太常华恒开始舆博士商定仪式。据杜预的左传注说,主婚祇是提供婚礼用的资财而已。此外,周灵王向齐国求婚,齐侯向晏桓子询问答辞,桓子回答说: “夫妻所生的有多少人,没有女儿而有姐妹和姑母,就说先君某公的遣女多少人。”这样天子的命令可以下达,臣下的回答直接上通。先代儒生认为左丘明详细记录了这些事,大概就是指帝王婚娶的礼仪。因此成帝到殿前,派使者以皇帝的名义迎娶皇后,但是仪注又没有完备地保存。
康帝建元元年,娶皇后褚氏,而仪注殿堂台阶不设置旄牛尾做饰物的旗子。殿中御史上奏说:“今天迎娶皇后,依照成恭皇后入宫时的用品,而仪注说皇帝穿衮服戴皇冠上殿,不设旄牛尾的旗子,请酌情裁处。又案,过去迎娶恭皇后,祇是做青龙旗,其余都是御用物品。今el适逢上朝派遣使者,而设立的是五牛旗,旄头旗和毕罕旗都用于别处,因而造成今天没有。”韶书说:“之所以要按礼制穿戴及登太极殿,是因为要对一件事的开始恭敬,因而要礼仪完备。现在说什么替换或缺少重要物品而要撤去仪仗用品呢!再说,恭后的牌位进入宗庙,先帝下诏书说皇后的礼仪应降等级,不宜设立五牛旗,而今天还是又设立了五牛旗!既然不设五牛旗,那么旄头旗、睾罕旗一类物品容易准备。”又下诏说:“旧礼制已难以效法,又要在今日完备,也不适宜。仓库中的储备衹应用于军队国家的花费。礼仪用服饰用品稍加准备,其余一物多用的器具停用。”
穆帝升平元年,将娶皇后何氏。太常王彪之博引经传及诸多先例来确定婚礼,深切反对公羊传婚礼不以天子为主人的说法。又说:“帝王在四海之内,没有不是他的臣或妾的,虽然还有父兄的亲情,有师长朋友的贤明,但他们绝对是臣。推崇三纲的出发点,就是要确定天地间的礼仪,哪有享有天父的尊位,却要按照臣下的命令去娶妻的?哪有居臣下的卑位,却要以天父的名义去主持大礼的?推寻古代的礼仪,没有哪个帝王推行这样的制度;搜求近代的史籍,没有哪个帝王这样做。在情理上让人不安,在道义上讲不通。案咸宁二年,娶悼皇后时,弘训太后位高权重母临天下,然而没有命令亲属大臣为武皇父兄主婚的文书。又考察晋朝已经做遇的事,咸宁先例不称父兄师友,那么咸康华恒所提出的礼仪符合旧制。我认为今天娶皇后的仪式制度,应完全依照咸康的先例。”于是依从了他。华恒所定的礼仪,依照汉朝旧制及晋朝已施行的制度,因此王彪之大多依从咸康,正是这个原因。衹有娶妻的家庭三天不奏乐这一项,因咸康群臣祝贺,是失礼的。因此仅用咸宁年上奏的礼仪,不再贺喜。至于告祭宗庙六礼简牍文字等仪式,都是王彪之所制定的。纳彩礼用印章封记的文书上说:“皇帝咨询前太尉参军何琦。天地之气所凭藉开始的,首先是治理人伦,涉及夫妇,来供奉天地宗庙社稷。与公卿商议,都认为应一切依照旧的典章。如今派使持节太常彪之、宗正综按礼仪纳彩。”主人说:“皇帝下了美好的命令,到我逭卑下的家族中访求婚事,姑且充数供皇帝选择。我的同曾祖堂弟前散骑侍郎何准的遣女,从未荒废教训,衣着如同常人。恭敬肃穆地遵守典章制度。前太尉参军、都乡侯下臣何琦叩首,拜两拜接韶书。”依次是问名礼的文书,上面说:“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天地配合,秉承天意统率百姓,在内部端正名位,必定要等待一个美好的家族,重申旧的典章。今天派使持节、太常某人,宗正某人,按礼仪问名。”主人说:“皇帝美好的命令,使者某人到来,重新宣读宫内韶书,向我问询名族。我的族女是父母所生,先代大臣过去的光禄大夫、雩娄侯何祯的遣玄孙女,先代大臣过去的豫州刺史、关中侯何惮的曾孙女,先代大臣过去的安丰太守、关中侯何钡的孙女,先代大臣过去的散骑侍郎何准的遣女。母系出自先代大臣过去的尚书左丞孔胄的外曾孙女,先代大臣过去的侍中、关内侯孔夷的外孙女,十七岁。恭敬肃穆地遵守典章制度。”依次是纳吉礼的文书,上面说:“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人先谋划占卜随后,都说贞吉,恭敬地依从典礼。今天派遣使持节、太常某人,宗正某人,按礼仪纳吉。”主人说:“皇帝美好的命令,使者某人重新宣读宫内诏书,太卜占得大吉。我陋族卑微,承受不了担忧恐惧。恭敬肃穆地遵守典章制度。”依次是纳征礼的文书,上面说:“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的女儿,有做母亲的美德,窈窕的身材,像山像河,适合敬奉宗庙,永远延续上天赐的福。用黑红色皮毛丝帛,马羊钱璧,按典章举行仪式。今天派使持节、司徒某人,太常某人,按礼仪纳征。”主人说:“皇帝下达美好的命令,屈尊与地位低下者联姻,用上公的地位尊崇我,用典章礼仪表示宠爱,准备了礼物策命。恭敬肃穆地遵守典章制度。”依次是请期礼的文书,上面说: “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与公卿谋划,用蓍草大龟占卜,没有不吉利的,一切依从典章礼仪。今天派遣使持节、太常某人,宗正某人,按照礼仪请期。”主人说:“皇帝下达美好的命令,使者某人重新宣读宫内诏书,吉et惟有某天可以迎娶。我恭敬肃穆地遵守典章制度。”依次是亲迎礼的文书,上面说:“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年月吉祥,吉日惟有某天遵循礼仪来迎亲。今天派遣使持节、太保某人,太尉某人,按照礼仪迎亲。”主人说:“皇帝下达美好的命令,使者某人重新宣读宫中诏书,吉月吉时,准备礼物来迎亲。上公宗卿都来了,副手近臣车百辆。我家族卑微,辱承大礼,诚惶诚恐。恭敬肃穆地遵从典章制度。”某人跪拜接韶书,都像最初那样应答。
孝武帝娶王皇后,礼仪也像这样。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礼仪,都用白雁、白羊各一只,酒米各十二斛。祇有纳征礼用羊一只,黑色丝帛用帛三匹,深红色二匹,绢二百匹,虎皮两张,钱二百万,玉璧一枚,马六匹,酒米各十二斛。这就是郑玄所说的五雁六礼。至于玉和马的制度,准备礼品的数量,比照太康年的奏章又有不同的地方。
古代婚礼冠礼都有用酒祭神的礼仪,郑氏的三首祭文都保留着。
升平元年,官署问“迎接皇后大驾仪仗是否要奏鼓吹乐”博士胡讷议论说:“皇帝出殿的仪注没有记载,没有演奏鼓吹的处所,又没有举旗q岛钟的条文。”太常王彪之认为:“婚礼不奏乐。鼓吹也是音乐的总名。仪注之所以没有说明,是因为可以参照婚礼。如今应准备乐器而不奏。”当时采用了这个说法。
永和二年娶皇后,议论要不要祝贺。王述说:“婚礼是美好的礼仪。春秋传说:‘娶妻是大吉,不是平常的吉。,又传说:‘郑国子罕去晋国,向夫人贺喜。’邻国尚且互相祝贺,何况大臣呢!这样看,就应当祝贺,但不在三天内就是了。如今趁着在宗庙拜见祖先完成礼仪来贺喜,也是一个机会。”王彪之议论说:“婚礼不奏乐不祝贺,是礼上的明文。春秋传称子罕去晋国向夫人贺喜,春秋经上没有记载,传上也没有说那是礼仪。礼说,娶妻三天不奏乐,说明三天之后自然可以奏乐。至于不祝贺,没有二天的限制,恐怕三天之后也没有应当祝贺的礼仪。”又说:“礼记之所以说祝贺娶妻的人,是因为在酒宴上有贺喜的话语。我认为没有特地去贺喜的礼仪,而有赐予礼物共同庆贺的道义,就像当今世上流行的一样。”在那时最终没有贺喜。
穆帝想在九月娶皇后,九月是忌讳的月份。范汪问王彪之,回答说:“礼仪记载上没有忌月,不敢因为自己没看到,就说没有。”博士曹耽、荀讷等人都说没有忌月的记载,不应有妨碍。王洽说:“如果有忌讳的月份,也该有忌讳的年度。”
太元十二年,官署问“皇太子参拜宗庙以后,朝廷大臣祝贺,是否应当奉上礼物”?国子博士车胤说:“公卿高官,都参预了盛大的礼仪,表示了恭敬,行了大礼,不必再送礼物。惟有诸侯及州牧太守,不能亲见大礼,假如不送酒肉祭品,无法表达他的诚意,所以应当送礼。好比元旦大庆,诸侯没有不送礼的,朝廷大臣奉上璧玉而已。”太学博士庾弘之议论说:“案咸宁三年始平、濮阳几位王新近受封,官吏奏请依照先例,听任京城近臣诸王公主参加朝廷庆贺的人再送礼物。如今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已经确立,天下共同庆贺。我认为应送礼祝贺。”徐邈赞同。又援引一旦有太子,就如此庆贺。封诸侯王及新建宫室送礼,已有先例,也都是已经瞻仰致敬,而又举杯祝寿,应当也是没有疑问的。
迁都辽东以来,太子结婚,纳征礼用一块玉璧,两张虎皮,不清楚为什么制定这个标准。也许用虎取它的威猛和皮毛有斑彩,用玉来象征温和圆润的品德。使用珪璋也都是美玉,豹皮色彩美丽用以比喻君子。王尽的纳征辞说:“红黑色丝帛,成双的毛皮大雁羔羊。”前汉聘皇后,用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也没有用羊的意思。郑氏婚物赞说“羊的意思是祥”那么婚事用羊,是从汉末开始的。帝王的六礼,还没有用羊。所以太康年间官吏上奏说:“太子的婚事,纳征礼用红黑色丝帛,羊和马八匹。”
武帝泰始十年,将娶三夫人、九嫔。官吏上奏说:“根据礼,皇后的聘礼用谷珪,没有纳妾聘礼的制度。”诏书说:“迎请可以按照魏氏的先例。”于是亲临殿前,派使持节兼太常拜请三夫人,兼御史中丞拜请九嫔。
漠、魏的礼仪规定,公主居住在宫室,娶公主的人来宫室成婚。司空王朗认为不行,逭以后就改变了。太元年间,公主的纳征礼用虎皮豹皮各一张,难道说婚事的礼仪显示不出王公的地位,所以要用虎豹的皮来表示对此事的恭敬吗?
礼中有三王在学校对德高年长者行养老之礼的记载,有飨射礼和饮酒的制度,周代末年都荒废了。汉明帝永平二年三月,皇帝开始亲自率领群臣在太学行养老礼,并为祭祀择士而举行大射之礼。郡国县道在学校施行乡饮酒的礼仪,都祭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用牛羊猪作祭品。冬季第一个月也如此。到了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天子亲自率各部门官吏施行养老的礼仪。于是王祥做了“三老”郑小同做了“五更”敬老的仪注没有留存,然而汉代的礼仪还在。武帝泰始六年十二月,皇帝亲临太学,举行乡饮酒的礼仪。诏书说:“礼仪的荒废已经很久了,今天重新讲习古代典章。”赐给太常绢一百匹,赐丞、博士及学生牛和酒。咸宁三年,惠帝元康九年,又举行这个礼仪。
魏正盘年间,变王每讲习一次经书,就让太常在太学祭拜先圣先师,自己不亲自做。到了塞童旦瞪做太子时,等到愍怀太子讲习经书结束,都亲自在太学行祭礼,太子向先师敬酒,中庶子向颜回敬酒。成帝、穆帝、孝武帝也都亲自祭拜。孝武帝时,因为太学在河水以南路途遥远,有关官吏议论按照升平元年先例,在中堂姑且设立太学堂分部。当时没有重设国子生,有关官吏上奏:“应当再设学生一百二十人。太学生从现有的人中选取六十人,国子生暂且从大臣子孙中选取六十人,事情结束就作罢。”奏章获准。祭拜先圣先师之礼完毕,会见六品以上官员。
汉代礼仪,春季第三个月上旬的巳日,官员及百姓都在东流水中沐浴,祓除不祥,洗去宿垢。自魏以后,衹用三月三日,不再用上巳曰。置朝廷中的公卿以下到百姓,都在洛水边沐浴。趟王司马伦篡夺皇位,三el在天泉池聚会,杀强拯。堡童也在天泉池聚会,赋诗。堕尴说:“天泉池南石沟引御沟水,池的西边堆积石头成了沐浴场所。”把酒杯放入水中,杯子流停人前则饮酒,也还没有说“曲水”元帝又下诏书禁止各种博戏之具三日。海西在钟山设立流杯曲水,延请百官,都是造一类事。九月九日,骑马射箭。有人说:“秋天属于‘金’的季节,讲习武功练习射箭,像立秋的礼仪”
高呼万岁,举酒杯。奉进饭食,司徒捧着羹,大司农捧着饭,演奏奉上饮食的音乐。百官接受赏赐,宴会开始,大声奏起音乐,如同正月初一的礼仪。魏、晋则在冬至那天接受四方诸侯国及各级官吏的祝贺,于是有小型朝会。朝会礼仪的规模次于贺新年那一天。
古代帝王没有不巡枧境内的。魏文帝时天下三分鼎立,边境战事频繁,皇帝的车驾屡屡出动,没有哪一年能安定无事,大概都是应付即时发生的事,并不是依据前代典章。明帝共去东部巡视三次,在路过的地方慰问老人,救济贫困,有时赏赐谷物丝帛,有古代帝王巡视时的风范。蛮工正盘元年,巡枧洛阳县,对老人和地方农田官员各有不同的赏赐。
到了武帝泰始四年,下诏书给刺史二千石长吏说:“古代的帝王,按年巡视四方山岳,其次则由东西二位诸侯首领述职,再不然就是派使者视察。因此,即便是幽远隐蔽细微的事,也不至于闭塞不知,下面情况上面掌握,上面的意志远方知晓,做到了丧偶的男女,无不得到了归宿,因此,留传下来的风气和功业,美名保留到现在。我在皇位好几年了,就像站在深谷的前边,起早贪黑心怀戒惧,黎明还不能入睡,坐等天亮,担心四方天灾人祸,为此悲伤。自我勉励,自我约束,希望每件事都办得妥当。常常担心官吏们感情用事,不能表现出真诚,国事繁杂,考虑不周全,政治法律有过失,而不能都看到。百姓有过失,责任在我。祇是岁月艰难,没有闲暇顾及巡视的事情,百姓不能安定,怎么去体恤他们呢?现在派使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接受使命向四方出发,走遍天下,亲自与刺史二千石长吏见面,阐明我的心意,访问搜求事情的得失优劣,考察政治教化,询问人间疾苦。周朝典籍上说:‘对人民的利与害写成一部书,人民的礼俗、政治事物、刑罚禁令是否合理写成一部书,暴乱奸邪违犯法令的事写成一部书,疫病丧亡灾荒贫困写成一部书,健康快乐和睦平安写成一部书,每个诸侯国根据书来辨别是非,把结果向王报告。,旧朝典章前代训诫,命令都是根据这些。又准备条文奏章,使我得以清楚地借鉴远古,就像亲身行事一样。大夫君子,各自尽你们的心,专心致力于你们的事务,好的谋略计划,刺耳的言论告诫,全都告诉使者,不要有什么隐讳。我正虚心等你们的意见,努力吧,满足我的意愿。”
新的礼仪,巡枧四方大山,烧柴祭天、望祭山川、报告设立行宫都如同以往的礼仪。诸侯朝见皇帝时,宾客及拿礼物的人都如同朝廷上的仪式,而不设旗帜。挚虞认为:“朝见的礼仪,诸侯见皇帝,各自设置旗帜。旗子的圆形是用来区别爵位显示等级威严的。诗经说‘君子到了,观察他的旗帜’。应该制定新礼仪,如同古代礼仪一样设置旗帜。”皇帝下韶书同意他的意见。然而一直到晋朝终结,这个礼仪也没有实行。
封挥的说法在经典上看不到。礼制上有为了天上的事而祭天,为了地上的事而祭地,因为在名山祭天上告成功,而凤凰降落,龟龙到来。天子在境内巡视,到了四方名山,烧柴祭天,上告事业成功,事情相似而不同。谶纬一类预测吉凶的说法都说,帝王在泰山祭天,在梁甫祭地,改易朝代纪年国号。秦、漠实行逭一典礼,前代的史书各自陈述了典礼的制度。
魏明帝太和年间,护军蒋济奏报说:“在帝王大的典礼中,外出巡枧排在最前面;昭告祖先神灵,祭祀天地的封禅礼排在第一。因此自古以来改朝换代接受天命,没有不去梁父的,没有不登泰山的,没有不刻写下永久留传的名字的,没有不记录下天人会合这一刻的。因而司马相如说,有文字记载以来,七十二代国君,有的顺随前代典章,有的为后世留下教化。太史公说,皇帝有圣明的思想却不宣布,是官吏们的过失。那么首创之功美好德行,不刊刻在梁山的石头上,就不能显示帝王的功业,不能为万民展示不朽的景观。谚语说,‘面对国君而感叹尧、舜的美德,就好比儿子对着生父而夸奖别人的父亲’。如今大魏继承的是诸侯割据的弊端混乱,拯救的是流亡逃难的艰难困厄,承接的是千年以来的衰落,继续的是百代荒废的事业。从武帝文帝开始,到皇上您本人,因此而参考成就天地间的道义,维护入神的教化。上天报应,呈现出吉祥的景象,和古代相比,找不到相同的例子。至于经历几代人到现在,没有举行大的典礼。或许可以推说志向在于扫尽残余的盗贼,涤除剩下的污秽,没精力顾及这件事。如果是那样,三苗在长江边不顺从,大舜应废除束巡的礼仪;徐夷在淮泗强横,周盛王应废止巡视岱岳的礼仪。再说去年在昼江汉水打败吴国,今年在陇西杀减蜀国军队,这对敌人造成的震撼溃散无以复加,不会影响封禅的事情。这个礼仪荒废已久,不是在短时间可以确定的。应交给公卿,全面地撰写出这个礼仪,占卜考定哪一年哪一刻,昭告上帝,让天下人称心。我在军旅中服役,完成不了这个大愿望,冒死说出我的想法。”诏书说:“听到蒋济的一番话,使我出汗流到脚面。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封禅的有七十多个君主。因此太史公说,虽有接受天命的国君,但功业不能周遍,所以中间荒废远的有千余年,近的也有几百年,这个礼仪阙失没有记载。我有什么美德,敢做这件事呢!整擅难道是说世上没有,而我有担公登童山的志向吗!我不敢欺骗天。蒋济所说的话,漂亮是漂亮,但不是帮助我。公卿侍中尚书常侍看过就行了,不要再议论此事,也不必答覆这个诏书。”皇帝虽然拒绝了蒋济的奏章,而实际上派直堂隆草拟封挥的礼仪,因天下没有统一,不想很快举行大礼。赶上高堂隆死了,此事作罢。
等到武帝平定吴国,统一国土,太康元年九月庚寅,尚书令卫璇、尚书左仆射山涛、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塞、司空张华等人上奏说:“我们听说,自有人类开始,就有了王侯,年代的数目,没能记载下来。树立德行,救助天下,发扬仁义之风,为此而登泰山的有七十四家,可以知道他们谧号的有十四人。名字事迹失传,没留下名声的,多得记不下来。大晋的德行,从重黎开始,辅佐颛顼,到了夏商,世代相承的系统在天地间确立。在周朝,没有停止建立功业。晋的德行上升,天下帮助明圣的人,在外部平定了蜀汉,四海之内,人心向晋,军事上的胜利,实际上靠的是美德。到了陛下,受天命接遇皇位,扩建大业,百姓仰慕追随。惟独长江、洞庭湖、沅江、湘江边,有暴徒凭藉天险,历代不顺从。陛下神奇的谋略判断,命令军队出征讨伐,军威稍一施展,几十天就扫荡平定。捆缚凶恶之人,赦免他们的罪逆,云气流行,雨泽施布,四面八方,聚集在我们周围,名声教化的影响范围,达到天下各地。即便是黄轩的征伐,大禹深远的谋略,周朝的盛世,又怎能超过今天呢!至于石碑上发扬圣人之道的文字著称于前代的记载,用数目表示物象,用事件说明言论,即便是古代‘河图洛书,表现出的迹象,也超不过这个。应举行大典,在中岳行礼,在泰山、梁父祭天地,发布宣扬美德的号令,明确最尊贵的位置,享受天赐的福,真诚对待百姓,刻下千年的表记,播散流传后世的名声,使百世以后,没有不振奋的。这是帝王盛大的事业,上天与人最大的愿望。”诏书说:“如今逃亡的敌寇虽然被消灭,但外部阻塞仍有警报,内部百姓还不安宁,遣件光大德行的事,还不该议论。”
卫璀等人又上奏说:“如今束至大海,西到沙漠,大沙漠的北面,日南北户,没有不前来归顺的,大禹时代辽阔的疆域,如今确已过之。天与人的道义已经圆满,巍巍的功绩已经确立,应当为地神制定礼仪,登上泰山祭祀,向上帝表达诚心,以此来报答入神的愿望。乞求按前一奏章办。”诏书说:“如今阴阳还没有调和,刑法政令还不妥当,百姓还没有归宿,怎能刻下自己的业迹报告成功呢!”诏书不准许。
卫璀等人又上奏说:“我们听说身处帝王位置的人,必定有天道的气数,必定适应天命;救助百姓有功业的人,必定有盛大美德的仪容,有向天报告成功的典礼。无功不能欺骗,有功不敢谦让,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然而诏书表示谦让,屡次推辞封禅的典礼,虽然有美德,但推让而不居功。三公的职守是主管天地,实际上是掌管人物,国家的大事,从中吸取议论。因此汉代封禅,不是这个官位,就不负责这件事。我们以前的奏章,主要是陈述祖先的功业,又顺应了天命,陛下的美德,会合齐同四海,推求古代考察当今,应当修订这个礼仪。至于确定年月,必须经太尉、太傅、司徒、司空、大将军等商议,然后奏报。”诏书说:“虽然扫荡安定了长江以南,但都是当事者的功劳,不足以向上天报告成功。正期望列国诸侯考虑光大教化,来安定中原,百姓得到太平,让他们休养生息。这是我从早到晚的愿望,没有什么别的要答覆给大家了。”
卫璀等人又上奏说:“我们听说唐虞三代救助天下建立大功的国君,没有不向上顺从天意,对下协调百姓的意志,登大山,赴梁父,没有推辞遣件事的人,大概是不能推让。如今陛下功勋超越百王,德行无人匹敌,宏大的功绩典范,显赫的事业,肯定不是我们这些人能评论清楚的。然而圣旨用力谦让,屡次自我贬损,时机到了不响应,推让美名不居功,使皇朝重大礼仪缺漏,也闭塞了神灵的殷切希望,使得大晋的典章,与三皇五帝不同风气。我们真的不敢遵循诏书,请按先前的奏章施行。”诏书说:“现在正该共同考虑弘大道义,来完善各种业绩。等到以后再说吧,对各种说法没有什么要回覆了。”
王公和有关官吏又上奏说:“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光辉流存于四海,在名山祭天地,记录在史籍上的,有七十四个国君。舜禹得到天下以后,到四方大山巡视,亲身推行他们的道义。易经上着有考察四方风俗,礼上着有登名山向上天报告成功,诗经上歌颂了登山祭祀。都记载在史策上。周文王作为西伯为殷做事,周公衹拥有诸侯国中的一个鲁,他们或在岐山祭天,或在童山封禅,仅凭藉美德,就可以做封禅的事。从那以后,功业不够却超越礼仪封禅的人,多得数不清,名号谧号没有泯灭,流传到今天。何况高祖宣皇帝开创帝王事业,海外整齐划一;世宗景皇帝辅助了大功业,华夏安宁;太祖文皇帝接受天命缔造了晋,扫荡平定蜀汉;陛下响应天道兴起新王朝,统一天地四方,恩泽广布于百姓,威震四面八方。过去汉朝失去了纲纪,与吴蜀三国鼎立,战争开始以来,将近百年,地势险阻风俗不同,人民的愿望断绝阻塞。如今不受拘束的敌寇,经两代而被平定,如果不是聪明神武,顺应上天本意,谁能建立如此伟大的功业呢!我们有幸赶上千载难逢的机遇,亲身经历这大变化,目睹太平,公正美好到了极至,推让]给谁呢?应按先朝遣训,效法古代,在泰山上刻]石记功,登山向上天报告成功,弘大礼乐的制度,端正祭祀场所的典章,扬名万代,光宗耀祖。因此把这说不完的最大愿望,冒死报告皇上。请告诉太常,准备礼仪。”皇帝又下诏书说:“所议论的的确是历代的盛事,然而目前不可施行。”此事不再提及。
哀帝即位,想尊崇章皇太妃。桓温认为应称她为太夫人。尚书仆射江膨议论说:“虞舜推行仁孝的本性,尽力于事奉亲人的礼仪,因而得到天王这样尊贵的地位,富有四海。而瞽叟没有立锥之地,没有任何爵位。一片孝心,充满天际,宁可忍受父亲地位卑贱,也不用徽号让他显赫,难道不是因为没有儿子给父亲授爵的道理,在理义方面说不通,无法表现自己的亲情吗?春秋经说‘纪季姜出嫁到京师,,传说‘父母对于子女来说,虽然女儿是天王后,仍称为我季姜’,说的是不因子女尊贵影响到父母。有人认为如果子女尊贵不影响到父母,那么武王为什么给太王、王季、文王追加王号?周朝的三个王,德行与天地相匹配,帝王业迹的兴起,是从那时开始的。因此武王仰慕追寻前代的功业,于是根据天命,追加王号尊崇祖先,表明不是因为儿子尊贵而影响到父母的。根据礼‘年幼的不能做悼辞歌颂年长的,地位低下的也不能做悼辞歌颂地位尊贵的,,年幼低贱的尚且不能表彰年长尊贵的,又怎么敢施予他们荣誉称号呢!漠祖因感悟家训中的话而尊崇太公,荀悦认为孝没有比尊崇父亲更大的了,因而把儿子地位尊贵用在了父母身上,家训中的话错了。至于孝章,.不用尊号显赫买贵人,而是多送金银宝物钱币丝帛,逭并不是做儿子不尽孝道,是因为圣人典章不能逾越。在春秋时,庶子继承国位,他的母亲可以被称作夫人。难道在因儿子为母亲授封号的问题不慎重吗?难道应当向宗庙祖先报告,用先代国君的命令来授封号吗?我认为诏书,应当上朝拜授贵人为皇太妃。现在说皇帝下令为贵人授封,就是儿子为母亲授爵了。要是贵人面朝北跪拜受封,就是母亲做了儿子的臣。天尊地卑,这是名位规定的,母贵子贱,这是人伦的次序。虽然想使贵人地位更高,而实际上使她卑下;虽然明确了国典,而实际废置了它。况且国君的一举一动,史官必定记录下来。如果记载下来的方针策略给后人看了,恐怕不顺吧!我认为应报告显宗的神庙,说贵人仁义娴淑无比,应使用特殊的礼仪,来报答养育的恩惠。奉先君神灵的命令,事情不在于自己。皇妃皇后虽然是国君配偶的名称,然而自皇后以下有夫人和九嫔,没有称作妃的。桓公说应把名号升为太夫人,并非不公允。如果认为夫人的名号还不够,可以称皇太夫人。皇的意思是国君,国君太夫人在名和礼上都说得通。”皇帝特意下韶书,拜授皇太妃。三月丙辰。派兼太保王恬授玉玺绶带和礼仪服装,与太后完全一样。又下诏书说:“朝廷大臣没有对太妃表示恭敬,这符合礼仪吗?”太常江迪议论说:“地位名号没有到最高,不应致以最大的恭敬。”
孝武帝追授会稽郑太妃名号为简文太后以示崇敬,下诏书问“是否该开立墓位”王殉回答:“根据三代祖先追蹭及中宗敬后,并不开立墓位,更改墓地制度就是了。”
褚太后管理朝政时,议论谴进见时的仪礼。基望、王彪之都认为:“卢灵、还产塑尚且遵从为子之道,何况太后呢!帝王的父亲没有拜见的礼仪。”尚书等八位官员的议论认为:“完全按做子女的规矩办有损于王道,完全按君臣的规矩办有损于孝道。在朝廷如同君臣,私下见面则恭敬父亲,这样公允。”
汉、魏的先例是,皇太子对皇帝称臣。新礼认为,太子既然以子为名,而又称臣,兼有臣和子两个称谓,在义理上讲不通,废除太子称臣的制度。挚虞认为:“孝经‘像事奉父亲那样事奉国君’,义理上兼有臣和子,所以称臣并没有不妥,应制定新礼,皇太子像以前一样称臣。”韶书依从了。
太宁三年三月戊辰,明帝立皇子司马衍为皇太子。癸巳,韶书说:“根据礼没有生下来就尊贵的人,因此皇帝的长子等同于士。而汉、魏以来,尊崇皇储,让官吏们对他称臣,朝廷大臣都行拜礼,这样很没有根据。我过去在束宫,没来得及改革。如今司马衍年幼,善于奉迎的大臣已先到他那裹,将使他逐日习惯他所看到的,认为那都是自然的事,这难道是能教育他的东西吗!主事人以下公卿内外一起议论,让此事一定要符合礼制。”尚书令卞壹的议论认为:“周礼中王后太子不朝见帝王,说明在礼制上与国君相同,都是为了尊重王储,使正室嫡长子与他人有所区分。姑且像对国君一样事奉太子,不得不行拜礼。太子如果心存谦逊,应当答拜。我认为皇太子的确立,祭祀报告天地,居正位做皇储,怎能等同于与皇子行宾主相见之礼呢?应当保留漠、魏的规矩,全朝同拜。”依从了他的意见。
太元年间,尚书符书公文询问王公以下见皇太子的礼仪及所穿的服装。侍中领国子博士车胤议论说:“朝廷大臣应穿朱衣戴头巾,行拜礼,太子答拜。经传没有这样的记载,前太傅羊祜书信庆贺太子,称叩头死罪,这是行跪拜礼的证据。此外太宁三年诏书议论这个礼仪,尚书令卞壹说应保留汉、魏的规矩,全朝同拜。穿朱衣戴冠冕,祇适用于皇朝之上,所以戴头巾就行了。”朝廷上的议论大多相同。
太元十二年,议论两位王的后人与太子的地位先后。博士庾弘之及尚书参与商议,都认为:“陈留是国家的上宾。皇太子虽然是国家的皇储,仍在臣位,陈留王的位次应在太子之上。”陈留王司马勤上表说自己患病多年,请求罢退,诏书让礼官博士议论此事。博士曹耽说:“司马勘作为祭祀之主而无主持祭祀的日期,应与穆子、孟絷的事相同。”王彪之说:“两位王的后人,不宜轻易就废立。记传中没见到有已经做了国君而因疾病罢退的情况,可知古代没有这个礼制。孟絷、穆子是正要做国君,与陈留王的情况不一样。”
咸康四年,成帝到宫殿前,派遣使者拜太傅、太尉、司空。仪注,太乐在殿庭上守着乐器。门庭之下奏乐,不是祭祀宴会,就没有设置音乐的制度。太常蔡谟议论说:“凡是对事情恭敬则礼仪完备,礼仪完备则有音乐的制度。音乐这东西,是用来表示对事情的恭敬并表明义理的,不是为了感官的欢娱,因此冠礼也用音乐,不仅是宴会。宴会上有音乐,也是用来对宾客表示恭敬的。因此郁至出使楚国,楚子设宴款待他,郁至推辞说:‘不忘先代国君的友好,赐给我重大的礼仪,又加上全套的音乐。,从他的言辞看,可以知道宴会上有音乐。公侯大臣,是国君所器重的人,因而在御座上为他们起立,在车驾上为他们下车,说话时称伯舅。传说‘国卿是国君的副手,因此在任命出使的e1子。皇帝亲临殿庭,百官陪同列队,造就是对事情恭敬的意思。古代,天王设宴招待诸侯国的使者,以及任命将帅,派遣使臣,都有音乐。因此诗序说:‘皇皇者华,是国君派遣使臣的诗歌。’又说:‘采薇用于派遣戍役,出车用于慰劳回来的将帅,杖杜用于慰劳归来者。,都奏乐演唱。如今任命大使,拜请辅相,与诸侯国的臣相比,轻重不一样。轻礼实在要有音乐,重礼也是适宜的。所以说亲临殿前派遣使者时,应有钟磬奏乐。”议论奏章依从他的看法。
汉、魏旧例是,王公的众妾拜见夫人,夫人不答拜。新礼认为礼没有不回敬的,改变制度,妃及公侯夫人回敬妾的拜礼。挚虞认为:“按照礼,妾事奉夫人如同媳妇事奉婆婆,妾为夫人服丧一年,夫人没有相应的礼节,可见表示恭敬与做媳妇相同又更加低贱。名分地位不同,本来就没有酬报。礼没有不回敬的,说的不是这种情况。先代圣人区分嫡庶,目的是断绝凌驾取代的势头。防范严明,仍然有越轨违礼的情况。应该制定新礼,自然如同旧制。”韶书认可了他的意见。
五礼的区分,第四是军事,军队是用来在国外求得和平在国内求得安宁的。但军事是凶事,因此藉狩猎来进行演习。
汉代的礼仪,立秋那天,在郊礼结束后,开始展示威仪武功,在束门斩杀祭祀用的牲畜,奉献给陵寝宗庙。仪式是,天子驾兵车,白马红鬣,亲自执弩射杀祭品,祭品用幼鹿。太宰令、谒者各一人把鹿装到车上,快速送到陵寝和宗庙。回到宫中,派遣使者送束帛赏赐给武官。武官练兵,演习战阵的仪式。斩杀祭品的礼仪,名称叫躯刘。官兵都演习孙吴兵法六十四阵。收兵后,公卿以下的官吏在雒阳前街列队,皇帝驾到,公卿以下官吏下拜,天子下车,公卿目睹皇帝容颜,然后回宫。古代有一句话叫在车下车,那么祇是在这时施行。汉代大概以此为常礼。到了献帝建安二十一年,魏国官吏上奏:“古代四季演练武功,都在农事间隙。漠代西京继承秦代制度,三个季节不演练武功,衹在十月有武功考试。如今战事没有平息,军民平素熟悉军事,可以没有四季的演练。但在立秋选择吉利的日子大规模检阅车马兵士,号称阅兵,对上符合礼仪名称,对下继承汉代制度。”奏章被认可。这年冬天,阅兵,魏王亲自掌握金钮战鼓来指挥进退。延康元年,魏文帝做魏王。遣年六月立秋,在束郊阅兵,公卿司仪赞礼,魏王的车用华盖,亲自指挥金釭战鼓的节奏。魏明帝太和元年十月,又一次阅兵。
武帝泰始四年九月,咸宁元年,太康四年,六年冬季,都亲临宣武观,大规模检阅军队,但不亲自指挥进退。从惠帝以后,这个礼仪被废置了。五童友兴四年,韶书令左右卫及各军营操练,按照大习的仪式制作雁羽仗。成帝咸和年间,韶书命令内外各军队在南郊的空场上比武,因此那个地方被称作斗场。从那以后,地方长官桓、庾等一方首领常常阅兵操练,然而朝廷没有这样的事了。
汉、魏的先例是,派遣将领出征,符节郎在朝廷大堂上授符节和斧铁。后来荀颉等人所制定的新礼是,派遣将领,皇帝亲临殿前,尚书授符节斧钹,这是依据古代兵书帝王任命将帅有为其跪而推车的隆重礼遇而定的。
五礼的区分,第五叫“嘉”宴会、冠礼、婚礼的道理因此而齐备。周代末年社会动荡,天子以诸侯为宾而在朝上进行的射礼以及宴会的礼仪规,很少还能再施行,冠礼、婚礼及饮食的方式又有了很多变迁。
周礼虽然有服饰冠冕的礼数,但没有天子之冠的记载。此外仪礼说,公侯有冠礼,是从夏朝末年开始的。王、郑都认为夏末上下相乱,篡位弑君的事由此而产生,因此制定公侯冠礼,造就说明确实没有天子冠礼。大夫也没有冠礼,古代五十岁以后才授爵位,怎么可能有大夫的冠礼呢?周朝人到了五十岁才可能德才兼备,那时任用他们做大夫的事,如同施行士礼。因此为日期和宾客占卦,在大堂东面行冠礼以彰明辈次,在客位行醮礼,三次加冠更表示尊贵,逭都是士礼。
然而漠代以来,天子诸侯多采用这个礼仪。正月甲子和丙子是吉日,可以施行加冠礼,仪式依从冠礼。漠顺帝加冠,又兼用曹褒新礼,服饰先加缁布进贤冠,然后是雀弁、武弁,再后来是通天冠,都在高庙,按照礼谒见世祖庙。王公以下,开始加进贤冠而已。根据此文,最初戴缁布冠,是依从古代制度,在宗庙加冠。
逸天子加冠一次。这个说法是,士礼加冠三次,表示有所成就。至于天子诸侯没有加冠次数记载,是因为天子将君临天下,地位至尊道德完备,怎能与士相同呢?秀抵太子加冠两次,皇子和王公长子加冠三次。逊范认为分别是一次和两次,都不对。
仪礼醮辞说:“吉利的月份,吉利的el子,因为年份善,因为月份吉。”案鲁襄公在冬天行冠礼,汉惠帝在三月行冠礼,说明没有固定的月份。而后漠以来,皇帝加冠都在正月。到咸宁二年秋天闰九月,派遣使者为汝南王司马柬加冠,说明不一定在正月。
根据礼冠礼在宗庙举行,然而武帝、惠帝为太子加冠,太子都去宗庙参拜祖先,这也是仿照在宗庙的仪式。穆帝、孝武帝将行冠礼,都先以缯帛祭告宗庙,冠礼之后再次拜谒祖庙。
惠帝做太子时,将行冠礼,武帝亲临殿前,派兼司徒高阳王司马珪为太子加冠,兼光禄大夫屯骑校尉华虞为加冠礼赞唱司仪。
江束几位皇帝将行冠礼,预先设置乐器,百官陪席。又事先在殿上铺设大床,御府令手捧冕、头巾、簪导、衮服交给侍中常侍,太尉负责系头巾,太保加冕。将要加冕时,太尉跪着读祝辞说:“吉月吉曰,开始加冕。皇帝敬穆,思考弘大帝王事业。敬仰吴天,效法天地四方。一切遵从祖先,永远没有终点。长寿吉祥,佐助大福。”加冕完毕,侍中系黑色帽带,侍中脱去皇帝的绛纱服,穿戴衮服冕冠。事情结束,太保带领群臣举杯祝寿,王公以下的人高呼三遍万岁然后退下。根据仪注,祇是加一次头巾冠冕而已。
泰始十年,南宫王司马承十五岁,依照旧礼应当加冠。官吏议论上奏说:“礼,十五岁进入青年,国君十五岁而生儿子,以此说明了加冠的适合时间。此外汉、魏派遣使者为诸王加冠,不是古代制度。”于是制定诸王十五岁加冠,不再派使者。
王彪之说,礼、传记载加冠礼都在宗庙。案成帝加冠以后,乘车出去到太庙行礼,报告成功。这大概也是模仿在宗庙的仪式。
魏齐王正始四年,立皇后甄氏,那次的仪式没有留存。
武帝咸宁二年,皇帝亲临殿前,派太尉买充策立皇后杨氏,娶进悼后。为此大赦,对王公以下有不同赏赐,百官送礼。
太康八年,官吏上奏:“婚礼中的纳征礼,天子婚礼用黑色币帛,加珪,马八匹。王侯用黑色币帛,加璧,马四匹。大夫用黑色币帛,加羊。占代把皮毛马匹作为陈列于中庭的礼品,天子加上谷珪,诸侯加上大璋,可以按照周代礼仪把用璧改为用璋,其他如羊雁酒米丝帛依旧。诸侯婚礼,加上纳彩礼、告期礼、亲迎礼各币帛五匹,到纳征礼时所用四匹马,都让夫家自备。衹有璋,官府为他准备送去。”尚书朱整议论说:“根据魏朝旧例,王娶妃、公主出嫁的礼仪,天子诸侯用皮毛马匹作为陈列中庭的礼物,天子加上谷珪,诸侯加上大璋。漠代高后制定聘礼,皇后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夫人黄金五十斤,马四匹。魏朝王娶妃、公主出嫁的礼物,用一百九十匹绢。晋朝兴起,先例用三百匹绢。”韶书说:“公主出嫁到夫家,不宜都为她准备好物品,给她足够用的钱就行了。衹给璋,其他依照先例。”
成帝咸康二年,皇帝亲临殿前,派使持节、兼太保、领军将军诸葛恢,兼太尉、护军将军孔愉,准备好婚礼的礼物,迎拜皇后杜氏。当天入宫,皇帝到太极殿,大臣们一齐祝贺。祝贺并非礼仪规定。帝王的婚礼,礼仪没有定制。春秋“墓公在纪迎娶王后”谷梁传、左传的说解与公羊传又不同。而从汉魏遣留下来的事迹看,都缺漏或省略。武帝、惠帝娶皇后,江束又不再依据仪注。因此成帝将娶杜后,太常华恒开始舆博士商定仪式。据杜预的左传注说,主婚祇是提供婚礼用的资财而已。此外,周灵王向齐国求婚,齐侯向晏桓子询问答辞,桓子回答说: “夫妻所生的有多少人,没有女儿而有姐妹和姑母,就说先君某公的遣女多少人。”这样天子的命令可以下达,臣下的回答直接上通。先代儒生认为左丘明详细记录了这些事,大概就是指帝王婚娶的礼仪。因此成帝到殿前,派使者以皇帝的名义迎娶皇后,但是仪注又没有完备地保存。
康帝建元元年,娶皇后褚氏,而仪注殿堂台阶不设置旄牛尾做饰物的旗子。殿中御史上奏说:“今天迎娶皇后,依照成恭皇后入宫时的用品,而仪注说皇帝穿衮服戴皇冠上殿,不设旄牛尾的旗子,请酌情裁处。又案,过去迎娶恭皇后,祇是做青龙旗,其余都是御用物品。今el适逢上朝派遣使者,而设立的是五牛旗,旄头旗和毕罕旗都用于别处,因而造成今天没有。”韶书说:“之所以要按礼制穿戴及登太极殿,是因为要对一件事的开始恭敬,因而要礼仪完备。现在说什么替换或缺少重要物品而要撤去仪仗用品呢!再说,恭后的牌位进入宗庙,先帝下诏书说皇后的礼仪应降等级,不宜设立五牛旗,而今天还是又设立了五牛旗!既然不设五牛旗,那么旄头旗、睾罕旗一类物品容易准备。”又下诏说:“旧礼制已难以效法,又要在今日完备,也不适宜。仓库中的储备衹应用于军队国家的花费。礼仪用服饰用品稍加准备,其余一物多用的器具停用。”
穆帝升平元年,将娶皇后何氏。太常王彪之博引经传及诸多先例来确定婚礼,深切反对公羊传婚礼不以天子为主人的说法。又说:“帝王在四海之内,没有不是他的臣或妾的,虽然还有父兄的亲情,有师长朋友的贤明,但他们绝对是臣。推崇三纲的出发点,就是要确定天地间的礼仪,哪有享有天父的尊位,却要按照臣下的命令去娶妻的?哪有居臣下的卑位,却要以天父的名义去主持大礼的?推寻古代的礼仪,没有哪个帝王推行这样的制度;搜求近代的史籍,没有哪个帝王这样做。在情理上让人不安,在道义上讲不通。案咸宁二年,娶悼皇后时,弘训太后位高权重母临天下,然而没有命令亲属大臣为武皇父兄主婚的文书。又考察晋朝已经做遇的事,咸宁先例不称父兄师友,那么咸康华恒所提出的礼仪符合旧制。我认为今天娶皇后的仪式制度,应完全依照咸康的先例。”于是依从了他。华恒所定的礼仪,依照汉朝旧制及晋朝已施行的制度,因此王彪之大多依从咸康,正是这个原因。衹有娶妻的家庭三天不奏乐这一项,因咸康群臣祝贺,是失礼的。因此仅用咸宁年上奏的礼仪,不再贺喜。至于告祭宗庙六礼简牍文字等仪式,都是王彪之所制定的。纳彩礼用印章封记的文书上说:“皇帝咨询前太尉参军何琦。天地之气所凭藉开始的,首先是治理人伦,涉及夫妇,来供奉天地宗庙社稷。与公卿商议,都认为应一切依照旧的典章。如今派使持节太常彪之、宗正综按礼仪纳彩。”主人说:“皇帝下了美好的命令,到我逭卑下的家族中访求婚事,姑且充数供皇帝选择。我的同曾祖堂弟前散骑侍郎何准的遣女,从未荒废教训,衣着如同常人。恭敬肃穆地遵守典章制度。前太尉参军、都乡侯下臣何琦叩首,拜两拜接韶书。”依次是问名礼的文书,上面说:“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天地配合,秉承天意统率百姓,在内部端正名位,必定要等待一个美好的家族,重申旧的典章。今天派使持节、太常某人,宗正某人,按礼仪问名。”主人说:“皇帝美好的命令,使者某人到来,重新宣读宫内韶书,向我问询名族。我的族女是父母所生,先代大臣过去的光禄大夫、雩娄侯何祯的遣玄孙女,先代大臣过去的豫州刺史、关中侯何惮的曾孙女,先代大臣过去的安丰太守、关中侯何钡的孙女,先代大臣过去的散骑侍郎何准的遣女。母系出自先代大臣过去的尚书左丞孔胄的外曾孙女,先代大臣过去的侍中、关内侯孔夷的外孙女,十七岁。恭敬肃穆地遵守典章制度。”依次是纳吉礼的文书,上面说:“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人先谋划占卜随后,都说贞吉,恭敬地依从典礼。今天派遣使持节、太常某人,宗正某人,按礼仪纳吉。”主人说:“皇帝美好的命令,使者某人重新宣读宫内诏书,太卜占得大吉。我陋族卑微,承受不了担忧恐惧。恭敬肃穆地遵守典章制度。”依次是纳征礼的文书,上面说:“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的女儿,有做母亲的美德,窈窕的身材,像山像河,适合敬奉宗庙,永远延续上天赐的福。用黑红色皮毛丝帛,马羊钱璧,按典章举行仪式。今天派使持节、司徒某人,太常某人,按礼仪纳征。”主人说:“皇帝下达美好的命令,屈尊与地位低下者联姻,用上公的地位尊崇我,用典章礼仪表示宠爱,准备了礼物策命。恭敬肃穆地遵守典章制度。”依次是请期礼的文书,上面说: “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与公卿谋划,用蓍草大龟占卜,没有不吉利的,一切依从典章礼仪。今天派遣使持节、太常某人,宗正某人,按照礼仪请期。”主人说:“皇帝下达美好的命令,使者某人重新宣读宫内诏书,吉et惟有某天可以迎娶。我恭敬肃穆地遵守典章制度。”依次是亲迎礼的文书,上面说:“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年月吉祥,吉日惟有某天遵循礼仪来迎亲。今天派遣使持节、太保某人,太尉某人,按照礼仪迎亲。”主人说:“皇帝下达美好的命令,使者某人重新宣读宫中诏书,吉月吉时,准备礼物来迎亲。上公宗卿都来了,副手近臣车百辆。我家族卑微,辱承大礼,诚惶诚恐。恭敬肃穆地遵从典章制度。”某人跪拜接韶书,都像最初那样应答。
孝武帝娶王皇后,礼仪也像这样。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礼仪,都用白雁、白羊各一只,酒米各十二斛。祇有纳征礼用羊一只,黑色丝帛用帛三匹,深红色二匹,绢二百匹,虎皮两张,钱二百万,玉璧一枚,马六匹,酒米各十二斛。这就是郑玄所说的五雁六礼。至于玉和马的制度,准备礼品的数量,比照太康年的奏章又有不同的地方。
古代婚礼冠礼都有用酒祭神的礼仪,郑氏的三首祭文都保留着。
升平元年,官署问“迎接皇后大驾仪仗是否要奏鼓吹乐”博士胡讷议论说:“皇帝出殿的仪注没有记载,没有演奏鼓吹的处所,又没有举旗q岛钟的条文。”太常王彪之认为:“婚礼不奏乐。鼓吹也是音乐的总名。仪注之所以没有说明,是因为可以参照婚礼。如今应准备乐器而不奏。”当时采用了这个说法。
永和二年娶皇后,议论要不要祝贺。王述说:“婚礼是美好的礼仪。春秋传说:‘娶妻是大吉,不是平常的吉。,又传说:‘郑国子罕去晋国,向夫人贺喜。’邻国尚且互相祝贺,何况大臣呢!这样看,就应当祝贺,但不在三天内就是了。如今趁着在宗庙拜见祖先完成礼仪来贺喜,也是一个机会。”王彪之议论说:“婚礼不奏乐不祝贺,是礼上的明文。春秋传称子罕去晋国向夫人贺喜,春秋经上没有记载,传上也没有说那是礼仪。礼说,娶妻三天不奏乐,说明三天之后自然可以奏乐。至于不祝贺,没有二天的限制,恐怕三天之后也没有应当祝贺的礼仪。”又说:“礼记之所以说祝贺娶妻的人,是因为在酒宴上有贺喜的话语。我认为没有特地去贺喜的礼仪,而有赐予礼物共同庆贺的道义,就像当今世上流行的一样。”在那时最终没有贺喜。
穆帝想在九月娶皇后,九月是忌讳的月份。范汪问王彪之,回答说:“礼仪记载上没有忌月,不敢因为自己没看到,就说没有。”博士曹耽、荀讷等人都说没有忌月的记载,不应有妨碍。王洽说:“如果有忌讳的月份,也该有忌讳的年度。”
太元十二年,官署问“皇太子参拜宗庙以后,朝廷大臣祝贺,是否应当奉上礼物”?国子博士车胤说:“公卿高官,都参预了盛大的礼仪,表示了恭敬,行了大礼,不必再送礼物。惟有诸侯及州牧太守,不能亲见大礼,假如不送酒肉祭品,无法表达他的诚意,所以应当送礼。好比元旦大庆,诸侯没有不送礼的,朝廷大臣奉上璧玉而已。”太学博士庾弘之议论说:“案咸宁三年始平、濮阳几位王新近受封,官吏奏请依照先例,听任京城近臣诸王公主参加朝廷庆贺的人再送礼物。如今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已经确立,天下共同庆贺。我认为应送礼祝贺。”徐邈赞同。又援引一旦有太子,就如此庆贺。封诸侯王及新建宫室送礼,已有先例,也都是已经瞻仰致敬,而又举杯祝寿,应当也是没有疑问的。
迁都辽东以来,太子结婚,纳征礼用一块玉璧,两张虎皮,不清楚为什么制定这个标准。也许用虎取它的威猛和皮毛有斑彩,用玉来象征温和圆润的品德。使用珪璋也都是美玉,豹皮色彩美丽用以比喻君子。王尽的纳征辞说:“红黑色丝帛,成双的毛皮大雁羔羊。”前汉聘皇后,用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也没有用羊的意思。郑氏婚物赞说“羊的意思是祥”那么婚事用羊,是从汉末开始的。帝王的六礼,还没有用羊。所以太康年间官吏上奏说:“太子的婚事,纳征礼用红黑色丝帛,羊和马八匹。”
武帝泰始十年,将娶三夫人、九嫔。官吏上奏说:“根据礼,皇后的聘礼用谷珪,没有纳妾聘礼的制度。”诏书说:“迎请可以按照魏氏的先例。”于是亲临殿前,派使持节兼太常拜请三夫人,兼御史中丞拜请九嫔。
漠、魏的礼仪规定,公主居住在宫室,娶公主的人来宫室成婚。司空王朗认为不行,逭以后就改变了。太元年间,公主的纳征礼用虎皮豹皮各一张,难道说婚事的礼仪显示不出王公的地位,所以要用虎豹的皮来表示对此事的恭敬吗?
礼中有三王在学校对德高年长者行养老之礼的记载,有飨射礼和饮酒的制度,周代末年都荒废了。汉明帝永平二年三月,皇帝开始亲自率领群臣在太学行养老礼,并为祭祀择士而举行大射之礼。郡国县道在学校施行乡饮酒的礼仪,都祭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用牛羊猪作祭品。冬季第一个月也如此。到了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天子亲自率各部门官吏施行养老的礼仪。于是王祥做了“三老”郑小同做了“五更”敬老的仪注没有留存,然而汉代的礼仪还在。武帝泰始六年十二月,皇帝亲临太学,举行乡饮酒的礼仪。诏书说:“礼仪的荒废已经很久了,今天重新讲习古代典章。”赐给太常绢一百匹,赐丞、博士及学生牛和酒。咸宁三年,惠帝元康九年,又举行这个礼仪。
魏正盘年间,变王每讲习一次经书,就让太常在太学祭拜先圣先师,自己不亲自做。到了塞童旦瞪做太子时,等到愍怀太子讲习经书结束,都亲自在太学行祭礼,太子向先师敬酒,中庶子向颜回敬酒。成帝、穆帝、孝武帝也都亲自祭拜。孝武帝时,因为太学在河水以南路途遥远,有关官吏议论按照升平元年先例,在中堂姑且设立太学堂分部。当时没有重设国子生,有关官吏上奏:“应当再设学生一百二十人。太学生从现有的人中选取六十人,国子生暂且从大臣子孙中选取六十人,事情结束就作罢。”奏章获准。祭拜先圣先师之礼完毕,会见六品以上官员。
汉代礼仪,春季第三个月上旬的巳日,官员及百姓都在东流水中沐浴,祓除不祥,洗去宿垢。自魏以后,衹用三月三日,不再用上巳曰。置朝廷中的公卿以下到百姓,都在洛水边沐浴。趟王司马伦篡夺皇位,三el在天泉池聚会,杀强拯。堡童也在天泉池聚会,赋诗。堕尴说:“天泉池南石沟引御沟水,池的西边堆积石头成了沐浴场所。”把酒杯放入水中,杯子流停人前则饮酒,也还没有说“曲水”元帝又下诏书禁止各种博戏之具三日。海西在钟山设立流杯曲水,延请百官,都是造一类事。九月九日,骑马射箭。有人说:“秋天属于‘金’的季节,讲习武功练习射箭,像立秋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