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诸界旅行手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无我”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这个问题估计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唯一能够肯定的就是,凡是能描述“无我”状态的人都是在装逼——用那些研究“无我”研究了一辈子的人的话来说,那就是“既然已经处于“无我”状态了,你又怎么样去观察这个状态?”
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物化”理论,并且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然后得到了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人”是无法进入完全的“无我”状态的。
所谓的“物化”理论,其实就是这个词的字面意思。
最先提出这个理论的研究人员是谁?这个问题已经不可考了;这个理论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问题估计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了。
流传在多元宇宙中的、关于这个“物化”理论的“传言”是这样的:
在多元宇宙的某一个角落里,有一颗并不孤单的星球;在这个星球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并不孤单的男人;这个男人一生都在追求所谓的“无我之境”,但是他始终都没有找到这个传说中的境界。
就在他的生命弥留之际,9,研究了一辈子“无我”的男人突然想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在死亡到来之际,他突然很想知道,死亡之后的人会是怎样的一个样子。
这个男人所处的文明并不落后,死亡在他的世界里也并不神秘——相反,这个星球的人对死亡的研究相当的“透彻”:这个星球的人认为,真正的死亡是一个自我意识逐渐消散的过程;他们相信。肉体的腐朽只是死亡之后的自然变化,而不是死亡本身;他们坚信。死亡是一个“从有到无”的变化!
对死亡的认识并不阻碍人们在临死之前对死亡进行随心所欲的畅想——就像是这个男人一样,明明是清楚地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儿的他。在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还是控制不住地问自己:“死人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这个问题同样是一个没有人能够回答的问题——死去的人永远也无法向别人描述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能够向别人描述死亡的人都不是死人。
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几乎每一个正在死去的人都会问出这个问题;与其他的人不同,这个男人在问出这个问题之后,并没有在胡思乱想中等待死去——他一辈子的执着、一辈子的追寻在这最后的关头,向他油尽灯枯的身体注入了最后的一丝力量——他“回光返照”了!
透支着自己最后的生命,这个男人挣扎着留下了自己人生最后的“研究手记”:“在死亡来临之际。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
“假设,我的死亡已经开始,但是永远不会结束——也就是说,我将一直处于‘死亡’状态……”
“‘永远都是正在死去的人’——这就是我这个假设的中心。是不是很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在提出了这个假设之后,我突然发现,这好像就是我所追寻的‘无我’!”
“在这个状态中,我的意识已经开始消散了——这是死亡的开端,是‘有’向着‘无’转变的开始……”
“正常来说。死亡一旦开始就无法逆转了——所以,我假设,我将永远定格在这个‘从有至无’的过程,”
“在这个‘永恒’的状态中。‘有’已经不成立了——‘有’正在奔溃,并且正在朝着‘无’转化;在这个‘神奇’的状态中,‘无’同样也不成立——尽管‘有’正在朝着‘无’转化。但是,这是我的假设。所以,‘无’永远不会到来……”
“‘有’既然不成立。那么,‘我’也就不存在了;‘无’既然也不成立,那么,‘我’也将永远不会消失……”
“‘我’既不存在,又没有永远消失——‘我’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在生于死之间,‘我’究竟身处何处?”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之后,我深深地被她吸引了,我突然想到,这样的状态是不是就是我一直在追寻的‘无我’?”
“我们之所以一直没有找到这个调皮地藏着的孩子,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无法进入‘我’并不存在的状态?很遗憾,以前进入这个状态的人都已经死去了,而我也即将死去……”
“我能感觉到,生命正在从我的身体中溜走——她溜得好快啊……”
“她会给我留下多少生死之间的时间嗯?”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
“我即将去享受属于我的‘无我’了——再见……”
…………
这张写满了呓语的“研究手记”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这个问题也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很多人都在寻找这张充满了艺术与想象的便签,但是并没有人知道它确切的消息。
“传言”说,这张便签落到了另外一个痴迷于“无我”的富翁的手中;“传言”还说,这个富翁还是一个研究了“无我”大半辈子的研究人员;“传言”最后说,正是这个富翁提出了所谓的“物化”理论。
人是没有办法在“生与死之间”这样的奇异状态中滞留太长时间的——一旦进入了这个状态,也就说明,这个人离彻底死亡已经不远了。
就算有人能够在这个状态中滞留,他也不可能从死亡中走出来,并且将“无我”的消息带给其他的人——能够复活的人都是没有真正进入“死亡”的人;没有真正进入“死亡”,也就无法进入真正的“无我”。
“死亡”就好像是一道天堑一般,横在人们和“无我”之中;所有人都知道“无我”就在死亡的前面。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去触摸她。
直到有人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在保证“有”的同时。尽量地向... -->>
“无我”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这个问题估计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唯一能够肯定的就是,凡是能描述“无我”状态的人都是在装逼——用那些研究“无我”研究了一辈子的人的话来说,那就是“既然已经处于“无我”状态了,你又怎么样去观察这个状态?”
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物化”理论,并且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然后得到了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人”是无法进入完全的“无我”状态的。
所谓的“物化”理论,其实就是这个词的字面意思。
最先提出这个理论的研究人员是谁?这个问题已经不可考了;这个理论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问题估计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了。
流传在多元宇宙中的、关于这个“物化”理论的“传言”是这样的:
在多元宇宙的某一个角落里,有一颗并不孤单的星球;在这个星球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并不孤单的男人;这个男人一生都在追求所谓的“无我之境”,但是他始终都没有找到这个传说中的境界。
就在他的生命弥留之际,9,研究了一辈子“无我”的男人突然想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在死亡到来之际,他突然很想知道,死亡之后的人会是怎样的一个样子。
这个男人所处的文明并不落后,死亡在他的世界里也并不神秘——相反,这个星球的人对死亡的研究相当的“透彻”:这个星球的人认为,真正的死亡是一个自我意识逐渐消散的过程;他们相信。肉体的腐朽只是死亡之后的自然变化,而不是死亡本身;他们坚信。死亡是一个“从有到无”的变化!
对死亡的认识并不阻碍人们在临死之前对死亡进行随心所欲的畅想——就像是这个男人一样,明明是清楚地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儿的他。在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还是控制不住地问自己:“死人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这个问题同样是一个没有人能够回答的问题——死去的人永远也无法向别人描述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能够向别人描述死亡的人都不是死人。
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几乎每一个正在死去的人都会问出这个问题;与其他的人不同,这个男人在问出这个问题之后,并没有在胡思乱想中等待死去——他一辈子的执着、一辈子的追寻在这最后的关头,向他油尽灯枯的身体注入了最后的一丝力量——他“回光返照”了!
透支着自己最后的生命,这个男人挣扎着留下了自己人生最后的“研究手记”:“在死亡来临之际。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
“假设,我的死亡已经开始,但是永远不会结束——也就是说,我将一直处于‘死亡’状态……”
“‘永远都是正在死去的人’——这就是我这个假设的中心。是不是很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在提出了这个假设之后,我突然发现,这好像就是我所追寻的‘无我’!”
“在这个状态中,我的意识已经开始消散了——这是死亡的开端,是‘有’向着‘无’转变的开始……”
“正常来说。死亡一旦开始就无法逆转了——所以,我假设,我将永远定格在这个‘从有至无’的过程,”
“在这个‘永恒’的状态中。‘有’已经不成立了——‘有’正在奔溃,并且正在朝着‘无’转化;在这个‘神奇’的状态中,‘无’同样也不成立——尽管‘有’正在朝着‘无’转化。但是,这是我的假设。所以,‘无’永远不会到来……”
“‘有’既然不成立。那么,‘我’也就不存在了;‘无’既然也不成立,那么,‘我’也将永远不会消失……”
“‘我’既不存在,又没有永远消失——‘我’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在生于死之间,‘我’究竟身处何处?”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之后,我深深地被她吸引了,我突然想到,这样的状态是不是就是我一直在追寻的‘无我’?”
“我们之所以一直没有找到这个调皮地藏着的孩子,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无法进入‘我’并不存在的状态?很遗憾,以前进入这个状态的人都已经死去了,而我也即将死去……”
“我能感觉到,生命正在从我的身体中溜走——她溜得好快啊……”
“她会给我留下多少生死之间的时间嗯?”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
“我即将去享受属于我的‘无我’了——再见……”
…………
这张写满了呓语的“研究手记”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这个问题也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很多人都在寻找这张充满了艺术与想象的便签,但是并没有人知道它确切的消息。
“传言”说,这张便签落到了另外一个痴迷于“无我”的富翁的手中;“传言”还说,这个富翁还是一个研究了“无我”大半辈子的研究人员;“传言”最后说,正是这个富翁提出了所谓的“物化”理论。
人是没有办法在“生与死之间”这样的奇异状态中滞留太长时间的——一旦进入了这个状态,也就说明,这个人离彻底死亡已经不远了。
就算有人能够在这个状态中滞留,他也不可能从死亡中走出来,并且将“无我”的消息带给其他的人——能够复活的人都是没有真正进入“死亡”的人;没有真正进入“死亡”,也就无法进入真正的“无我”。
“死亡”就好像是一道天堑一般,横在人们和“无我”之中;所有人都知道“无我”就在死亡的前面。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去触摸她。
直到有人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在保证“有”的同时。尽量地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