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万历外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治之府城举行。上任三年,只巡一次,便是此际提学官任上的常态。
秦州此前已不乏先例。代提学官举行科考的官员,有时是知州,有时是分巡道。
杨铮听胡忻讲完,诚意谢其解惑。这些科考中的门道,多了解一些自是大有好处。
赵澍坪说这一次科考是知州主动讨来的,想必不是虚言。因分巡道是进士出身,而吴知州只是个举人。不过知州本有兴学科举之责,主动承担也合情合理。
对于吴知州的心思,杨铮因是几件事情的当事人,甚至可称得上是幕后推手,故而比赵澍坪还了解得还更透彻一些。但赵澍坪仅通过一些表象便能将这些事情联系起来,确是相当不简单。这人在分司衙门任事,对官场中事的见解,明显要比吕、胡二人高明一些。
几人边走边聊,不觉已绕过了天水湖,到了黄瓜河前。过了木桥后,吕成亮邀杨铮一同去他家中小坐。杨铮欣然应允,便让月盈三人先回杨家坪,独自与吕成亮等人去了吕家崖。
吕成亮将赵、胡二人介绍给杨铮,多少带着些提携之意。而杨铮也很需要拓展一下自己的圈子,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方才一路闲聊,就初次接触的印象而言,赵、胡二人都是可交之辈。
到了吕成亮家中,几人先拜见了他家中长辈,随后便去了吕成亮自己的院中。里老家不愧是赤峪里属一属二的富户,宅院颇为宽广。吕成亮的这个院子,就比杨铮家的还要大一些。
四人在正屋里坐了。相公们的书童、伴当提进几个食盒,将里面的菜肴在桌上摆开,几个热菜竟都冒着丝丝热气。杨铮细看那食盒,见盒底有燃着的炭火,中有隔层,制作得很是精巧。此时天气还尚未冷,食盒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若是冬日里外出,随时能吃上口热菜,可就是一件极惬意的事了。
吕成亮让人摆上碗筷,又开了坛酒。因杨铮不饮酒,便给他沏了壶淡茶。
杨铮本以为科考将至,秀才们会交流一下文章心得,见他们摆起了酒菜,便知道是不会谈这些了。大概以这三位的学识,根本就无须担心。
对于他们而言,倒是天下大事更适合于佐酒。没多大工夫,就说到了阁臣中枢。从高拱被逐说到高仪病故,从张居正执掌内阁说到冯保这个开了大明先河的顾命辅政太监,有褒有贬,不一而足。
杨铮这才知道,之前在湖边议论知州、提学之流的官员,于他们而言只是小菜,天下之事就没有他们不敢议的。
大明的读书人一直都很敢说,除了少数几个时期外,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而自阳明先生的心学传播开来之后,这种风气就更加浓郁了。其中尤以王艮开创的泰州一脉为甚,天下之事无不可说,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
吕成亮曾在南直隶一带游学半年多,去过那边的几个书院,明显是受了些影响的。这从他谈及那段经历时的话语中便能看出。赵澍坪虽见事独到,常有不俗见解,但若论言辞之尖锐,却还是及不上他。
见秀才们谈得兴起,杨铮借机请教了一下肃王府给抚恤银的问题,这倒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赵澍坪道:“肃藩一支大体还算本分,未闻有太多劣迹。若我没有记错,现今这位肃王是去年才袭封的,此前至少有六七年只是以宗理身份掌肃王府,并未封王。”
吕成亮问杨铮道:“令兄罹难是何时之事?”
杨铮道:“嘉靖四十三年冬。”
赵澍坪道:“当时肃王府应是只有宗理而无肃王。”
胡忻道:“想是肃王袭封之后想起当日之事,心中有愧,这便遣人来发下抚恤银两。”
赵澍坪道:“那他去岁便应遣人过来,为何要等上一年?照我看,还是和朝廷相关。子明,你将近期邸报取来。”
吕成亮便到东首书房架上取出了几本小册子过来。赵澍坪从中捡了一本,翻阅片刻后,摊开放在桌上,说道:“或与这几份诏书相关。”
赵澍坪所指的第一份诏书,是穆宗皇帝遗诏,其中有“宗室亲王,藩屏是寄,不可辄离本国”等语。第二份是新帝的大赦诏书,对宗室多有优免之条。第三份则是训诫天下藩王宗室,要他们各安本分,不得滋扰地方云云。
从这三份诏书看,似乎朝廷对宗藩的态度时好时坏。其实前两份只是依成例而行,最后这一份才算是真正的态度,但除了措辞严厉一些,倒也并无特异之处。
治之府城举行。上任三年,只巡一次,便是此际提学官任上的常态。
秦州此前已不乏先例。代提学官举行科考的官员,有时是知州,有时是分巡道。
杨铮听胡忻讲完,诚意谢其解惑。这些科考中的门道,多了解一些自是大有好处。
赵澍坪说这一次科考是知州主动讨来的,想必不是虚言。因分巡道是进士出身,而吴知州只是个举人。不过知州本有兴学科举之责,主动承担也合情合理。
对于吴知州的心思,杨铮因是几件事情的当事人,甚至可称得上是幕后推手,故而比赵澍坪还了解得还更透彻一些。但赵澍坪仅通过一些表象便能将这些事情联系起来,确是相当不简单。这人在分司衙门任事,对官场中事的见解,明显要比吕、胡二人高明一些。
几人边走边聊,不觉已绕过了天水湖,到了黄瓜河前。过了木桥后,吕成亮邀杨铮一同去他家中小坐。杨铮欣然应允,便让月盈三人先回杨家坪,独自与吕成亮等人去了吕家崖。
吕成亮将赵、胡二人介绍给杨铮,多少带着些提携之意。而杨铮也很需要拓展一下自己的圈子,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方才一路闲聊,就初次接触的印象而言,赵、胡二人都是可交之辈。
到了吕成亮家中,几人先拜见了他家中长辈,随后便去了吕成亮自己的院中。里老家不愧是赤峪里属一属二的富户,宅院颇为宽广。吕成亮的这个院子,就比杨铮家的还要大一些。
四人在正屋里坐了。相公们的书童、伴当提进几个食盒,将里面的菜肴在桌上摆开,几个热菜竟都冒着丝丝热气。杨铮细看那食盒,见盒底有燃着的炭火,中有隔层,制作得很是精巧。此时天气还尚未冷,食盒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若是冬日里外出,随时能吃上口热菜,可就是一件极惬意的事了。
吕成亮让人摆上碗筷,又开了坛酒。因杨铮不饮酒,便给他沏了壶淡茶。
杨铮本以为科考将至,秀才们会交流一下文章心得,见他们摆起了酒菜,便知道是不会谈这些了。大概以这三位的学识,根本就无须担心。
对于他们而言,倒是天下大事更适合于佐酒。没多大工夫,就说到了阁臣中枢。从高拱被逐说到高仪病故,从张居正执掌内阁说到冯保这个开了大明先河的顾命辅政太监,有褒有贬,不一而足。
杨铮这才知道,之前在湖边议论知州、提学之流的官员,于他们而言只是小菜,天下之事就没有他们不敢议的。
大明的读书人一直都很敢说,除了少数几个时期外,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而自阳明先生的心学传播开来之后,这种风气就更加浓郁了。其中尤以王艮开创的泰州一脉为甚,天下之事无不可说,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
吕成亮曾在南直隶一带游学半年多,去过那边的几个书院,明显是受了些影响的。这从他谈及那段经历时的话语中便能看出。赵澍坪虽见事独到,常有不俗见解,但若论言辞之尖锐,却还是及不上他。
见秀才们谈得兴起,杨铮借机请教了一下肃王府给抚恤银的问题,这倒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赵澍坪道:“肃藩一支大体还算本分,未闻有太多劣迹。若我没有记错,现今这位肃王是去年才袭封的,此前至少有六七年只是以宗理身份掌肃王府,并未封王。”
吕成亮问杨铮道:“令兄罹难是何时之事?”
杨铮道:“嘉靖四十三年冬。”
赵澍坪道:“当时肃王府应是只有宗理而无肃王。”
胡忻道:“想是肃王袭封之后想起当日之事,心中有愧,这便遣人来发下抚恤银两。”
赵澍坪道:“那他去岁便应遣人过来,为何要等上一年?照我看,还是和朝廷相关。子明,你将近期邸报取来。”
吕成亮便到东首书房架上取出了几本小册子过来。赵澍坪从中捡了一本,翻阅片刻后,摊开放在桌上,说道:“或与这几份诏书相关。”
赵澍坪所指的第一份诏书,是穆宗皇帝遗诏,其中有“宗室亲王,藩屏是寄,不可辄离本国”等语。第二份是新帝的大赦诏书,对宗室多有优免之条。第三份则是训诫天下藩王宗室,要他们各安本分,不得滋扰地方云云。
从这三份诏书看,似乎朝廷对宗藩的态度时好时坏。其实前两份只是依成例而行,最后这一份才算是真正的态度,但除了措辞严厉一些,倒也并无特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