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沉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不厌其烦地反复提及这部所谓的内地主旋律电影,不是因为它出色的摄影、美术、录音等技术层面的因素——虽然它的制作非常考究,曾戏言横空出世就像指环王横扫奥斯卡那样横扫了金鸡华表——而是因为被其中真挚的情感打动,被演员准确的表演征服。
(上)动人的情感
激情
一直很喜欢发生在建国前后的故事,总觉得那个年代的人很纯粹,也只有那个年代的故事才会让我热血沸腾。
激情,是影片打动我的首要元素。
一部电影可以没有亲情,没有友情,甚至可以无关爱情,但绝不可以没有激情。在一片死气沉沉萎靡不振的呻吟声中,总该有一声怒吼来振奋一下民族精神。这些男导演总算拍出一部有阳刚之气的电影来了。
影片在夸张的盖章声中拉开帷幕,画面中是一份份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档案材料。“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简简单单一句话重似千斤。对于以陆光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最大的牺牲不是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精神上的孤独。如果陆光达不毅然决然地投身戈壁,也许他也会得诺贝尔奖。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对知识分子来说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肯定。而陆光达放弃了所有的荣誉和光环,放弃了家庭,连这声肯定也放弃了。在放弃中有一种坚守“一辈子隐姓埋名”这是面对孤独苦闷面对怀疑审查对祖国始终不改的忠诚。
西部,一队志愿军在归国途中神秘失踪。如果说陆光达的牺牲是自己清醒地选择,那么战士的牺牲则是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
茫茫戈壁,一支队伍蜿蜒前行。队伍中传达着一句话:“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到哪里去。”相对于伟大的国防事业,他们是一个个渺小的个体,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写着历史。而他们无怨无悔,一样地卖命,一样地奉献牺牲。此时传来豪迈的音乐,一股悲壮的感觉在我心底油然而生。在这些无名英雄对祖国无条件的服从中自有一种崇高,一种更加纯粹的崇高,这种崇高令我肃然起敬。
无论是陆光达恪守信仰的理智,还是战士忠于祖国的情感,到一声巨响震惊全世界的时候,都化为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弥漫在欢呼雀跃的人群中的是当代人难以体会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的单纯的幸福。
本片是有气魄的,但不失浪漫。燃烧的激情被富于诗意地表达出来。主角冯石本身就是个诗人,他把原子弹工程比作写大诗写好诗,这种革命浪漫主义使他极具人格魅力。从“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的翘首企盼,到黄沙漫天中的夯歌,再到蘑菇云升腾时的泪光闪现,革命激情化作铿锵的诗句汹涌而来。
友情
记得有人说过,比爱情更动人的是男人之间惺惺相惜的友情。这样一部大气的影片能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描述两个男人的友情是我意料之外的。
友情,是我观影的意外收获。
两人并非一开始就十分默契,他们有隔阂,甚至有争执。他们的矛盾代表着知识分子和军人在观念上、作风上的种种冲突,这种冲突和两人感情一波三折的发展使影片具有了戏剧性,也使友情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
第一次争执,关于水。陆光达的一丝不苟和毫不妥协给冯石上了一课,让冯石意识到与他合作的是认真严谨的知识分子,他冯石面对的是生死攸关的大工程。
第二次争执,关于是否起用违反规定的汽车团。我想这次是冯石给陆光达上了一课,他要让陆光达明白,他手下的士兵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机械,而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原子弹光靠技术是搞不出来的,还要靠战士的出生入死,他们的赤胆忠心伤不得。
这两件事与其说是争执,不如说是磨合。在磨合中,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对方,被感染的同时也欣赏着对方。
冯石开始对陆光达生活无微不至的照料也许只是对人才的一种怜惜。比如,为陆光达送去自家缝制的布鞋,准备好咖啡,让车开得慢一点以便陆光达休息。而后来陆光达为冯石带来毛泽东诗集,带来下酒菜,则几乎完全是朋友间的情分了。
寒夜里炉火的兹兹声中陆光达平静的诉说,夕阳下冯石情难自已的倾吐,飞机上的相视而笑,人群中紧紧相握的手掌,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到男人间心灵的对话原来也可以这样的令人沉醉。
爱情
自从那年春节在北京台一个电影专题中看到了夫妻大雨中重逢那场戏,我就再也忘不掉了。之后别人又多次对我讲,我也多次对别人讲这场戏,足见其感染力之强。
爱情,是我观影的全部动因。
对言情剧不甚感冒,倒是常常对主旋律中的感情戏津津乐道,可能是因为我认为最好的言情往往在非言情中。爱情只有放在一个精心构建的背景下才显得厚重、崇高,有了深度和高度的爱情才更有滋味,不会失之肤浅和苍白。
也一直很喜欢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志趣相投、心有灵犀,平淡温婉却不失学人的浪漫激情。就像陆光达和王茹慧这样的学者夫妻,两情相悦、志同道合。
因为不是全片的主线,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完整的故事,追求的是华彩段落的冲击力。在麻省理工如何相知相恋无从想象。回想一下,他们的故事不过四个拥抱。
第一个拥抱带着陆光达长期不回家的歉疚,虽然他们分居是迫不得已;第三个是在作为临时的家的窝棚里,昏黄灯光下的温情让人倍感温暖,第四... -->>
我不厌其烦地反复提及这部所谓的内地主旋律电影,不是因为它出色的摄影、美术、录音等技术层面的因素——虽然它的制作非常考究,曾戏言横空出世就像指环王横扫奥斯卡那样横扫了金鸡华表——而是因为被其中真挚的情感打动,被演员准确的表演征服。
(上)动人的情感
激情
一直很喜欢发生在建国前后的故事,总觉得那个年代的人很纯粹,也只有那个年代的故事才会让我热血沸腾。
激情,是影片打动我的首要元素。
一部电影可以没有亲情,没有友情,甚至可以无关爱情,但绝不可以没有激情。在一片死气沉沉萎靡不振的呻吟声中,总该有一声怒吼来振奋一下民族精神。这些男导演总算拍出一部有阳刚之气的电影来了。
影片在夸张的盖章声中拉开帷幕,画面中是一份份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档案材料。“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简简单单一句话重似千斤。对于以陆光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最大的牺牲不是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精神上的孤独。如果陆光达不毅然决然地投身戈壁,也许他也会得诺贝尔奖。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对知识分子来说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肯定。而陆光达放弃了所有的荣誉和光环,放弃了家庭,连这声肯定也放弃了。在放弃中有一种坚守“一辈子隐姓埋名”这是面对孤独苦闷面对怀疑审查对祖国始终不改的忠诚。
西部,一队志愿军在归国途中神秘失踪。如果说陆光达的牺牲是自己清醒地选择,那么战士的牺牲则是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
茫茫戈壁,一支队伍蜿蜒前行。队伍中传达着一句话:“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到哪里去。”相对于伟大的国防事业,他们是一个个渺小的个体,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写着历史。而他们无怨无悔,一样地卖命,一样地奉献牺牲。此时传来豪迈的音乐,一股悲壮的感觉在我心底油然而生。在这些无名英雄对祖国无条件的服从中自有一种崇高,一种更加纯粹的崇高,这种崇高令我肃然起敬。
无论是陆光达恪守信仰的理智,还是战士忠于祖国的情感,到一声巨响震惊全世界的时候,都化为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弥漫在欢呼雀跃的人群中的是当代人难以体会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的单纯的幸福。
本片是有气魄的,但不失浪漫。燃烧的激情被富于诗意地表达出来。主角冯石本身就是个诗人,他把原子弹工程比作写大诗写好诗,这种革命浪漫主义使他极具人格魅力。从“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的翘首企盼,到黄沙漫天中的夯歌,再到蘑菇云升腾时的泪光闪现,革命激情化作铿锵的诗句汹涌而来。
友情
记得有人说过,比爱情更动人的是男人之间惺惺相惜的友情。这样一部大气的影片能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描述两个男人的友情是我意料之外的。
友情,是我观影的意外收获。
两人并非一开始就十分默契,他们有隔阂,甚至有争执。他们的矛盾代表着知识分子和军人在观念上、作风上的种种冲突,这种冲突和两人感情一波三折的发展使影片具有了戏剧性,也使友情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
第一次争执,关于水。陆光达的一丝不苟和毫不妥协给冯石上了一课,让冯石意识到与他合作的是认真严谨的知识分子,他冯石面对的是生死攸关的大工程。
第二次争执,关于是否起用违反规定的汽车团。我想这次是冯石给陆光达上了一课,他要让陆光达明白,他手下的士兵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机械,而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原子弹光靠技术是搞不出来的,还要靠战士的出生入死,他们的赤胆忠心伤不得。
这两件事与其说是争执,不如说是磨合。在磨合中,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对方,被感染的同时也欣赏着对方。
冯石开始对陆光达生活无微不至的照料也许只是对人才的一种怜惜。比如,为陆光达送去自家缝制的布鞋,准备好咖啡,让车开得慢一点以便陆光达休息。而后来陆光达为冯石带来毛泽东诗集,带来下酒菜,则几乎完全是朋友间的情分了。
寒夜里炉火的兹兹声中陆光达平静的诉说,夕阳下冯石情难自已的倾吐,飞机上的相视而笑,人群中紧紧相握的手掌,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到男人间心灵的对话原来也可以这样的令人沉醉。
爱情
自从那年春节在北京台一个电影专题中看到了夫妻大雨中重逢那场戏,我就再也忘不掉了。之后别人又多次对我讲,我也多次对别人讲这场戏,足见其感染力之强。
爱情,是我观影的全部动因。
对言情剧不甚感冒,倒是常常对主旋律中的感情戏津津乐道,可能是因为我认为最好的言情往往在非言情中。爱情只有放在一个精心构建的背景下才显得厚重、崇高,有了深度和高度的爱情才更有滋味,不会失之肤浅和苍白。
也一直很喜欢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志趣相投、心有灵犀,平淡温婉却不失学人的浪漫激情。就像陆光达和王茹慧这样的学者夫妻,两情相悦、志同道合。
因为不是全片的主线,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完整的故事,追求的是华彩段落的冲击力。在麻省理工如何相知相恋无从想象。回想一下,他们的故事不过四个拥抱。
第一个拥抱带着陆光达长期不回家的歉疚,虽然他们分居是迫不得已;第三个是在作为临时的家的窝棚里,昏黄灯光下的温情让人倍感温暖,第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