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刘恪长篇小说《梦与诗》 (2/2)
笔趣阁 www.bibiquge.com,changfapiaopiao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形、改装,使作家看到现实真实的多样性,而超文本写作可以不分中心与边缘,现象与本质,理性与情感,它抛弃了传统写作中那个必然的逻辑世界,而将一个多元的、无限可能的世界达成作家的写作梦,并使作家在这样一个缤纷的梦的河流里,寻找到坚硬岩石的河床。
梦毫无由来地改变人物和事件的轨迹,梦不可预测,却是潜伏在人精神世界里的一个精灵,它散发出的奇异现象真让人唏嘘不止,这一点正好达成了作家对文本叙述机制的理解,构成了文本中世界、人、事、物的随机性、奇异性、神秘性。梦又是超越现实的,揭示了人的意识的极度自由,梦幻组织文本结构的方式构成新文本,通过梦语言破译现实生活的本质,从打碎的镜子看到折射的效果。在新的文本中,梦中的语言能指也极有意思,它能说出来,但不发声,言说被减少到极少状态,人物语言是身体性,动态性,情景性,暗示性的。人物与日常规律不合,却暗合人的心理逻辑与情感逻辑,语言表现为一种冷漠的不动声色的杀机。所以叙述语言是中性的,不渲染情感和烙上价值倾向,保持文本不确定性,是零度写作范式。
梦与诗全书共分abcdef六个章节。
a部,人物哑平揭示了人性深处不可思议的恶毒。这种人性之恶探索的表征于人的身体,而意图却在邪恶具有一种哲学意义的形式,因此小说特意探索了时间、空间的特征,简单说邪恶有其时空表现形式。
b部,一个折纸鹤的女孩儿与卡夫卡的平行研究,探讨人类无法摆脱的苦难、孤独,人性的宿命与社会的必然逻辑结合。
c部,一个叫艳芳的女孩各种分裂的人格,文本不仅展示各种分裂特征,在隐喻层面揭示了这种分裂异化的深层原因。
d部,一个人和一个家族的根基,也是回忆的根基,每一个都在寻找自己的源头,亦即自我的根源(中国传统意义上的)。
e部,一个人的欲望如何从生长,生产概念上展示出来的。所谓欲望叙事,从方法是表现出来。微观政治学告诉我们,一切欲望都是权力。
f部,词语和梦。对叙事者和他的人物的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也是一组词语的精神分析。词语在这里变成了一个生长的概念。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刘恪的内心涌动着一种小说观念的焦虑,这是一种要与传统小说观念划清界限的焦虑,一种担心自己的写作沦陷在公共性的小说模式中的焦虑,他强烈地拒斥传统小说,他时刻在提醒自己,他写的一定是与传统小说毫无共同之处的新的小说,比如说,一定是一部表达后现代精神的小说,在完成梦与诗和城与市这两部作品超文本实验作品之时,他说:“我的重点依然放在对传统小说的背叛上,叙说那些传统小说认为不可写的东西,我则极尽能力带出它最后纤毫。还有那些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叙述方法,打破文体界线,建立新的人物规则,如果说我过去把题材、主题、体裁、故事作为反叛重点,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物进行叛逆性试验探索,企图建立新人物规则谱系。构成新的人物形象。另一个重点是对传统的理念批判对许多熟视无睹的基本词汇重新解读,让人们读到一个真实的本原世界。”梦与诗和城与市是刘恪对先锋文学最后的一博。这个句号画得完美而悲怆。
在洞庭湖长大的刘恪经常描绘他的家乡,洞庭湖畔有两种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长久的东西,那就是芦苇和湖水。湖水的盛大和芦苇的繁荣看起来几乎像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浪费,他感觉自己的生命从出生之日起,就与这两样事物融为一体,彼此成为一部分,他感觉水和草是湖上最低贱的事物,却是洞庭湖人生命的根本。“我凭着芦苇和湖水起誓,脊梁挑起的头颅永远保持一种决不妥协的精神,哪怕它是最低贱的抗争。”
刘恪的先锋写作或许在这里要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他未来的写作或许是另外一种样子,但无论是什么样式,对于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作家来说,他每一次的一博都令人尊敬。
长篇小说梦与诗作者刘恪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形、改装,使作家看到现实真实的多样性,而超文本写作可以不分中心与边缘,现象与本质,理性与情感,它抛弃了传统写作中那个必然的逻辑世界,而将一个多元的、无限可能的世界达成作家的写作梦,并使作家在这样一个缤纷的梦的河流里,寻找到坚硬岩石的河床。
梦毫无由来地改变人物和事件的轨迹,梦不可预测,却是潜伏在人精神世界里的一个精灵,它散发出的奇异现象真让人唏嘘不止,这一点正好达成了作家对文本叙述机制的理解,构成了文本中世界、人、事、物的随机性、奇异性、神秘性。梦又是超越现实的,揭示了人的意识的极度自由,梦幻组织文本结构的方式构成新文本,通过梦语言破译现实生活的本质,从打碎的镜子看到折射的效果。在新的文本中,梦中的语言能指也极有意思,它能说出来,但不发声,言说被减少到极少状态,人物语言是身体性,动态性,情景性,暗示性的。人物与日常规律不合,却暗合人的心理逻辑与情感逻辑,语言表现为一种冷漠的不动声色的杀机。所以叙述语言是中性的,不渲染情感和烙上价值倾向,保持文本不确定性,是零度写作范式。
梦与诗全书共分abcdef六个章节。
a部,人物哑平揭示了人性深处不可思议的恶毒。这种人性之恶探索的表征于人的身体,而意图却在邪恶具有一种哲学意义的形式,因此小说特意探索了时间、空间的特征,简单说邪恶有其时空表现形式。
b部,一个折纸鹤的女孩儿与卡夫卡的平行研究,探讨人类无法摆脱的苦难、孤独,人性的宿命与社会的必然逻辑结合。
c部,一个叫艳芳的女孩各种分裂的人格,文本不仅展示各种分裂特征,在隐喻层面揭示了这种分裂异化的深层原因。
d部,一个人和一个家族的根基,也是回忆的根基,每一个都在寻找自己的源头,亦即自我的根源(中国传统意义上的)。
e部,一个人的欲望如何从生长,生产概念上展示出来的。所谓欲望叙事,从方法是表现出来。微观政治学告诉我们,一切欲望都是权力。
f部,词语和梦。对叙事者和他的人物的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也是一组词语的精神分析。词语在这里变成了一个生长的概念。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刘恪的内心涌动着一种小说观念的焦虑,这是一种要与传统小说观念划清界限的焦虑,一种担心自己的写作沦陷在公共性的小说模式中的焦虑,他强烈地拒斥传统小说,他时刻在提醒自己,他写的一定是与传统小说毫无共同之处的新的小说,比如说,一定是一部表达后现代精神的小说,在完成梦与诗和城与市这两部作品超文本实验作品之时,他说:“我的重点依然放在对传统小说的背叛上,叙说那些传统小说认为不可写的东西,我则极尽能力带出它最后纤毫。还有那些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叙述方法,打破文体界线,建立新的人物规则,如果说我过去把题材、主题、体裁、故事作为反叛重点,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物进行叛逆性试验探索,企图建立新人物规则谱系。构成新的人物形象。另一个重点是对传统的理念批判对许多熟视无睹的基本词汇重新解读,让人们读到一个真实的本原世界。”梦与诗和城与市是刘恪对先锋文学最后的一博。这个句号画得完美而悲怆。
在洞庭湖长大的刘恪经常描绘他的家乡,洞庭湖畔有两种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长久的东西,那就是芦苇和湖水。湖水的盛大和芦苇的繁荣看起来几乎像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浪费,他感觉自己的生命从出生之日起,就与这两样事物融为一体,彼此成为一部分,他感觉水和草是湖上最低贱的事物,却是洞庭湖人生命的根本。“我凭着芦苇和湖水起誓,脊梁挑起的头颅永远保持一种决不妥协的精神,哪怕它是最低贱的抗争。”
刘恪的先锋写作或许在这里要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他未来的写作或许是另外一种样子,但无论是什么样式,对于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作家来说,他每一次的一博都令人尊敬。
长篇小说梦与诗作者刘恪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