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重回明末当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最初的担忧渐渐的散去了,他们在经过多方打听之后终于对中华帝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是一个新建立起来的国家,是之前郑成功的余部,盘踞在台湾岛上,继承了郑家军队以前遗留下来的海军和部分陆军,但是军队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估计最多不超过三万人,这是因为郑成功当初撤到台湾的军队总数也不超过这个数量,再加上后来刘国轩带领了大量的水军投降福建的清军,这支军队的人数上限会进一步的压缩。
不过在之前的清军进剿台湾的海战之中,对方表现出来的海上战斗力是的清廷对于中华军的海军实力大为忌惮,他们对于击败这样的一支海军没有太大的信心,加上这个时候清廷在水师建设上面也实在是没有太合适的人手使用,虽然吴英和汪明两个之前施琅的部将这个时候分别但任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水师提督,但是这两个人的能力显然是不能跟施琅相提并论的。
其实清军在这之前是有两个比较合适的人选的,一个就是郑成功麾下的降将——刘国轩,刘国轩是郑家水军之中的一员悍将,以能打仗,打硬仗著称,但是因为施琅忌惮他的能力,于是以借刀杀人之手段,将他交给了福建的执政官耿继茂,耿继茂跟郑家军队可谓是仇人相见分为眼红,之前郑家盘踞在金门和厦门一带的时候,耿继茂的军队曾在郑家军队上面吃了大亏,加上这个时候耿继茂手中也没有水军力量,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水师将领是毫不怜惜的,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将刘国轩处死了。
这一结果倒也没什么,处死降将在清军看来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在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情,那简直就是悲剧。
随着施琅的阵亡,清军这个时候找不出来合适的替代人选,没有合适的水军将领。想要建立一支强大的能够和中华军海军相抗衡的水师力量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不过随着清军对中华军的了解的深入,他们终于不那么担心了,因为根据他们的估计。台湾岛上的人口数量还不足十万人,就算是这几个月的时间中华军从东南沿海一带吸收了很多的渔民走了,但是总人口估计也不超过七十万人,按照最严苛的征兵条件,七十万人口最多能够支撑十万人的军队。而且这也已经是最大的极限了,不可能比这还要多,因为七十万人之中征兵十万几乎就已经将能够拿得动武器的青壮年全部掏空了,这样的事情在满清后金刚刚起步的时候曾经施行过,也就是全名皆兵,以百余万的人口支撑了十数万的军队,但是这个时候的中华军的情况跟当时满清人又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首先双方这个时候面对的对手是不同的,满清自从在天命年间的萨尔许战役之后,就已经取得了对明军的军事优势,因此虽然民少兵寡。但是却能够实施以战养战,依靠着不停的劫掠和四处出击,不断的从明朝边境甚至是内部掳掠人口和财富,这才最终强大起来。
在这一过程之中,明朝内部刚刚经历了万历朝鲜战争,国库空虚,军队疲惫,而且在这之后国家内部还有多股农民起义的反抗力量的流窜,也大大的牵制住了明军的经历,更为不巧的是就在后金崛起的这个时候。朝廷内部出现了一个魏忠贤,这一下子明朝不亡也得亡了。
所以最终满清能够入住中原可谓是机缘巧合天时地利占尽了,但是在反过头来看看中华帝国这边,他们缺少一个很大的条件。那就是地利。
大陆和台湾岛之间隔着一条海峡,虽然这条海峡并不能阻挡住中华军强大的海军,甚至可谓是对中华军的一种保护,使其免受清军强大的陆军的直接威胁,但是这条海峡的存在同样对中华军产生了不利的困境,那就是他们也就是只能派遣小规模的海军在沿海一带袭扰一下子。不能够深入到内地去,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面对强大的清军。
只是一些小打小闹,并不会对清廷的统制造成根本上的动摇,甚至是威胁都算不上,这种程度也就跟嘉靖年间的倭寇之患差不多,再加上清廷目前在沿海一带大力推行的禁海令,也将大大的压缩中华军通过海上行动所获得的收益,使其难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不足以用战争所得来维系其庞大的军事消耗。
满清朝廷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崛起的,所以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这种方式的弊病所在,那就是少量的人口根本经受不起战争之中的损耗,所以在松锦大战之中清军损失了三万余人都已经是动摇了国本了,甚至让皇太极对入住中原变得悲观起来,要不是后来吴三桂降清,加上李自成的麻痹大意,清军根本就没有在1644年入主中原的打算,等到最后出兵一打了之后,这才知道这个中原王朝已经从骨子里腐朽至极了,所以这才终于下定决心取而代之。
在满清人看来,只要他们守住东南沿海一带的防线,不让中华军的小股部队有机可趁,这样的话兵微将寡的中华帝国最终将难成大器,等到清军的水师强兵一成,就能够挥师东进直捣黄龙轻而易举的消灭这个小国。
所以清廷的高层认为目前重中之重就是将将禁海令严格的推行下去,使得沿海一带向内陆五十里一内都要坚壁清野,不给中华军丝毫的机会,这样一来他们如果想要扩大战果,那就是必须冒险派遣军队进入更深的内陆,而清军正可以利用这样的计划对这些上岸的部队逐个歼灭,彻底的掐死中华军的这种想法。
不得不说,清廷的战略布局是不错的,这个禁海令本来也不是为对付中华军而实施的,本是针对实力强大的郑家军队而制定的,但是这个时候使用起来对付中华军也是十分合适。
不过他们却根本就不知道中华军目前的真正势力,也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对手是拥有了多出几百年的智慧的穿越人士。(未完待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最初的担忧渐渐的散去了,他们在经过多方打听之后终于对中华帝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是一个新建立起来的国家,是之前郑成功的余部,盘踞在台湾岛上,继承了郑家军队以前遗留下来的海军和部分陆军,但是军队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估计最多不超过三万人,这是因为郑成功当初撤到台湾的军队总数也不超过这个数量,再加上后来刘国轩带领了大量的水军投降福建的清军,这支军队的人数上限会进一步的压缩。
不过在之前的清军进剿台湾的海战之中,对方表现出来的海上战斗力是的清廷对于中华军的海军实力大为忌惮,他们对于击败这样的一支海军没有太大的信心,加上这个时候清廷在水师建设上面也实在是没有太合适的人手使用,虽然吴英和汪明两个之前施琅的部将这个时候分别但任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水师提督,但是这两个人的能力显然是不能跟施琅相提并论的。
其实清军在这之前是有两个比较合适的人选的,一个就是郑成功麾下的降将——刘国轩,刘国轩是郑家水军之中的一员悍将,以能打仗,打硬仗著称,但是因为施琅忌惮他的能力,于是以借刀杀人之手段,将他交给了福建的执政官耿继茂,耿继茂跟郑家军队可谓是仇人相见分为眼红,之前郑家盘踞在金门和厦门一带的时候,耿继茂的军队曾在郑家军队上面吃了大亏,加上这个时候耿继茂手中也没有水军力量,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水师将领是毫不怜惜的,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将刘国轩处死了。
这一结果倒也没什么,处死降将在清军看来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在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情,那简直就是悲剧。
随着施琅的阵亡,清军这个时候找不出来合适的替代人选,没有合适的水军将领。想要建立一支强大的能够和中华军海军相抗衡的水师力量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不过随着清军对中华军的了解的深入,他们终于不那么担心了,因为根据他们的估计。台湾岛上的人口数量还不足十万人,就算是这几个月的时间中华军从东南沿海一带吸收了很多的渔民走了,但是总人口估计也不超过七十万人,按照最严苛的征兵条件,七十万人口最多能够支撑十万人的军队。而且这也已经是最大的极限了,不可能比这还要多,因为七十万人之中征兵十万几乎就已经将能够拿得动武器的青壮年全部掏空了,这样的事情在满清后金刚刚起步的时候曾经施行过,也就是全名皆兵,以百余万的人口支撑了十数万的军队,但是这个时候的中华军的情况跟当时满清人又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首先双方这个时候面对的对手是不同的,满清自从在天命年间的萨尔许战役之后,就已经取得了对明军的军事优势,因此虽然民少兵寡。但是却能够实施以战养战,依靠着不停的劫掠和四处出击,不断的从明朝边境甚至是内部掳掠人口和财富,这才最终强大起来。
在这一过程之中,明朝内部刚刚经历了万历朝鲜战争,国库空虚,军队疲惫,而且在这之后国家内部还有多股农民起义的反抗力量的流窜,也大大的牵制住了明军的经历,更为不巧的是就在后金崛起的这个时候。朝廷内部出现了一个魏忠贤,这一下子明朝不亡也得亡了。
所以最终满清能够入住中原可谓是机缘巧合天时地利占尽了,但是在反过头来看看中华帝国这边,他们缺少一个很大的条件。那就是地利。
大陆和台湾岛之间隔着一条海峡,虽然这条海峡并不能阻挡住中华军强大的海军,甚至可谓是对中华军的一种保护,使其免受清军强大的陆军的直接威胁,但是这条海峡的存在同样对中华军产生了不利的困境,那就是他们也就是只能派遣小规模的海军在沿海一带袭扰一下子。不能够深入到内地去,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面对强大的清军。
只是一些小打小闹,并不会对清廷的统制造成根本上的动摇,甚至是威胁都算不上,这种程度也就跟嘉靖年间的倭寇之患差不多,再加上清廷目前在沿海一带大力推行的禁海令,也将大大的压缩中华军通过海上行动所获得的收益,使其难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不足以用战争所得来维系其庞大的军事消耗。
满清朝廷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崛起的,所以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这种方式的弊病所在,那就是少量的人口根本经受不起战争之中的损耗,所以在松锦大战之中清军损失了三万余人都已经是动摇了国本了,甚至让皇太极对入住中原变得悲观起来,要不是后来吴三桂降清,加上李自成的麻痹大意,清军根本就没有在1644年入主中原的打算,等到最后出兵一打了之后,这才知道这个中原王朝已经从骨子里腐朽至极了,所以这才终于下定决心取而代之。
在满清人看来,只要他们守住东南沿海一带的防线,不让中华军的小股部队有机可趁,这样的话兵微将寡的中华帝国最终将难成大器,等到清军的水师强兵一成,就能够挥师东进直捣黄龙轻而易举的消灭这个小国。
所以清廷的高层认为目前重中之重就是将将禁海令严格的推行下去,使得沿海一带向内陆五十里一内都要坚壁清野,不给中华军丝毫的机会,这样一来他们如果想要扩大战果,那就是必须冒险派遣军队进入更深的内陆,而清军正可以利用这样的计划对这些上岸的部队逐个歼灭,彻底的掐死中华军的这种想法。
不得不说,清廷的战略布局是不错的,这个禁海令本来也不是为对付中华军而实施的,本是针对实力强大的郑家军队而制定的,但是这个时候使用起来对付中华军也是十分合适。
不过他们却根本就不知道中华军目前的真正势力,也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对手是拥有了多出几百年的智慧的穿越人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