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世上道理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名言不是瞎说的。自从我看了这位大师的教言记录后,发现我与万老师及小胡的讨论,简直不值一提。
既然来过人都把道理说尽了,我们只需要学习,不需要过多的争论了。就像你学习时,拼命进行科研实验,证明了欧姆定律,结果才发现,这个定律已经在几百年前,别人已经早就证明过了的。
过多的过于纠缠的思维与纷争,对修行根本无益,这也是“所知障”的表现形式之,读了那么多道理,却没有今天这样有效果呢?
这个效果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身体的。完全吸引你的知识,会让你整个思维与情感统一到那一点去,完全会忘掉身体的存在。我现在,几乎保持了这种纪录。每半天四个小时,一个小时用来大礼拜并且作准备,三个小进盘腿打坐看这本书,不仅不觉得累,反而是一种享受。
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我在看这书时,几乎没有一丝怀疑感与困惑感,完全被它的道理与操作方式所吸引,如同自然界中自觉的感情,我就喜欢这朵花,不需要理由,喜欢它的一切。远近都在欣赏,从不挑它的毛病,或者说,在我的主观世界,它就是没毛病。
我想,除了这本书的说理与叙述方式,适合我这种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肯定还有别的原因。从目前我的状况来看,估计有一个原因是无法忽视的:大礼拜。
我付出身体的力量与精神的虔诚,在读这本书之前,认真地礼拜过它,并且按自己内心的约定数量与姿势,严肃地对待了它,培养了内心的诚实感,才会得到它的教益。
儒家所谓“正心诚意”,然后才会“修身养性”。就是这个规律,端正态度,是一切学问的起点。对了,这个顺序所记载的书名,也起得非常精确:大学。
当然,心里面臣服没问题,但要把它变为实践上的完全成果,还是无法得到的。毕竟,按刘大哥的说法,我现在没有资格与条件真正地修行密法,必须经历拜师的过程,有一套复杂的仪轨与传承。
“那些规定的宗教仪式是为了让我正心诚意吗?”
“不仅仅是,这里有个大秘密。”刘大哥并不作解释,但我知道,有内容。
“我越看越有劲,晚上都想继续呢。”我的兴致很高。
“没必要,按你舒服的方式,该休息还是要休息。过于操劳或者过于松散,都是不太合理的。这也是修行中,中道性质的体现。”
刘大哥的劝说我还是要听的,毕竟,密教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就因为它里面,有太多的秘密。
第二天上午,外面居然下起雨来了。正月没过完,这里就完全进入春天的样子,云南就是云南,仿佛春天特别爱来这个地方逗留,滋润而温暖。
下雨的声音被称为白噪声,就是不对心情产生干扰的声音。这是最利于休息与睡觉的,也最利于一个人的安静。当然,这也是看书的最佳时间。
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是法无我。如何理解法无我,对我们这些接触过近代科学思维的人来说,是有困难的。我们以自身的教育背景,都习惯性地以唯物法来看待世界。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万物为有,不然,世界就不存在了。
且看大师如何说理,把这明明存在的东西,给说没了。
其题目叫:法无我的具体修法。我虽然不能够实修,但其思维修的部分,恰恰是我最感兴趣的。
大师的语录,总有一些固定的特点,总是要先讲概念。这就喜欢他这点,与我们上学以来,所接触的教科书,方法一致。
要精通“法无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法我”。“法”是何意呢?本来,轮回和涅槃的一切所知都叫作“法”,但在“人我”和“法我”分开以后,“法”的范围就缩小了一点。除了“自我”和“我所有见”,执着属于我的东西,以外的所有的有为法和无为法叫作“法”。“我”是什么意思呢?“人我”的“我”可解释为“自我”或“自己”。而“法我”的“我”不是此意,而是“实在”、“实有”的意思。
这一段概念,是需要仔细辨别的。此处所谓的法我的我,是指实在性的意思,把“法我”当成一个词理解,就是“法”的客观实在性。其实,这种分法,在汉传佛教里,也经常运用。比如,我们把世界分为主观与客观,在佛教经典里描述,就用“能知”与“所知”来表示。这是符合认识论的框架的,能所互为依靠,也就可以描述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在中观里有纷繁复杂的断除“法我”的具体方法,这里就舍去复杂的,而只讲最具体的。所谓“最具体的”,是指从三个角度进行的推理:第一是观察“因”指因果的“因”,抉择不生;第二是观察物质的本体,抉择不住;第三是观察“果”,抉择“不灭”。这样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以后,得到什么结论呢?就是“不生、不住、不灭”,这是三个关键的问题。
佛陀的般若波罗密多经和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等告诉我们,诸法“不生”、“不住”、“不灭”。而我们却认为万事万物,包括人或者外界的山河大地,都是首先有产生的阶段,之后有存在的阶段,最终有消亡的阶段,即“有生”、“有住”、“有灭”,因此认为一切法都是存在的、实有的。
这是常人的观点,极其简单。他的证据来自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对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就判断它存在。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认为它们是不会有幻觉的,一切都是它们说了算——它们听到、看到,就认为有;它们没有听到、看到,就认为没有。这是常人的逻辑,也就是我们的基本逻辑,也就是全人类、全部生命的简单逻辑。
如果眼耳鼻舌身有错,要用怎样的办法来挽救呢?没法挽救。这时,即便使用最精密、最先进的仪器,还是需要用眼睛去观察。没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没有办法认识事物。因为,一切的证据都来自于眼耳鼻舌身,假如它们有错的话,我们就毫无办法了。这就是常人的观点。总而言之,如果不靠眼耳鼻舌身,我们是没有办法辨别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而现在,我们却要通过佛的推理方法来推理观察。
先看第一种抉择:从因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生。
从因的角度推理,叫作“破自他生因”。“破自他生”是指破除“自生”和“他生”,这种推理的逻辑叫作“因”。这种逻辑是如何推理的呢?
首先,要观察有无“自生”的可能。这是不可能的!平时,我们也不认为诸法是“自生”的。这里主要是破“他生”。
很多人认为:“他生”是正确的。例如,我们认为稻种和稻芽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稻芽是他生的。下面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那我们该如何观察呢?
如果诸法是“他生”的,就有一个明显的漏洞。例如,稻芽如果是因稻种而生的,那么它们的存在是同时的,还是有先有后呢?
如果是同时存在,就不对了。因为,这意味着因、果同时存在,即因存在时果也存在,果存在时因也存在。既然因存在的时候果自己已经成立了,因还须对果起什么作用吗?实际上,这个因是没有用的,即稻芽不因稻种而生。这种逻辑,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
读到这里时,我突然觉得太精妙了。如果逻辑没有错,它的推理如此精密,却得出与我们实际经验相反的结论,那就是我们的经验错了吗?要知道,这个因果自生的问题,是哲学史上最为经典的问题,许多人都试图回答它。
如果万老师看到这一段,我想他一定会拍大腿的。“哎呀!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原先以为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留给科学研究去解决。想不到,佛门中早有些辩论此答案。嘿嘿,我要以此作为选题,发表一篇大文章了。”
我几乎可以想象,万老师如果看到这论述,得意的表情。
但更为精彩的论述还在后面,好像我到了一个充满宝藏的沙滩,闪亮的贝壳,随处可见。
“同时存在”的概念是什么?即是指两个事物不是相互观待的,而是独自成立。若因和果是同时存在的,它们之间就根本不可能有因果的联系。“因”根本没有给“果”带来什么影响,怎么会是它的因呢?所以,因果同时存在是不对的。
不过,很少有人觉得因果是同时存在的,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明年长出来的稻芽,在今年的稻种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当温度、湿度等所有的条件具备以后,才会产生一个以前不存在的新稻芽。这是宏观世界中常人很粗陋的观点,而微观世界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概念。当我们在最微观的世界中去观察时,会发现微观世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第二刹那时,第一刹那已经不存在了;而第一刹那时,第二刹那还没有诞生,那么,所有的物质的存在都仅仅是一个刹那而已。
这一点,很多学物理的人都知道。量子物理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来自于此。测不准原理是指:对于一个非常小的粒子来说,它的速度和位置是无法同时测量的。如果它的位置可以确定,它的速度就无法测量;如果它的速度能够测量,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因为,速度=距离÷时间,而距离=终点位置-起点位置,时间=终止时间-起始时间,可是,粒子没有时间的相续,仅仅是一刹那地存在,它的速度自然也就无法测量了。量子物理已经比较接近佛教的有些观点了,但佛教所讲更加细致入微。
在这样的微观世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一刹那地存在。如果认为,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因(条件)都具备以后,于第二个刹那果才产生,就意味着: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种子、土壤等都具足时,果还不存在;当第二个刹那果产生、存在的时候,所有的因却早已消失不在了,它们从来没有见过面。那么,“因”是怎样把它的“果”产生出来的呢?因存在时,假如果也存在,因就可能给果带来一些影响、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在果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因又能影响谁、作用谁呢?仔细想想,因存在时,“果”就象虚空一样,“因”能对虚空起作用吗?不可能的。
同样,既然因果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有前后次序,果存在的时候,因又不存在了,那因怎么起作用呢?这就象死人和活人,当一个人诞生之时,另一个人已经死了,那个死人能对这个活人做什么事吗?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二人根本无法见面。在微观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前后的两个物质不可能在一个时空中同时存在,既然不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它们之间又怎么会产生因果关系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此时,我不得不感叹,这是藏传佛教的大师吗?这是个近代物理学家啊。微观世界的刹那生灭的现实,的确如他所说。既然事物是不连续的,我是说微观粒子,那么... -->>
“世上道理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名言不是瞎说的。自从我看了这位大师的教言记录后,发现我与万老师及小胡的讨论,简直不值一提。
既然来过人都把道理说尽了,我们只需要学习,不需要过多的争论了。就像你学习时,拼命进行科研实验,证明了欧姆定律,结果才发现,这个定律已经在几百年前,别人已经早就证明过了的。
过多的过于纠缠的思维与纷争,对修行根本无益,这也是“所知障”的表现形式之,读了那么多道理,却没有今天这样有效果呢?
这个效果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身体的。完全吸引你的知识,会让你整个思维与情感统一到那一点去,完全会忘掉身体的存在。我现在,几乎保持了这种纪录。每半天四个小时,一个小时用来大礼拜并且作准备,三个小进盘腿打坐看这本书,不仅不觉得累,反而是一种享受。
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我在看这书时,几乎没有一丝怀疑感与困惑感,完全被它的道理与操作方式所吸引,如同自然界中自觉的感情,我就喜欢这朵花,不需要理由,喜欢它的一切。远近都在欣赏,从不挑它的毛病,或者说,在我的主观世界,它就是没毛病。
我想,除了这本书的说理与叙述方式,适合我这种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肯定还有别的原因。从目前我的状况来看,估计有一个原因是无法忽视的:大礼拜。
我付出身体的力量与精神的虔诚,在读这本书之前,认真地礼拜过它,并且按自己内心的约定数量与姿势,严肃地对待了它,培养了内心的诚实感,才会得到它的教益。
儒家所谓“正心诚意”,然后才会“修身养性”。就是这个规律,端正态度,是一切学问的起点。对了,这个顺序所记载的书名,也起得非常精确:大学。
当然,心里面臣服没问题,但要把它变为实践上的完全成果,还是无法得到的。毕竟,按刘大哥的说法,我现在没有资格与条件真正地修行密法,必须经历拜师的过程,有一套复杂的仪轨与传承。
“那些规定的宗教仪式是为了让我正心诚意吗?”
“不仅仅是,这里有个大秘密。”刘大哥并不作解释,但我知道,有内容。
“我越看越有劲,晚上都想继续呢。”我的兴致很高。
“没必要,按你舒服的方式,该休息还是要休息。过于操劳或者过于松散,都是不太合理的。这也是修行中,中道性质的体现。”
刘大哥的劝说我还是要听的,毕竟,密教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就因为它里面,有太多的秘密。
第二天上午,外面居然下起雨来了。正月没过完,这里就完全进入春天的样子,云南就是云南,仿佛春天特别爱来这个地方逗留,滋润而温暖。
下雨的声音被称为白噪声,就是不对心情产生干扰的声音。这是最利于休息与睡觉的,也最利于一个人的安静。当然,这也是看书的最佳时间。
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是法无我。如何理解法无我,对我们这些接触过近代科学思维的人来说,是有困难的。我们以自身的教育背景,都习惯性地以唯物法来看待世界。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万物为有,不然,世界就不存在了。
且看大师如何说理,把这明明存在的东西,给说没了。
其题目叫:法无我的具体修法。我虽然不能够实修,但其思维修的部分,恰恰是我最感兴趣的。
大师的语录,总有一些固定的特点,总是要先讲概念。这就喜欢他这点,与我们上学以来,所接触的教科书,方法一致。
要精通“法无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法我”。“法”是何意呢?本来,轮回和涅槃的一切所知都叫作“法”,但在“人我”和“法我”分开以后,“法”的范围就缩小了一点。除了“自我”和“我所有见”,执着属于我的东西,以外的所有的有为法和无为法叫作“法”。“我”是什么意思呢?“人我”的“我”可解释为“自我”或“自己”。而“法我”的“我”不是此意,而是“实在”、“实有”的意思。
这一段概念,是需要仔细辨别的。此处所谓的法我的我,是指实在性的意思,把“法我”当成一个词理解,就是“法”的客观实在性。其实,这种分法,在汉传佛教里,也经常运用。比如,我们把世界分为主观与客观,在佛教经典里描述,就用“能知”与“所知”来表示。这是符合认识论的框架的,能所互为依靠,也就可以描述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在中观里有纷繁复杂的断除“法我”的具体方法,这里就舍去复杂的,而只讲最具体的。所谓“最具体的”,是指从三个角度进行的推理:第一是观察“因”指因果的“因”,抉择不生;第二是观察物质的本体,抉择不住;第三是观察“果”,抉择“不灭”。这样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以后,得到什么结论呢?就是“不生、不住、不灭”,这是三个关键的问题。
佛陀的般若波罗密多经和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等告诉我们,诸法“不生”、“不住”、“不灭”。而我们却认为万事万物,包括人或者外界的山河大地,都是首先有产生的阶段,之后有存在的阶段,最终有消亡的阶段,即“有生”、“有住”、“有灭”,因此认为一切法都是存在的、实有的。
这是常人的观点,极其简单。他的证据来自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对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就判断它存在。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认为它们是不会有幻觉的,一切都是它们说了算——它们听到、看到,就认为有;它们没有听到、看到,就认为没有。这是常人的逻辑,也就是我们的基本逻辑,也就是全人类、全部生命的简单逻辑。
如果眼耳鼻舌身有错,要用怎样的办法来挽救呢?没法挽救。这时,即便使用最精密、最先进的仪器,还是需要用眼睛去观察。没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没有办法认识事物。因为,一切的证据都来自于眼耳鼻舌身,假如它们有错的话,我们就毫无办法了。这就是常人的观点。总而言之,如果不靠眼耳鼻舌身,我们是没有办法辨别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而现在,我们却要通过佛的推理方法来推理观察。
先看第一种抉择:从因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生。
从因的角度推理,叫作“破自他生因”。“破自他生”是指破除“自生”和“他生”,这种推理的逻辑叫作“因”。这种逻辑是如何推理的呢?
首先,要观察有无“自生”的可能。这是不可能的!平时,我们也不认为诸法是“自生”的。这里主要是破“他生”。
很多人认为:“他生”是正确的。例如,我们认为稻种和稻芽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稻芽是他生的。下面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那我们该如何观察呢?
如果诸法是“他生”的,就有一个明显的漏洞。例如,稻芽如果是因稻种而生的,那么它们的存在是同时的,还是有先有后呢?
如果是同时存在,就不对了。因为,这意味着因、果同时存在,即因存在时果也存在,果存在时因也存在。既然因存在的时候果自己已经成立了,因还须对果起什么作用吗?实际上,这个因是没有用的,即稻芽不因稻种而生。这种逻辑,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
读到这里时,我突然觉得太精妙了。如果逻辑没有错,它的推理如此精密,却得出与我们实际经验相反的结论,那就是我们的经验错了吗?要知道,这个因果自生的问题,是哲学史上最为经典的问题,许多人都试图回答它。
如果万老师看到这一段,我想他一定会拍大腿的。“哎呀!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原先以为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留给科学研究去解决。想不到,佛门中早有些辩论此答案。嘿嘿,我要以此作为选题,发表一篇大文章了。”
我几乎可以想象,万老师如果看到这论述,得意的表情。
但更为精彩的论述还在后面,好像我到了一个充满宝藏的沙滩,闪亮的贝壳,随处可见。
“同时存在”的概念是什么?即是指两个事物不是相互观待的,而是独自成立。若因和果是同时存在的,它们之间就根本不可能有因果的联系。“因”根本没有给“果”带来什么影响,怎么会是它的因呢?所以,因果同时存在是不对的。
不过,很少有人觉得因果是同时存在的,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明年长出来的稻芽,在今年的稻种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当温度、湿度等所有的条件具备以后,才会产生一个以前不存在的新稻芽。这是宏观世界中常人很粗陋的观点,而微观世界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概念。当我们在最微观的世界中去观察时,会发现微观世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第二刹那时,第一刹那已经不存在了;而第一刹那时,第二刹那还没有诞生,那么,所有的物质的存在都仅仅是一个刹那而已。
这一点,很多学物理的人都知道。量子物理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来自于此。测不准原理是指:对于一个非常小的粒子来说,它的速度和位置是无法同时测量的。如果它的位置可以确定,它的速度就无法测量;如果它的速度能够测量,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因为,速度=距离÷时间,而距离=终点位置-起点位置,时间=终止时间-起始时间,可是,粒子没有时间的相续,仅仅是一刹那地存在,它的速度自然也就无法测量了。量子物理已经比较接近佛教的有些观点了,但佛教所讲更加细致入微。
在这样的微观世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一刹那地存在。如果认为,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因(条件)都具备以后,于第二个刹那果才产生,就意味着: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种子、土壤等都具足时,果还不存在;当第二个刹那果产生、存在的时候,所有的因却早已消失不在了,它们从来没有见过面。那么,“因”是怎样把它的“果”产生出来的呢?因存在时,假如果也存在,因就可能给果带来一些影响、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在果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因又能影响谁、作用谁呢?仔细想想,因存在时,“果”就象虚空一样,“因”能对虚空起作用吗?不可能的。
同样,既然因果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有前后次序,果存在的时候,因又不存在了,那因怎么起作用呢?这就象死人和活人,当一个人诞生之时,另一个人已经死了,那个死人能对这个活人做什么事吗?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二人根本无法见面。在微观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前后的两个物质不可能在一个时空中同时存在,既然不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它们之间又怎么会产生因果关系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此时,我不得不感叹,这是藏传佛教的大师吗?这是个近代物理学家啊。微观世界的刹那生灭的现实,的确如他所说。既然事物是不连续的,我是说微观粒子,那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