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关于历史与经济原因,庄老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是我的知识盲点,我想多听听。”小胡希望我们有更多交流的时间。
自从他离校几年来,他几乎与世俗的人,很少有交往与长谈了。他的知识结构及人生经历,很难碰上有思维对等碰撞并兼具观点包容性的人。
而我与万老师,何尝不这样想呢?还有一天就要回庙了,我们都有个感觉,这次修行后,大家很可能难再见面。再难碰到如此合适的聊天对象了。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不要说相望一行难,就是经常见面都很难。不要说遇到知音难,就是找到一个可以争论的对象,都非常难。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不停地向熟悉告别。偶尔的相聚,也是因缘俱足的结果。
“听了庄老师的介绍,我有一个想法”万老师这是要发挥了:“所有事物,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总是要走到它的反面。这好像是规律,也叫灭亡的规律。”
“你真敢用词啊”小胡说到:“具体点,怎么说?”
“好吧,我试着总结一下”万老师说到。
“不管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只要其宗教存在,宗教经济也必然存在,宗教经济只是世俗经济的一个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宗教经济主要以创教者的思想理论作为核心商品在世间中流通,产生财富。世俗经济往往以创造性,实用性的物质作为核心商品在世间流通,产生财富。”
他果然是高手,把物质与精神都当成商品交换的客体,这种分析方法,很适应哲学分析的框架。
“宗教经济产生的根本是宗教团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同其他世俗经济实体一样必然经历起步,发展,扩张,衰败,甚至消亡等过程。如文章所说的佛教经历几次衰败,也就是这些过程的体现。当然,如果能够领悟佛教思想理论,佛教中有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带领学佛者正确的发展佛教经济,佛教是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中平衡发展从而避免不断扩展,衰败的轮回,但这只是理论上的。”
“当今的佛教一盘散沙,各拿一本佛经,各讲一套佛法,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及自我监督,众生监督的思想体系。导致当今佛教自身乱象丛生,或自立为佛,或篡权废法,或借佛之名,明抢豪夺,暗取鲸吞等等不堪入目。从理论上解读,今天的佛教在无止境的扩张时期,如果学佛者还不能理性对待,佛教的再次衰败也已经不远了。”
确实有这个感觉,内部不统一团结,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部市场的力量与经济的诱惑,会促使这个团体的迅速崩溃。
“想要佛法常驻,我认为当今佛教界必须需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一个佛教界都能认可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必须要有自我监督,众生监督的功能;第二、淡化佛教宗派的分别,不管是哪个宗派,如果是在佛教体系内,其根本就是佛教思想理论的一部分,只有淡化了这些宗派的分别,佛教思想理论才能其实的贯彻执行,才能真正的做的普度众生;第三、佛教扩展的有序,佛教经济收入的透明性,可监督性。”
不搞个一二三,好像不叫讲课。不提出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不是好的老师。万老师一旦用讲课的姿态来说话,思路就相当清晰。
“我个人认为,当今佛教应该大力宣扬佛在各经典中所说的“善”。“善”容易监督,经济透明。持戒修行,经济分配等,因为善而必须曝光于众生,“善”也可以让所有的宗派得以统一归位于之下。佛教真正的振兴指日可待。”
听他说完了,我问到:“你的意思是,不管是内部整合还是外部监督,总之是一种自我控制的方式,要不然,过多的经济及宗教影响溢出,产生经济学上所说的外部效应,那它就危险了,是吧?”
“是这个意思。历史上的事,包括三武灭佛,不都是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逆缘俱足,才产生的恶果吗?”
小胡说到:“这方面我知道得少,庄老师,当时,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运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万老师也表达了想听意思,我就简要说了一下。“有人说三武一宗的事,我只讲三武的事。也许,各种恶因聚焦,导致恶缘成熟,结出了恶果。”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按时间顺序,得先说魏太武帝。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劝谏下,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魏道武帝、魏明元帝、魏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以期使后魏帝王容易接纳。
寇谦之的新天师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后,自然影响到佛教的发展,但当时太武帝对佛教并无恶意。后
来,太武帝发现僧尼不守清规,干些伤风败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怨恨,才下令禁僧俗来往。太平真君六年,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起兵反魏的胡人盖吴有关,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第二年,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一时,北魏佛教受到摧毁性打击而衰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太武灭佛”。
然而,寇谦之对太武帝灭佛活动,不太热心,甚至反对。他认为道教已处于国教地位,佛教已无力相争,没必要排佛;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处,根本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而且老子化胡,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化身,三教在周朝才开始分家立派,毕竟还是一家。他更认识到以太子晃为首的鲜卑贵族崇佛抑道;排佛过于激烈,势必影响政局不稳,不利道教。所以,对于执意灭佛的崔浩,多次争辩利害得失,崔浩不听。崔浩想施展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削弱贵族势力。
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魏太武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影响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魏太武帝驾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接下来就得说北周武帝宇文邕了,他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他当了十八年皇帝,死时仅三十五岁,史称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这样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什么灭佛呢?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周武帝的出身。宇文护,又名萨保,是宇文泰的侄儿。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际,曾要求宇文护辅佐少主,宇文护表面许诺。第二年,他立宇文觉为帝,建北周。宇文觉“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宇文护见他不服,不久将他毒... -->>
“关于历史与经济原因,庄老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是我的知识盲点,我想多听听。”小胡希望我们有更多交流的时间。
自从他离校几年来,他几乎与世俗的人,很少有交往与长谈了。他的知识结构及人生经历,很难碰上有思维对等碰撞并兼具观点包容性的人。
而我与万老师,何尝不这样想呢?还有一天就要回庙了,我们都有个感觉,这次修行后,大家很可能难再见面。再难碰到如此合适的聊天对象了。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不要说相望一行难,就是经常见面都很难。不要说遇到知音难,就是找到一个可以争论的对象,都非常难。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不停地向熟悉告别。偶尔的相聚,也是因缘俱足的结果。
“听了庄老师的介绍,我有一个想法”万老师这是要发挥了:“所有事物,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总是要走到它的反面。这好像是规律,也叫灭亡的规律。”
“你真敢用词啊”小胡说到:“具体点,怎么说?”
“好吧,我试着总结一下”万老师说到。
“不管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只要其宗教存在,宗教经济也必然存在,宗教经济只是世俗经济的一个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宗教经济主要以创教者的思想理论作为核心商品在世间中流通,产生财富。世俗经济往往以创造性,实用性的物质作为核心商品在世间流通,产生财富。”
他果然是高手,把物质与精神都当成商品交换的客体,这种分析方法,很适应哲学分析的框架。
“宗教经济产生的根本是宗教团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同其他世俗经济实体一样必然经历起步,发展,扩张,衰败,甚至消亡等过程。如文章所说的佛教经历几次衰败,也就是这些过程的体现。当然,如果能够领悟佛教思想理论,佛教中有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带领学佛者正确的发展佛教经济,佛教是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中平衡发展从而避免不断扩展,衰败的轮回,但这只是理论上的。”
“当今的佛教一盘散沙,各拿一本佛经,各讲一套佛法,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及自我监督,众生监督的思想体系。导致当今佛教自身乱象丛生,或自立为佛,或篡权废法,或借佛之名,明抢豪夺,暗取鲸吞等等不堪入目。从理论上解读,今天的佛教在无止境的扩张时期,如果学佛者还不能理性对待,佛教的再次衰败也已经不远了。”
确实有这个感觉,内部不统一团结,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部市场的力量与经济的诱惑,会促使这个团体的迅速崩溃。
“想要佛法常驻,我认为当今佛教界必须需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一个佛教界都能认可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必须要有自我监督,众生监督的功能;第二、淡化佛教宗派的分别,不管是哪个宗派,如果是在佛教体系内,其根本就是佛教思想理论的一部分,只有淡化了这些宗派的分别,佛教思想理论才能其实的贯彻执行,才能真正的做的普度众生;第三、佛教扩展的有序,佛教经济收入的透明性,可监督性。”
不搞个一二三,好像不叫讲课。不提出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不是好的老师。万老师一旦用讲课的姿态来说话,思路就相当清晰。
“我个人认为,当今佛教应该大力宣扬佛在各经典中所说的“善”。“善”容易监督,经济透明。持戒修行,经济分配等,因为善而必须曝光于众生,“善”也可以让所有的宗派得以统一归位于之下。佛教真正的振兴指日可待。”
听他说完了,我问到:“你的意思是,不管是内部整合还是外部监督,总之是一种自我控制的方式,要不然,过多的经济及宗教影响溢出,产生经济学上所说的外部效应,那它就危险了,是吧?”
“是这个意思。历史上的事,包括三武灭佛,不都是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逆缘俱足,才产生的恶果吗?”
小胡说到:“这方面我知道得少,庄老师,当时,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运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万老师也表达了想听意思,我就简要说了一下。“有人说三武一宗的事,我只讲三武的事。也许,各种恶因聚焦,导致恶缘成熟,结出了恶果。”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按时间顺序,得先说魏太武帝。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劝谏下,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魏道武帝、魏明元帝、魏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以期使后魏帝王容易接纳。
寇谦之的新天师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后,自然影响到佛教的发展,但当时太武帝对佛教并无恶意。后
来,太武帝发现僧尼不守清规,干些伤风败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怨恨,才下令禁僧俗来往。太平真君六年,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起兵反魏的胡人盖吴有关,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第二年,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一时,北魏佛教受到摧毁性打击而衰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太武灭佛”。
然而,寇谦之对太武帝灭佛活动,不太热心,甚至反对。他认为道教已处于国教地位,佛教已无力相争,没必要排佛;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处,根本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而且老子化胡,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化身,三教在周朝才开始分家立派,毕竟还是一家。他更认识到以太子晃为首的鲜卑贵族崇佛抑道;排佛过于激烈,势必影响政局不稳,不利道教。所以,对于执意灭佛的崔浩,多次争辩利害得失,崔浩不听。崔浩想施展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削弱贵族势力。
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魏太武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影响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魏太武帝驾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接下来就得说北周武帝宇文邕了,他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他当了十八年皇帝,死时仅三十五岁,史称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这样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什么灭佛呢?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周武帝的出身。宇文护,又名萨保,是宇文泰的侄儿。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际,曾要求宇文护辅佐少主,宇文护表面许诺。第二年,他立宇文觉为帝,建北周。宇文觉“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宇文护见他不服,不久将他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