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前面法露师讲了许多常识,当然,这些知识,对于在座的广大信众来说,多少知道一些。
随后,他开始了系统的知识架构的传授。其中,以宣讲九次第定入手。六度法门中,禅定一法,是佛教中最具实践意义的修行,按法师的说法,正因为实际中出现的各类现象特别之,在如此丰富的有面前,要最后转为空,是极为困难的。
而且,当处于一种境界或者某种层次后,对后来的路,根本没有索引,很容易走岔,从而坠入魔道。九次第定,就是梳理出一个知识体系,让你在实践中进行对照,知道自己走到哪里来了。
这就好比是一个路标或者坐标,让你准确地依据理论确定自己的位置,对一下步要走的路,才有可能明确方向。
一切法门可以总分为世间乘和出世间乘。世间法中分“因循人天乘”及“颠倒处道乘”。颠倒外道乘,其实就是魔道了。而因循人天乘,又分为人乘和天乘两种。
人乘者,乘五戒之法,出三途之苦。所谓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而生于人间者,可以称为五戒乘。我们即是人乘,要想走在正确道路上,就行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而天乘,大概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天仙的境界。在那个境界里,已经出了人道八苦,也像我们中国民间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了。道家里有一些得道成仙的人,大概在传说中,也就只是这样。
所谓人道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离开了这八苦,简直就是神仙日子了。那么,这是怎么得来的呢?
是因为修十善而来,所以,天乘也叫十善乘。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前三个叫身三善,中间四个叫口四善,最后三个叫意三善。
在有些大乘宗派中,要求弟子对上师供奉出身、口、意,其实,所有修行者,对佛都要做到身、口、意的皈依。当然,这不是三皈依,三皈依的内容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颠倒外道乘,印度原来在佛祖时期,就有六师及九十六种外道,细分下来,甚至有三百六十种。其实,这也只是当时的虚数,就是比较多类的意思。法露师讲,抛开其它宗教与迷信不说,仅就近代,一切颠倒虚妄之哲学思想信仰崇拜,都属于外道。
《大般若经》曰:“何等名出世间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明、解脱、念、慧、正忆;八背舍,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
九次第定,何等九?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断喜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何等名出世间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明、解脱、念、慧、正忆”。
一者、四念初。(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
二者、四正勤。(1)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2)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3)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4)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三者、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2)精进如意足;(3)心如意足;(4)思惟如意足。
四者、五根。(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者、五力。(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六者、七觉分。(1)择法菩提分;(2)精进菩提分;(3)喜菩提分;(4)轻安菩提分;(5)念菩提分;(6)定菩提分;(7)舍菩提分。
七者、八胜道分。(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八者、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
九者、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又称: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1)若诸学者于诸圣谛未已现观未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未知当知根。(2)若诸学者于诸圣谛。已得现观已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已知根。(3)谓诸无学者。若阿罗汉、若独觉、若诸菩萨已住十地。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具知根。如是三根。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十者、三三昧,(1)有觉有观三昧。若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是为有觉有观三昧。(2)无觉有观三昧。若初静虑第二静虑中间定,是为无觉有观三昧。(3)无觉无观三昧。若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是为无觉无观三昧。如是三三昧,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
相。
十一者、明、解脱、念、慧、正忆。(1)明者,三明;(2)解脱者,有为解脱,无为解脱。(3)念者,十念。(4)慧者,十一智慧;(5)正忆者,随诸法实相观;如随身法观一切善法之本。
十二者、八背舍。(1)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2)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3)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4)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5)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6)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7)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8)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
十三者、九次第定。(1)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2)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3)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4)断喜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5)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6)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7)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8)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9)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
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龙树菩萨曰:“复次,八背舍、九次第定、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如先义中广说。
是四念处等,一心为道故。又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凡夫所不得,名为出世间法。
念、慧、正忆,虽有二种,世间、出世间,此中所说为出世间法。
有漏法者,五众等四禅、四无色定。
无漏法者,非世间,是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有为法略说三相,所谓生、住、灭。
三界系及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虽为无为法,以作法故,是为有为法。
与有为相违,是无为法。
复次,灭三毒等诸烦恼、五众等不次第相续,如、法相、法性、法住、实际等,是名无为法”。
上述三十七道品,及三解脱门、三三昧等等,乃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所有这些出世间法,都必须以“发起相续菩提心”为根本!二乘行者虽发出离心即二乘菩提心,能成就出离分段生死的“有余涅槃”!只有大乘无上菩提心相续具足者,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才能成就大乘果位!如“往生诸佛如来清净国土”;乃至成就“菩萨果位”、“如来无余涅槃”!
不论“世间善法”或“出世间... -->>
前面法露师讲了许多常识,当然,这些知识,对于在座的广大信众来说,多少知道一些。
随后,他开始了系统的知识架构的传授。其中,以宣讲九次第定入手。六度法门中,禅定一法,是佛教中最具实践意义的修行,按法师的说法,正因为实际中出现的各类现象特别之,在如此丰富的有面前,要最后转为空,是极为困难的。
而且,当处于一种境界或者某种层次后,对后来的路,根本没有索引,很容易走岔,从而坠入魔道。九次第定,就是梳理出一个知识体系,让你在实践中进行对照,知道自己走到哪里来了。
这就好比是一个路标或者坐标,让你准确地依据理论确定自己的位置,对一下步要走的路,才有可能明确方向。
一切法门可以总分为世间乘和出世间乘。世间法中分“因循人天乘”及“颠倒处道乘”。颠倒外道乘,其实就是魔道了。而因循人天乘,又分为人乘和天乘两种。
人乘者,乘五戒之法,出三途之苦。所谓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而生于人间者,可以称为五戒乘。我们即是人乘,要想走在正确道路上,就行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而天乘,大概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天仙的境界。在那个境界里,已经出了人道八苦,也像我们中国民间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了。道家里有一些得道成仙的人,大概在传说中,也就只是这样。
所谓人道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离开了这八苦,简直就是神仙日子了。那么,这是怎么得来的呢?
是因为修十善而来,所以,天乘也叫十善乘。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前三个叫身三善,中间四个叫口四善,最后三个叫意三善。
在有些大乘宗派中,要求弟子对上师供奉出身、口、意,其实,所有修行者,对佛都要做到身、口、意的皈依。当然,这不是三皈依,三皈依的内容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颠倒外道乘,印度原来在佛祖时期,就有六师及九十六种外道,细分下来,甚至有三百六十种。其实,这也只是当时的虚数,就是比较多类的意思。法露师讲,抛开其它宗教与迷信不说,仅就近代,一切颠倒虚妄之哲学思想信仰崇拜,都属于外道。
《大般若经》曰:“何等名出世间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明、解脱、念、慧、正忆;八背舍,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
九次第定,何等九?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断喜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何等名出世间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明、解脱、念、慧、正忆”。
一者、四念初。(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
二者、四正勤。(1)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2)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3)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4)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三者、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2)精进如意足;(3)心如意足;(4)思惟如意足。
四者、五根。(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者、五力。(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六者、七觉分。(1)择法菩提分;(2)精进菩提分;(3)喜菩提分;(4)轻安菩提分;(5)念菩提分;(6)定菩提分;(7)舍菩提分。
七者、八胜道分。(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八者、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
九者、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又称: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1)若诸学者于诸圣谛未已现观未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未知当知根。(2)若诸学者于诸圣谛。已得现观已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已知根。(3)谓诸无学者。若阿罗汉、若独觉、若诸菩萨已住十地。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具知根。如是三根。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十者、三三昧,(1)有觉有观三昧。若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是为有觉有观三昧。(2)无觉有观三昧。若初静虑第二静虑中间定,是为无觉有观三昧。(3)无觉无观三昧。若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是为无觉无观三昧。如是三三昧,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
相。
十一者、明、解脱、念、慧、正忆。(1)明者,三明;(2)解脱者,有为解脱,无为解脱。(3)念者,十念。(4)慧者,十一智慧;(5)正忆者,随诸法实相观;如随身法观一切善法之本。
十二者、八背舍。(1)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2)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3)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4)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5)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6)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7)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8)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
十三者、九次第定。(1)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2)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3)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4)断喜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5)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6)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7)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8)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9)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
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龙树菩萨曰:“复次,八背舍、九次第定、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如先义中广说。
是四念处等,一心为道故。又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凡夫所不得,名为出世间法。
念、慧、正忆,虽有二种,世间、出世间,此中所说为出世间法。
有漏法者,五众等四禅、四无色定。
无漏法者,非世间,是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有为法略说三相,所谓生、住、灭。
三界系及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虽为无为法,以作法故,是为有为法。
与有为相违,是无为法。
复次,灭三毒等诸烦恼、五众等不次第相续,如、法相、法性、法住、实际等,是名无为法”。
上述三十七道品,及三解脱门、三三昧等等,乃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所有这些出世间法,都必须以“发起相续菩提心”为根本!二乘行者虽发出离心即二乘菩提心,能成就出离分段生死的“有余涅槃”!只有大乘无上菩提心相续具足者,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才能成就大乘果位!如“往生诸佛如来清净国土”;乃至成就“菩萨果位”、“如来无余涅槃”!
不论“世间善法”或“出世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