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枢纽:3000年的中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h3 class="j-chapter section" data-paragraphid="b78931d34aa340a9b9e061f3688a3231_5">第五节 雪域</h3>
雪域高原号称地球的“第三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结构,限制了其政治的发展成熟度,在古代形成了中国疆域内独一无二的以宗教为基本统合逻辑的秩序,并因此而对蒙古草原世界形成极深刻的影响。
雪域高原上有若干条近于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主要是北线的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大致构成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界线;中线的唐古拉山脉,大致构成西藏与青海的界线;中南线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大致构成西藏内部的农耕与游牧的界线;南线的喜马拉雅山脉,大致构成青藏高原与印度平原的界线;西北向还有喀喇昆仑山脉,与前述大山汇聚而成帕米尔高原,由帕米尔高原再东北向联系出西域的天山山脉,西南向联系出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这一系列庞大的山脉,对海洋水汽的输送形成天然的屏障,在本质意义上决定了低海拔的西域、中亚与高海拔的雪域这两种特殊的社会生态。雪域的山间河谷地区,构成了海洋水汽进入的若干通道,曲折而至的水汽转化为高山积雪,融雪便成为西域绿洲所依凭的水源,也形成一系列世界级大河的源头。
山与水的关系,将雪域高原切割为若干个地理和生态的亚区域,并构成了文明传播通道的约束条件。从大区块上,亚区域分为安多地区、康巴地区和卫藏地区。安多地区主要指今天的青海大部、甘南地区和四川西北,这里是高原上最重要的游牧区域,茶马贸易中的“马”主要来自此地。安多地区还提供了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通道,即青海道,由此可抵西域。<span class="mark" title="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南北朝时青海地区被吐谷浑占据,南朝主要借助这个通道通往西域,故得名。吐谷浑道联通起河湟道、西蜀道、吐蕃道等路线,与河西道、草原道并行构成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三条主要路线。"> 康巴地区包括今天的西藏东部、青海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等,属于雪域高原与西南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从中原进入雪域高原的一个重要通道,尤其是在明清之际,其重要性更形凸显。
卫藏地区,是对历史上的“卫”与“藏”以及阿里地区的合称。“卫”是藏语“中心”的意思,意指西藏的中心区域,后来又称为前藏,以拉萨和山南地区为中心;“藏”则是后藏地区,以日喀则为中心;前藏后藏都属于东流的雅鲁藏布江流域,阿里则属于西流的印度河流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横亘卫藏内部,山脉以南是重要的河谷地区,能够享受到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而来的印度洋水汽,气候相对较好,适宜发展农业;山脉以北,各个方向的大山挡住了海上的水汽,自然条件恶劣。
西北的帕米尔高原,则构成了欧亚大陆深处重要的分水岭。帕米尔向西是中亚的河间地区,有一系列内流河;向东是西域的一系列内流河水系;向西南则是通向南亚的印度河水系。就整个雪域高原来看,安多和康巴都属于太平洋水系,卫藏地区的水系则以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为界,以北是内流水系,以南是印度洋水系,印度洋水系中又分为东向的雅鲁藏布江水系和西向的印度河水系。
雪域高原的地理特征导致,其生态很严酷,地理被分割得极为破碎,交通困难,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聚集繁衍,治理成本奇高无比,这使得雪域地区长期处于一种政治低成熟度状态。另外,整个高原是几大重要水系的分水岭,这些水系河谷不仅会带来对应方向的海洋水汽,还有对应方向的文化之传播;而文化的不同传播路径,带来了不同的组织资源,同时也蕴含着各种冲突。这些构成了雪域之历史演化最重要的约束条件。
雪域高原上最早与中原发生较多实质性关联的是安多地区。汉武帝时西逐诸羌,开始了中原帝国对于河湟地区的统治,也开启了与西羌的冲突。对于汉帝国来说,倘若草原的匈奴与高原的西羌联合起来,将从内亚方向对中原地区形成战略包围,对长安有着很现实的威胁;因此,必须控制河西走廊以便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为控制河西走廊,又需要进一步经略西域。这样一种冲突模式与战略谋划,呈现为草原、高原的南北关系与中原、西域的东西关系之间的对峙,构成嗣后两千年历史中非常重要的地缘政治结构,在吐蕃王朝时期、明清帝国时期,以更大的规模多次重现。
在卫藏地区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很久,阿里地区就有了苯教,这是卫藏最早的宗教,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全藏。苯教有着高度的萨满教特征,以及多神教的宇宙观,这与多头并存的贵族制社会结构相匹配。在高成熟度的政治秩序发展起来以前,部落制是典型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共同体的规模超过某个门槛,以至于统治者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对共同体的整合之前(所谓政治手段,要以财政、军事手段对社会的压制为前提),整合小规模跨血缘共同体的最根本手段便是宗教,所以部落头领一定同时兼具宗教属性,他们也就是后来的贵族。雪域高原上高昂的交通与治理成本,使得大规模共同体极难建立起来,多头并存之贵族制与多神萨满之苯教的共生关系,便成为高原的基本秩序。阿里地区建立的象雄王朝,也是一种贵族制的政治结构。
6世纪中后期,迎来了古代气候周期上的一个重要小暖期,2世纪后期小冰期冲击所致的中原分裂局面终于结束,建起了大一统的隋唐帝国。雪域高原上也迎来重要的发展,前藏山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崛起了一支力量,迅速完成了对于差不多整个雪域高原的征服,建起了大一统的吐蕃。早期吐蕃统治者的谱系湮灭在各种传说中,杳然难考,从松赞干布起,才有了明确的断代纪年。
雪域上的政治秩序之所以崛起自前藏,也与前述的地理结构相关。安多地区临近汉地,能够比较早地从中原吸收文化,但是河湟地区被中原所占,安多地区的土著人丧失了对这一重要财富区的掌控,无法建起大规模政治体;康巴地区也相对临近汉地,但是当地的土著无法与低地的汉人相竞争,而且由于横断山脉的存在,太平洋水系的康巴人很难向印度洋水系的卫藏地区进行扩张。阿里地区的资源不够丰富,虽然能够从印度和中亚两个方向获取文明,但是难以组织起大规模政治体。唯有前藏的山南地区,地处雪域最适合农耕的地方,人口和资源在卫藏地区是最丰富的,其地理位置又最适合从东亚和南亚两个方向吸收技术和文明。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后藏日喀则,在这方面远不如前藏有近水楼台之便。
从吐蕃能够飞快地建立起来便可知道,它也必定是一种贵族制政权,而不可能是大一统的官僚政权,因为吐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必要的文书系统。吐蕃到了松赞干布统治时期才开始从印度引入文字,而文书系统是官僚系统运作的前提。贵族制天然地有离心倾向,这种情况下,维系统一的关键在于最高统治者赞普是否能够持续地从外部攫取资源,能做到的话,赞普在与仅有本地资源的贵族们博弈时,便能拥有竞争优势。
松赞干布因此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他击败吐谷浑,征服象雄王朝,掌握了雪域通往西域和中亚的几条重要通道,并由此可以威胁到丝绸之路从河西走廊到西域乃至中亚的部分路段。这些持续不断的战争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带来了赞普对于贵族们的优势力量,提升了整合能力;这也构成松赞干布的后续者们持续的战略基础。松赞干布与唐朝和亲,获得了一种额外的正当性资源,同时又引入佛教,他通过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引入汉地佛教,通过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引入印度佛教。佛教是一种普世性宗教,不似多神的苯教,前者更适合一个统一王朝的精神需求。赞普与贵族们的政治冲突,于是又以佛教与苯教之宗教冲突的形式呈现出来。
长久以来,雪域高原上仅有略高于部落秩序的发展水平,松赞干布开启的这一系列努力,奇迹般地建立起一个令人眩目的政治秩序。但这一政治秩序很脆弱,雪域原生的是贵族社会,赞普则高度依赖于从这之外的财政获取,这种外部财政可以来自对高原以东汉地的劫掠,或者对高原以北丝绸之路的控制;<spa... -->>
<h3 class="j-chapter section" data-paragraphid="b78931d34aa340a9b9e061f3688a3231_5">第五节 雪域</h3>
雪域高原号称地球的“第三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结构,限制了其政治的发展成熟度,在古代形成了中国疆域内独一无二的以宗教为基本统合逻辑的秩序,并因此而对蒙古草原世界形成极深刻的影响。
雪域高原上有若干条近于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主要是北线的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大致构成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界线;中线的唐古拉山脉,大致构成西藏与青海的界线;中南线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大致构成西藏内部的农耕与游牧的界线;南线的喜马拉雅山脉,大致构成青藏高原与印度平原的界线;西北向还有喀喇昆仑山脉,与前述大山汇聚而成帕米尔高原,由帕米尔高原再东北向联系出西域的天山山脉,西南向联系出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这一系列庞大的山脉,对海洋水汽的输送形成天然的屏障,在本质意义上决定了低海拔的西域、中亚与高海拔的雪域这两种特殊的社会生态。雪域的山间河谷地区,构成了海洋水汽进入的若干通道,曲折而至的水汽转化为高山积雪,融雪便成为西域绿洲所依凭的水源,也形成一系列世界级大河的源头。
山与水的关系,将雪域高原切割为若干个地理和生态的亚区域,并构成了文明传播通道的约束条件。从大区块上,亚区域分为安多地区、康巴地区和卫藏地区。安多地区主要指今天的青海大部、甘南地区和四川西北,这里是高原上最重要的游牧区域,茶马贸易中的“马”主要来自此地。安多地区还提供了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通道,即青海道,由此可抵西域。<span class="mark" title="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南北朝时青海地区被吐谷浑占据,南朝主要借助这个通道通往西域,故得名。吐谷浑道联通起河湟道、西蜀道、吐蕃道等路线,与河西道、草原道并行构成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三条主要路线。"> 康巴地区包括今天的西藏东部、青海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等,属于雪域高原与西南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从中原进入雪域高原的一个重要通道,尤其是在明清之际,其重要性更形凸显。
卫藏地区,是对历史上的“卫”与“藏”以及阿里地区的合称。“卫”是藏语“中心”的意思,意指西藏的中心区域,后来又称为前藏,以拉萨和山南地区为中心;“藏”则是后藏地区,以日喀则为中心;前藏后藏都属于东流的雅鲁藏布江流域,阿里则属于西流的印度河流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横亘卫藏内部,山脉以南是重要的河谷地区,能够享受到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而来的印度洋水汽,气候相对较好,适宜发展农业;山脉以北,各个方向的大山挡住了海上的水汽,自然条件恶劣。
西北的帕米尔高原,则构成了欧亚大陆深处重要的分水岭。帕米尔向西是中亚的河间地区,有一系列内流河;向东是西域的一系列内流河水系;向西南则是通向南亚的印度河水系。就整个雪域高原来看,安多和康巴都属于太平洋水系,卫藏地区的水系则以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为界,以北是内流水系,以南是印度洋水系,印度洋水系中又分为东向的雅鲁藏布江水系和西向的印度河水系。
雪域高原的地理特征导致,其生态很严酷,地理被分割得极为破碎,交通困难,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聚集繁衍,治理成本奇高无比,这使得雪域地区长期处于一种政治低成熟度状态。另外,整个高原是几大重要水系的分水岭,这些水系河谷不仅会带来对应方向的海洋水汽,还有对应方向的文化之传播;而文化的不同传播路径,带来了不同的组织资源,同时也蕴含着各种冲突。这些构成了雪域之历史演化最重要的约束条件。
雪域高原上最早与中原发生较多实质性关联的是安多地区。汉武帝时西逐诸羌,开始了中原帝国对于河湟地区的统治,也开启了与西羌的冲突。对于汉帝国来说,倘若草原的匈奴与高原的西羌联合起来,将从内亚方向对中原地区形成战略包围,对长安有着很现实的威胁;因此,必须控制河西走廊以便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为控制河西走廊,又需要进一步经略西域。这样一种冲突模式与战略谋划,呈现为草原、高原的南北关系与中原、西域的东西关系之间的对峙,构成嗣后两千年历史中非常重要的地缘政治结构,在吐蕃王朝时期、明清帝国时期,以更大的规模多次重现。
在卫藏地区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很久,阿里地区就有了苯教,这是卫藏最早的宗教,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全藏。苯教有着高度的萨满教特征,以及多神教的宇宙观,这与多头并存的贵族制社会结构相匹配。在高成熟度的政治秩序发展起来以前,部落制是典型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共同体的规模超过某个门槛,以至于统治者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对共同体的整合之前(所谓政治手段,要以财政、军事手段对社会的压制为前提),整合小规模跨血缘共同体的最根本手段便是宗教,所以部落头领一定同时兼具宗教属性,他们也就是后来的贵族。雪域高原上高昂的交通与治理成本,使得大规模共同体极难建立起来,多头并存之贵族制与多神萨满之苯教的共生关系,便成为高原的基本秩序。阿里地区建立的象雄王朝,也是一种贵族制的政治结构。
6世纪中后期,迎来了古代气候周期上的一个重要小暖期,2世纪后期小冰期冲击所致的中原分裂局面终于结束,建起了大一统的隋唐帝国。雪域高原上也迎来重要的发展,前藏山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崛起了一支力量,迅速完成了对于差不多整个雪域高原的征服,建起了大一统的吐蕃。早期吐蕃统治者的谱系湮灭在各种传说中,杳然难考,从松赞干布起,才有了明确的断代纪年。
雪域上的政治秩序之所以崛起自前藏,也与前述的地理结构相关。安多地区临近汉地,能够比较早地从中原吸收文化,但是河湟地区被中原所占,安多地区的土著人丧失了对这一重要财富区的掌控,无法建起大规模政治体;康巴地区也相对临近汉地,但是当地的土著无法与低地的汉人相竞争,而且由于横断山脉的存在,太平洋水系的康巴人很难向印度洋水系的卫藏地区进行扩张。阿里地区的资源不够丰富,虽然能够从印度和中亚两个方向获取文明,但是难以组织起大规模政治体。唯有前藏的山南地区,地处雪域最适合农耕的地方,人口和资源在卫藏地区是最丰富的,其地理位置又最适合从东亚和南亚两个方向吸收技术和文明。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后藏日喀则,在这方面远不如前藏有近水楼台之便。
从吐蕃能够飞快地建立起来便可知道,它也必定是一种贵族制政权,而不可能是大一统的官僚政权,因为吐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必要的文书系统。吐蕃到了松赞干布统治时期才开始从印度引入文字,而文书系统是官僚系统运作的前提。贵族制天然地有离心倾向,这种情况下,维系统一的关键在于最高统治者赞普是否能够持续地从外部攫取资源,能做到的话,赞普在与仅有本地资源的贵族们博弈时,便能拥有竞争优势。
松赞干布因此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他击败吐谷浑,征服象雄王朝,掌握了雪域通往西域和中亚的几条重要通道,并由此可以威胁到丝绸之路从河西走廊到西域乃至中亚的部分路段。这些持续不断的战争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带来了赞普对于贵族们的优势力量,提升了整合能力;这也构成松赞干布的后续者们持续的战略基础。松赞干布与唐朝和亲,获得了一种额外的正当性资源,同时又引入佛教,他通过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引入汉地佛教,通过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引入印度佛教。佛教是一种普世性宗教,不似多神的苯教,前者更适合一个统一王朝的精神需求。赞普与贵族们的政治冲突,于是又以佛教与苯教之宗教冲突的形式呈现出来。
长久以来,雪域高原上仅有略高于部落秩序的发展水平,松赞干布开启的这一系列努力,奇迹般地建立起一个令人眩目的政治秩序。但这一政治秩序很脆弱,雪域原生的是贵族社会,赞普则高度依赖于从这之外的财政获取,这种外部财政可以来自对高原以东汉地的劫掠,或者对高原以北丝绸之路的控制;<spa...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