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乱世栋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数日后,上午,萧纲继续琢磨李笠的方略,越琢磨越觉得欢欣鼓舞,越琢磨越觉得“事不宜迟”。
毫无疑问,年上缴至少七十万贯,这笔钱不能放过,而且越往后,会越多。
其方略是否可行,萧纲和几位重臣议论过,觉得确实可行。
只是实行起来十分复杂,主官必须精通货殖、冶铸,因为这全套方略要想实行成功,不能靠“农”,而要靠“工”和“商”。
还得把鄱阳郡当地大小豪强聚集起来,举全郡之力,把事情办好。
朝廷不是没有精通“工”和“商”的官员,而李笠提出的方略很细,让其他人照着做不是不行。
只是其中的许多措施和手段闻所未问,所以任用别人去办能否办成,萧纲没有底。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李笠来主持相关事务,那么....
得任命李笠为鄱阳内史,还得兼少府寺职务。
而李笠是鄱阳人。
自汉以来,异地为官渐渐成为定制,虽然国朝不是没有特例,但是,那毕竟是权宜之计,如今,要给李笠破例,值得么?
值不值得,无非是权衡利弊而已,只要利大于弊就行。
对于萧纲而言,面对的一个严峻现实,是朝廷的收入减少、开支增加。
现在到处都要用钱粮,但因为侯景之乱,税收受到严重影响。
淮南、江南经此一劫,需要修生养息,可各地恢复民生又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萧纲当然想开源,却想不出好办法。
若是加税,恐怕会官逼民反,可不加税,要如何变出钱粮?
更别说要收复司州、平定可能的三王叛乱,需要调动大量兵马,而为此还得筹集大量粮草。
虽然萧纲没有亲自带兵打仗,但也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如果没有粮食,军队如何能出击?
而打仗时需要奖赏来激励士气,没有钱帛,就无法及时发赏,那怎么确保军队的士气能够支撑他们打赢一场场恶战?
如今侯景之乱即将平定,但淮南、江南需要修生养息,若上游战火再起,也不知道打几年。
打仗打个一两年,国库尚能勉强支撑,前提是不要出现大规模的天灾。
若战事拖上个三五载,国库就撑不住了,到那时再想办法,已经晚了,所以要未雨绸缪。
三年,只需要三年时间,就很大可能实现每年多收入七十万贯,为此付出的,不过是让李笠这个鄱阳人,当鄱阳内史。
就算三年后,达不到预期目标,对于朝廷而言,也没什么损失。
这是利,至于弊,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李笠在鄱阳做大,可那又能如何?
以鄱阳一郡作乱?
只需按惯例,让李笠把家人安置在京城(变相人质),加上长史、司马等上佐也是朝廷任命,三年时间而已,有什么好担心的?
想到这里,萧纲愈发觉得可行。
而且,李笠年轻、资历浅,若能到地方历练,也是不错的,做出了政绩,将来加以任用,也不怕别人非议。
萧纲认为李笠是栋梁之才,所以才赐字“维桢”,但李笠需要磨练,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那么磨练个十来二十年,将来正好可以留给儿子。
正思索间,宦者来报:“官家,李将军在外侯见。”
“传他进来。”
“是。”
。。。。。。
“桢,刚木也,有骨干的意思,筑墙时... -->>
数日后,上午,萧纲继续琢磨李笠的方略,越琢磨越觉得欢欣鼓舞,越琢磨越觉得“事不宜迟”。
毫无疑问,年上缴至少七十万贯,这笔钱不能放过,而且越往后,会越多。
其方略是否可行,萧纲和几位重臣议论过,觉得确实可行。
只是实行起来十分复杂,主官必须精通货殖、冶铸,因为这全套方略要想实行成功,不能靠“农”,而要靠“工”和“商”。
还得把鄱阳郡当地大小豪强聚集起来,举全郡之力,把事情办好。
朝廷不是没有精通“工”和“商”的官员,而李笠提出的方略很细,让其他人照着做不是不行。
只是其中的许多措施和手段闻所未问,所以任用别人去办能否办成,萧纲没有底。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李笠来主持相关事务,那么....
得任命李笠为鄱阳内史,还得兼少府寺职务。
而李笠是鄱阳人。
自汉以来,异地为官渐渐成为定制,虽然国朝不是没有特例,但是,那毕竟是权宜之计,如今,要给李笠破例,值得么?
值不值得,无非是权衡利弊而已,只要利大于弊就行。
对于萧纲而言,面对的一个严峻现实,是朝廷的收入减少、开支增加。
现在到处都要用钱粮,但因为侯景之乱,税收受到严重影响。
淮南、江南经此一劫,需要修生养息,可各地恢复民生又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萧纲当然想开源,却想不出好办法。
若是加税,恐怕会官逼民反,可不加税,要如何变出钱粮?
更别说要收复司州、平定可能的三王叛乱,需要调动大量兵马,而为此还得筹集大量粮草。
虽然萧纲没有亲自带兵打仗,但也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如果没有粮食,军队如何能出击?
而打仗时需要奖赏来激励士气,没有钱帛,就无法及时发赏,那怎么确保军队的士气能够支撑他们打赢一场场恶战?
如今侯景之乱即将平定,但淮南、江南需要修生养息,若上游战火再起,也不知道打几年。
打仗打个一两年,国库尚能勉强支撑,前提是不要出现大规模的天灾。
若战事拖上个三五载,国库就撑不住了,到那时再想办法,已经晚了,所以要未雨绸缪。
三年,只需要三年时间,就很大可能实现每年多收入七十万贯,为此付出的,不过是让李笠这个鄱阳人,当鄱阳内史。
就算三年后,达不到预期目标,对于朝廷而言,也没什么损失。
这是利,至于弊,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李笠在鄱阳做大,可那又能如何?
以鄱阳一郡作乱?
只需按惯例,让李笠把家人安置在京城(变相人质),加上长史、司马等上佐也是朝廷任命,三年时间而已,有什么好担心的?
想到这里,萧纲愈发觉得可行。
而且,李笠年轻、资历浅,若能到地方历练,也是不错的,做出了政绩,将来加以任用,也不怕别人非议。
萧纲认为李笠是栋梁之才,所以才赐字“维桢”,但李笠需要磨练,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那么磨练个十来二十年,将来正好可以留给儿子。
正思索间,宦者来报:“官家,李将军在外侯见。”
“传他进来。”
“是。”
。。。。。。
“桢,刚木也,有骨干的意思,筑墙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