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诸葛亮率军回到了汉中,而孙权那边的诈降计划也因为满宠等人的高度戒备而未能成功,此次北伐除射杀张郃外没有什么实质进展。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最急切想弄清楚的是后方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后主得到了怎样的报告才给前方下诏回师,而解开这一切疑惑的关键就是李严,但让诸葛亮大吃一惊的是,李严走了。
在诸葛亮回到汉中之前,李严已请病假去了沮漳,后来又去了江阳。沮漳应指沮水和漳水,但它们不在蜀汉,而在孙吴的控制区,所以有人怀疑史书上的这个地名是笔误,应该是哪里已经不太清楚了。江阳在蜀汉,它指的是新设立的江阳郡,在成都的东南方向,但李严不是江阳郡人,也从未在那里任过职,他的祖籍是荆州刺史部南阳郡,在犍为郡当过太守,所以有人认为江阳也是笔误,应该是江州才对,李严长期驻守江州,前不久离开江州后,他的儿子李丰任江州督,仍负责江州的防务,所以回江州的可能性最大。
李严如果真的回到了江州,那问题就相当严重了,大概他已意识到自己有一场政治危机即将到来,回江州是要与诸葛亮彻底翻脸的前奏,他可以携江州自重,与诸葛亮公开叫板,甚至可以投降曹魏。但到后来,李严在参军狐忠等人的反复劝说下还是回到了汉中,大概他认为无论公开撕破脸还是投降敌人,都没有太大的把握吧。
让诸葛亮不解的是,李严回到汉中后对之前的事情不仅没有做出合理解释,反而对撤军一事表示了惊讶,他说:“军粮很丰富,您为什么要撤呀?”
这当然是糊弄不过去的,诸葛亮让人马上回去成都,调阅了李严这段时间里上给后主的所有奏章,诸葛亮惊讶地发现,在李严给后主的奏章里竟然有这样的话:“现在让大军撤退是假的,目的是引诱敌人一战”。李严采取了两边欺骗的办法,一边告诉诸葛亮,后主让他撤军;一边告诉后主是诸葛亮要求撤军的,撤军是一种战略战术。李严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办事不力,加上又遇到了连阴雨,他负责筹办的军粮出了问题,为掩饰过失才想出这样一个不太高明的办法。
诸葛亮把李严写给自己的信以及给后主所上的奏章都拿出来,摆在李严的面前,前后矛盾之处无法抵赖,李严只得认错,连连叩头谢罪。
事情弄清楚了,但怎么处置却让诸葛亮犯了难。
如果就事而论,李严这次绝对犯下了大错,他不仅误事而且欺瞒后主,致使第四次北伐前功尽弃,这样论起来杀了他都不为过。但李严跟自己一样,都是先主生前亲自指定的托孤重臣,如果处理得太重,势必给人一种权力斗争的印象。
诸葛亮平时很注意和李严处好关系,尽量给予包容甚至忍让,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就想抽调李严所属人马来汉中,但李严却不理会,反而写信劝诸葛亮加九锡,又提出设立巴州,由他当巴州刺史,最后调兵的事也不了了之。
曹真进犯汉中时,汉中的兵力实在有限,诸葛亮再次请李严增兵,但李严又提出了新条件,说他走后必须让儿子李丰任江州督,诸葛亮无奈,只得上表后主,擢升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同意由李丰负责江州的事务,这样李严才肯来。诸葛亮也听到一些议论,说李严平时情绪挺大,常发牢骚,觉得自己同是托孤大臣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权,心里很不满,常因此影响工作。
考虑再三,诸葛亮决定这一次不再忍让,于是向后主郑重上表,回顾了近年来李严的种种不端行为,并说李严来到汉中后,自己把各种事务都交给了他,群臣都怪他对李严太宠爱了,而自己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北伐大业正在进行,很多事情还没有头绪,与其批评李严的短处,不如发挥他的长处和优点,但李严不能理解,竟然犯下了这种不能宽恕的错误。
在这份弹劾表里,诸葛亮最后说:“如果这件事不去解决,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也怪我平时不够敏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不再多说了,多说更增加了罪责!”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弹劾表并非诸葛亮一人所上,后面还有20多位蜀汉大臣共同联署,包括车骑将军刘琰、征西大将军兼凉州刺史魏延、前将军袁、... -->>
诸葛亮率军回到了汉中,而孙权那边的诈降计划也因为满宠等人的高度戒备而未能成功,此次北伐除射杀张郃外没有什么实质进展。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最急切想弄清楚的是后方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后主得到了怎样的报告才给前方下诏回师,而解开这一切疑惑的关键就是李严,但让诸葛亮大吃一惊的是,李严走了。
在诸葛亮回到汉中之前,李严已请病假去了沮漳,后来又去了江阳。沮漳应指沮水和漳水,但它们不在蜀汉,而在孙吴的控制区,所以有人怀疑史书上的这个地名是笔误,应该是哪里已经不太清楚了。江阳在蜀汉,它指的是新设立的江阳郡,在成都的东南方向,但李严不是江阳郡人,也从未在那里任过职,他的祖籍是荆州刺史部南阳郡,在犍为郡当过太守,所以有人认为江阳也是笔误,应该是江州才对,李严长期驻守江州,前不久离开江州后,他的儿子李丰任江州督,仍负责江州的防务,所以回江州的可能性最大。
李严如果真的回到了江州,那问题就相当严重了,大概他已意识到自己有一场政治危机即将到来,回江州是要与诸葛亮彻底翻脸的前奏,他可以携江州自重,与诸葛亮公开叫板,甚至可以投降曹魏。但到后来,李严在参军狐忠等人的反复劝说下还是回到了汉中,大概他认为无论公开撕破脸还是投降敌人,都没有太大的把握吧。
让诸葛亮不解的是,李严回到汉中后对之前的事情不仅没有做出合理解释,反而对撤军一事表示了惊讶,他说:“军粮很丰富,您为什么要撤呀?”
这当然是糊弄不过去的,诸葛亮让人马上回去成都,调阅了李严这段时间里上给后主的所有奏章,诸葛亮惊讶地发现,在李严给后主的奏章里竟然有这样的话:“现在让大军撤退是假的,目的是引诱敌人一战”。李严采取了两边欺骗的办法,一边告诉诸葛亮,后主让他撤军;一边告诉后主是诸葛亮要求撤军的,撤军是一种战略战术。李严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办事不力,加上又遇到了连阴雨,他负责筹办的军粮出了问题,为掩饰过失才想出这样一个不太高明的办法。
诸葛亮把李严写给自己的信以及给后主所上的奏章都拿出来,摆在李严的面前,前后矛盾之处无法抵赖,李严只得认错,连连叩头谢罪。
事情弄清楚了,但怎么处置却让诸葛亮犯了难。
如果就事而论,李严这次绝对犯下了大错,他不仅误事而且欺瞒后主,致使第四次北伐前功尽弃,这样论起来杀了他都不为过。但李严跟自己一样,都是先主生前亲自指定的托孤重臣,如果处理得太重,势必给人一种权力斗争的印象。
诸葛亮平时很注意和李严处好关系,尽量给予包容甚至忍让,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就想抽调李严所属人马来汉中,但李严却不理会,反而写信劝诸葛亮加九锡,又提出设立巴州,由他当巴州刺史,最后调兵的事也不了了之。
曹真进犯汉中时,汉中的兵力实在有限,诸葛亮再次请李严增兵,但李严又提出了新条件,说他走后必须让儿子李丰任江州督,诸葛亮无奈,只得上表后主,擢升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同意由李丰负责江州的事务,这样李严才肯来。诸葛亮也听到一些议论,说李严平时情绪挺大,常发牢骚,觉得自己同是托孤大臣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权,心里很不满,常因此影响工作。
考虑再三,诸葛亮决定这一次不再忍让,于是向后主郑重上表,回顾了近年来李严的种种不端行为,并说李严来到汉中后,自己把各种事务都交给了他,群臣都怪他对李严太宠爱了,而自己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北伐大业正在进行,很多事情还没有头绪,与其批评李严的短处,不如发挥他的长处和优点,但李严不能理解,竟然犯下了这种不能宽恕的错误。
在这份弹劾表里,诸葛亮最后说:“如果这件事不去解决,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也怪我平时不够敏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不再多说了,多说更增加了罪责!”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弹劾表并非诸葛亮一人所上,后面还有20多位蜀汉大臣共同联署,包括车骑将军刘琰、征西大将军兼凉州刺史魏延、前将军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