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灵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相比,镇元子每六十年召开一次闻醉山地仙之祖法会,倒是勤快的紧呐。”
清风:“镇元子有大宏愿。当然更忙更急,如今闻醉山弟子众多良莠不齐,也不能说与镇元子的做法无关,只可惜我们走了,掌门乔散人今后一定很头疼。”
明月:“镇元子没有把话交代清楚就回万寿山仙界了。于是有了我们遇到的这些麻烦。清风哥哥善推演,在闻醉山收走灵药时,就明知将有什么遭遇是不是?”
清风点头:“乔散人明知说出那句话会发生什么,还是要说除非我踩在他的身上才能离去。我明知在昆仑仙境会有什么遭遇。还是要收走闻醉山灵药。而你呢,明知随我而去的麻烦,还是要跟着我。”
明月:“清风哥哥,你错了,我就是想随你离开,没想过什么麻烦。”
清风看着她摇头而笑:“如今我们很难在昆仑仙境清静容身了,该去哪里?”
明月:“我知道清风哥哥要去人世间,去就去呗。不必问我。”
清风抬头看天叹了一口气道:“人世间刚刚由战乱回归平定,而昆仑仙境看似千年祥和却亦有乱象,仙界恐也不得太平了,这种事我也无法推演,不知应劫而生者与应劫而灭者是何人?”
大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横断山,大庾岭。
有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戴着帽子身着便衣,穿山越岭一路走来面露倦色。在大庾岭上解下包袱席地而坐稍事休息。虽然在山野之中、疲倦之时。他的身姿也自然而然不见一丝偏斜。
年轻人刚坐下不久,就听见来处山路上传来急匆匆地脚步声。他叹息一声站起身来,只见山道上赶来一位身材魁梧壮硕的僧人,手中还拎着一把明晃晃的戒刀。年轻人于路中合什道:“惠明师兄,何苦追逼数百里到此?”
那叫惠明的僧人以刀相指道:“惠能,木棉袈裟何在?”
原来这年轻人叫惠能,与后面赶来的和尚惠明都曾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门下,惠明早已剃度受牒,而惠能只是寺中一个打理杂役的行者。不久前,弘忍召开法会,嘱门下弟子各个颂一偈抒己见,以定禅宗六世法嗣,其形式类似道家“口占仙缘”的考教。
上座大弟子神秀颂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弘忍认为其尚未堪破佛法根本门径,恰在此时,寺中舂米地行者惠能也颂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惠能所颂更合禅家空无之道,因此秘传心法于惠能,并将一部《金刚经》和一件木棉袈裟传给了他,吩咐道:“惟传本体、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莫传、今后佛法、由汝大行。”
那一件木棉袈裟非同小可。据说在灵山法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释迦牟尼将正法眼藏传于迦叶,同时传了木棉袈裟为禅宗信衣。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西来在嵩山少林寺开创了中土禅宗,木棉袈裟一直传到五祖弘忍手中。它不仅是佛祖在人间亲传地佛门至宝,也是禅宗法嗣的象征。
惠能悄然离去三天后,弘忍才宣布此事,门下弟子一片哗然。争夺这件袈裟其实对开悟正法无益。但世上就有那些不开悟地僧人要来抢夺,因为拥有它所象征的身份有莫大地名利,就算不为名利,为了贪求佛门果位,也会有人来抢。
这也是因为得到袈裟的惠能身份地位过于卑微了,他连字都不识,也不是已受度牒地正式僧人,弘忍门下许多弟子心有不甘。
惠明身强体壮有一身过人的武艺。出家前曾为三品云麾将军,他地脚程最快也最擅追踪,第一个在大庾岭追上了惠能,持刀逼问木棉袈裟下落。
惠能见惠明拿刀指着自己,面色淡然毫无惧意,一指路旁的草丛中的包袱道:“信衣就在那边,将军可自取之。”他不再称呼惠明的法号,而改口称他为将军。
惠明说了一声:“得罪了!我只为信衣而来。并不想害你。”他走进草丛弯腰去拾那个包袱,然而使尽全身力气却根本拿不起来,就连包袱皮上的一个褶子都纹丝不动,小小一个包袱仿佛与虚空凝结为一体不可撼动。
惠明满头大汗还不知松手,这时听见身后惠能道:“佛祖灵山拈花之时。迦叶尊者可曾持刀?不悟空明之境,纵有万钧之力,又怎能于空中取物?”
见此景,闻此言。惠明心中炽念全消,放下戒刀转过身来下拜道:“此刻方知我不是为衣而来,而是为求法而来,此衣为法衣,不得法有衣何用,望行者为我讲法。”
惠能在道旁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缓缓道:“你既为法而来,刀已放下。请将来时心中诸缘屏息。暂莫思善思恶,应先明了此世来去原本面目。”
惠明又问:“行者慈悲,弘忍上师有何密语相传,祈请告之。”
惠能摇头道:“我若能与你口说,即非密语,你若能返照己心,自然面目清明。”
惠明默然良久,又下拜道:“我虽修习佛法。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行者即惠明师也。”
两人正在说话间,惠明身后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咦,这是什么衣服呀,难道也是一件袈裟?”
又有一个童子地声音答道:“听小和尚刚才的话,这就是禅宗信衣木棉袈裟,如来佛祖人间寂灭前所传,与观自在菩萨烧掉地那件锦襕袈裟可大不一样啊?虽无一丝光彩,你却愿意伸手去拿,若是换成那件锦襕袈裟,你恐怕连碰都不会碰。”
惠明惊回首,惠能也抬头,只见路旁草丛中不知何时已站着一男一女。男的看上去十三、四岁,身披一件银色羽衣一脸淡然,女的只有七、八岁,长的是粉雕玉琢,笑眯眯的表情煞是可爱。
那小女娃已经解开了刚才惠明以千斤神力也拿不动的包袱,手中抖着一块轻飘飘地布,就是闻名千年的禅宗信衣木棉袈裟。没有光华流转,显得是那么平凡普通,这是一件真正以碎布补缀而成地百衲衣,每一片都不算太规则,大大小小缝补在一起,看颜色也是深浅新旧不一。
“清风哥哥,你披上袈裟也不像菩萨呀?”小女孩很调皮将袈裟披在了羽衣童子身上,瞪着大眼睛左看右看道。
羽衣童子眉头微皱,似乎并不喜欢披上这件袈裟地感觉,但是小女孩这么做他也无奈,只有温言道:“我本来就不是和尚。……这是那个小和尚的东西,不要乱动,快给人家收拾好了。”
小女孩哦了一声,将袈裟从童子身上拿开折好放回包袱中,又将包袱系好捧在手里,一路碎步小跑过去递给惠能道:“你地包袱拿好,不要乱丢嘛。”
相比,镇元子每六十年召开一次闻醉山地仙之祖法会,倒是勤快的紧呐。”
清风:“镇元子有大宏愿。当然更忙更急,如今闻醉山弟子众多良莠不齐,也不能说与镇元子的做法无关,只可惜我们走了,掌门乔散人今后一定很头疼。”
明月:“镇元子没有把话交代清楚就回万寿山仙界了。于是有了我们遇到的这些麻烦。清风哥哥善推演,在闻醉山收走灵药时,就明知将有什么遭遇是不是?”
清风点头:“乔散人明知说出那句话会发生什么,还是要说除非我踩在他的身上才能离去。我明知在昆仑仙境会有什么遭遇。还是要收走闻醉山灵药。而你呢,明知随我而去的麻烦,还是要跟着我。”
明月:“清风哥哥,你错了,我就是想随你离开,没想过什么麻烦。”
清风看着她摇头而笑:“如今我们很难在昆仑仙境清静容身了,该去哪里?”
明月:“我知道清风哥哥要去人世间,去就去呗。不必问我。”
清风抬头看天叹了一口气道:“人世间刚刚由战乱回归平定,而昆仑仙境看似千年祥和却亦有乱象,仙界恐也不得太平了,这种事我也无法推演,不知应劫而生者与应劫而灭者是何人?”
大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横断山,大庾岭。
有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戴着帽子身着便衣,穿山越岭一路走来面露倦色。在大庾岭上解下包袱席地而坐稍事休息。虽然在山野之中、疲倦之时。他的身姿也自然而然不见一丝偏斜。
年轻人刚坐下不久,就听见来处山路上传来急匆匆地脚步声。他叹息一声站起身来,只见山道上赶来一位身材魁梧壮硕的僧人,手中还拎着一把明晃晃的戒刀。年轻人于路中合什道:“惠明师兄,何苦追逼数百里到此?”
那叫惠明的僧人以刀相指道:“惠能,木棉袈裟何在?”
原来这年轻人叫惠能,与后面赶来的和尚惠明都曾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门下,惠明早已剃度受牒,而惠能只是寺中一个打理杂役的行者。不久前,弘忍召开法会,嘱门下弟子各个颂一偈抒己见,以定禅宗六世法嗣,其形式类似道家“口占仙缘”的考教。
上座大弟子神秀颂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弘忍认为其尚未堪破佛法根本门径,恰在此时,寺中舂米地行者惠能也颂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惠能所颂更合禅家空无之道,因此秘传心法于惠能,并将一部《金刚经》和一件木棉袈裟传给了他,吩咐道:“惟传本体、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莫传、今后佛法、由汝大行。”
那一件木棉袈裟非同小可。据说在灵山法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释迦牟尼将正法眼藏传于迦叶,同时传了木棉袈裟为禅宗信衣。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西来在嵩山少林寺开创了中土禅宗,木棉袈裟一直传到五祖弘忍手中。它不仅是佛祖在人间亲传地佛门至宝,也是禅宗法嗣的象征。
惠能悄然离去三天后,弘忍才宣布此事,门下弟子一片哗然。争夺这件袈裟其实对开悟正法无益。但世上就有那些不开悟地僧人要来抢夺,因为拥有它所象征的身份有莫大地名利,就算不为名利,为了贪求佛门果位,也会有人来抢。
这也是因为得到袈裟的惠能身份地位过于卑微了,他连字都不识,也不是已受度牒地正式僧人,弘忍门下许多弟子心有不甘。
惠明身强体壮有一身过人的武艺。出家前曾为三品云麾将军,他地脚程最快也最擅追踪,第一个在大庾岭追上了惠能,持刀逼问木棉袈裟下落。
惠能见惠明拿刀指着自己,面色淡然毫无惧意,一指路旁的草丛中的包袱道:“信衣就在那边,将军可自取之。”他不再称呼惠明的法号,而改口称他为将军。
惠明说了一声:“得罪了!我只为信衣而来。并不想害你。”他走进草丛弯腰去拾那个包袱,然而使尽全身力气却根本拿不起来,就连包袱皮上的一个褶子都纹丝不动,小小一个包袱仿佛与虚空凝结为一体不可撼动。
惠明满头大汗还不知松手,这时听见身后惠能道:“佛祖灵山拈花之时。迦叶尊者可曾持刀?不悟空明之境,纵有万钧之力,又怎能于空中取物?”
见此景,闻此言。惠明心中炽念全消,放下戒刀转过身来下拜道:“此刻方知我不是为衣而来,而是为求法而来,此衣为法衣,不得法有衣何用,望行者为我讲法。”
惠能在道旁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缓缓道:“你既为法而来,刀已放下。请将来时心中诸缘屏息。暂莫思善思恶,应先明了此世来去原本面目。”
惠明又问:“行者慈悲,弘忍上师有何密语相传,祈请告之。”
惠能摇头道:“我若能与你口说,即非密语,你若能返照己心,自然面目清明。”
惠明默然良久,又下拜道:“我虽修习佛法。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行者即惠明师也。”
两人正在说话间,惠明身后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咦,这是什么衣服呀,难道也是一件袈裟?”
又有一个童子地声音答道:“听小和尚刚才的话,这就是禅宗信衣木棉袈裟,如来佛祖人间寂灭前所传,与观自在菩萨烧掉地那件锦襕袈裟可大不一样啊?虽无一丝光彩,你却愿意伸手去拿,若是换成那件锦襕袈裟,你恐怕连碰都不会碰。”
惠明惊回首,惠能也抬头,只见路旁草丛中不知何时已站着一男一女。男的看上去十三、四岁,身披一件银色羽衣一脸淡然,女的只有七、八岁,长的是粉雕玉琢,笑眯眯的表情煞是可爱。
那小女娃已经解开了刚才惠明以千斤神力也拿不动的包袱,手中抖着一块轻飘飘地布,就是闻名千年的禅宗信衣木棉袈裟。没有光华流转,显得是那么平凡普通,这是一件真正以碎布补缀而成地百衲衣,每一片都不算太规则,大大小小缝补在一起,看颜色也是深浅新旧不一。
“清风哥哥,你披上袈裟也不像菩萨呀?”小女孩很调皮将袈裟披在了羽衣童子身上,瞪着大眼睛左看右看道。
羽衣童子眉头微皱,似乎并不喜欢披上这件袈裟地感觉,但是小女孩这么做他也无奈,只有温言道:“我本来就不是和尚。……这是那个小和尚的东西,不要乱动,快给人家收拾好了。”
小女孩哦了一声,将袈裟从童子身上拿开折好放回包袱中,又将包袱系好捧在手里,一路碎步小跑过去递给惠能道:“你地包袱拿好,不要乱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