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将门女的秀色田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绸缎庄中,上等的料子都搬走了,剩下的那些基本都是成匹的普通布料、不是整匹的布料和卖剩下的散布料。留在铺中的一个黑衣人,迅速扯开一大块儿布铺到地上,并从剩下的布匹中随手拿了一些丢到铺开的布上,然后包了很大一个包袱出来放到一边。之后,他再铺开一大块儿布,依样照葫芦地又打包好一个大包袱。
这时候,站在屋顶上的黑衣人跳了下来。这两个人一人背了一个大包袱,往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急走。三两下转到了地方,他们一个负责巷北的人家,一个负责巷南的人家,扯开身上背的包袱的一角,一边走一边往路过的人家院里扔布料。包袱中的布料扔完了,他们解下身上背的当包袱皮的大块儿布,扔进了最后两家人的院中。
接着,他们一拐弯,急走,离开平民区,很快到达了第二个目的地,成衣铺。他们如法炮制,一人警戒一人打开后门。
后门一开,二十多个乞丐涌入。这些乞丐进了铺子,打了火折子,找到油灯点上,然后把铺子的后门一关,把一室的光亮关在了门内。乞丐们迅速翻找,一人抱了一大堆成衣放在脚下。然后,乞丐们把自己脱了个精光,一层又一层地迅速把铺子里现成的里衣穿在身上。里衣没了,穿袍子里穿的裤子。直到个个穿的里三层外三层的,很臃肿,乞丐们这才把脱下来的脏兮兮的里层的衣裳穿上,再把外面穿的又脏又破的衣裳穿了回去。
穿好了衣服,乞丐们迅速一人打了个大包袱背到身上。似头目的一个乞丐低声说,“走了。”乞丐们立刻都住了手。似头目的那人吹熄了油灯,拉开铺子的后门走出来。其他人都跟上。直到乞丐们走出了铺子后院的门,站在屋顶上的黑衣人才跳下来与站在地上的黑衣人汇合,两个人把铺子的后门和铺子后院的门轻轻关上,往下一个目标赶去。
米铺。后院门打开,蹲在门外等着的两个壮汉立刻站了起来。可发现开门的人蒙着脸,这两个壮汉有点蒙,不由自主地退后两步。开门的黑衣人一招手,要两个壮汉进来。两个壮汉迟疑的不敢进。他们是外地人,冬日里进城只会靠力气挣几个铜板回去贴补家用。昨日有人雇他们,说好让他们俩今晚在这家米铺后头等,自有人会叫他们进去背粮食。因为承诺给的工钱多,他们俩个才会大着胆子在夜里过来。
见两个壮汉迟疑,黑衣人掏出两块儿一两的碎银,丢给他们一人一个。两个壮汉摸了又摸,知道是银子,激动地赶紧收妥,大步进了铺子。他们根据黑衣人的要求,开始摸黑把铺子里的粮食和库房里的粮食背出来放到后院外的小巷子里。大袋、小袋的粮食在小巷子里堆了起来,不远处有许多黑影儿在晃动着,只是没人敢靠近。
因为黑,其中一个壮汉有一次差点绊倒,默默地守在旁边的黑衣人出手如电地扶住了他肩上扛的粮食,帮了壮汉一把。两个壮汉确实力气大、体力好,也就两三刻钟的工夫,他们就把米铺的粮食搬空了。站在后院中的黑衣人拿了两吊钱出来,分给两个壮汉每人一吊钱,并一指推放在小巷子里粮食,以粗哑难听的声音说话,“能背多少,背多少走。”
两个壮汉听了害怕又兴奋,他们一晚上挣的银钱比一冬天干活儿挣的都多,还白得了粮食,这辈子估计再没有这种好运气了。两个壮汉大步走过去,一人扛了两袋子粮食高高兴兴地走了。他们决定明日就回乡。
这时候,黑衣人照样把铺子的后门和后院的门关上。屋顶上、地上的两个黑衣人汇合,不看堆在外头的粮食,不看那些张望并晃动的黑影儿,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他们的身影一消失,那些在不远处晃动的人影慢慢接近,最后到了近前。这些人,有一人扛了两袋子粮食的,有一人扛了一袋子粮食的,总之,都是扛了粮食就走,谁也不吭声。
有几个小乞丐,在聚集的人扛了粮食走后从角落里出来,紧张地左右张望,然后有背半袋子的,有背小半袋子的,总之使尽了吃奶的力气把到手的粮食弄走了。天亮前,米铺后巷子的地上只有一些洒落的粮食,那些堆成小山的粮食早已不知所踪。
一夜之间,吴府的铺子和吴叶氏私有的铺子一间接一间地被搬空。吴府的一个绸缎庄、一个茶庄、一个绣庄,三个杂货铺、三个米铺,吴叶氏的一个胭脂铺、一个首饰铺、一个绣庄,无一幸免。吴府还有一家酒楼、一家客栈。这两个地方实在不适合去搬空,因此唯有这两处黑衣人没有光顾。
天微明,县城城门内平日里农人或小商小贩摆摊子的地方横七竖八地躺了不少的乞丐。
马蹄踢踏声、车轮辘辘声中,陆续地来了二十几辆拉货的马车。马车上的货物都苫了苫布,车上装了什么,别人是看不出来的。这些马车停在城门内,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城门开启的时刻。
还有许多普通百姓。他们或背了背篓,或担了沉重的担子,或扛了一袋子的东西,等着出县城。慢慢的,又有人来,还有几辆板车。板车上都多少不一地拉着东西,上面坐了几个妇人,后头是或挑着担子或背着背篓的人。
过了片刻,守城的官兵换了岗。之后,有官兵长长地吆喝一声,在人们的期待中,县城的城门终于开了。一边是出县城的车马和行人,另一边是入城的车马和行人。若没有特殊情况,官兵不查出城的人,只查进城的人。因此,进城的比较慢,而出城的,畅通无阻地离去。
天光大亮。吴府杂货铺、米铺等铺子的掌柜陆续到了各自负责的铺子前头。他们意外地发现,平日里早已卸了板子的铺子依然门窗紧闭。这些掌柜的很生气,把耳朵贴在门上听,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这些掌柜的开始啪啪地拍门,扯开喉咙喊里面的伙计。左右铺子的人好奇地探头出来看了一眼,立刻又缩了头回去。
直到惊动了整条街,这些铺子里的伙计才被吵醒。伙计们像游魂一样打开铺门。掌柜们进得铺子,看到里面的样子,有昏倒的、有气的大骂的、有以为做梦……总之表现不一。
吴叶氏早起眼皮就跳的厉害,心气儿也不顺,骂了一个丫鬟,罚了一个婆子。当第一个掌柜的跑来说铺子被盗一空时,她气的拿茶杯砸人。当第二个掌柜跑来说同样的话时,她打碎了一个花瓶。当第三个掌柜跑来、第四个掌柜跑来、第五个掌柜跑来……
吴叶氏觉得这是天下间最荒唐的一件事,她狠瞪下边排排站的十来个掌柜,觉得他们都疯了。她一拍桌子,“来人,备马车,本夫人倒要看看是如何一个盗空法儿?”
于是,不仅吴叶氏去了铺子里。就连得了信儿的吴老爷、大老爷、二老爷和三老爷都去了。看过一个又一个基本被打劫一空的铺子,吴老爷昏倒了;大老爷和三老爷围住二老爷(即吴镇江),问是不是二老爷把铺子里的东西连夜拿走了。最近三兄弟正闹分家产,大老爷和三老爷的怀疑不是没有理由的。
吴叶氏心里直突突,沉着脸丢下这些人去了自己名下的铺子里。她先去的胭脂铺,再去的绣庄,最后去的首饰铺。看着面目全非的铺子,想到那些不翼而飞的金银首饰,她两眼一翻,倒了下去。这三家铺子可是她的私产,是独属于她的东西,如今成了这模样,她不昏倒才怪。
吴老爷还没醒,吴叶氏又昏倒了,而吴家三兄弟正忙着互相撕扯、吵架。吴府的下人,铺子中的掌柜,... -->>
绸缎庄中,上等的料子都搬走了,剩下的那些基本都是成匹的普通布料、不是整匹的布料和卖剩下的散布料。留在铺中的一个黑衣人,迅速扯开一大块儿布铺到地上,并从剩下的布匹中随手拿了一些丢到铺开的布上,然后包了很大一个包袱出来放到一边。之后,他再铺开一大块儿布,依样照葫芦地又打包好一个大包袱。
这时候,站在屋顶上的黑衣人跳了下来。这两个人一人背了一个大包袱,往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急走。三两下转到了地方,他们一个负责巷北的人家,一个负责巷南的人家,扯开身上背的包袱的一角,一边走一边往路过的人家院里扔布料。包袱中的布料扔完了,他们解下身上背的当包袱皮的大块儿布,扔进了最后两家人的院中。
接着,他们一拐弯,急走,离开平民区,很快到达了第二个目的地,成衣铺。他们如法炮制,一人警戒一人打开后门。
后门一开,二十多个乞丐涌入。这些乞丐进了铺子,打了火折子,找到油灯点上,然后把铺子的后门一关,把一室的光亮关在了门内。乞丐们迅速翻找,一人抱了一大堆成衣放在脚下。然后,乞丐们把自己脱了个精光,一层又一层地迅速把铺子里现成的里衣穿在身上。里衣没了,穿袍子里穿的裤子。直到个个穿的里三层外三层的,很臃肿,乞丐们这才把脱下来的脏兮兮的里层的衣裳穿上,再把外面穿的又脏又破的衣裳穿了回去。
穿好了衣服,乞丐们迅速一人打了个大包袱背到身上。似头目的一个乞丐低声说,“走了。”乞丐们立刻都住了手。似头目的那人吹熄了油灯,拉开铺子的后门走出来。其他人都跟上。直到乞丐们走出了铺子后院的门,站在屋顶上的黑衣人才跳下来与站在地上的黑衣人汇合,两个人把铺子的后门和铺子后院的门轻轻关上,往下一个目标赶去。
米铺。后院门打开,蹲在门外等着的两个壮汉立刻站了起来。可发现开门的人蒙着脸,这两个壮汉有点蒙,不由自主地退后两步。开门的黑衣人一招手,要两个壮汉进来。两个壮汉迟疑的不敢进。他们是外地人,冬日里进城只会靠力气挣几个铜板回去贴补家用。昨日有人雇他们,说好让他们俩今晚在这家米铺后头等,自有人会叫他们进去背粮食。因为承诺给的工钱多,他们俩个才会大着胆子在夜里过来。
见两个壮汉迟疑,黑衣人掏出两块儿一两的碎银,丢给他们一人一个。两个壮汉摸了又摸,知道是银子,激动地赶紧收妥,大步进了铺子。他们根据黑衣人的要求,开始摸黑把铺子里的粮食和库房里的粮食背出来放到后院外的小巷子里。大袋、小袋的粮食在小巷子里堆了起来,不远处有许多黑影儿在晃动着,只是没人敢靠近。
因为黑,其中一个壮汉有一次差点绊倒,默默地守在旁边的黑衣人出手如电地扶住了他肩上扛的粮食,帮了壮汉一把。两个壮汉确实力气大、体力好,也就两三刻钟的工夫,他们就把米铺的粮食搬空了。站在后院中的黑衣人拿了两吊钱出来,分给两个壮汉每人一吊钱,并一指推放在小巷子里粮食,以粗哑难听的声音说话,“能背多少,背多少走。”
两个壮汉听了害怕又兴奋,他们一晚上挣的银钱比一冬天干活儿挣的都多,还白得了粮食,这辈子估计再没有这种好运气了。两个壮汉大步走过去,一人扛了两袋子粮食高高兴兴地走了。他们决定明日就回乡。
这时候,黑衣人照样把铺子的后门和后院的门关上。屋顶上、地上的两个黑衣人汇合,不看堆在外头的粮食,不看那些张望并晃动的黑影儿,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他们的身影一消失,那些在不远处晃动的人影慢慢接近,最后到了近前。这些人,有一人扛了两袋子粮食的,有一人扛了一袋子粮食的,总之,都是扛了粮食就走,谁也不吭声。
有几个小乞丐,在聚集的人扛了粮食走后从角落里出来,紧张地左右张望,然后有背半袋子的,有背小半袋子的,总之使尽了吃奶的力气把到手的粮食弄走了。天亮前,米铺后巷子的地上只有一些洒落的粮食,那些堆成小山的粮食早已不知所踪。
一夜之间,吴府的铺子和吴叶氏私有的铺子一间接一间地被搬空。吴府的一个绸缎庄、一个茶庄、一个绣庄,三个杂货铺、三个米铺,吴叶氏的一个胭脂铺、一个首饰铺、一个绣庄,无一幸免。吴府还有一家酒楼、一家客栈。这两个地方实在不适合去搬空,因此唯有这两处黑衣人没有光顾。
天微明,县城城门内平日里农人或小商小贩摆摊子的地方横七竖八地躺了不少的乞丐。
马蹄踢踏声、车轮辘辘声中,陆续地来了二十几辆拉货的马车。马车上的货物都苫了苫布,车上装了什么,别人是看不出来的。这些马车停在城门内,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城门开启的时刻。
还有许多普通百姓。他们或背了背篓,或担了沉重的担子,或扛了一袋子的东西,等着出县城。慢慢的,又有人来,还有几辆板车。板车上都多少不一地拉着东西,上面坐了几个妇人,后头是或挑着担子或背着背篓的人。
过了片刻,守城的官兵换了岗。之后,有官兵长长地吆喝一声,在人们的期待中,县城的城门终于开了。一边是出县城的车马和行人,另一边是入城的车马和行人。若没有特殊情况,官兵不查出城的人,只查进城的人。因此,进城的比较慢,而出城的,畅通无阻地离去。
天光大亮。吴府杂货铺、米铺等铺子的掌柜陆续到了各自负责的铺子前头。他们意外地发现,平日里早已卸了板子的铺子依然门窗紧闭。这些掌柜的很生气,把耳朵贴在门上听,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这些掌柜的开始啪啪地拍门,扯开喉咙喊里面的伙计。左右铺子的人好奇地探头出来看了一眼,立刻又缩了头回去。
直到惊动了整条街,这些铺子里的伙计才被吵醒。伙计们像游魂一样打开铺门。掌柜们进得铺子,看到里面的样子,有昏倒的、有气的大骂的、有以为做梦……总之表现不一。
吴叶氏早起眼皮就跳的厉害,心气儿也不顺,骂了一个丫鬟,罚了一个婆子。当第一个掌柜的跑来说铺子被盗一空时,她气的拿茶杯砸人。当第二个掌柜跑来说同样的话时,她打碎了一个花瓶。当第三个掌柜跑来、第四个掌柜跑来、第五个掌柜跑来……
吴叶氏觉得这是天下间最荒唐的一件事,她狠瞪下边排排站的十来个掌柜,觉得他们都疯了。她一拍桌子,“来人,备马车,本夫人倒要看看是如何一个盗空法儿?”
于是,不仅吴叶氏去了铺子里。就连得了信儿的吴老爷、大老爷、二老爷和三老爷都去了。看过一个又一个基本被打劫一空的铺子,吴老爷昏倒了;大老爷和三老爷围住二老爷(即吴镇江),问是不是二老爷把铺子里的东西连夜拿走了。最近三兄弟正闹分家产,大老爷和三老爷的怀疑不是没有理由的。
吴叶氏心里直突突,沉着脸丢下这些人去了自己名下的铺子里。她先去的胭脂铺,再去的绣庄,最后去的首饰铺。看着面目全非的铺子,想到那些不翼而飞的金银首饰,她两眼一翻,倒了下去。这三家铺子可是她的私产,是独属于她的东西,如今成了这模样,她不昏倒才怪。
吴老爷还没醒,吴叶氏又昏倒了,而吴家三兄弟正忙着互相撕扯、吵架。吴府的下人,铺子中的掌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