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元初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怕他何来!贤侄实在是太过于小心了,似你这般畏首畏尾的,又如何能成就功业!”
唔,尼玛,合着担责任的不是你,当然可以大说便宜话了!
卓飞对自己这个老泰山实在是有些无语,其实清议司是一定要成立的,这是新政的关键,而卓飞此刻也不过是在故意地逗逗他罢了,毕竟卖人情也是有学问的,若让对方觉得你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的话,那人家又怎么可能很盛你的情呢!
“叔父教训的是,只不过……只不过人言终是可畏……除了梅州之外,其他州府的官员对成立清议司之举多有不满,而本路的士子文人似乎也对此事褒贬不一,以至于公爷他老人家如今颇有些犹豫不决……唔,您老看,是不是该暂缓一二……”
“哼!皆是因私利而盲之辈!”韩林甫怒斥一声,缓了口气,又说道:“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韩林甫忽然冒出一段颇为晦涩的话,差点让卓飞当场出丑,不过好在卓飞穿越之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这古文功力已然大涨,而且他以前也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段典故的白话文版本,所以这才勉强听懂了韩林甫在说什么。
其实韩林甫的这段话,是讲述《左传?子产不毁乡校》的这个典故,大概意思就是说:郑国人素来有到乡校里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的习惯。郑国大夫然明便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而子产却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只听说过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却没听说过依权仗势可以防止怨恨的。想要以权势来很快地制止这些议论很容易,然而那样做就会像堵塞河流一样,一旦河水积高,最终导致大决口时所造成的伤害必然会很多,那时我是无法挽救的;倒不如我们先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为好。”于是然明又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就大事。而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像您所说的这样做了,那恐怕我们郑国从此之后就真的有了依靠,这又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的好事呢?”后来,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到:“照这些话看来,人们都说子产不仁,这我是不相信的。”
卓飞好不容易搞明白了老泰山的意思,心中忍不住钦佩起来,因为老泰山挑出来的这个典故,还真就是成立清议司是善政的最好佐证,老泰山真乃饱学之士也……
韩林甫见卓飞露出深思状,于是又说道:“子产不毁乡校,善莫大焉,此为圣贤之断语。贤侄成立清议司之举,与郑人乡校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既是善政,便当施行果决,又岂能惧于人言而不前哉!贤侄莫怕,明日叔父便邀本城的宿老名儒与后生才俊一同上书请立清议司,吾倒要看看谁敢以污言蔑我!”
老泰山威武!
卓飞望着拍案而起,脸色冷峻,不怒自威的老泰山,还真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话说平日还真没看出来,咱这老泰山看似文弱迂腐,竟也有如此霸气哉!唔,珂妹也颇有霸气,原来是随根儿啊!
不得不承认,春秋时期的乡校,还真是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只要是自由民,便可纵谈政治,而无须忌口。但是春秋时期的乡校和人家古希腊、罗马的情形还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的,因为乡校和卓飞要成立的清议司一样,都只有议政权,而不能参政权,也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不管怎样,在我国阶级森严政治专制的传统之下,郑人的乡校,等于是开了一个让百姓能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政治的口子,而施政者还有意识地从中吸取民意,纠正自己政令的偏颇之处,这真是需要极大的胸襟和气魄的,而这种胸襟和气魄在后面足足两千多年的时光里,也没有几位皇帝,几个朝代能做的到……
子产说的很对,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来迫使百姓保持沉默,但却永远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进行评判,更无法去左右人心的向背。老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人人心中其实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看重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百姓的议论呼声,其实是统治者最好的镜子,只要能善加利用,或者说是真正的尊重,那天下何能不大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真能做到的,世间又有几人?
“小侄受教了!想吾知国难而出山,本存回天之志,后蒙公爷器重,献策新政,不为私利,只为剜疮强身以抗鞑虏,只为复我河山还万民太平乐土,今遇小难,又岂可因此而裹足不前,千年前的古人尚知此政大善,难道本路的饱学之士尚不如古人乎!”
卓飞说道此处,拍案而起,神情果决,显然是已经下定了决心。
韩林甫大喜,正要说话,却见卓飞举起一杯酒,对着自己说道:“韩叔父身为本州饱学名儒,素有名望,更难得的是您老持身秉正,嫉恶如仇,小侄钦佩,先干为敬……”
卓飞仰头饮下杯中酒,又言道:“而值此国难当头之际,小侄以为,韩叔父断断不可再枯守家中而碌碌无为也!”
韩林甫一愣,茫然到:“贤侄的意思是说……”
怕他何来!贤侄实在是太过于小心了,似你这般畏首畏尾的,又如何能成就功业!”
唔,尼玛,合着担责任的不是你,当然可以大说便宜话了!
卓飞对自己这个老泰山实在是有些无语,其实清议司是一定要成立的,这是新政的关键,而卓飞此刻也不过是在故意地逗逗他罢了,毕竟卖人情也是有学问的,若让对方觉得你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的话,那人家又怎么可能很盛你的情呢!
“叔父教训的是,只不过……只不过人言终是可畏……除了梅州之外,其他州府的官员对成立清议司之举多有不满,而本路的士子文人似乎也对此事褒贬不一,以至于公爷他老人家如今颇有些犹豫不决……唔,您老看,是不是该暂缓一二……”
“哼!皆是因私利而盲之辈!”韩林甫怒斥一声,缓了口气,又说道:“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韩林甫忽然冒出一段颇为晦涩的话,差点让卓飞当场出丑,不过好在卓飞穿越之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这古文功力已然大涨,而且他以前也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段典故的白话文版本,所以这才勉强听懂了韩林甫在说什么。
其实韩林甫的这段话,是讲述《左传?子产不毁乡校》的这个典故,大概意思就是说:郑国人素来有到乡校里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的习惯。郑国大夫然明便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而子产却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只听说过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却没听说过依权仗势可以防止怨恨的。想要以权势来很快地制止这些议论很容易,然而那样做就会像堵塞河流一样,一旦河水积高,最终导致大决口时所造成的伤害必然会很多,那时我是无法挽救的;倒不如我们先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为好。”于是然明又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就大事。而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像您所说的这样做了,那恐怕我们郑国从此之后就真的有了依靠,这又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的好事呢?”后来,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到:“照这些话看来,人们都说子产不仁,这我是不相信的。”
卓飞好不容易搞明白了老泰山的意思,心中忍不住钦佩起来,因为老泰山挑出来的这个典故,还真就是成立清议司是善政的最好佐证,老泰山真乃饱学之士也……
韩林甫见卓飞露出深思状,于是又说道:“子产不毁乡校,善莫大焉,此为圣贤之断语。贤侄成立清议司之举,与郑人乡校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既是善政,便当施行果决,又岂能惧于人言而不前哉!贤侄莫怕,明日叔父便邀本城的宿老名儒与后生才俊一同上书请立清议司,吾倒要看看谁敢以污言蔑我!”
老泰山威武!
卓飞望着拍案而起,脸色冷峻,不怒自威的老泰山,还真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话说平日还真没看出来,咱这老泰山看似文弱迂腐,竟也有如此霸气哉!唔,珂妹也颇有霸气,原来是随根儿啊!
不得不承认,春秋时期的乡校,还真是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只要是自由民,便可纵谈政治,而无须忌口。但是春秋时期的乡校和人家古希腊、罗马的情形还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的,因为乡校和卓飞要成立的清议司一样,都只有议政权,而不能参政权,也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不管怎样,在我国阶级森严政治专制的传统之下,郑人的乡校,等于是开了一个让百姓能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政治的口子,而施政者还有意识地从中吸取民意,纠正自己政令的偏颇之处,这真是需要极大的胸襟和气魄的,而这种胸襟和气魄在后面足足两千多年的时光里,也没有几位皇帝,几个朝代能做的到……
子产说的很对,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来迫使百姓保持沉默,但却永远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进行评判,更无法去左右人心的向背。老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人人心中其实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看重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百姓的议论呼声,其实是统治者最好的镜子,只要能善加利用,或者说是真正的尊重,那天下何能不大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真能做到的,世间又有几人?
“小侄受教了!想吾知国难而出山,本存回天之志,后蒙公爷器重,献策新政,不为私利,只为剜疮强身以抗鞑虏,只为复我河山还万民太平乐土,今遇小难,又岂可因此而裹足不前,千年前的古人尚知此政大善,难道本路的饱学之士尚不如古人乎!”
卓飞说道此处,拍案而起,神情果决,显然是已经下定了决心。
韩林甫大喜,正要说话,却见卓飞举起一杯酒,对着自己说道:“韩叔父身为本州饱学名儒,素有名望,更难得的是您老持身秉正,嫉恶如仇,小侄钦佩,先干为敬……”
卓飞仰头饮下杯中酒,又言道:“而值此国难当头之际,小侄以为,韩叔父断断不可再枯守家中而碌碌无为也!”
韩林甫一愣,茫然到:“贤侄的意思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