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和平年代就不能这么干了,造反的成本太大,而且十分不容易成功(可参考朱棣同志的生平经历),但一步登天、青云直上是每一个人都梦想的事。于是诸位大臣们退而求其次,寻找将来皇位的继承者。因为皇帝总有一天是要死掉的,如果在他死掉之前成为继承人的心腹,将来必能被委以重任。但这一行也有风险,因为考虑到皇帝的特殊身份和兴趣爱好,以及我国长期以来男女不平等的状况,在很多情况下,皇帝的儿子数量皆为N(N大于等于2)。而如果你遇到一个精力旺盛的皇帝(比如康熙),那就麻烦了。
所以说拥立继承人可实在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可以比做一场赌博,万一你押错了宝,下错了筹码,新君并非你所拥立的那位,那就等着倒霉吧,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你的主子都完蛋了,你还能有出头之日吗?
可是解缙决心赌一把,应该说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虽然朱棣现在信任他,但朱棣会老,会死,要想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须早作打算,解缙经过长期观察,终于选定了自己的目标。
永乐二年(1404),他在一位皇子的名下押下了自己所有的筹码——朱高炽。
关于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权位之争,我们后面还要专门介绍,这里只说与解缙有关的一些事情。
其实这二位殿下的矛盾从靖难之时起就已经存在了,大臣们心中都有数,朱棣心里也明白。其实就其本心而言,确实是想传位给朱高煦的,因为朱高煦立有大功,而且长得比较帅。而朱高炽却是个残疾,眼睛还有点问题,要当国家领导人,形象上确实差点。
但是朱高炽是长子,立长也算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所以朱棣一直犹豫不定,于是他便去征求靖难功臣们的意见。不出所料,大部分参加过靖难的人都推荐朱高煦,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在一条战线上打过仗,有个战友的名头将来好办事。
有一个人反对。
这个人叫金忠,时任兵部尚书,和那些支持朱高煦的公侯勋贵们比起来,他这个二品官实在算不得什么。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人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这倒不是因为他本人的能力,而是因为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巨大的身影在支持着他。而这个身影就是那位不见踪影却又似乎无处不在的姚广孝。
如果我们翻开金忠的履历,就会发现他和姚广孝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正是姚广孝向朱棣推荐了他,而此人的主要能力和姚广孝如出一辙,都是占卜、谋划、机断这些玩意。很多人甚至怀疑,他就是姚广孝的学生。
此人一反常态,面对无数人的攻击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意见,并向朱棣建议,如果拿不定主意,不如去问当朝的大臣。
这真是高明之极,当朝和皇帝最亲近的大臣还有谁呢,不就是那七个人吗?而他们大都是读书人,立长的正统观念十分强烈,且这些人也很有可能已经和姚广孝搭上了关系,后来的事情发展也证实了,正是金忠的这一建议,使得原先一边倒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实在有理由怀疑,这一切的幕后策划者就是那位表面上看起来不问世事的姚广孝,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这位“黑衣宰相”,他总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插入一脚,是十足的不安定因素,哪里有他出没,哪里就不太平。十处敲锣,九处有他,他活在这个时代,真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下面就轮到我们的解缙先生出场了,他正是被询问的对象之一,在这次历史上著名的谈话中,他展现了自己的智慧,证明了他明代第一才子的评价并非虚妄,而事实证明,也正是他的那一番话(确切地说是三个字)奠定了大局。
双方开门见山。
朱棣问:“你认为该立谁?”
解缙答:“世子(指朱高炽)仁厚,应该立为太子。”
朱棣不说话了。但解缙明白,这是一种否定的表示,他并没有慌乱,因为他还有杀手锏,只要把下一个理由说出来,大位非朱高炽莫属!
解缙再拜道:“好圣孙!”
朱棣笑了,解缙也笑了,事情就此定局。
/> 和平年代就不能这么干了,造反的成本太大,而且十分不容易成功(可参考朱棣同志的生平经历),但一步登天、青云直上是每一个人都梦想的事。于是诸位大臣们退而求其次,寻找将来皇位的继承者。因为皇帝总有一天是要死掉的,如果在他死掉之前成为继承人的心腹,将来必能被委以重任。但这一行也有风险,因为考虑到皇帝的特殊身份和兴趣爱好,以及我国长期以来男女不平等的状况,在很多情况下,皇帝的儿子数量皆为N(N大于等于2)。而如果你遇到一个精力旺盛的皇帝(比如康熙),那就麻烦了。
所以说拥立继承人可实在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可以比做一场赌博,万一你押错了宝,下错了筹码,新君并非你所拥立的那位,那就等着倒霉吧,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你的主子都完蛋了,你还能有出头之日吗?
可是解缙决心赌一把,应该说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虽然朱棣现在信任他,但朱棣会老,会死,要想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须早作打算,解缙经过长期观察,终于选定了自己的目标。
永乐二年(1404),他在一位皇子的名下押下了自己所有的筹码——朱高炽。
关于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权位之争,我们后面还要专门介绍,这里只说与解缙有关的一些事情。
其实这二位殿下的矛盾从靖难之时起就已经存在了,大臣们心中都有数,朱棣心里也明白。其实就其本心而言,确实是想传位给朱高煦的,因为朱高煦立有大功,而且长得比较帅。而朱高炽却是个残疾,眼睛还有点问题,要当国家领导人,形象上确实差点。
但是朱高炽是长子,立长也算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所以朱棣一直犹豫不定,于是他便去征求靖难功臣们的意见。不出所料,大部分参加过靖难的人都推荐朱高煦,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在一条战线上打过仗,有个战友的名头将来好办事。
有一个人反对。
这个人叫金忠,时任兵部尚书,和那些支持朱高煦的公侯勋贵们比起来,他这个二品官实在算不得什么。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人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这倒不是因为他本人的能力,而是因为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巨大的身影在支持着他。而这个身影就是那位不见踪影却又似乎无处不在的姚广孝。
如果我们翻开金忠的履历,就会发现他和姚广孝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正是姚广孝向朱棣推荐了他,而此人的主要能力和姚广孝如出一辙,都是占卜、谋划、机断这些玩意。很多人甚至怀疑,他就是姚广孝的学生。
此人一反常态,面对无数人的攻击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意见,并向朱棣建议,如果拿不定主意,不如去问当朝的大臣。
这真是高明之极,当朝和皇帝最亲近的大臣还有谁呢,不就是那七个人吗?而他们大都是读书人,立长的正统观念十分强烈,且这些人也很有可能已经和姚广孝搭上了关系,后来的事情发展也证实了,正是金忠的这一建议,使得原先一边倒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实在有理由怀疑,这一切的幕后策划者就是那位表面上看起来不问世事的姚广孝,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这位“黑衣宰相”,他总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插入一脚,是十足的不安定因素,哪里有他出没,哪里就不太平。十处敲锣,九处有他,他活在这个时代,真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下面就轮到我们的解缙先生出场了,他正是被询问的对象之一,在这次历史上著名的谈话中,他展现了自己的智慧,证明了他明代第一才子的评价并非虚妄,而事实证明,也正是他的那一番话(确切地说是三个字)奠定了大局。
双方开门见山。
朱棣问:“你认为该立谁?”
解缙答:“世子(指朱高炽)仁厚,应该立为太子。”
朱棣不说话了。但解缙明白,这是一种否定的表示,他并没有慌乱,因为他还有杀手锏,只要把下一个理由说出来,大位非朱高炽莫属!
解缙再拜道:“好圣孙!”
朱棣笑了,解缙也笑了,事情就此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