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月光下的银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把你老婆调来吧。”
嘉措知道她要说的不是这个。她不喜欢自己儿子所喜欢的终于,她说:“我梦见了你外公。”
“你还是不说你想说的事情,阿妈。”
她说,“我梦见你外公带我去找蘑菇。”
“阿妈你真以为找蘑菇可以发财吗?”
在这一带地方,不说采蘑菇,而说“找”,那个字眼太闲适,况且蘑菇也不是遍地都是。这种东西决不在大气候、小气候、大环境、小环境都不适宜的地方生长。只要找到那个地方,年年你都可以在同一个地方采到它们。它们一群群聚集在那里,无声无息。嘉措的外公知道许多地方。
母亲说:“他只带我到一个地方就采了一背篼,还包了一围裙,那是村里过望果节的时候。要是日本人真出三十块钱一斤,想想看,那―群就值多少钱!”
第二天,她买一张短途车票,取出银行里所有到期不到期的存款,回乡下去了。
他父亲说:“不要担心你妈的病。”然后去文化馆跳舞,并被聘为交谊舞中老年培训班的辅导员。他大学毕业当县府秘书唯唯诺诺三十年,找了没有文化的老婆,现在居然玩世不恭起来。这变化叫嘉措有点摸不着门道。他父亲还说:蘑菇既然能治外国人的癌,也就能治中国人的哮喘,何况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他是中国的多数民族。
科委的朋友请嘉措吃饭。
电话里说,“我请你来吃一点好东西。”
“把启明也叫上。”
“你去叫吧。”
启明在公安局工作,是派出所副所长。他们是那年看哈雷彗星时认识的。那年年轻人都半夜起来登上镇子东面的那座孤立的小山头,在寒冷的冬夜里燃起一堆堆篝火,那情景就像宗教节日一样庄严动人。科委的朋友哈聪那时还是第二中学的物理教师。他坐在火堆旁讲营星,眉飞色舞。结识以后就叫哈雷,而不叫本名了。启明是警察,上山来维持秩序。手提电警棍,强光手电筒,腰上挂着对讲机。可是,那几个夜晚,镇上有名的酒鬼、小流氓们都认真严肃地等待彗星出现。那时,嘉措和哈雷都不知道这个时刻注意让自己举止严厉潇洒的家伙叫什么。只见他频频举起望远镜煞有介事地往天空张望。直到第三天黎明时分,他突然叫道:“来了!它来了!”
人群骚动起来。
物理老师说没有。“
“那怎么那么亮,刚才天上没有它!”
“那是金星。金木水火土,它一升起,天就要亮了。”
嘉措以为警察会生气。但他只是有点沮丧,有点不好意思,说:“哦,启明星,是启明星吗。”
从此他就叫启明。
嘉措和启明八点钟赶到哈雷家,却不见有什么好东西可吃的迹象。饭煲里只煲着饭,桌上也不见有酒水之类。
“狗日的哈雷。”启明说:“你骗警察叔叔。”
哈雷一笑:“放尖你们的鼻子。”
果然屋里有香气。哈雷弯腰从床下拖出一只电炉,上面的小铝锅里热气腾腾。
“你偷电!”
锅里是去年的干蘑菇。蘑菇的香气里更浓烈的是红烧猪肉罐头。哈雷说蘑菇是去年存下的。去年他们就从科技情报所得到消息,说继虫草大战、贝母大战后又将爆发松茸大战,于是他买了新鲜蘑菇,分离提取孢子体,试验人工培植,但反复数次均告失败,现在吃的就是那些蘑菇。哈雷一边吃一边给两个朋友讲显微镜下孢子体增生繁殖时的美妙情景。这些孢子体在无菌的试管中雪白漂亮,长成—簇簇非常类似珊瑚的东西,但却不能入土,入土就死掉了。
“那是你们的技术不过关。”
“日本人来作报告也说不能人工培植。”
吃完干蘑菇,他们把汤也泡饭吃了。并且约好,蘑菇季节来临时,自己去采一次。那时市价肯定叫人难以忍受,只好自己去采了。
“那时倒要仔细品品,”嘉措说,“一下身价百倍的东西是个什么味道。”
“刚才你就没品?”
“我忘了。”
一阵大笑后,三个人都不说话,好像都在回想那味道。七月的第一场夜雨飘然而至,敲打着窗玻璃,铮静作响。打开窗户,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悄然而起的夜雾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四处弥漫,带来了山林中泥土与植物的气息,带来了温急溪流边潮湿山岩的气息。
就是在这样的雨夜里,蘑菇开始生长了。它们幽然的香气像音乐一样细弱地在林间蜿蜒流淌。
第一批蘑菇上市了。
跟往年一样,一只只蘑菇被放在一张张硕大的大黄叶子上面。顶上粘着几颗松针,一丝碧绿或紫红色的苔藓。偶尔一只上面还有松鸡细心琢食时留下的小小圆孔。
只是,它们再也不是镇上人们可以随意享用的东西了。一上市价格就哄抬到五十元一斤。设在人民旅馆、供销社、外贸局、冷库的几个收购点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日本代理商。它们竞相抬价,价格一下飞涨到八十元一斤。到价格高到不能再高的时候,一个收购点开始给零售者供应免费快餐。另一个收购点放映最新录像,免费,并供应茶水。第三个收购点别出心裁,给每一个售满二十斤的人发一个玻璃骰子,五个一组,够一组就掷一次看能否中奖,只要五颗均掷出同色同数,如红色11111,绿色66666,等等,就能中万元大奖。第四个收购点更出奇招,他们把冷藏车开到街上,车顶上装了喇叭,车身上画满蘑菇。广播的话只有一句:“既然本镇建立以来除了飞鸟以外,没有任何东西从天上下来,就请大家积极参与,本公司能用成吨的蘑菇使飞机从天上下来!记住,成吨的蘑菇从每一只开始:
父亲告诉嘉措说,除了”文革“初期,镇上从未有过这样热闹得像是点得着火的日子。
把你老婆调来吧。”
嘉措知道她要说的不是这个。她不喜欢自己儿子所喜欢的终于,她说:“我梦见了你外公。”
“你还是不说你想说的事情,阿妈。”
她说,“我梦见你外公带我去找蘑菇。”
“阿妈你真以为找蘑菇可以发财吗?”
在这一带地方,不说采蘑菇,而说“找”,那个字眼太闲适,况且蘑菇也不是遍地都是。这种东西决不在大气候、小气候、大环境、小环境都不适宜的地方生长。只要找到那个地方,年年你都可以在同一个地方采到它们。它们一群群聚集在那里,无声无息。嘉措的外公知道许多地方。
母亲说:“他只带我到一个地方就采了一背篼,还包了一围裙,那是村里过望果节的时候。要是日本人真出三十块钱一斤,想想看,那―群就值多少钱!”
第二天,她买一张短途车票,取出银行里所有到期不到期的存款,回乡下去了。
他父亲说:“不要担心你妈的病。”然后去文化馆跳舞,并被聘为交谊舞中老年培训班的辅导员。他大学毕业当县府秘书唯唯诺诺三十年,找了没有文化的老婆,现在居然玩世不恭起来。这变化叫嘉措有点摸不着门道。他父亲还说:蘑菇既然能治外国人的癌,也就能治中国人的哮喘,何况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他是中国的多数民族。
科委的朋友请嘉措吃饭。
电话里说,“我请你来吃一点好东西。”
“把启明也叫上。”
“你去叫吧。”
启明在公安局工作,是派出所副所长。他们是那年看哈雷彗星时认识的。那年年轻人都半夜起来登上镇子东面的那座孤立的小山头,在寒冷的冬夜里燃起一堆堆篝火,那情景就像宗教节日一样庄严动人。科委的朋友哈聪那时还是第二中学的物理教师。他坐在火堆旁讲营星,眉飞色舞。结识以后就叫哈雷,而不叫本名了。启明是警察,上山来维持秩序。手提电警棍,强光手电筒,腰上挂着对讲机。可是,那几个夜晚,镇上有名的酒鬼、小流氓们都认真严肃地等待彗星出现。那时,嘉措和哈雷都不知道这个时刻注意让自己举止严厉潇洒的家伙叫什么。只见他频频举起望远镜煞有介事地往天空张望。直到第三天黎明时分,他突然叫道:“来了!它来了!”
人群骚动起来。
物理老师说没有。“
“那怎么那么亮,刚才天上没有它!”
“那是金星。金木水火土,它一升起,天就要亮了。”
嘉措以为警察会生气。但他只是有点沮丧,有点不好意思,说:“哦,启明星,是启明星吗。”
从此他就叫启明。
嘉措和启明八点钟赶到哈雷家,却不见有什么好东西可吃的迹象。饭煲里只煲着饭,桌上也不见有酒水之类。
“狗日的哈雷。”启明说:“你骗警察叔叔。”
哈雷一笑:“放尖你们的鼻子。”
果然屋里有香气。哈雷弯腰从床下拖出一只电炉,上面的小铝锅里热气腾腾。
“你偷电!”
锅里是去年的干蘑菇。蘑菇的香气里更浓烈的是红烧猪肉罐头。哈雷说蘑菇是去年存下的。去年他们就从科技情报所得到消息,说继虫草大战、贝母大战后又将爆发松茸大战,于是他买了新鲜蘑菇,分离提取孢子体,试验人工培植,但反复数次均告失败,现在吃的就是那些蘑菇。哈雷一边吃一边给两个朋友讲显微镜下孢子体增生繁殖时的美妙情景。这些孢子体在无菌的试管中雪白漂亮,长成—簇簇非常类似珊瑚的东西,但却不能入土,入土就死掉了。
“那是你们的技术不过关。”
“日本人来作报告也说不能人工培植。”
吃完干蘑菇,他们把汤也泡饭吃了。并且约好,蘑菇季节来临时,自己去采一次。那时市价肯定叫人难以忍受,只好自己去采了。
“那时倒要仔细品品,”嘉措说,“一下身价百倍的东西是个什么味道。”
“刚才你就没品?”
“我忘了。”
一阵大笑后,三个人都不说话,好像都在回想那味道。七月的第一场夜雨飘然而至,敲打着窗玻璃,铮静作响。打开窗户,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悄然而起的夜雾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四处弥漫,带来了山林中泥土与植物的气息,带来了温急溪流边潮湿山岩的气息。
就是在这样的雨夜里,蘑菇开始生长了。它们幽然的香气像音乐一样细弱地在林间蜿蜒流淌。
第一批蘑菇上市了。
跟往年一样,一只只蘑菇被放在一张张硕大的大黄叶子上面。顶上粘着几颗松针,一丝碧绿或紫红色的苔藓。偶尔一只上面还有松鸡细心琢食时留下的小小圆孔。
只是,它们再也不是镇上人们可以随意享用的东西了。一上市价格就哄抬到五十元一斤。设在人民旅馆、供销社、外贸局、冷库的几个收购点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日本代理商。它们竞相抬价,价格一下飞涨到八十元一斤。到价格高到不能再高的时候,一个收购点开始给零售者供应免费快餐。另一个收购点放映最新录像,免费,并供应茶水。第三个收购点别出心裁,给每一个售满二十斤的人发一个玻璃骰子,五个一组,够一组就掷一次看能否中奖,只要五颗均掷出同色同数,如红色11111,绿色66666,等等,就能中万元大奖。第四个收购点更出奇招,他们把冷藏车开到街上,车顶上装了喇叭,车身上画满蘑菇。广播的话只有一句:“既然本镇建立以来除了飞鸟以外,没有任何东西从天上下来,就请大家积极参与,本公司能用成吨的蘑菇使飞机从天上下来!记住,成吨的蘑菇从每一只开始:
父亲告诉嘉措说,除了”文革“初期,镇上从未有过这样热闹得像是点得着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