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这个历史挺靠谱1:袁腾飞讲中国史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等于是贱卖了,韩国人给钱就来吧!于是出现了现在的状况,新罗的留学生最多,哪儿都有。
新罗立国,参用了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要是在古代朝鲜,1910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以前,如果不认识汉字,想做官是没戏的,扒拉土疙瘩去吧!直到朝鲜王朝第四代世宗大王的时候,颁布“训民正音”,才有了朝鲜文字,所以韩国人特别崇拜世宗大王。但是他颁布“训民正音”的时候,很多大臣反对,说吐蕃、党项、契丹、女真、蒙古之类的夷狄才自创文字,我们文武制度都跟中国一样,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不应该另外自创一套文字。
新罗还从唐朝引入茶种、印刷术、制瓷、制铜工艺。今天到韩国旅游,它的特产就是铜筷子、铜碗、青瓷。高丽青瓷非常有名,实际上中国的瓷器最早就是青瓷、白瓷,后来才出现了彩瓷、粉彩。韩国可能一直还停留在青瓷这个水平,现在看起来显得很古拙,很古旧,实际上是因为后面的制作技法没学过。另外,读汉诗、写汉诗也是他们的一大习惯。朝鲜人写诗的水平确实相当高,日本人也能写,但日本人写的没有韩国人纯正;越南人也能写,那基本上就是打油诗了。1910年,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很多志士流亡中国。其中有一位叫金泽荣① ,他在江苏南通居住的时候,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他在晚上睡觉时看到天上飞过大雁,一琢磨就写下了这首诗:“一声南雁搅愁眠,独上高楼月满天。十二何时非故国,三千余里又今年。”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我都在思念着故国。朝鲜号称三千里江山,又过了一年,还没能光复。“弟兄白发依依里,父祖青山历历边。待到槿花花发日,鸭江春水理归船。”槿花就是木槿花,韩国的国花,等木槿花开放的时候,从鸭绿江回国,就是说我的国家虽亡,但是光复祖国的志向不息。
另外,在姓氏、服装、节令、风俗等方面,新罗也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仿效,我就仿效
汉朝时日本就和中国有友好往来。后来在日本的本州岛西南部,兴起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叫邪马台国。这是汉文书籍翻译的,邪马台实际上就是大和,因为大和日语是YAMATO,我们就把它音译成了邪马台。当时大和的统治者都是女王,半巫、半人、半神的那种,终生不能结婚,靠神神鬼鬼来统治。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在魏明帝在位的时候,曾遣使到中国,魏明帝非常高兴,册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安东都督府都督。所以,以后甭管中原的政权怎么更迭,日本都向中国称臣。中国魏晋宋齐梁陈六代,皇帝都册封日本的统治者为倭王、安东都督府都督、安东将军这样的官衔。
到了7世纪初,就是隋朝的时候,日本的圣德太子进行改革。圣德太子这个人在日本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的周公,制礼作乐。他仿效中国的制度进行改革,国名由YAMATO改成了NIPPON(日语音),写成汉字就是日本;并把统治者由大王改成天皇,然后把前面几代的鬼神王都追封为天皇,实际上那会儿都是倭王。圣德太子办的这件事儿要报告给中国,于是遣使到隋朝,那个使臣叫小野妹子,但是个男的。这个妹子来华之后,给隋炀帝递上了国书。隋炀帝打开国书一看,写的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一下子就火了,你原来是臣子,现在敢自称天子,而且你日出处,我日落处,你不咒我吗?隋炀帝非常不高兴,但面子上还过得去,后来就跟官员说,小邦无礼,以后别让他来了,日本人我看着烦。
又过了几年,圣德太子再次遣使来华。这次隋炀帝打开国书一看火更大了,因为国书上写的是“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中国皇帝称天子,你称天皇,那你不成我爹了吗?所以隋炀帝就派了一个姓裴的侍郎,到日本去骂他们。姓裴的绕道朝鲜去日本,一看波涛汹涌吓得没敢去,于是把诏书递给朝鲜人,劳驾你们替我去骂小日本吧,自己回朝复命。那时候不像今天,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就隔着那么浅浅的一个海,当年那浅浅的海是难以逾越的天堑,你想那小破帆船,一百多吨,可能几十吨,去横渡大海简直是长征。必须有岛屿停靠,让小船可以一站一站地停,船漏了好补,人也好休息。要是没有,风对着帆一顿猛吹,一停发现到了西伯利亚,也可能是印度尼西亚。基于这个缘故,隋朝两次遣使日本都无果而终。
从贞观年间,日本派出遣唐使,一共是准备了十九次,成行的是十六次,有三次可能是没凑够钱。成行的十六次中,成功到达中国的是十三次,没到达的那三次估计就是吹跑了,去了西伯利亚、印度尼西亚,船散人喂鱼,这都有可能。
日本的大化改新是由留学唐朝的人回国策划的。公元646年,孝德天皇开始大化改新,日本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有的年号,以前日本天皇没有年号。从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天皇的明治维新,中间这1200多年,日本历史上称为唐化时期。日本一直把中国叫做唐国、唐土,后来日本看不起中国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中国只有在唐朝的时候才可以称中国,唐朝以后中国就不配称中国了。他们认为他们才是中国,因为他们把唐朝的典章文物继承得很好。尤其对于中国宋、明两朝被少数民族灭掉,汉、唐受蛮夷所制这些历史,日本是非常看不起的,所以他们才敢出兵打中国。既然蒙古人可以入主中原,女真人可以入主中原,我们日本人也可以。比如,从甲午战争日本发表的文告来看,都是以中华正统自居,号召反清复明。包括孙中山在日本设立大本营,也是反清复明的感觉,表示日本是中华道统之所在。后来入主中原好几次没成功,他们就恼羞成怒,开始篡改教科书。
中国在唐朝之后跟日本官方的往来就断绝了,私人往来比如商人之间是一直有的。到明朝永乐皇帝的时候,官方往来才恢复。当时日本足利幕府将军,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面的足利义满将军,派使臣到中国来。明朝皇帝问使臣日本国的风土人情,使臣写了一首诗回答明朝的皇帝——《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国比中原国,人如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焙新酒,金刀脍锦鳞。年年三二月,桃李一般春。”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礼制风俗完全跟中国是一样的,而且年年三二月,桃李一般春,开花的季节也跟中国一样。所以有良心的日本人讲,中国是日本2600年文化的母亲,且不说日本的文化有没有2600年,中国是母亲、日本是儿子没错。
朝鲜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明朝抗倭援朝,帮助朝鲜夺回江山。朝鲜的宣祖大王激动得不得了:“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他说,我们和日本都是你们的儿子,但不一样,我们国家是好孩子,日本是贼孩子。
日本大化改新中的制度,以唐制为蓝本,唐朝设立三省六部,日本设立二官八省一台。直到今天,日本的部级单位仍然叫省:防卫省、财务省、文部省,等等。日本都城则完全仿造长安,日本的平安京(京都)就是袖珍的长安城。学校教授儒学,这都跟中国一样。中国的铜钱在日本可以直接当钱花,日本战国时代有一位名将,他的家徽(日本的每个武将都有一个家徽)就是六枚永乐通宝。日本很少发行自己的钱,都是用中国的钱。
对中日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吉备真备和日本留学僧空海创立了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原来没有文字,没有文字怎么办?用汉字表音,写出来的书虽然每个字咱们都认得,可连一块儿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汉字是单音节,我,发音是WO,一个字一个音,日语是Wataxi(音瓦塔西)。“我是个日本人”这句话写出来就是一大串“瓦塔西××××××”。单纯汉字表音行不通,那怎么办?他的办法是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立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人很有自知之明,他的字叫假名,而汉字叫真名,一个小学毕业的日本人,也能够掌握一千多个汉字,而且主要还是正体字,不像咱们这种简化字。中国人到了日本大街上,基本上不会有文字障碍。路标上几乎都有繁体字,感觉就像在香港,因为香港和东京都只有语言障碍(这两个地方说的话你全都不懂),但是绝对没有文字障碍。
大和尚东渡
中国高僧鉴真,这个人太了不起了!
我有一年去扬州比赛,当地的教育部门请我们在饭店吃饭,进去看见一条横幅,把我乐坏了!“纪念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及豆腐传入日本1250周年”,要不说学历史有用,学数理化跟人聊天用不上。吃饭的时候,不会聊人的咬合力和鳄鱼的咬合力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鳄鱼生吞河马、人却吃豆腐,谈那个没劲。应该谈历史,豆腐是谁传入日本的?鉴真大师。有学问!
鉴真大师是大菩萨转世,与佛有缘,三岁出家,属于律宗的高僧。中国佛教分为十宗,律宗是持戒律最严的一派,律宗高僧都是过午不食,一天两顿饭,近代著名的高僧弘一大师也是律宗。
鉴真大师55岁那年,日本两位高僧——普照和荣睿,来到中国求法。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普照和荣睿来到中国,想请鉴真大师东渡扶桑,传播佛法,鉴真大师毅然答应。当时他已经55岁高龄了,今天55岁不算什么,40岁到70岁算中年,70岁以上才算老年。当时是人活七十古来稀,55岁就不得了了。弟子们都劝鉴真大师不要冒这个险,鉴真大师为了弘扬佛法,毅然六次东渡。唐朝的法律是不允许国民出国的,出国都是偷渡,所以鉴真大师六次都算偷渡,头四次都没能成行,不是被弟子告密就是船漏了回来。第五次一出海刮大风,风一停,海南岛。
荣睿去世之后,鉴真大师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第六次东渡扶桑,成功!在日本的博多湾登陆,日本天皇动用了好几十万人来迎接鉴真大师。鉴真大师一路就是踩着鲜花进入日本的,一直到了日本国都,他的脚都没有沾到泥土。鉴真大师到了之后,日本天皇封他为大僧都,亲自登坛受戒,皇后也登坛受戒,一起做了鉴真的弟子。天皇还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这个碑文一直保存到今天,叫《唐大和尚东征传》,和尚是尊称,大和尚更是尊称,并非是个出家人就叫和尚,就跟大学里不是是个老师就叫教授一样。和尚、喇嘛都是尊称,高僧才能叫和尚,一般人刚出家叫沙弥,还不能算和尚。鉴真是大和尚,天皇写大和尚“戒行高洁,白头不改,远涉苍波,归我圣朝”,出生入死来到日本国,难能可贵。
鉴真到日本不光是传播佛法,还把中华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了日本(包括豆腐怎么做)。这些都对日本的贡献相当大。日本人说原来的日本文化就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卤水,点进去后才能变成豆腐。日本文化基本上可以看做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
三藏佛法高又深
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印度)的交往也增强了。贞观时,天竺遣使来朝,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其中,高僧玄奘和义净① 的作用非常大。
玄奘就是唐僧唐三藏,孙悟空的老师。玄奘大师也是两岁出家,精通佛法。在诵经的过程中,他觉得佛经有些地方不对,翻译得不准确,所以他就想去西天取经,学习真正的佛经。为了传播正版,他在20多岁的时候偷渡出国,19年游历印度,在印度的那烂陀寺跟106岁的高僧戒贤法师学习。戒贤法师本来要圆寂了,阿弥陀佛给他托梦,说从中土大唐要来一位高僧,跟你学法,你得等他来了把这个法教给他后,你再圆寂。所以他就等等等,等了三年终于把唐三藏盼来了。
三藏指的是什么?就是佛经的三个组成部分:经、律、论。
经就是释迦牟尼生前讲的法。佛经浩如烟海,基督教就一部《圣经》,伊斯兰教就一部《古兰经》。但是佛跟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法,跟天人怎么讲,跟凡人怎么讲,跟阿修罗怎么讲,各有说法。
律是他给僧团指定的戒律,其中最高级的是具足戒。和尚有三百多条戒律,尼姑更多。
论是后来高僧大德对经的阐释,唐三藏主要就是学《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讲的法。精通50部,所以才被称为三藏。佛经穷尽一生都很难精通一部,精通50部的人太了不起了!
印度各国的国王看唐三藏这么神,就劝他别回去了,你的学问太大了,就留在这儿吧!他说我必须弘扬正版的佛法,所以要回到东土大唐。于是他满载600多部佛经回到中国、这时候,皇上也不追究他偷渡了,专门给他盖了大慈恩寺,建起了大雁塔,让他译经。佛经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今天的汉语,两次大规模引进外来语,其中一次就是佛经。比如说,心心相印、大千世界、一刹那、一弹指、醍醐灌顶、天花乱坠,全是佛经里的。
顺便说一下,另一次语言引进就是20世纪初的日语。那时候我们也大规模地把日语引进汉语中,我们今天说的话,比如军事、经济、文化、政治,这些词基本上全是日语。什么积极、消极、干部这些词还是日语,现在说的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词也全是日语。它和佛经的引进属于两次大规模的语言引进。所以愤青应该不说这种词,愤青抵制日货不够,应该抵制日语,他们应该说古汉语才对。
翻译这些佛经,穷唐三藏一人之力是翻译不完的,所以他得收徒弟。他收徒弟不是孙悟空、猪八戒什么的,他们只会打架。很多僧人想拜三藏为师,但佛家最讲缘分,一看咱俩没缘,我就不收你。皇帝都有点儿着急了,意思就是你再不收徒弟,回头你歪过去,这事儿怎么算?但也不能催他,你看你收谁合适?三藏大师就去找徒弟,他时常漫步长安街头,慧眼炯炯。一天,他在闹市中看见一位魁梧少年,眉清目秀,安详而行。蓦然间若觉似曾相见,前缘有识。又回想起在印度计划回程时,曾在尼犍子占得一卦,说他东归必得哲嗣,便连忙打听这少年家世。后来打听出来了,原来是当朝开国公尉迟宗的公子。玄奘感叹道:“如此灵慧的孩子生在将门,不可思议!也是有缘,我的衣钵可以传下去了!”即刻前往国公府拜访。
尉迟宗得知法师来意,虽然不忍骨肉分离,但想到一代高僧如此器重,也颇为得意。那时代,佛教不仅是清庙净僧的空寂之事,还是一种普遍的信仰、鲜活的事业。所以虽贵为国公,一见大法师器重儿子,自然大为高兴,便答应了玄奘的要求。只不过三藏法师看上的那哥们儿死活不肯出家,都气晕了,你说我堂堂将门之后能出家吗?但是父命难违,这哥们儿最终还是出家了,出家时、带着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进的大慈恩寺,人称三车和尚。三车和尚后来成为一代高僧,就是窥基大师。
三藏大师圆寂之后,他的遗体火化,形成了舍利子。今天有人说这个舍利子是结石,扯!你烧一个!有结石的人多了,你烧完了有这个吗?黑的是发舍利,白的是骨舍利,红的是肉舍利,谁的肉烧完了能结石?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宫,葬于白鹿原,后迁至樊川。墓地毁于黄巢之乱,灵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带到南京天禧寺供奉。
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原大报恩寺三藏殿遗址处,挖掘出一个石函,石函上刻有文字,详细记载了玄奘灵骨辗转来宁迁葬的经过。由于玄奘灵骨名声显著,各地都想迎请供奉,致使玄奘灵骨一分再分。
1943年12月28日,玄奘顶骨舍利在“分送典礼”后被分成三份,分别保藏于南京汪伪政府、北京和日本。
此后,汪伪政府把掌握的这部分又分别供奉在鸡鸣山下的伪政府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和小九华山(今南京玄奘寺的所在地)。而文物保管委员会保管的这部分,在1973年后被迎至灵谷寺佛牙塔中供奉。
北京迎请的那部分被分为四份:一份供奉在天津大悲院,1957年被转赠给印度总理尼赫鲁,安放在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纪念堂中;一份供奉在北海观音殿,“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第三份则被供奉到成都文殊院;最后一份被供奉到广州六榕寺,亦在“文革”中被毁。
被日本请回的那份,先是安奉在东京增芝上寺,后被移至慈恩寺。1955年,从这份舍利中分出一份,被迎请到台北日月潭玄奘寺供奉。而后,日本的那份又被分出一份,迎请到日本奈良的三藏院供奉。第八份玄奘舍利供奉在台湾新竹玄奘大学,1998年迎请至南京灵谷寺。2003年,西安大慈恩寺又从南京灵谷寺迎请了一份玄奘大师灵骨舍利,安奉在新建的玄奘三藏院大遍觉堂中。
目前,玄奘舍利在南京玄奘寺、南京灵谷寺等全世界九个地方被供奉。相对而言,南京九华山的那份舍利,自1943年封存后,就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没有动过,最为完整。如今,南京在九华山原青园寺、法轮寺遗址,重建了玄奘寺,玄奘大师的灵骨舍利成为该寺镇寺之宝。
四面套交情
隋朝时,中国和波斯互遣使节。
到了唐朝,波斯被大食侵扰,国王和王子来中国求援。大食就是阿拉伯,波斯请求中国出兵,帮着他们打大食。当时唐玄宗在位,觉得这个事儿没法干,就没派兵去,波斯就被大食所灭。波斯要是不亡,其实是挡住阿拉伯人入侵的最佳屏障。
波斯人信奉拜火教,就是明教,所以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关于明教那部分就是虚构了。因为公元7世纪波斯就被阿拉伯给灭了,已经伊斯兰化了,不可能明朝的时候还有拜火教。后来波斯的国王贝鲁斯和波斯王子就留在长安定居,今天,他们的后代还在中国。
唐高宗时,大食开始与中国通使。
当时阿拉伯帝国向东扩张,唐王朝为保卫自己的属国不受蹂躏,出兵抵抗。两国在怛罗斯开战,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很少有的对外战争。怛罗斯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当时唐军四万,大食军七万,唐军统帅就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大食军统帅叫优素福。唐军里面汉族士兵只有一万多,剩下的都是西域各附属国军队。虽然大食军队里也有附属国军队,但不幸的是,开战时唐军是迎风列阵,大食军是背风列阵,一打起来,唐军迎面被风吹,睁不开眼,渐渐不支。唐军一不支,属国军队就叛变了,跟着大食军一块儿打唐军。高仙芝只好率几十名骑兵退守安西。他退守安西后又招募了一支军队,准备跟大食再战。但是“安史之乱”爆发,朝廷调安西精兵去平叛,所以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很多唐军士兵在怛罗斯之战中被俘,被俘的唐军士兵里面有很多工匠,中国的造纸术就传入了大食。
另外,唐朝和拜占庭帝国(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皇帝、贵族都特别喜欢唐朝的丝绸,同时把一些医术和杂技传到了中国。
唐朝和非洲也有来往。不仅史籍上有记载,更关键的是考古证据。唐墓里的唐三彩,出土的小黑脸、小卷毛,就是非洲人。唐朝的时候,很多富裕的家庭大量使用黑奴劳动,黑奴在当时被称为昆仑奴,因为咱们中国人认为昆仑是最西面的,从那儿来的就该叫昆仑奴。所以唐朝传奇小说里,有很多描写昆仑奴的。
,等于是贱卖了,韩国人给钱就来吧!于是出现了现在的状况,新罗的留学生最多,哪儿都有。
新罗立国,参用了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要是在古代朝鲜,1910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以前,如果不认识汉字,想做官是没戏的,扒拉土疙瘩去吧!直到朝鲜王朝第四代世宗大王的时候,颁布“训民正音”,才有了朝鲜文字,所以韩国人特别崇拜世宗大王。但是他颁布“训民正音”的时候,很多大臣反对,说吐蕃、党项、契丹、女真、蒙古之类的夷狄才自创文字,我们文武制度都跟中国一样,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不应该另外自创一套文字。
新罗还从唐朝引入茶种、印刷术、制瓷、制铜工艺。今天到韩国旅游,它的特产就是铜筷子、铜碗、青瓷。高丽青瓷非常有名,实际上中国的瓷器最早就是青瓷、白瓷,后来才出现了彩瓷、粉彩。韩国可能一直还停留在青瓷这个水平,现在看起来显得很古拙,很古旧,实际上是因为后面的制作技法没学过。另外,读汉诗、写汉诗也是他们的一大习惯。朝鲜人写诗的水平确实相当高,日本人也能写,但日本人写的没有韩国人纯正;越南人也能写,那基本上就是打油诗了。1910年,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很多志士流亡中国。其中有一位叫金泽荣① ,他在江苏南通居住的时候,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他在晚上睡觉时看到天上飞过大雁,一琢磨就写下了这首诗:“一声南雁搅愁眠,独上高楼月满天。十二何时非故国,三千余里又今年。”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我都在思念着故国。朝鲜号称三千里江山,又过了一年,还没能光复。“弟兄白发依依里,父祖青山历历边。待到槿花花发日,鸭江春水理归船。”槿花就是木槿花,韩国的国花,等木槿花开放的时候,从鸭绿江回国,就是说我的国家虽亡,但是光复祖国的志向不息。
另外,在姓氏、服装、节令、风俗等方面,新罗也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仿效,我就仿效
汉朝时日本就和中国有友好往来。后来在日本的本州岛西南部,兴起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叫邪马台国。这是汉文书籍翻译的,邪马台实际上就是大和,因为大和日语是YAMATO,我们就把它音译成了邪马台。当时大和的统治者都是女王,半巫、半人、半神的那种,终生不能结婚,靠神神鬼鬼来统治。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在魏明帝在位的时候,曾遣使到中国,魏明帝非常高兴,册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安东都督府都督。所以,以后甭管中原的政权怎么更迭,日本都向中国称臣。中国魏晋宋齐梁陈六代,皇帝都册封日本的统治者为倭王、安东都督府都督、安东将军这样的官衔。
到了7世纪初,就是隋朝的时候,日本的圣德太子进行改革。圣德太子这个人在日本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的周公,制礼作乐。他仿效中国的制度进行改革,国名由YAMATO改成了NIPPON(日语音),写成汉字就是日本;并把统治者由大王改成天皇,然后把前面几代的鬼神王都追封为天皇,实际上那会儿都是倭王。圣德太子办的这件事儿要报告给中国,于是遣使到隋朝,那个使臣叫小野妹子,但是个男的。这个妹子来华之后,给隋炀帝递上了国书。隋炀帝打开国书一看,写的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一下子就火了,你原来是臣子,现在敢自称天子,而且你日出处,我日落处,你不咒我吗?隋炀帝非常不高兴,但面子上还过得去,后来就跟官员说,小邦无礼,以后别让他来了,日本人我看着烦。
又过了几年,圣德太子再次遣使来华。这次隋炀帝打开国书一看火更大了,因为国书上写的是“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中国皇帝称天子,你称天皇,那你不成我爹了吗?所以隋炀帝就派了一个姓裴的侍郎,到日本去骂他们。姓裴的绕道朝鲜去日本,一看波涛汹涌吓得没敢去,于是把诏书递给朝鲜人,劳驾你们替我去骂小日本吧,自己回朝复命。那时候不像今天,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就隔着那么浅浅的一个海,当年那浅浅的海是难以逾越的天堑,你想那小破帆船,一百多吨,可能几十吨,去横渡大海简直是长征。必须有岛屿停靠,让小船可以一站一站地停,船漏了好补,人也好休息。要是没有,风对着帆一顿猛吹,一停发现到了西伯利亚,也可能是印度尼西亚。基于这个缘故,隋朝两次遣使日本都无果而终。
从贞观年间,日本派出遣唐使,一共是准备了十九次,成行的是十六次,有三次可能是没凑够钱。成行的十六次中,成功到达中国的是十三次,没到达的那三次估计就是吹跑了,去了西伯利亚、印度尼西亚,船散人喂鱼,这都有可能。
日本的大化改新是由留学唐朝的人回国策划的。公元646年,孝德天皇开始大化改新,日本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有的年号,以前日本天皇没有年号。从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天皇的明治维新,中间这1200多年,日本历史上称为唐化时期。日本一直把中国叫做唐国、唐土,后来日本看不起中国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中国只有在唐朝的时候才可以称中国,唐朝以后中国就不配称中国了。他们认为他们才是中国,因为他们把唐朝的典章文物继承得很好。尤其对于中国宋、明两朝被少数民族灭掉,汉、唐受蛮夷所制这些历史,日本是非常看不起的,所以他们才敢出兵打中国。既然蒙古人可以入主中原,女真人可以入主中原,我们日本人也可以。比如,从甲午战争日本发表的文告来看,都是以中华正统自居,号召反清复明。包括孙中山在日本设立大本营,也是反清复明的感觉,表示日本是中华道统之所在。后来入主中原好几次没成功,他们就恼羞成怒,开始篡改教科书。
中国在唐朝之后跟日本官方的往来就断绝了,私人往来比如商人之间是一直有的。到明朝永乐皇帝的时候,官方往来才恢复。当时日本足利幕府将军,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面的足利义满将军,派使臣到中国来。明朝皇帝问使臣日本国的风土人情,使臣写了一首诗回答明朝的皇帝——《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国比中原国,人如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焙新酒,金刀脍锦鳞。年年三二月,桃李一般春。”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礼制风俗完全跟中国是一样的,而且年年三二月,桃李一般春,开花的季节也跟中国一样。所以有良心的日本人讲,中国是日本2600年文化的母亲,且不说日本的文化有没有2600年,中国是母亲、日本是儿子没错。
朝鲜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明朝抗倭援朝,帮助朝鲜夺回江山。朝鲜的宣祖大王激动得不得了:“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他说,我们和日本都是你们的儿子,但不一样,我们国家是好孩子,日本是贼孩子。
日本大化改新中的制度,以唐制为蓝本,唐朝设立三省六部,日本设立二官八省一台。直到今天,日本的部级单位仍然叫省:防卫省、财务省、文部省,等等。日本都城则完全仿造长安,日本的平安京(京都)就是袖珍的长安城。学校教授儒学,这都跟中国一样。中国的铜钱在日本可以直接当钱花,日本战国时代有一位名将,他的家徽(日本的每个武将都有一个家徽)就是六枚永乐通宝。日本很少发行自己的钱,都是用中国的钱。
对中日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吉备真备和日本留学僧空海创立了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原来没有文字,没有文字怎么办?用汉字表音,写出来的书虽然每个字咱们都认得,可连一块儿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汉字是单音节,我,发音是WO,一个字一个音,日语是Wataxi(音瓦塔西)。“我是个日本人”这句话写出来就是一大串“瓦塔西××××××”。单纯汉字表音行不通,那怎么办?他的办法是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立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人很有自知之明,他的字叫假名,而汉字叫真名,一个小学毕业的日本人,也能够掌握一千多个汉字,而且主要还是正体字,不像咱们这种简化字。中国人到了日本大街上,基本上不会有文字障碍。路标上几乎都有繁体字,感觉就像在香港,因为香港和东京都只有语言障碍(这两个地方说的话你全都不懂),但是绝对没有文字障碍。
大和尚东渡
中国高僧鉴真,这个人太了不起了!
我有一年去扬州比赛,当地的教育部门请我们在饭店吃饭,进去看见一条横幅,把我乐坏了!“纪念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及豆腐传入日本1250周年”,要不说学历史有用,学数理化跟人聊天用不上。吃饭的时候,不会聊人的咬合力和鳄鱼的咬合力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鳄鱼生吞河马、人却吃豆腐,谈那个没劲。应该谈历史,豆腐是谁传入日本的?鉴真大师。有学问!
鉴真大师是大菩萨转世,与佛有缘,三岁出家,属于律宗的高僧。中国佛教分为十宗,律宗是持戒律最严的一派,律宗高僧都是过午不食,一天两顿饭,近代著名的高僧弘一大师也是律宗。
鉴真大师55岁那年,日本两位高僧——普照和荣睿,来到中国求法。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普照和荣睿来到中国,想请鉴真大师东渡扶桑,传播佛法,鉴真大师毅然答应。当时他已经55岁高龄了,今天55岁不算什么,40岁到70岁算中年,70岁以上才算老年。当时是人活七十古来稀,55岁就不得了了。弟子们都劝鉴真大师不要冒这个险,鉴真大师为了弘扬佛法,毅然六次东渡。唐朝的法律是不允许国民出国的,出国都是偷渡,所以鉴真大师六次都算偷渡,头四次都没能成行,不是被弟子告密就是船漏了回来。第五次一出海刮大风,风一停,海南岛。
荣睿去世之后,鉴真大师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第六次东渡扶桑,成功!在日本的博多湾登陆,日本天皇动用了好几十万人来迎接鉴真大师。鉴真大师一路就是踩着鲜花进入日本的,一直到了日本国都,他的脚都没有沾到泥土。鉴真大师到了之后,日本天皇封他为大僧都,亲自登坛受戒,皇后也登坛受戒,一起做了鉴真的弟子。天皇还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这个碑文一直保存到今天,叫《唐大和尚东征传》,和尚是尊称,大和尚更是尊称,并非是个出家人就叫和尚,就跟大学里不是是个老师就叫教授一样。和尚、喇嘛都是尊称,高僧才能叫和尚,一般人刚出家叫沙弥,还不能算和尚。鉴真是大和尚,天皇写大和尚“戒行高洁,白头不改,远涉苍波,归我圣朝”,出生入死来到日本国,难能可贵。
鉴真到日本不光是传播佛法,还把中华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了日本(包括豆腐怎么做)。这些都对日本的贡献相当大。日本人说原来的日本文化就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卤水,点进去后才能变成豆腐。日本文化基本上可以看做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
三藏佛法高又深
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印度)的交往也增强了。贞观时,天竺遣使来朝,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其中,高僧玄奘和义净① 的作用非常大。
玄奘就是唐僧唐三藏,孙悟空的老师。玄奘大师也是两岁出家,精通佛法。在诵经的过程中,他觉得佛经有些地方不对,翻译得不准确,所以他就想去西天取经,学习真正的佛经。为了传播正版,他在20多岁的时候偷渡出国,19年游历印度,在印度的那烂陀寺跟106岁的高僧戒贤法师学习。戒贤法师本来要圆寂了,阿弥陀佛给他托梦,说从中土大唐要来一位高僧,跟你学法,你得等他来了把这个法教给他后,你再圆寂。所以他就等等等,等了三年终于把唐三藏盼来了。
三藏指的是什么?就是佛经的三个组成部分:经、律、论。
经就是释迦牟尼生前讲的法。佛经浩如烟海,基督教就一部《圣经》,伊斯兰教就一部《古兰经》。但是佛跟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法,跟天人怎么讲,跟凡人怎么讲,跟阿修罗怎么讲,各有说法。
律是他给僧团指定的戒律,其中最高级的是具足戒。和尚有三百多条戒律,尼姑更多。
论是后来高僧大德对经的阐释,唐三藏主要就是学《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讲的法。精通50部,所以才被称为三藏。佛经穷尽一生都很难精通一部,精通50部的人太了不起了!
印度各国的国王看唐三藏这么神,就劝他别回去了,你的学问太大了,就留在这儿吧!他说我必须弘扬正版的佛法,所以要回到东土大唐。于是他满载600多部佛经回到中国、这时候,皇上也不追究他偷渡了,专门给他盖了大慈恩寺,建起了大雁塔,让他译经。佛经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今天的汉语,两次大规模引进外来语,其中一次就是佛经。比如说,心心相印、大千世界、一刹那、一弹指、醍醐灌顶、天花乱坠,全是佛经里的。
顺便说一下,另一次语言引进就是20世纪初的日语。那时候我们也大规模地把日语引进汉语中,我们今天说的话,比如军事、经济、文化、政治,这些词基本上全是日语。什么积极、消极、干部这些词还是日语,现在说的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词也全是日语。它和佛经的引进属于两次大规模的语言引进。所以愤青应该不说这种词,愤青抵制日货不够,应该抵制日语,他们应该说古汉语才对。
翻译这些佛经,穷唐三藏一人之力是翻译不完的,所以他得收徒弟。他收徒弟不是孙悟空、猪八戒什么的,他们只会打架。很多僧人想拜三藏为师,但佛家最讲缘分,一看咱俩没缘,我就不收你。皇帝都有点儿着急了,意思就是你再不收徒弟,回头你歪过去,这事儿怎么算?但也不能催他,你看你收谁合适?三藏大师就去找徒弟,他时常漫步长安街头,慧眼炯炯。一天,他在闹市中看见一位魁梧少年,眉清目秀,安详而行。蓦然间若觉似曾相见,前缘有识。又回想起在印度计划回程时,曾在尼犍子占得一卦,说他东归必得哲嗣,便连忙打听这少年家世。后来打听出来了,原来是当朝开国公尉迟宗的公子。玄奘感叹道:“如此灵慧的孩子生在将门,不可思议!也是有缘,我的衣钵可以传下去了!”即刻前往国公府拜访。
尉迟宗得知法师来意,虽然不忍骨肉分离,但想到一代高僧如此器重,也颇为得意。那时代,佛教不仅是清庙净僧的空寂之事,还是一种普遍的信仰、鲜活的事业。所以虽贵为国公,一见大法师器重儿子,自然大为高兴,便答应了玄奘的要求。只不过三藏法师看上的那哥们儿死活不肯出家,都气晕了,你说我堂堂将门之后能出家吗?但是父命难违,这哥们儿最终还是出家了,出家时、带着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进的大慈恩寺,人称三车和尚。三车和尚后来成为一代高僧,就是窥基大师。
三藏大师圆寂之后,他的遗体火化,形成了舍利子。今天有人说这个舍利子是结石,扯!你烧一个!有结石的人多了,你烧完了有这个吗?黑的是发舍利,白的是骨舍利,红的是肉舍利,谁的肉烧完了能结石?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宫,葬于白鹿原,后迁至樊川。墓地毁于黄巢之乱,灵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带到南京天禧寺供奉。
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原大报恩寺三藏殿遗址处,挖掘出一个石函,石函上刻有文字,详细记载了玄奘灵骨辗转来宁迁葬的经过。由于玄奘灵骨名声显著,各地都想迎请供奉,致使玄奘灵骨一分再分。
1943年12月28日,玄奘顶骨舍利在“分送典礼”后被分成三份,分别保藏于南京汪伪政府、北京和日本。
此后,汪伪政府把掌握的这部分又分别供奉在鸡鸣山下的伪政府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和小九华山(今南京玄奘寺的所在地)。而文物保管委员会保管的这部分,在1973年后被迎至灵谷寺佛牙塔中供奉。
北京迎请的那部分被分为四份:一份供奉在天津大悲院,1957年被转赠给印度总理尼赫鲁,安放在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纪念堂中;一份供奉在北海观音殿,“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第三份则被供奉到成都文殊院;最后一份被供奉到广州六榕寺,亦在“文革”中被毁。
被日本请回的那份,先是安奉在东京增芝上寺,后被移至慈恩寺。1955年,从这份舍利中分出一份,被迎请到台北日月潭玄奘寺供奉。而后,日本的那份又被分出一份,迎请到日本奈良的三藏院供奉。第八份玄奘舍利供奉在台湾新竹玄奘大学,1998年迎请至南京灵谷寺。2003年,西安大慈恩寺又从南京灵谷寺迎请了一份玄奘大师灵骨舍利,安奉在新建的玄奘三藏院大遍觉堂中。
目前,玄奘舍利在南京玄奘寺、南京灵谷寺等全世界九个地方被供奉。相对而言,南京九华山的那份舍利,自1943年封存后,就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没有动过,最为完整。如今,南京在九华山原青园寺、法轮寺遗址,重建了玄奘寺,玄奘大师的灵骨舍利成为该寺镇寺之宝。
四面套交情
隋朝时,中国和波斯互遣使节。
到了唐朝,波斯被大食侵扰,国王和王子来中国求援。大食就是阿拉伯,波斯请求中国出兵,帮着他们打大食。当时唐玄宗在位,觉得这个事儿没法干,就没派兵去,波斯就被大食所灭。波斯要是不亡,其实是挡住阿拉伯人入侵的最佳屏障。
波斯人信奉拜火教,就是明教,所以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关于明教那部分就是虚构了。因为公元7世纪波斯就被阿拉伯给灭了,已经伊斯兰化了,不可能明朝的时候还有拜火教。后来波斯的国王贝鲁斯和波斯王子就留在长安定居,今天,他们的后代还在中国。
唐高宗时,大食开始与中国通使。
当时阿拉伯帝国向东扩张,唐王朝为保卫自己的属国不受蹂躏,出兵抵抗。两国在怛罗斯开战,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很少有的对外战争。怛罗斯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当时唐军四万,大食军七万,唐军统帅就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大食军统帅叫优素福。唐军里面汉族士兵只有一万多,剩下的都是西域各附属国军队。虽然大食军队里也有附属国军队,但不幸的是,开战时唐军是迎风列阵,大食军是背风列阵,一打起来,唐军迎面被风吹,睁不开眼,渐渐不支。唐军一不支,属国军队就叛变了,跟着大食军一块儿打唐军。高仙芝只好率几十名骑兵退守安西。他退守安西后又招募了一支军队,准备跟大食再战。但是“安史之乱”爆发,朝廷调安西精兵去平叛,所以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很多唐军士兵在怛罗斯之战中被俘,被俘的唐军士兵里面有很多工匠,中国的造纸术就传入了大食。
另外,唐朝和拜占庭帝国(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皇帝、贵族都特别喜欢唐朝的丝绸,同时把一些医术和杂技传到了中国。
唐朝和非洲也有来往。不仅史籍上有记载,更关键的是考古证据。唐墓里的唐三彩,出土的小黑脸、小卷毛,就是非洲人。唐朝的时候,很多富裕的家庭大量使用黑奴劳动,黑奴在当时被称为昆仑奴,因为咱们中国人认为昆仑是最西面的,从那儿来的就该叫昆仑奴。所以唐朝传奇小说里,有很多描写昆仑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