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我在离海最远的地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布和三兄弟和父亲一起祭敖包。
从工地小工到组建工程队成立公司,上个世纪90年代,布和放弃跟随父亲学医,在城里搞基建、修楼房,赚了些钱。但让同行意外的是,十年后他会回到展旦召苏木的沙窝窝里,承包沙漠,治沙种树。
由于水资源短缺,沙漠中每一种植物虽然拥有强大的根系和顽强的生命力,但种下一棵树且让它成活下来并不容易。
布和指着路边一棵拇指粗的沙柳告诉澎湃新闻,“这已经是长了十几年的树了,沙漠里的树长的都很慢”。布和觉得在沙漠中种树就像养小孩,不能光栽树,栽完还得打井浇灌、维护看管,不能让牲口给害了。
鄂尔多斯霍洛林场小霍洛作业区场长徐广重向澎湃新闻算了一笔账,在沙漠中种一棵樟子松,得先在育苗基地培育树苗,等树苗经2-3年生长至80厘米高,移至沙漠中栽种;进行定期浇灌管理又得3年,算上树苗成本和人工,一棵樟子松成活下来需要大概50元。按网格化种植,一亩地种28棵树,需耗费资金1500元。
“南围北挡,切片治理,以点带面”,布和三弟兄治沙初期,先通过南围北挡锁边,将沙漠通过绿化带围起来防止扩大,然后在相对适宜绿化的区域开展生态治理。同时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治沙办法,在草原和沙漠结合区域,因浇灌相对便利就种植本土乔木杨树、柳树等;在适宜种植灌木的区域种植杨柴、柠条、沙柳、沙棘等灌木;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区域用平茬的沙柳枝固沙后播种沙蒿等草籽。
12年下来,布和三弟兄在银肯塔拉累计投入资金达1亿元,完成人工造林、设置沙柳立式沙障4.7万亩。绿洲不断扩大、生态逐渐转好,也给布和带来了收益,他借势将银肯塔拉打造成了一个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旺季每天接待量达3000余人次。
“那些年,煤炭生意很好做,我要是不回来,不把精力耗在沙漠里,这12年会发展得很好”,布和说,但他现在感觉很满足,自己在绿洲转着走走、看看,种下的树活了不少,空气也改善了,这也是一种成就感。
50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200家
像布和这样,企业参与治沙造林的案例在鄂尔多斯并不鲜见。
7月19日,工人在库布齐沙漠东部的一处樟子松育苗基地除草。
处在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地带区的鄂尔多斯,境内北有库布其沙漠,南有毛乌素沙地,东部为丘陵沟壑区,西部为波状高原硬梁区,年均降水量仅为150至350毫米,蒸发量却为2000至3000毫米,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鄂尔多斯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1841万亩(7.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0.7%;沙化土地总面积8108万亩(5.4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2.1%。
值得借鉴的是,一直以来,鄂尔多斯推行多种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通过承包、入股、租赁以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并把治沙增绿与增益致富统筹考虑。目前,该市已形成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参与的防沙治沙格局。
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向澎湃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市5000亩规模以上的造林大户达200多户,参与治沙造林的企业达20多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涌现出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盛万忠、乌云斯庆、王忠强、訾德清等为代表的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以及东达、亿利、伊泰、天骄、高原杏仁露、毛乌素生物质热电、绿远等防沙治沙典型企业。
与2004年相比,鄂尔多斯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80.8万亩,年均减少58万亩;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2.69万亩,流沙面积由1715.96万亩减少到1028.21万亩,减少687.75万亩。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沙漠扩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毛乌素沙地沙害基本消失。
布和三兄弟治沙多年的银肯塔拉已成为当地沙漠治理生态旅游的样本。图为7月21日,游客在银肯塔拉保留的响沙区骑骆驼游览。
7月21日下午,一场雨过后,从银肯塔拉沙漠中心绿洲传来阵阵欢快的鸟叫声。在绿洲边缘,生长着几棵木瓜树,据说树龄超700年。地面裸/露的树根不知被谁偷偷锯掉一截,露出一圈圈紧密的年轮。
布和告诉澎湃新闻,现在的银肯塔拉还能看见野鸡、狐狸、兔子遍野跑。“过去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通过治理,植被恢复了,野生动物也增加了,这就是生态链嘛”。布和笑着说,“保护就是发展”,这是他一直信奉的一句话。
布和三兄弟和父亲一起祭敖包。
从工地小工到组建工程队成立公司,上个世纪90年代,布和放弃跟随父亲学医,在城里搞基建、修楼房,赚了些钱。但让同行意外的是,十年后他会回到展旦召苏木的沙窝窝里,承包沙漠,治沙种树。
由于水资源短缺,沙漠中每一种植物虽然拥有强大的根系和顽强的生命力,但种下一棵树且让它成活下来并不容易。
布和指着路边一棵拇指粗的沙柳告诉澎湃新闻,“这已经是长了十几年的树了,沙漠里的树长的都很慢”。布和觉得在沙漠中种树就像养小孩,不能光栽树,栽完还得打井浇灌、维护看管,不能让牲口给害了。
鄂尔多斯霍洛林场小霍洛作业区场长徐广重向澎湃新闻算了一笔账,在沙漠中种一棵樟子松,得先在育苗基地培育树苗,等树苗经2-3年生长至80厘米高,移至沙漠中栽种;进行定期浇灌管理又得3年,算上树苗成本和人工,一棵樟子松成活下来需要大概50元。按网格化种植,一亩地种28棵树,需耗费资金1500元。
“南围北挡,切片治理,以点带面”,布和三弟兄治沙初期,先通过南围北挡锁边,将沙漠通过绿化带围起来防止扩大,然后在相对适宜绿化的区域开展生态治理。同时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治沙办法,在草原和沙漠结合区域,因浇灌相对便利就种植本土乔木杨树、柳树等;在适宜种植灌木的区域种植杨柴、柠条、沙柳、沙棘等灌木;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区域用平茬的沙柳枝固沙后播种沙蒿等草籽。
12年下来,布和三弟兄在银肯塔拉累计投入资金达1亿元,完成人工造林、设置沙柳立式沙障4.7万亩。绿洲不断扩大、生态逐渐转好,也给布和带来了收益,他借势将银肯塔拉打造成了一个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旺季每天接待量达3000余人次。
“那些年,煤炭生意很好做,我要是不回来,不把精力耗在沙漠里,这12年会发展得很好”,布和说,但他现在感觉很满足,自己在绿洲转着走走、看看,种下的树活了不少,空气也改善了,这也是一种成就感。
50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200家
像布和这样,企业参与治沙造林的案例在鄂尔多斯并不鲜见。
7月19日,工人在库布齐沙漠东部的一处樟子松育苗基地除草。
处在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地带区的鄂尔多斯,境内北有库布其沙漠,南有毛乌素沙地,东部为丘陵沟壑区,西部为波状高原硬梁区,年均降水量仅为150至350毫米,蒸发量却为2000至3000毫米,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鄂尔多斯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1841万亩(7.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0.7%;沙化土地总面积8108万亩(5.4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2.1%。
值得借鉴的是,一直以来,鄂尔多斯推行多种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通过承包、入股、租赁以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并把治沙增绿与增益致富统筹考虑。目前,该市已形成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参与的防沙治沙格局。
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向澎湃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市5000亩规模以上的造林大户达200多户,参与治沙造林的企业达20多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涌现出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盛万忠、乌云斯庆、王忠强、訾德清等为代表的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以及东达、亿利、伊泰、天骄、高原杏仁露、毛乌素生物质热电、绿远等防沙治沙典型企业。
与2004年相比,鄂尔多斯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80.8万亩,年均减少58万亩;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2.69万亩,流沙面积由1715.96万亩减少到1028.21万亩,减少687.75万亩。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沙漠扩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毛乌素沙地沙害基本消失。
布和三兄弟治沙多年的银肯塔拉已成为当地沙漠治理生态旅游的样本。图为7月21日,游客在银肯塔拉保留的响沙区骑骆驼游览。
7月21日下午,一场雨过后,从银肯塔拉沙漠中心绿洲传来阵阵欢快的鸟叫声。在绿洲边缘,生长着几棵木瓜树,据说树龄超700年。地面裸/露的树根不知被谁偷偷锯掉一截,露出一圈圈紧密的年轮。
布和告诉澎湃新闻,现在的银肯塔拉还能看见野鸡、狐狸、兔子遍野跑。“过去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通过治理,植被恢复了,野生动物也增加了,这就是生态链嘛”。布和笑着说,“保护就是发展”,这是他一直信奉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