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胡奋(伐吴战役的七路统帅之一)对杨骏说:“纵观古今,女儿被册立为皇后的家族多遭不幸,你仗着女儿那么强横,难道是想让祸患快点到来吗?”
杨骏反驳:“你女儿胡芳不也嫁给天子了吗?”
“我女儿是嫔妃,给你女儿当婢女使唤的,这岂能同日而语。”
杨骏还有两个弟弟——杨珧和杨济,二人颇具才略。不过这兄弟二人,尤其是杨珧,对杨骏很不看好。杨济和杨珧一样深谋远虑,更是箭术高超,为人豪迈,他和王济、孔恂、王恂被司马炎并称为“恂恂济济”,寓意贤才众多。另外,他在平定吴国的战役中担任贾充副帅,立下军功。
杨骏、杨珧、杨济被时人合称“三杨”,权倾朝野。弘农杨氏继杨彪、杨修父子死后沉寂了半个多世纪,至此,凭着杨艳、杨芷相继被立为皇后,以及“三杨”上位再次扬眉吐气,成为当时声势最盛的外戚家族。自然,他们也是司马炎最仰仗的太子党。而杨珧尽管不看好大哥杨骏,但毕竟不能胳膊肘往外拐,为了自家权益,他还是坚定地站在太子党一边,而且,他多次成为打压齐王党的主谋,可说是太子党中最尽心尽力的一个人。
押宝
权倾朝野的“三杨”堪称当时最强外戚,而更具升值潜力的外戚则非贾充莫属。
此前,贾充以投机家的眼光买下两份期货——齐王司马攸和太子司马衷,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这两个人为妻。因此,相比起“三杨”死抱司马衷,贾充的政治立场更加灵活,他在司马攸和司马衷之间左右摇摆,颇有脚踩两只船的架势。他的如意算盘,便是凭借两个女婿,无论将来出现何种局面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他这种优势状态没能持续多久。
某日,夏侯和(魏国初代名将夏侯渊第七子,时已年近古稀)对贾充言道:“您的两个女婿论及亲疏没什么不同,难道您不该支持有德者吗?”很长时间以来,公卿对司马衷能否胜任太子越来越质疑,而相对地,司马攸的呼声日渐高涨,甚至有人流露出将来让司马攸继承皇位的想法。夏侯和的意思自是劝贾充支持司马攸。
贾充保持缄默,没有明确表态。他心里反复掂量,到底是冒着忤犯皇帝的危险支持司马攸,还是和满朝公卿为敌支持司马衷?
很快,二人的对话传到司马炎耳中。司马炎一不做,二不休,当即夺去贾充车骑营的兵权,又贬了夏侯和的官。
这下,贾充看清了形势,无论司马炎平时多好说话,一旦扯上司马衷绝对是眼里不揉沙子。而且,他又想起司马攸前不久帮庾纯说话的旧事,于是,他迅速表明立场,成为太子党的一员。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可以看作贾充抛弃司马攸的证据。
当司马师的夫人羊徽瑜去世后,群臣针对司马攸该以什么样的礼制吊唁展开争论。
河南尹王恂上奏:“齐王(司马攸)毕竟是文明皇太后(王元姬)的亲生骨肉,所以说,应该以诸侯的身份为弘训太后(羊徽瑜)吊唁更为妥当。”
王恂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
众所周知,司马攸曾过继给司马师做养子,在司马昭时代,这种身份颇具优势,因为即便司马昭也不得不承认:“天下是景王(司马师)的天下……”然而,时过境迁,司马师在人们心里的形象早已模糊,到如今,还是做司马昭的儿子更具竞争力。如此,王恂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他在强调司马攸仍是司马昭的儿子,这么一来,就为司马攸将来能顺利继承皇位打下了基础。王恂为什么要帮司马攸?原来,他是王元姬的弟弟,也是司马炎、司马攸的舅舅,他当然希望司马炎死后由外甥司马攸继承皇位,而非跟自己关系疏远的司马衷,这样他和皇帝的亲戚纽带才不至于越来越松。前面提过,在任恺和贾充的斗争中,王恂阿附贾充,可是,当贾充明确表示支持司马衷后,王恂和贾充的关系也就变得有些微妙了。
贾充反驳说:“齐王应行臣子之礼,为弘训太后服三年母丧。”这句话的重点,旨在压低司马攸的身份,强调司马攸仍是羊徽瑜(司马师)的儿子。
贾充的提案很快激起同僚的驳斥:“贾充说得毫无道理,服母丧、行臣礼,自古闻所未闻。臣等皆认为应该依王恂所言,让齐王行诸侯之礼吊唁弘训太后。”
但是,司马炎最终违背众意,支持了贾充的观点。这很能说明司马炎的心态:既然司马攸已经过继给司马师,以后就别来自己家添乱了。
就这样,贾充抛弃了司马攸,把宝完全押在司马衷身上。
这件事发生在伐吴战役前夕,恰恰解释了贾充为何三番五次上疏反对伐吴。当时,他才刚明确表示加入太子党阵营,难免有些谨小慎微,瞻前顾后。但平心而论,贾充的顾虑有点多余,当他表态支持司马衷后,司马炎绝对是想借那场必胜的战役把他挺起来的。
某日,司马炎问散骑常侍裴楷:“你说说,我这些年都做过哪些好事?又做过哪些错事?”
裴楷回答说:“陛下自是一代明君,但天下百姓之所以还没把您跟尧舜相提并论,完全是因为朝廷里有贾充这批佞臣。您应招纳天下的贤才,弘扬正道,勿使天下人觉得您有私心。”
司马炎默然。他当然知道贾充是什么人。但他提拔贾充,不正是因为自己偏爱儿子的私心作祟吗?
非主流太子党
除了“三杨”和贾充这两大外戚家族之外,跟贾充关系铁瓷的中书监荀勖和侍中冯也支持太子司马衷。当时,荀氏家族中辈分最高的荀(荀彧的儿子)已死,荀勖便顺理成章接替堂叔成为荀氏宗主。
一次,中书令和峤对司马炎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这话说得很婉转,翻译成白话就是:太子呆傻,玩不转政治的。
司马炎很不高兴,什么都没说。
几天后,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一起入宫觐见。司马炎问荀勖:“近来太子可有长进?”
荀勖谄媚道:“太子明识弘雅,比以前大有长进。”
“哼!”在一旁的和峤满脸不屑,“我怎么觉得太子还跟从前一样,毫无长进呢?”
本来,司马炎听了荀勖的话心情还不错,这下又被和峤泼了一瓢冷水。
两位中书省大员辞别司马炎后,一道走出皇宫,一路上,和峤冷着脸,一句话都没跟荀勖说。到了皇宫门口,中书省的专用车驾早已恭候在此,源自魏朝惯例,中书监和中书令须同乘一辆车。荀勖像往常一样登上车,靠在左侧,把右侧空出来让给和峤坐。但和峤却站在旁边纹丝不动,根本没有上车的意思。
“和大人,您怎么还不上车?”荀勖等得有些不耐烦。
“我觉得跟你坐一起是耻辱,从今天开始,我坐自己的专车!”
“这……岂有此理!”荀勖很是尴尬,驱车绝尘而去。
自这件事以后,中书监和中书令便分乘二车,成为东晋至南北朝的规矩了。关于这则故事有三个版本,干宝在《晋纪》中说谄媚者是荀,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说谄媚者是荀勖,为《三国志》作注解的裴松之则说谄媚者是荀恺(荀彧曾孙)。考证荀、荀勖、荀恺三人的官职,只有荀勖在这段时间做过中书监,由此可以很容易做出判断——谄媚者应是荀勖。不过,从这故事的诸多版本中也能看出荀氏家族的政治立场和他们臭名昭著的声名。
“三杨”、贾充、荀勖、冯这几位重臣牢牢绑在一起,带领他们各自的家族,几乎和满朝公卿为敌,成为拥护司马衷的政治势力。
除了以上这些人,素以智略见长的陈骞也值得一提。这位西晋元老重臣官拜大司马,他自恃功勋卓著(曾和石苞一起劝曹奂禅位,又连续十几年担任豫州、扬州都督),平时跟司马炎说话都爱搭不理,却唯独对司马衷毕恭毕敬,政治嗅觉可谓敏锐至极。
回到公元278年的这天深夜,司马炎的怒火并未因杨芷的苦苦哀求完全平息。但随后几天里,杨珧、荀勖、冯、赵粲(司马炎的嫔妃)等人纷纷出面为贾南风求情,在这些人的背后,则是实力雄厚的弘农杨氏以及延续五百余年的颍川荀氏的鼎力支持。他们都明白贾充是这个政治联盟的核心,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住贾南风的地位。
渐渐地,司马炎冷静下来,他意识到,如果废掉贾南风,就意味着亲手摧毁太子党联盟,这么一来,司马衷的太子地位势必不保。
“这事……还是算了吧……”司马炎无奈地叹息了一声。
史书记载,司马炎子女众多,单是儿子,史上留名者就有二十六位,但他却对最痴傻的司马衷付出了最多的爱。或许司马炎从未意识到,在他眼里,司马衷恰似一面镜子,映射出自己年轻时被司马攸超越的尴尬。身为哥哥,却不如弟弟……司马炎决定凭借手中的权力改变司马衷的命运,这其中也夹杂了他自己的悲哀,他为了让司马衷当上皇帝,必须做出妥协,必须忘记个人好恶,甚至必须放弃公理,最终,他不得不向贾南风低头。倘若司马炎是个普通人,这本无可厚非,但很遗憾,他是皇帝,于是,他的妥协便搭上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帝国的未来。
“谢玖留在西宫好好生下孩子,不要再回东宫了。”接着,他转头叮嘱杨芷道,“你尊为皇后,以后要严加管教贾南风!”
半年后,谢玖在西宫平安生下一子,取名司马遹(欲)。司马衷则一直被蒙在鼓里,始终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孩子。
皇后杨芷在挽救贾南风事件中起了巨大作用,但不知什么原因,贾南风并没念她的好。再怎么说,杨芷也算贾南风的恩人,有这样的结果,大概只能归结于贾南风刻薄凶狠、不懂感恩的性格吧。而且,杨芷频频约束贾南风,更激起了贾南风的不满。
就这样,仇恨的火苗在贾南风心中逐渐滋生,杨芷... -->>
胡奋(伐吴战役的七路统帅之一)对杨骏说:“纵观古今,女儿被册立为皇后的家族多遭不幸,你仗着女儿那么强横,难道是想让祸患快点到来吗?”
杨骏反驳:“你女儿胡芳不也嫁给天子了吗?”
“我女儿是嫔妃,给你女儿当婢女使唤的,这岂能同日而语。”
杨骏还有两个弟弟——杨珧和杨济,二人颇具才略。不过这兄弟二人,尤其是杨珧,对杨骏很不看好。杨济和杨珧一样深谋远虑,更是箭术高超,为人豪迈,他和王济、孔恂、王恂被司马炎并称为“恂恂济济”,寓意贤才众多。另外,他在平定吴国的战役中担任贾充副帅,立下军功。
杨骏、杨珧、杨济被时人合称“三杨”,权倾朝野。弘农杨氏继杨彪、杨修父子死后沉寂了半个多世纪,至此,凭着杨艳、杨芷相继被立为皇后,以及“三杨”上位再次扬眉吐气,成为当时声势最盛的外戚家族。自然,他们也是司马炎最仰仗的太子党。而杨珧尽管不看好大哥杨骏,但毕竟不能胳膊肘往外拐,为了自家权益,他还是坚定地站在太子党一边,而且,他多次成为打压齐王党的主谋,可说是太子党中最尽心尽力的一个人。
押宝
权倾朝野的“三杨”堪称当时最强外戚,而更具升值潜力的外戚则非贾充莫属。
此前,贾充以投机家的眼光买下两份期货——齐王司马攸和太子司马衷,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这两个人为妻。因此,相比起“三杨”死抱司马衷,贾充的政治立场更加灵活,他在司马攸和司马衷之间左右摇摆,颇有脚踩两只船的架势。他的如意算盘,便是凭借两个女婿,无论将来出现何种局面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他这种优势状态没能持续多久。
某日,夏侯和(魏国初代名将夏侯渊第七子,时已年近古稀)对贾充言道:“您的两个女婿论及亲疏没什么不同,难道您不该支持有德者吗?”很长时间以来,公卿对司马衷能否胜任太子越来越质疑,而相对地,司马攸的呼声日渐高涨,甚至有人流露出将来让司马攸继承皇位的想法。夏侯和的意思自是劝贾充支持司马攸。
贾充保持缄默,没有明确表态。他心里反复掂量,到底是冒着忤犯皇帝的危险支持司马攸,还是和满朝公卿为敌支持司马衷?
很快,二人的对话传到司马炎耳中。司马炎一不做,二不休,当即夺去贾充车骑营的兵权,又贬了夏侯和的官。
这下,贾充看清了形势,无论司马炎平时多好说话,一旦扯上司马衷绝对是眼里不揉沙子。而且,他又想起司马攸前不久帮庾纯说话的旧事,于是,他迅速表明立场,成为太子党的一员。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可以看作贾充抛弃司马攸的证据。
当司马师的夫人羊徽瑜去世后,群臣针对司马攸该以什么样的礼制吊唁展开争论。
河南尹王恂上奏:“齐王(司马攸)毕竟是文明皇太后(王元姬)的亲生骨肉,所以说,应该以诸侯的身份为弘训太后(羊徽瑜)吊唁更为妥当。”
王恂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
众所周知,司马攸曾过继给司马师做养子,在司马昭时代,这种身份颇具优势,因为即便司马昭也不得不承认:“天下是景王(司马师)的天下……”然而,时过境迁,司马师在人们心里的形象早已模糊,到如今,还是做司马昭的儿子更具竞争力。如此,王恂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他在强调司马攸仍是司马昭的儿子,这么一来,就为司马攸将来能顺利继承皇位打下了基础。王恂为什么要帮司马攸?原来,他是王元姬的弟弟,也是司马炎、司马攸的舅舅,他当然希望司马炎死后由外甥司马攸继承皇位,而非跟自己关系疏远的司马衷,这样他和皇帝的亲戚纽带才不至于越来越松。前面提过,在任恺和贾充的斗争中,王恂阿附贾充,可是,当贾充明确表示支持司马衷后,王恂和贾充的关系也就变得有些微妙了。
贾充反驳说:“齐王应行臣子之礼,为弘训太后服三年母丧。”这句话的重点,旨在压低司马攸的身份,强调司马攸仍是羊徽瑜(司马师)的儿子。
贾充的提案很快激起同僚的驳斥:“贾充说得毫无道理,服母丧、行臣礼,自古闻所未闻。臣等皆认为应该依王恂所言,让齐王行诸侯之礼吊唁弘训太后。”
但是,司马炎最终违背众意,支持了贾充的观点。这很能说明司马炎的心态:既然司马攸已经过继给司马师,以后就别来自己家添乱了。
就这样,贾充抛弃了司马攸,把宝完全押在司马衷身上。
这件事发生在伐吴战役前夕,恰恰解释了贾充为何三番五次上疏反对伐吴。当时,他才刚明确表示加入太子党阵营,难免有些谨小慎微,瞻前顾后。但平心而论,贾充的顾虑有点多余,当他表态支持司马衷后,司马炎绝对是想借那场必胜的战役把他挺起来的。
某日,司马炎问散骑常侍裴楷:“你说说,我这些年都做过哪些好事?又做过哪些错事?”
裴楷回答说:“陛下自是一代明君,但天下百姓之所以还没把您跟尧舜相提并论,完全是因为朝廷里有贾充这批佞臣。您应招纳天下的贤才,弘扬正道,勿使天下人觉得您有私心。”
司马炎默然。他当然知道贾充是什么人。但他提拔贾充,不正是因为自己偏爱儿子的私心作祟吗?
非主流太子党
除了“三杨”和贾充这两大外戚家族之外,跟贾充关系铁瓷的中书监荀勖和侍中冯也支持太子司马衷。当时,荀氏家族中辈分最高的荀(荀彧的儿子)已死,荀勖便顺理成章接替堂叔成为荀氏宗主。
一次,中书令和峤对司马炎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这话说得很婉转,翻译成白话就是:太子呆傻,玩不转政治的。
司马炎很不高兴,什么都没说。
几天后,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一起入宫觐见。司马炎问荀勖:“近来太子可有长进?”
荀勖谄媚道:“太子明识弘雅,比以前大有长进。”
“哼!”在一旁的和峤满脸不屑,“我怎么觉得太子还跟从前一样,毫无长进呢?”
本来,司马炎听了荀勖的话心情还不错,这下又被和峤泼了一瓢冷水。
两位中书省大员辞别司马炎后,一道走出皇宫,一路上,和峤冷着脸,一句话都没跟荀勖说。到了皇宫门口,中书省的专用车驾早已恭候在此,源自魏朝惯例,中书监和中书令须同乘一辆车。荀勖像往常一样登上车,靠在左侧,把右侧空出来让给和峤坐。但和峤却站在旁边纹丝不动,根本没有上车的意思。
“和大人,您怎么还不上车?”荀勖等得有些不耐烦。
“我觉得跟你坐一起是耻辱,从今天开始,我坐自己的专车!”
“这……岂有此理!”荀勖很是尴尬,驱车绝尘而去。
自这件事以后,中书监和中书令便分乘二车,成为东晋至南北朝的规矩了。关于这则故事有三个版本,干宝在《晋纪》中说谄媚者是荀,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说谄媚者是荀勖,为《三国志》作注解的裴松之则说谄媚者是荀恺(荀彧曾孙)。考证荀、荀勖、荀恺三人的官职,只有荀勖在这段时间做过中书监,由此可以很容易做出判断——谄媚者应是荀勖。不过,从这故事的诸多版本中也能看出荀氏家族的政治立场和他们臭名昭著的声名。
“三杨”、贾充、荀勖、冯这几位重臣牢牢绑在一起,带领他们各自的家族,几乎和满朝公卿为敌,成为拥护司马衷的政治势力。
除了以上这些人,素以智略见长的陈骞也值得一提。这位西晋元老重臣官拜大司马,他自恃功勋卓著(曾和石苞一起劝曹奂禅位,又连续十几年担任豫州、扬州都督),平时跟司马炎说话都爱搭不理,却唯独对司马衷毕恭毕敬,政治嗅觉可谓敏锐至极。
回到公元278年的这天深夜,司马炎的怒火并未因杨芷的苦苦哀求完全平息。但随后几天里,杨珧、荀勖、冯、赵粲(司马炎的嫔妃)等人纷纷出面为贾南风求情,在这些人的背后,则是实力雄厚的弘农杨氏以及延续五百余年的颍川荀氏的鼎力支持。他们都明白贾充是这个政治联盟的核心,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住贾南风的地位。
渐渐地,司马炎冷静下来,他意识到,如果废掉贾南风,就意味着亲手摧毁太子党联盟,这么一来,司马衷的太子地位势必不保。
“这事……还是算了吧……”司马炎无奈地叹息了一声。
史书记载,司马炎子女众多,单是儿子,史上留名者就有二十六位,但他却对最痴傻的司马衷付出了最多的爱。或许司马炎从未意识到,在他眼里,司马衷恰似一面镜子,映射出自己年轻时被司马攸超越的尴尬。身为哥哥,却不如弟弟……司马炎决定凭借手中的权力改变司马衷的命运,这其中也夹杂了他自己的悲哀,他为了让司马衷当上皇帝,必须做出妥协,必须忘记个人好恶,甚至必须放弃公理,最终,他不得不向贾南风低头。倘若司马炎是个普通人,这本无可厚非,但很遗憾,他是皇帝,于是,他的妥协便搭上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帝国的未来。
“谢玖留在西宫好好生下孩子,不要再回东宫了。”接着,他转头叮嘱杨芷道,“你尊为皇后,以后要严加管教贾南风!”
半年后,谢玖在西宫平安生下一子,取名司马遹(欲)。司马衷则一直被蒙在鼓里,始终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孩子。
皇后杨芷在挽救贾南风事件中起了巨大作用,但不知什么原因,贾南风并没念她的好。再怎么说,杨芷也算贾南风的恩人,有这样的结果,大概只能归结于贾南风刻薄凶狠、不懂感恩的性格吧。而且,杨芷频频约束贾南风,更激起了贾南风的不满。
就这样,仇恨的火苗在贾南风心中逐渐滋生,杨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