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梳头娘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是晨时五点左右。
阿愁下楼时,只见那井台边正有个人在打着水。从一楼东间的倒厦里透出的灯光,叫阿愁看到,那是一个年纪在三旬左右的汉子。
汉子看到她,不禁“咦”了一声,扬声问着她道:“你就是阿莫收的那个徒弟?”
男子的这一声气儿,却是立时引得原本紧闭着的好几间房门都“呀”地一声被人拉开了。
阿愁眨了眨眼,到底不肯做那被人参观的“稀有动物”,便假装腼腆地冲着那汉子抿唇一笑,将铜盆里的水倒进天井边沿那砖砌的排水沟里,扭头“咚咚”地跑上了楼。
她跑进屋时,莫娘子正在案板前切着面条。见她进来,莫娘子便道:“这火头过旺了,你拨一拨火。”
阿愁:“……”
她完全是有听没懂!
见她站在那里发着愣,莫娘子的眉不由又是一皱,道:“你不会生火也就罢了,怎的连拨火都不会?!”
她不满地摇了摇头,只得于抹布上抹了手,过去拿火箸夹开桌炉上的铁架子,一边调整着“铁锅”里的火头一边道:“这些活计,一般孩子打四五岁起就要学起来了……”
说到这里,她才想起阿愁那段离奇的身世。于是她的话尾一断。
顿了一顿,她将火箸交到阿愁的手上,道:“火力要均匀了,才不会浪费炭火。”
阿愁看看她,便接过火箸,学着她的模样调整起那些炭火的位置来。
“轻些,慢些,莫要扬起炉灰。”
莫娘子教了她一会儿,便又去忙着切起面条来。只是,显然她并不放心阿愁,却是一边做着自己的事,一边看着阿愁的动作。
这不禁叫阿愁又想起她奶奶来。她奶奶便是这样,总不放心叫她做任何事,哪怕只是洗个碗,她奶奶也要像个监工一样在一旁严密监视着她,一边还不停地指正着她做得叫人不满意的地方。
好在莫娘子倒没有像她奶奶那样也于言语上打击着她,只如闲聊一般,问着她道:“你还记得你离家时是几岁吗?”
这贴心的“离家”二字,令阿愁眨了一下眼才答道:“五岁。”
“五岁多少应该能记事了吧。那你还记得你家人吗?”
阿愁不禁于心里默默一叹,“只隐约记得一点点,记不太真切了。”
这却是实情。似乎因为小阿愁受到的打击太深,以至于有关她父母亲人的记忆,竟只剩下了一些模糊的片断。
她知道莫娘子这么问,是想要了解她的过去,便主动又道:“当初官府曾照着我记得的地方把我送了回去。可那户人家说我记错了,他们家丢的那个孩子早就已经死了。”
顿时,莫娘子不吱声了……
吃完了早饭,莫娘子拿一块不起眼的旧布裹了那只华丽的妆盒,又于墙上取了盏灯笼下来,便带着阿愁准备出门。
阿愁伸手想要去接那妆盒,莫娘子侧身避开她的手,想了想,将那盏灯笼递了过去。
莫娘子锁着门时,只见最里面那间倒厦的门忽然开了,一个约三旬左右的妇人抱着只木盆从房里出来。莫娘子见了,称着那人“李姐”,和那人打着招呼。
那妇人虽好奇地看了阿愁一眼,却并没有像二楼东厢里的郑阿婶那样主动向莫娘子打听,只应了声:“这是上工去?”便抱着那盆先下了楼。
阿愁看到,那间倒厦的门里,探出个小脑袋。那是个年纪在五六岁左右的小男孩。见阿愁看到他了,那男孩飞快地缩回了脑袋。
莫娘子带着阿愁下楼时,楼下井台边已经围了一圈在洗漱着的人。见她们下来,几乎所有人都抬头看向她们。从王阿婆起,人人都招呼着莫娘子。当然,也少不了人好奇打听着阿愁的来历。
井台边打着水的李姐见了,便抬头笑道:“不过收个徒弟罢了,哪值当大家伙儿这般大惊小怪的。”又催着莫娘子道:“快走吧,你不是要赶时间吗?”
莫娘子冲着那李姐感激一笑,这才带着阿愁脱了身。
等莫娘子带着阿愁来到坊门前那条街上时,远处的坊门正应着卯初的晨钟缓缓开启着。
此时正值隆冬腊月,凌晨五点时的天空依旧黑着,所以街上不少行人都和阿愁一样,手里提着盏灯笼。
看着那些星星点点的灯笼,以及街边已经出摊的早点铺子,阿愁才发现,原来这么早就出门寻生活的人,不只莫娘子一个。
虽然街边卖早点的摊位很多,不过,停留下来吃早点的人却并没有阿愁想像的那般多,显见着多数人都是在自家吃过早饭才出门的。
直到这时阿愁才明白到,为什么这里的人都起得这么早。便是莫娘子算是动作利索的了,从起床洗漱到吃完早饭,也足足耗了近两个小时——想也是,这个年代里可没个方便快捷的煤气灶、电磁炉,更没有方便面,想要吃上一顿热乎又便宜的早餐,可不得什么都要动手现做。
第二十二章·主顾
出了仁丰里,沿着甘泉街向东,又过了一座名叫“揽月”的石桥,阿愁便跟着莫娘子来到了另一个坊间。
坊前的牌楼上,刻着“福康”二字。
虽然只隔着一条河,这个坊区看上去却是明显要比仁丰里高出了好几个档次,甚至比仁丰里对面的那个常乐坊看着还要气派上一筹——后来阿愁才知道,从福康坊再过去,便是王府了。所以这里住的人家,以果儿她们那“九流论”来说,至少都是中九流以上的人家。
进了福康坊,莫娘子带着阿愁来到一户以朱漆涂门的人家门前。便是穿越而来的阿愁都知道,在这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能用朱漆涂门的,家里肯定是当官的出身。虽然她说不清具体得到哪一品级才够资格享受这种待遇。
不过,这户人家虽有朱漆大门,可那门户看起来倒算不得怎么气派,不过是两扇对开的大门,以及门边各设了一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石鼓而已,竟连个石兽都没有。
当然,便是这大门看起来不够气派,以莫娘子的身份也没那资格走正门的,所以莫娘子带着阿愁绕到后门处,从后门进了那宅邸。
显然莫娘子于这府上是常来常往的,那守着后门的婆子看到莫娘子,便打趣着她道:“一看到你来,我就能猜着,这会儿肯定是卯初三刻了。”
另一个婆子也笑道:“阿莫比那钟鼓楼上的钟点还准时呢。”话毕,那婆子便看到了提着灯笼跟在莫娘子身后的阿愁,不由惊讶问道:“哟,这孩子是谁啊?”
莫娘子笑道:“我徒弟。”
“诶?你收徒弟了?怎的之前没听你提过……”
两个婆子的话还没问完,就听到那圆角门里一个女孩子的声音笑道:“我好像听到莫娘子的声音了。这时辰,该是她到了吧,她可是从不迟到的。”
说话间,只见那门里探出一个人来。那人头上梳着双丫髻,身上穿着件葱绿绸袄。看到莫娘子,她立时笑了起来,回头对门里的一个人道:“看看,我就说是莫娘子的声气儿嘛。”又对莫娘子道:“老奶奶才刚起,只怕就要问到娘子了呢,偏巧你就到了。”
她说话时,又有个女孩从她的肩后探出头来,却是个穿着件桃红色绸袄的丫鬟。丫鬟看着莫娘子弯眼笑道:“可巧了,我们正要送洗漱水过去呢,阿莫姐也一道来吧。”
莫娘子笑着应了,便带着阿愁进了那圆门。
看到阿愁,那两个女孩也是一阵好奇,连声问着莫娘子:“这孩子是谁啊?”
就是晨时五点左右。
阿愁下楼时,只见那井台边正有个人在打着水。从一楼东间的倒厦里透出的灯光,叫阿愁看到,那是一个年纪在三旬左右的汉子。
汉子看到她,不禁“咦”了一声,扬声问着她道:“你就是阿莫收的那个徒弟?”
男子的这一声气儿,却是立时引得原本紧闭着的好几间房门都“呀”地一声被人拉开了。
阿愁眨了眨眼,到底不肯做那被人参观的“稀有动物”,便假装腼腆地冲着那汉子抿唇一笑,将铜盆里的水倒进天井边沿那砖砌的排水沟里,扭头“咚咚”地跑上了楼。
她跑进屋时,莫娘子正在案板前切着面条。见她进来,莫娘子便道:“这火头过旺了,你拨一拨火。”
阿愁:“……”
她完全是有听没懂!
见她站在那里发着愣,莫娘子的眉不由又是一皱,道:“你不会生火也就罢了,怎的连拨火都不会?!”
她不满地摇了摇头,只得于抹布上抹了手,过去拿火箸夹开桌炉上的铁架子,一边调整着“铁锅”里的火头一边道:“这些活计,一般孩子打四五岁起就要学起来了……”
说到这里,她才想起阿愁那段离奇的身世。于是她的话尾一断。
顿了一顿,她将火箸交到阿愁的手上,道:“火力要均匀了,才不会浪费炭火。”
阿愁看看她,便接过火箸,学着她的模样调整起那些炭火的位置来。
“轻些,慢些,莫要扬起炉灰。”
莫娘子教了她一会儿,便又去忙着切起面条来。只是,显然她并不放心阿愁,却是一边做着自己的事,一边看着阿愁的动作。
这不禁叫阿愁又想起她奶奶来。她奶奶便是这样,总不放心叫她做任何事,哪怕只是洗个碗,她奶奶也要像个监工一样在一旁严密监视着她,一边还不停地指正着她做得叫人不满意的地方。
好在莫娘子倒没有像她奶奶那样也于言语上打击着她,只如闲聊一般,问着她道:“你还记得你离家时是几岁吗?”
这贴心的“离家”二字,令阿愁眨了一下眼才答道:“五岁。”
“五岁多少应该能记事了吧。那你还记得你家人吗?”
阿愁不禁于心里默默一叹,“只隐约记得一点点,记不太真切了。”
这却是实情。似乎因为小阿愁受到的打击太深,以至于有关她父母亲人的记忆,竟只剩下了一些模糊的片断。
她知道莫娘子这么问,是想要了解她的过去,便主动又道:“当初官府曾照着我记得的地方把我送了回去。可那户人家说我记错了,他们家丢的那个孩子早就已经死了。”
顿时,莫娘子不吱声了……
吃完了早饭,莫娘子拿一块不起眼的旧布裹了那只华丽的妆盒,又于墙上取了盏灯笼下来,便带着阿愁准备出门。
阿愁伸手想要去接那妆盒,莫娘子侧身避开她的手,想了想,将那盏灯笼递了过去。
莫娘子锁着门时,只见最里面那间倒厦的门忽然开了,一个约三旬左右的妇人抱着只木盆从房里出来。莫娘子见了,称着那人“李姐”,和那人打着招呼。
那妇人虽好奇地看了阿愁一眼,却并没有像二楼东厢里的郑阿婶那样主动向莫娘子打听,只应了声:“这是上工去?”便抱着那盆先下了楼。
阿愁看到,那间倒厦的门里,探出个小脑袋。那是个年纪在五六岁左右的小男孩。见阿愁看到他了,那男孩飞快地缩回了脑袋。
莫娘子带着阿愁下楼时,楼下井台边已经围了一圈在洗漱着的人。见她们下来,几乎所有人都抬头看向她们。从王阿婆起,人人都招呼着莫娘子。当然,也少不了人好奇打听着阿愁的来历。
井台边打着水的李姐见了,便抬头笑道:“不过收个徒弟罢了,哪值当大家伙儿这般大惊小怪的。”又催着莫娘子道:“快走吧,你不是要赶时间吗?”
莫娘子冲着那李姐感激一笑,这才带着阿愁脱了身。
等莫娘子带着阿愁来到坊门前那条街上时,远处的坊门正应着卯初的晨钟缓缓开启着。
此时正值隆冬腊月,凌晨五点时的天空依旧黑着,所以街上不少行人都和阿愁一样,手里提着盏灯笼。
看着那些星星点点的灯笼,以及街边已经出摊的早点铺子,阿愁才发现,原来这么早就出门寻生活的人,不只莫娘子一个。
虽然街边卖早点的摊位很多,不过,停留下来吃早点的人却并没有阿愁想像的那般多,显见着多数人都是在自家吃过早饭才出门的。
直到这时阿愁才明白到,为什么这里的人都起得这么早。便是莫娘子算是动作利索的了,从起床洗漱到吃完早饭,也足足耗了近两个小时——想也是,这个年代里可没个方便快捷的煤气灶、电磁炉,更没有方便面,想要吃上一顿热乎又便宜的早餐,可不得什么都要动手现做。
第二十二章·主顾
出了仁丰里,沿着甘泉街向东,又过了一座名叫“揽月”的石桥,阿愁便跟着莫娘子来到了另一个坊间。
坊前的牌楼上,刻着“福康”二字。
虽然只隔着一条河,这个坊区看上去却是明显要比仁丰里高出了好几个档次,甚至比仁丰里对面的那个常乐坊看着还要气派上一筹——后来阿愁才知道,从福康坊再过去,便是王府了。所以这里住的人家,以果儿她们那“九流论”来说,至少都是中九流以上的人家。
进了福康坊,莫娘子带着阿愁来到一户以朱漆涂门的人家门前。便是穿越而来的阿愁都知道,在这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能用朱漆涂门的,家里肯定是当官的出身。虽然她说不清具体得到哪一品级才够资格享受这种待遇。
不过,这户人家虽有朱漆大门,可那门户看起来倒算不得怎么气派,不过是两扇对开的大门,以及门边各设了一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石鼓而已,竟连个石兽都没有。
当然,便是这大门看起来不够气派,以莫娘子的身份也没那资格走正门的,所以莫娘子带着阿愁绕到后门处,从后门进了那宅邸。
显然莫娘子于这府上是常来常往的,那守着后门的婆子看到莫娘子,便打趣着她道:“一看到你来,我就能猜着,这会儿肯定是卯初三刻了。”
另一个婆子也笑道:“阿莫比那钟鼓楼上的钟点还准时呢。”话毕,那婆子便看到了提着灯笼跟在莫娘子身后的阿愁,不由惊讶问道:“哟,这孩子是谁啊?”
莫娘子笑道:“我徒弟。”
“诶?你收徒弟了?怎的之前没听你提过……”
两个婆子的话还没问完,就听到那圆角门里一个女孩子的声音笑道:“我好像听到莫娘子的声音了。这时辰,该是她到了吧,她可是从不迟到的。”
说话间,只见那门里探出一个人来。那人头上梳着双丫髻,身上穿着件葱绿绸袄。看到莫娘子,她立时笑了起来,回头对门里的一个人道:“看看,我就说是莫娘子的声气儿嘛。”又对莫娘子道:“老奶奶才刚起,只怕就要问到娘子了呢,偏巧你就到了。”
她说话时,又有个女孩从她的肩后探出头来,却是个穿着件桃红色绸袄的丫鬟。丫鬟看着莫娘子弯眼笑道:“可巧了,我们正要送洗漱水过去呢,阿莫姐也一道来吧。”
莫娘子笑着应了,便带着阿愁进了那圆门。
看到阿愁,那两个女孩也是一阵好奇,连声问着莫娘子:“这孩子是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