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吾妻真乃神人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冯三恪静静听着,未插一句嘴。
他满身是伤,人家却坐边上欢欢喜喜唠嗑,本该是件叫人难过的事。冯三恪却并不觉得,听在耳中,倒觉欢喜。
入狱半载,他见遍了各样的恶人,草菅人命的县老爷、牢里面目可怖的狱卒、指认他杀了双亲的邻里、没为他说一句好话的村民……
此时瞧着这一府的好人,冯三恪一时竟觉鼻子发酸。好在此时趴着,旁人瞧不见他红了眼圈,闭了闭眼,泪意就憋回去了。
屋里的炉子还没点上,几人冷得坐不住,没留多久便离开了。过了会儿,弥坚又给他送了炭过来,把该说的事都交待明白,叫他好好歇息,这便轻轻带上门离去了。
冯三恪心里松了松,人前挺直的肩膀又习惯性地颓下来,拖着被冻伤的右腿爬上了床,被子平平整整盖在身上,舍不得卷起。
床被簇新,里头的棉花瓤子厚实且软和,盖在身上软得像片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冯三恪把这句默念了两遍,合眼睡去了。
可惜识不得是哪几个字。
*
一夜好眠。
梦里隐约听到有人喊他去用晚饭,冯三恪却怎么也舍不得醒。
第二日醒来时,已是日上三竿。冯三恪猛地翻身坐起,牢房里的犯人白日得做工,偷奸耍滑的,一顿鞭子是少不了的。
他赤着足慌张下了地,才怔怔看清四周,望着刷得漆白的四壁,一时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桌上放着一个小瓷罐,是昨天宋伯给他用的那种药,等洗漱过后换了药,再瞧日头,快要午时了。府里出门采买的人陆续回来了,院子不大,能隐约听到别屋的说笑声。
整个院里冯三恪只认识弥坚一人,知道他住在哪屋,自己走去寻着他,问的是老话:“能不能去给恩人磕个头?”
和弥坚同屋的还有两个少年,都好奇地瞧着他,桌上摆着几样菜食,几人午饭都快要吃完了。
弥坚一拍脑袋:“哎呀,冯大哥对不住!我说怎么觉得好像忘了什么事,我忘了给你送饭了呀!且等我会,我再去厨房领一份。”
冯三恪摇摇头:“我先去给恩人磕了头,回来再吃。”
他心里总惦记着这事。欠了人家一百二十两银,还欠了天大的恩情,此时寄人篱下,银子恩情全都还不上,若再不去磕个头,生怕人家当他狼心狗肺,不记恩德。
“行,且等我会。”弥坚匆匆扒完最后几口饭,净了面,带他去了正院。
正院跟别的院不同,只有三间大屋,东西北面各一间。东西两个还没拾掇出来,唯独最中间的那屋瓦片锃亮,连窗花都贴上了,自然是虞锦起居之处。
竹笙撩了帘子出来,又细致合上,怕漏了风进去。她仔细瞧了冯三恪几眼,温声笑道:“又要叫你白跑一趟了。锦爷昨日着了凉,不方便见人,要不你就在院里磕个头罢,心意到了就行了。”
其实虞锦没着凉,而是月事来了。她气血亏虚,经不得寒,这几年各地跑,也没仔细调理过。京城的家里铺着地龙,便是寒冬腊月也活得洒脱,来了这陈塘县,再撞上月事,几乎冻没了半条命。
她晌午勉强用了两口饭,这会儿正缩在暖和的床榻上哼哼,“不方便见人”这句是真的。
冯三恪也不迟疑,跪下,朝着门内结结实实磕了个头,仿佛头磕得重些,里头的人就能听得到似的。磕完头,他扬声道:“冯三恪谢过恩人救命之恩,日后全凭恩人吩咐。”
顿了顿,心里埋得最深的话遛出嘴边:“……那一百二十两也一定会还上。”
竹笙姑娘捂着嘴,眼睛弯成了月牙样,身侧的弥坚也笑个不停,含糊说了句:“不必计较这个。”
冯三恪不晓得他二人在笑什么,起了身刚要离开,屋里又出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喊住他:“你且等等,锦爷要你把那日唱的曲儿再唱一遍,就那个什么‘陇头流水’的。”
冯三恪呆了一呆。眨眼功夫回过味来,心口如擂鼓般一阵扑腾,紧张得厉害。
那天恩人救他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她临走前说的那句“他唱曲儿挺好听的”,冯三恪也记得分明,以为是恩人说给县令听的托词。
却不想,竟是真的喜欢听他那曲儿。
可他哪里会唱什么曲儿?
那日囚车绕城一圈,等到了午时,就要推到菜市口砍头了。他心中已萌死志,又发着热,头晕脑胀的,记起儿时乡歌,才哼哼了几句。正儿八经要他唱,哪里能好听?
可恩人喜欢,硬着头皮也得唱出来。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冯家家贫,冯三恪十二岁出来谋活计,给好几个大户人家做过长工,主家看他力气大的有,贪他人老实的也有,却是头回以“唱曲儿好听”的名头。
午后的太阳明晃晃的,他唱得嗓子干涩,喉咙充血。虽方才说是唱一遍,可里边恩人不说停,他就不停,几句词翻来覆去唱了许多遍。
弥坚一人回去了,竹笙和那姑娘进了屋,只留冯三恪一人在外边唱,还给他拖了把凳子出来坐着。好在今日天晴,风也不寒,他唱出一身热汗,并不觉得冷。
只是门上挂着的那扇厚厚的棉帘从没掀起过,让他一颗心飘飘悠悠落不到实处。
一个时辰以后,日头西斜,先前那个小姑娘从屋里走出来,小声喊他:“别唱了别唱了,爷睡熟了。你们这鬼地方太冷,爷都两天没睡过好觉了,倒算你功劳。喏,这是赏你的。”
冯三恪顿了半晌,怔怔伸出手,接过那一枚银锭子。
看了两眼,又给人递回去。
小姑娘大概是没见过这么呆的铁脑壳,没接,笑得娇俏:“傻啦?以后受爷的赏得谢赏知道不,今儿就算了。”
棉帘子重新合上,冯三恪攥着那枚银锭子,在院子里站了半晌,再没人出来。他脚步轻飘,一路走回自己住的院子。
今日正是冬至,后院的鞭炮声听得他耳晕目眩。直到坐进屋子里,看到三尺见方的木桌,宽敞干净的床榻,他才后知后觉地涌起一种真实感。
窗外霞光正盛,糊窗的白绢轻透,被染得红彤彤的。
*
他走之后,屋里的虞锦睡不过两刻钟就醒了。
彼时竹笙正与妹妹兰鸢对坐着绣花,小姑娘坐不住,望着院里怔怔出神,只听房顶哔哔啵啵一阵响,一小片碎瓦滚下来,啪得碎在院里。
“呀!”兰鸢轻叫了一声。
声音不算大,虞锦却惊醒过来,缓了缓神,问:“什么时辰了?”
“主子怎么醒了?才睡了这一小会儿。”竹笙放下绷子行上前,略瞧了一眼便愕住,只见锦爷脸色不太好,唇瓣几乎没了血色。
再一细看,她眼角竟有湿意。
虞锦自己没察觉。屋里门窗紧闭,并不能瞧到院里,她却还是探了探头,“唱曲那人走了没?”
“走了。我喊他回来?”
“喊回来做什么?”虞锦瞥她一眼,靠着身后锦枕躺下,意兴阑珊道:“我就是随便听一耳朵,难不成还拿曲儿当饭吃?”
这话说得莫名其妙,竹笙心思微动,知她心里压着事。
说来也是。都快过年了,京城府里边连年货都备好了,主子却被老爷派到了县里,保不准是被那谁吹了股耳边风。来了这儿旧宅破院的,事事都得安顿妥,连一口舒坦饭都没吃过,任谁心里都要窝火的。
竹笙没往下细想,绕开这茬,浅浅笑道:“离京前带了些阿胶枣,还有一兜子黑糖,都是补血的好物,我去给您泡一碗。”
说的是关怀的话,竹笙却错开了视线,连看她一眼都不敢,回身去包袱里翻找了。
虞锦眉锋慢慢拧成了个尖儿:“芳姨给准备的?”
;冯三恪静静听着,未插一句嘴。
他满身是伤,人家却坐边上欢欢喜喜唠嗑,本该是件叫人难过的事。冯三恪却并不觉得,听在耳中,倒觉欢喜。
入狱半载,他见遍了各样的恶人,草菅人命的县老爷、牢里面目可怖的狱卒、指认他杀了双亲的邻里、没为他说一句好话的村民……
此时瞧着这一府的好人,冯三恪一时竟觉鼻子发酸。好在此时趴着,旁人瞧不见他红了眼圈,闭了闭眼,泪意就憋回去了。
屋里的炉子还没点上,几人冷得坐不住,没留多久便离开了。过了会儿,弥坚又给他送了炭过来,把该说的事都交待明白,叫他好好歇息,这便轻轻带上门离去了。
冯三恪心里松了松,人前挺直的肩膀又习惯性地颓下来,拖着被冻伤的右腿爬上了床,被子平平整整盖在身上,舍不得卷起。
床被簇新,里头的棉花瓤子厚实且软和,盖在身上软得像片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冯三恪把这句默念了两遍,合眼睡去了。
可惜识不得是哪几个字。
*
一夜好眠。
梦里隐约听到有人喊他去用晚饭,冯三恪却怎么也舍不得醒。
第二日醒来时,已是日上三竿。冯三恪猛地翻身坐起,牢房里的犯人白日得做工,偷奸耍滑的,一顿鞭子是少不了的。
他赤着足慌张下了地,才怔怔看清四周,望着刷得漆白的四壁,一时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桌上放着一个小瓷罐,是昨天宋伯给他用的那种药,等洗漱过后换了药,再瞧日头,快要午时了。府里出门采买的人陆续回来了,院子不大,能隐约听到别屋的说笑声。
整个院里冯三恪只认识弥坚一人,知道他住在哪屋,自己走去寻着他,问的是老话:“能不能去给恩人磕个头?”
和弥坚同屋的还有两个少年,都好奇地瞧着他,桌上摆着几样菜食,几人午饭都快要吃完了。
弥坚一拍脑袋:“哎呀,冯大哥对不住!我说怎么觉得好像忘了什么事,我忘了给你送饭了呀!且等我会,我再去厨房领一份。”
冯三恪摇摇头:“我先去给恩人磕了头,回来再吃。”
他心里总惦记着这事。欠了人家一百二十两银,还欠了天大的恩情,此时寄人篱下,银子恩情全都还不上,若再不去磕个头,生怕人家当他狼心狗肺,不记恩德。
“行,且等我会。”弥坚匆匆扒完最后几口饭,净了面,带他去了正院。
正院跟别的院不同,只有三间大屋,东西北面各一间。东西两个还没拾掇出来,唯独最中间的那屋瓦片锃亮,连窗花都贴上了,自然是虞锦起居之处。
竹笙撩了帘子出来,又细致合上,怕漏了风进去。她仔细瞧了冯三恪几眼,温声笑道:“又要叫你白跑一趟了。锦爷昨日着了凉,不方便见人,要不你就在院里磕个头罢,心意到了就行了。”
其实虞锦没着凉,而是月事来了。她气血亏虚,经不得寒,这几年各地跑,也没仔细调理过。京城的家里铺着地龙,便是寒冬腊月也活得洒脱,来了这陈塘县,再撞上月事,几乎冻没了半条命。
她晌午勉强用了两口饭,这会儿正缩在暖和的床榻上哼哼,“不方便见人”这句是真的。
冯三恪也不迟疑,跪下,朝着门内结结实实磕了个头,仿佛头磕得重些,里头的人就能听得到似的。磕完头,他扬声道:“冯三恪谢过恩人救命之恩,日后全凭恩人吩咐。”
顿了顿,心里埋得最深的话遛出嘴边:“……那一百二十两也一定会还上。”
竹笙姑娘捂着嘴,眼睛弯成了月牙样,身侧的弥坚也笑个不停,含糊说了句:“不必计较这个。”
冯三恪不晓得他二人在笑什么,起了身刚要离开,屋里又出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喊住他:“你且等等,锦爷要你把那日唱的曲儿再唱一遍,就那个什么‘陇头流水’的。”
冯三恪呆了一呆。眨眼功夫回过味来,心口如擂鼓般一阵扑腾,紧张得厉害。
那天恩人救他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她临走前说的那句“他唱曲儿挺好听的”,冯三恪也记得分明,以为是恩人说给县令听的托词。
却不想,竟是真的喜欢听他那曲儿。
可他哪里会唱什么曲儿?
那日囚车绕城一圈,等到了午时,就要推到菜市口砍头了。他心中已萌死志,又发着热,头晕脑胀的,记起儿时乡歌,才哼哼了几句。正儿八经要他唱,哪里能好听?
可恩人喜欢,硬着头皮也得唱出来。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冯家家贫,冯三恪十二岁出来谋活计,给好几个大户人家做过长工,主家看他力气大的有,贪他人老实的也有,却是头回以“唱曲儿好听”的名头。
午后的太阳明晃晃的,他唱得嗓子干涩,喉咙充血。虽方才说是唱一遍,可里边恩人不说停,他就不停,几句词翻来覆去唱了许多遍。
弥坚一人回去了,竹笙和那姑娘进了屋,只留冯三恪一人在外边唱,还给他拖了把凳子出来坐着。好在今日天晴,风也不寒,他唱出一身热汗,并不觉得冷。
只是门上挂着的那扇厚厚的棉帘从没掀起过,让他一颗心飘飘悠悠落不到实处。
一个时辰以后,日头西斜,先前那个小姑娘从屋里走出来,小声喊他:“别唱了别唱了,爷睡熟了。你们这鬼地方太冷,爷都两天没睡过好觉了,倒算你功劳。喏,这是赏你的。”
冯三恪顿了半晌,怔怔伸出手,接过那一枚银锭子。
看了两眼,又给人递回去。
小姑娘大概是没见过这么呆的铁脑壳,没接,笑得娇俏:“傻啦?以后受爷的赏得谢赏知道不,今儿就算了。”
棉帘子重新合上,冯三恪攥着那枚银锭子,在院子里站了半晌,再没人出来。他脚步轻飘,一路走回自己住的院子。
今日正是冬至,后院的鞭炮声听得他耳晕目眩。直到坐进屋子里,看到三尺见方的木桌,宽敞干净的床榻,他才后知后觉地涌起一种真实感。
窗外霞光正盛,糊窗的白绢轻透,被染得红彤彤的。
*
他走之后,屋里的虞锦睡不过两刻钟就醒了。
彼时竹笙正与妹妹兰鸢对坐着绣花,小姑娘坐不住,望着院里怔怔出神,只听房顶哔哔啵啵一阵响,一小片碎瓦滚下来,啪得碎在院里。
“呀!”兰鸢轻叫了一声。
声音不算大,虞锦却惊醒过来,缓了缓神,问:“什么时辰了?”
“主子怎么醒了?才睡了这一小会儿。”竹笙放下绷子行上前,略瞧了一眼便愕住,只见锦爷脸色不太好,唇瓣几乎没了血色。
再一细看,她眼角竟有湿意。
虞锦自己没察觉。屋里门窗紧闭,并不能瞧到院里,她却还是探了探头,“唱曲那人走了没?”
“走了。我喊他回来?”
“喊回来做什么?”虞锦瞥她一眼,靠着身后锦枕躺下,意兴阑珊道:“我就是随便听一耳朵,难不成还拿曲儿当饭吃?”
这话说得莫名其妙,竹笙心思微动,知她心里压着事。
说来也是。都快过年了,京城府里边连年货都备好了,主子却被老爷派到了县里,保不准是被那谁吹了股耳边风。来了这儿旧宅破院的,事事都得安顿妥,连一口舒坦饭都没吃过,任谁心里都要窝火的。
竹笙没往下细想,绕开这茬,浅浅笑道:“离京前带了些阿胶枣,还有一兜子黑糖,都是补血的好物,我去给您泡一碗。”
说的是关怀的话,竹笙却错开了视线,连看她一眼都不敢,回身去包袱里翻找了。
虞锦眉锋慢慢拧成了个尖儿:“芳姨给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