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技术宅在古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依旧难以面对这一整个县城的穷苦百姓啊。
李文柏见状,也装出一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悲怆,不停地摇头叹息。
可怜钱邵元,他要是知道,他眼前这位爱民如子的李大人,手里正攥着十五万两白银,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在下明白了。”钱邵元看着李文柏,认真地说道:“李大人既然你要谈生意,那不妨尽管开口,只要是于民有利,在下绝无二话。”
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李文柏很感激的笑了起来,将钱邵元拉倒一旁的案台上,取出早就准备好的合作方略,给他介绍起来。
见李文柏早就准备好了方略,钱邵元有些意外,但也没多想什么,毕竟人家叫他过来,必然是有所准备,这没什么。
李文柏的方略不算复杂。他打算以县衙的名义,与敬文斋合作。用活字印刷术作为技术支撑,以交合县作为试点,由钱邵元派人,在交合县城和各乡村,建立印书作坊。到时候李文柏这边,会让全县城的木工一起雕刻更多套木活字,投入到印书作坊的使用中去。不过,这开价仍是颇低,想来今后用了活字,这读书人想要买书,可就比过往便宜许多了!
“到时候书籍就从贵书斋上售卖,所得利润,六四分,县衙六,贵书斋四,如何?”李文柏笑眯眯地问道。
六四分并不夸张,毕竟李文柏出了这次合作最关键的一环——活字印刷术。而敬文斋只不过是提供少数人力,建造印书作坊的钱,以及销售渠道罢了。
对于这样的利润分配,钱邵元当然没有什么意见,他也知道,李文柏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交合县的百姓。
作为陇右地区最大的书肆东家,他很清楚,在交合县城和各乡村,建造大型的印书作坊,可以为当地提供多少就业的机会。
这就等于是替交合县养活了千百人。
知道李文柏原来还有这样的良苦用心后,钱邵元对他的态度,立即变得格外的尊敬,并表示,将来在合作方面,有什么困难,敬文斋方面,都会尽力克服,尽量不会给交合县县衙和百姓们添麻烦。
有了钱邵元的这番保证,李文柏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心想:“还是读书人好说话啊。一感动起来,什么苦活累活都给你揽过去。真是个好人啊。”
****
其实无论是造宣纸作坊也好,造端砚作坊也罢,还有印书作坊,其目的除了盈利挣钱,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振兴交合县的经济,充分利用整个交合县辖区内的所有劳动力,让所有人都自食其力。
只要此举一成,哪怕将来李文柏调任离开了交合,交合百姓依旧生活富足,就算遇到了灾年,也不至于饿死。因为交合县已经有了三架巨型机器,在不停的运作,这三架巨型机器,便是宣纸作坊、端砚作坊、印书作坊。
只要交合县这三样产业存在,那么交合的百姓,便永远不愁没有工作做,不愁没有经济收入。
而且李文柏还给交合百姓们提升了生活保障。那便是那五项公益政令。
没钱治病怎么办?家里穷孩子养不起怎么办?人老了没人照顾怎么办?穷困潦倒落魄街头怎么办?
交合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上面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酿造一场人间悲剧。
有医馆、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的存在,就可以极大程度的避免悲剧的发生。
接下来的三个月,交合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草场的宣纸作坊和书籍用纸作坊造起来,从树皮、龙须草、芦苇的根茎,到纸浆,再到成品的宣纸和书籍用纸,一道道工序,全部在草场的界河边上,每一道工序都有好几个作坊。
端山周围端砚作坊围了整整三圈,从端石的开采、到选料、雕刻、磨光、一直到最后的配盒,每一道工序也都有好几个作坊,有些作坊里甚至还有女工出现。
而印书作坊也都在县城以及各个乡村里落成,吸引了无数的百姓在作坊里印书做长工。
有些农户甚至在自家的田里,也种起了芦苇和龙须草,然后卖给宣纸作坊。
可以说,整个交合县和各个乡村,就像是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一样,所有百姓都在如火如荼地干着各自的工作,每一天都是忙碌的一天,但他们并不觉得累。因为他们这些工作,都是按月拿月钱的,有钱拿,谁还会嫌累?
同时各个乡村的免费医馆、县城里的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都也竣工,相应的人手和检查官吏,也已经入驻其中。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些福利机构,都会运转起来。
两个月后,交合县生产的端砚、改良宣纸畅销陇右,一度引起多家文房店的存货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李文柏也联系了京都的李家和几个大商行,到交合县购进端砚和改良宣纸,远销至京都和中原地区。
一时间,端砚之名响彻整个大齐,人人以用端砚为豪,甚至连皇宫里,也要了几块极品端砚,专门供雍和帝以及几位皇子公主使用。
而改良宣纸的出现,也让整个大齐原本的宣纸作坊商铺纷纷关门停业。毕竟改良宣纸比起传统宣纸而言,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更好,书写流畅,更易储存。从今往后,宣纸不再是豪门大族的专属之物,而是真正地走向了寻常百姓之家。
与此同时,陇右的敬文斋的名声也随之大震。西北部州县的坊间,都在传言,敬文斋有特殊的印书手段,无论你要印的书多么稀有、数量要多少,敬文斋都能很快地给你印出来,而且价格也比很多书肆要便宜不少。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疑惑:“这个交合县,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无论是新改良宣纸还是文人爱不释手的端砚,都是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交合县出来的?”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其实敬文斋名声大振的背后,也有交合县的影子。
交合县在短时间内被世人熟知,这是李文柏所想不到的,也是雍和帝想不到的。
此时的京都,皇宫内。
雍和帝坐在御书房内,御案上摆放着那方极品端砚,和一叠厚厚的新改良宣纸,同时,面前还摆着几个月前交合县监察御史孔正送上来的那封信,以及李文柏自己呈上来的考课。
这份考课,是李文柏自己交上来的。交合的名声实在传得有些太厉害,李文柏干脆自己把这半年的事迹讲清楚,自己坦白,才是最妥当的。
当然,随着这封考课一起送来的,还有端砚作坊最新产的雕有苍龙的极品端砚。
御书房内,国子监祭酒王行之躬身站立在下首。
“王爱卿,你这门生可了不得啊。拿着那叛逆曹严和施五的家产,又是开山又是建作坊的。短短半年间,一个破败的交合县,竟给他治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还闻名遐迩。就连朕御案上的这端砚,还有这新改良的宣纸,都是他交合县送来的。”
雍和帝似乎心情很不错,说着,又拿起下面的那封孔正送来的信。
“就连交合县的监察御史,都来信夸李文柏爱民如子,是难得的好官啊。”
当初孔正的信刚送上来的时候,雍和帝看了也着实吃了一惊。
在各个乡村建设免费医馆,在县城建设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收容县城内外的孤寡老人、弃婴、孤儿、和乞丐。还免费给县城内外的孩子进书院蒙学识字,强制收容的未成年孤儿、乞丐和弃婴在武馆习武,成年后从军服役……
这一套一套的,不说要花多少银子,光是这想法,就足够让人赞叹此子用心纯良。“不是真正爱民如子的人,是绝对想不出这些的。”雍和帝不禁在心中感叹,对李文柏的印象,一下子高了不少。
雍和帝御案上的几封信,王行之也都看过,见雍和帝如此夸赞李文柏,他这个做师父的,也与有荣焉,但脸上还是很克制。
“是陛下慧眼识人才,冠玉不过是做到了他为臣子、为父母官的本分罢了。”
“哈哈哈。”雍和帝开怀大笑,好一会儿,才挥了挥手,说道:“你呀,就别替你那门生谦虚了。做得好就是做得好,他李文柏,值得朕的夸赞。”
“微臣代文柏,谢过陛下。”王行之赶忙躬身行礼,恭敬致谢。
雍和帝点点头,想起了什么,笑道:“既如此,也该给你这门生,升升官了。要我说,也不必等这一年了。老把他困在一个小县衙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人在背地里怪朕亏待了如此良臣。”扬眉含笑,雍和帝说不出的意气风发,短短半年做出这般的政绩,他便给他一个最年轻的刺史!
见雍和帝自嘲,王行之果断选择不插嘴,只是上半身弯得更低了。
依旧难以面对这一整个县城的穷苦百姓啊。
李文柏见状,也装出一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悲怆,不停地摇头叹息。
可怜钱邵元,他要是知道,他眼前这位爱民如子的李大人,手里正攥着十五万两白银,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在下明白了。”钱邵元看着李文柏,认真地说道:“李大人既然你要谈生意,那不妨尽管开口,只要是于民有利,在下绝无二话。”
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李文柏很感激的笑了起来,将钱邵元拉倒一旁的案台上,取出早就准备好的合作方略,给他介绍起来。
见李文柏早就准备好了方略,钱邵元有些意外,但也没多想什么,毕竟人家叫他过来,必然是有所准备,这没什么。
李文柏的方略不算复杂。他打算以县衙的名义,与敬文斋合作。用活字印刷术作为技术支撑,以交合县作为试点,由钱邵元派人,在交合县城和各乡村,建立印书作坊。到时候李文柏这边,会让全县城的木工一起雕刻更多套木活字,投入到印书作坊的使用中去。不过,这开价仍是颇低,想来今后用了活字,这读书人想要买书,可就比过往便宜许多了!
“到时候书籍就从贵书斋上售卖,所得利润,六四分,县衙六,贵书斋四,如何?”李文柏笑眯眯地问道。
六四分并不夸张,毕竟李文柏出了这次合作最关键的一环——活字印刷术。而敬文斋只不过是提供少数人力,建造印书作坊的钱,以及销售渠道罢了。
对于这样的利润分配,钱邵元当然没有什么意见,他也知道,李文柏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交合县的百姓。
作为陇右地区最大的书肆东家,他很清楚,在交合县城和各乡村,建造大型的印书作坊,可以为当地提供多少就业的机会。
这就等于是替交合县养活了千百人。
知道李文柏原来还有这样的良苦用心后,钱邵元对他的态度,立即变得格外的尊敬,并表示,将来在合作方面,有什么困难,敬文斋方面,都会尽力克服,尽量不会给交合县县衙和百姓们添麻烦。
有了钱邵元的这番保证,李文柏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心想:“还是读书人好说话啊。一感动起来,什么苦活累活都给你揽过去。真是个好人啊。”
****
其实无论是造宣纸作坊也好,造端砚作坊也罢,还有印书作坊,其目的除了盈利挣钱,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振兴交合县的经济,充分利用整个交合县辖区内的所有劳动力,让所有人都自食其力。
只要此举一成,哪怕将来李文柏调任离开了交合,交合百姓依旧生活富足,就算遇到了灾年,也不至于饿死。因为交合县已经有了三架巨型机器,在不停的运作,这三架巨型机器,便是宣纸作坊、端砚作坊、印书作坊。
只要交合县这三样产业存在,那么交合的百姓,便永远不愁没有工作做,不愁没有经济收入。
而且李文柏还给交合百姓们提升了生活保障。那便是那五项公益政令。
没钱治病怎么办?家里穷孩子养不起怎么办?人老了没人照顾怎么办?穷困潦倒落魄街头怎么办?
交合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上面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酿造一场人间悲剧。
有医馆、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的存在,就可以极大程度的避免悲剧的发生。
接下来的三个月,交合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草场的宣纸作坊和书籍用纸作坊造起来,从树皮、龙须草、芦苇的根茎,到纸浆,再到成品的宣纸和书籍用纸,一道道工序,全部在草场的界河边上,每一道工序都有好几个作坊。
端山周围端砚作坊围了整整三圈,从端石的开采、到选料、雕刻、磨光、一直到最后的配盒,每一道工序也都有好几个作坊,有些作坊里甚至还有女工出现。
而印书作坊也都在县城以及各个乡村里落成,吸引了无数的百姓在作坊里印书做长工。
有些农户甚至在自家的田里,也种起了芦苇和龙须草,然后卖给宣纸作坊。
可以说,整个交合县和各个乡村,就像是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一样,所有百姓都在如火如荼地干着各自的工作,每一天都是忙碌的一天,但他们并不觉得累。因为他们这些工作,都是按月拿月钱的,有钱拿,谁还会嫌累?
同时各个乡村的免费医馆、县城里的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都也竣工,相应的人手和检查官吏,也已经入驻其中。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些福利机构,都会运转起来。
两个月后,交合县生产的端砚、改良宣纸畅销陇右,一度引起多家文房店的存货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李文柏也联系了京都的李家和几个大商行,到交合县购进端砚和改良宣纸,远销至京都和中原地区。
一时间,端砚之名响彻整个大齐,人人以用端砚为豪,甚至连皇宫里,也要了几块极品端砚,专门供雍和帝以及几位皇子公主使用。
而改良宣纸的出现,也让整个大齐原本的宣纸作坊商铺纷纷关门停业。毕竟改良宣纸比起传统宣纸而言,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更好,书写流畅,更易储存。从今往后,宣纸不再是豪门大族的专属之物,而是真正地走向了寻常百姓之家。
与此同时,陇右的敬文斋的名声也随之大震。西北部州县的坊间,都在传言,敬文斋有特殊的印书手段,无论你要印的书多么稀有、数量要多少,敬文斋都能很快地给你印出来,而且价格也比很多书肆要便宜不少。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疑惑:“这个交合县,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无论是新改良宣纸还是文人爱不释手的端砚,都是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交合县出来的?”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其实敬文斋名声大振的背后,也有交合县的影子。
交合县在短时间内被世人熟知,这是李文柏所想不到的,也是雍和帝想不到的。
此时的京都,皇宫内。
雍和帝坐在御书房内,御案上摆放着那方极品端砚,和一叠厚厚的新改良宣纸,同时,面前还摆着几个月前交合县监察御史孔正送上来的那封信,以及李文柏自己呈上来的考课。
这份考课,是李文柏自己交上来的。交合的名声实在传得有些太厉害,李文柏干脆自己把这半年的事迹讲清楚,自己坦白,才是最妥当的。
当然,随着这封考课一起送来的,还有端砚作坊最新产的雕有苍龙的极品端砚。
御书房内,国子监祭酒王行之躬身站立在下首。
“王爱卿,你这门生可了不得啊。拿着那叛逆曹严和施五的家产,又是开山又是建作坊的。短短半年间,一个破败的交合县,竟给他治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还闻名遐迩。就连朕御案上的这端砚,还有这新改良的宣纸,都是他交合县送来的。”
雍和帝似乎心情很不错,说着,又拿起下面的那封孔正送来的信。
“就连交合县的监察御史,都来信夸李文柏爱民如子,是难得的好官啊。”
当初孔正的信刚送上来的时候,雍和帝看了也着实吃了一惊。
在各个乡村建设免费医馆,在县城建设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收容县城内外的孤寡老人、弃婴、孤儿、和乞丐。还免费给县城内外的孩子进书院蒙学识字,强制收容的未成年孤儿、乞丐和弃婴在武馆习武,成年后从军服役……
这一套一套的,不说要花多少银子,光是这想法,就足够让人赞叹此子用心纯良。“不是真正爱民如子的人,是绝对想不出这些的。”雍和帝不禁在心中感叹,对李文柏的印象,一下子高了不少。
雍和帝御案上的几封信,王行之也都看过,见雍和帝如此夸赞李文柏,他这个做师父的,也与有荣焉,但脸上还是很克制。
“是陛下慧眼识人才,冠玉不过是做到了他为臣子、为父母官的本分罢了。”
“哈哈哈。”雍和帝开怀大笑,好一会儿,才挥了挥手,说道:“你呀,就别替你那门生谦虚了。做得好就是做得好,他李文柏,值得朕的夸赞。”
“微臣代文柏,谢过陛下。”王行之赶忙躬身行礼,恭敬致谢。
雍和帝点点头,想起了什么,笑道:“既如此,也该给你这门生,升升官了。要我说,也不必等这一年了。老把他困在一个小县衙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人在背地里怪朕亏待了如此良臣。”扬眉含笑,雍和帝说不出的意气风发,短短半年做出这般的政绩,他便给他一个最年轻的刺史!
见雍和帝自嘲,王行之果断选择不插嘴,只是上半身弯得更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