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恩怨江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这一次林张氏答得很快:“没有!”她又加了一句:“从没有。”
池大老爷不再问下去了“你倒说,”他这才问到案情“你女婿是不是有痰症?”
“人家都这样说。小妇人事先不知道;若是知道,也决不肯将女儿配给他了。”
“是从小许配?”
“是”
“既是从小许配,平日总有往来;就不往来,总也通通消息,岂有不知道何秀才有痰症的道理。”
“实在不知道。”
“喔!”池大老爷又问:“你女婿投了河,尸首打捞过没有?”
“怎么没有打捞?一连捞了三天,什么都没有捞着。”
没有捞着就是没有捞着,说“什么都没有捞着”倒提醒了池大老爷“投水的人,总有鞋子、帽子,或者随身携带的荷包、毛巾之类的小东西失落,”他提高了声音问:“难道这些东西一件都没有?”
“没有。”
“这不奇怪吗?林张氏,我问你;这是什么道理,你想过没有?”
“想过啊!小妇人跟我这个女儿;怎么样想也想不透其中的道理。”
“这倒真是奇事!莫非不曾投河?”
“是投了河的。”林张氏很快接口“小妇人女婿的朋友亲眼看到的。”
“喔,就是那个张仲义。”
“是!”“你原来告过张仲义谋害你的女婿?”
“是的。”林张氏答道“那是小妇人一时着急,冤枉了好人。”
问到这里,池大老爷心里有数,这件案子这样子问是问不出究竟来的;目前先要放松一步,才好办事,因而喊道:“书办!”
刑房书办在堂上伺候,听得呼唤,当即闪了出来,直趋公案旁边,弯下腰凑到县官左右,怕他有什么不便让堂下听见的话要问。
池大老爷却是有心要让堂下听见,提高了声音说:“何秀才一时犯了痰症,投河身死,既有见证,自然不假。不过尸首无着,不能结案。我倒问你,叫苦主与见证,具一张甘结,叙明原委,确是投河身死,与人何干,以便了结这一件悬案。你看可使得使不得?”
“大老爷明鉴,似此案情,律无明文;全凭大老爷斟酌。照书办看,这样了结最好。”
“既然这么说,你就叫苦主跟见证去办好甘结呈案。这一案就好注销了。”
刑房书办欣然答应;等池大老爷退了堂,立刻就在刑房里替苦主跟张仲义办好甘结,书过花押,盖了手印,叠案呈堂——林张氏少不得又有十来两银子相送,不在话下。
池大老爷声色不动,到晚来跟他的一个书童商量。这个书童名叫小福,极其伶俐,池大老爷视之如子,什么秘密都不瞒他;灯下一面独酌,一面谈论。
“小福,”他问“林家那件案子,你总知道了?”
“是啊!老爷坐堂,我在后面听;都听见了,也看见了。”
“看见什么?”
“看见那个采春。”小福笑一笑,不再说下去。
“你笑什么?”
“采春不是好货。”小福答道“一定有姘头。”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她眼睛上。”小福答道:“她那双眼睛是‘花’的。”
“小鬼!”池大老爷笑着骂道“你也懂什么眼睛花不花?我再问你;那个新郎倌为啥好端端要去投河?你看,是不是犯了痰症?”
“痰症不痰症,我不懂。不过,老爷,有一点我不明白,为啥要拿头发披散了盖在脸上?”
话刚完,只听“呛啷”一声,一只磁酒杯掉在青砖地上,碎面几片——倒不是池大老爷受了惊;而是小福的话,无意中点活了全局,霹雳一声,将池大老爷胸中的疑云,一扫而净,掌握到了案中的关键;兴奋过度,以致失手。
“小福,你问在要害上。投河的那个人,不是新郎倌;既然是假的,当然不能露相,所以要拿头发盖住脸。”池大老爷又说“现在我懂了,那母女两个为啥先要诬赖张仲义,告他一状?实实在在是叫张仲义做个见证,新郎棺是死在水里的。”
小福将眼睛眨了几眨,很快地也想通了“老爷,”他问“你是说,新郎倌是死了;不过不是死在水里?”
“对!就是这么回事。”
“那末,新郎倌死在什么地方呢?”
“傻小子!我知道地方,案子不就破了吗?”
“老爷,”小福笑嘻嘻地说“现在破案也容易。”
“你倒说!”池大老爷深深点头“说对了我有赏。”
有这一番鼓励,小福越发起劲“老爷,”他说“这件案子我去破。”
这就有点得意忘形了,池大老爷沉着脸呵斥:“别张狂!你也不量量你自己。”
“老爷以为我一个人破不了?我说出来,老爷就相信了。要破这件案子,只要拿采春的姘头找出来,便知分晓。老爷赏我几天假,我明查暗访找出那个人来,不就破了案了?”
池大老爷的脸色和缓了,但也严肃了,想了好一会说:“你的话也有道理,不妨试一试。要试就在今天晚上;因为今天过堂,如果采春有姘头,当然关心,要来问个究竟。白天不方便;晚上十有八九会去。”
现成的案卷,上有苦主的住址;小福记清楚了,随即悄悄出了后门。池大老爷又将案情通前彻后想了一遍,认为小福此行,必有收获,索性不睡,在灯下坐等。
一等等到天亮,才见小福回来,神色沮丧;不用说,是空等了一夜。
“大门一夜未开,围墙很高,什么也没有看出来。”
“不要紧,慢慢来!”池大老爷反倒安慰他“你说,她家围墙很高,那末,房子很大罗?”
“看起来不小。”
池大老爷默默想了一会说:“你先去睡一觉,吃过午饭,我们去私访。”
吃过午饭,池大老爷与小福由后花园的便门,趁无人见时,溜了出去。先找到一家栈房落脚,然后开好购物单子,派小福上街采办;不过半个时辰,尽皆备办齐全,一双串铃、一具药箱;箱中是些常用的药物,以外科用药为主——池大老爷小时候拜一个打拳头、卖野药的为师;这次微眼私访,为了登堂入室方便,扮成一个“走方郎中”
扎扮妥当,拿着串铃出门;小福背上药箱,在前领路。走到林家的那条巷子,小福指明地方:“这就是林家。”
池大老爷细细打量,林家的石库门、青砖围墙,屋字深沉,像是巨室;而林家只有母女两人,似乎用不着住这么大的房子。这便又是一个疑窦了。
心里这样在想,手里已经摇动串铃,口中吆喝:“善治疑难杂症;包医跌打损伤!”
走过来、走过去,只在附近几条巷子打转;等到第三次走到林家附近,只听得背后有人在喊:“郎中先生、郎中先生!”
池大老爷回头一看,是个中年妇人,正扶着门张望,便走过去问道:“是你这位大嫂叫我?”
“是的。”那妇人问道“你先生会不会看儿科?”
“喔,”池大老爷问道:“什么病?”
“恐怕是‘鹅口’。”
“鹅口疮”是外科,池大老爷懂得治法,点点头说:“等我看一看!”
未进门之前,先望一望四周,是在林家斜对过,相隔七八家门面;心理暗暗高兴,同时也定下了主意。
走进去一看,蓬门筚窦,境况艰苦。抱出个骨瘦如柴的婴儿来,啼哭不止;小嘴张得老大,口角流涎,口内长满了雪片似的白斑,咽喉红肿,是极重的鹅口疮。
“唉!”池大老爷说“看得太迟了。”
“原是。”那妇人流着泪说“看不起郎中。”
“不要紧,不要紧!”池大老爷赶紧安慰她说“我是一半行医、一半行善;贫病不计,你不必担心。”
那妇人自然称谢不止。池大老爷便动手替婴儿治病,先用块干净白绢,拭去白斑,然后吹敷薄荷、冰片。这两样清凉的药,减少了婴儿口中的灼热痛楚,啼哭居然止住了。
于是,池大老爷检点了一下药箱说:“这鹅口疮要用‘柳青散’,一共四味药,我只有三样;少一味,功效就差了。大嫂,附近有没有药店?”
“出巷口就有一家达仁堂。”
“喔,”池大老爷便抽水笔,取张包药的纸片,写了“青黛一钱”四字,拿一百铜钱,叫小福去买药;特别关照:“快去快回!”
一面说,一面使了个眼色,小福会意“快去快回”是句反话;尽不妨慢,好让老爷从容访问。
于是池大老爷闲闲问道:“你这位大嫂贵姓?”
“我娘家姓吴,夫家姓朱。”
“朱大哥呢?”
问到这话,朱大嫂双泪交流“死了一年多了。”她说。“就留下这个苦命的遗腹。”
“看样子朱大嫂境况艰难。”池大老爷指一指外面“这条街上,都像是殷实人家,看在街坊邻合分上,总也有点周济吧?”
朱大嫂摇摇头:“谁来看顾我们苦命母子s”
“对面呢?”池大老爷说“对面林家的那位老太太,慈眉善目,倒像个肯做好事的。”
朱大嫂微微撇嘴,笑了一下;是苦笑也像冷笑。
“怎么?”池大老爷紧追着问“莫非我看错了人?”
“郎中先生见过那位林大太?”
“没有。我不过听人说起。”
“怎么说法?”
“说林家那位老太太人很好,却想不到会遭那么一件祸事——真正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好心不得好报。”
朱大嫂摇摇头:“心好不好,不知道。不得好报却不见得。”
这话就深了,池大老爷不敢大意,越发装得不经意的闲谈样子“一个入赘女婿无缘无故投了河;老来无靠,岂不是不得好报?”
“谁说他老来无靠?”
“靠谁?”
这句话问得太急;朱大嫂似乎突然警觉,强笑着说:“她家有田有地;愁什么老来无靠?”
显然的,这不是真话。池大老爷深为失惨,不该操之过急,引起她的猜疑;也因为如此,不宜再问,当然也不能枯坐相对;想一想,正好从孩子身上献些殷勤,争取朱大嫂的好感。
于是,他又用新绢替婴儿拭嘴,再一次上了吹药,口中问道:“孩子断了奶没有?”
“断了。”朱大嫂说“我身子不好,没有奶,只好让孩子受苦。”
池大老爷抬起眼;眼中一半真、一半假的怜惜之色“朱大哥去世了,就留下这点亲骨血。朱大嫂,”他用一种似乎唐突,但充满了善意声音劝说:“你也该早作个打算。”
这是劝她再嫁;朱大嫂的脸红了,低声答道:“也要有人要我呀!”
池大老爷说不下去了。再说下去,倒像打算毛遂自荐似的。然而又不能不说下去;想一想把话拉了回来“抚孤守节,当然是好事。”他说“我说你要早作个计算,是总要想个活得下去的办法。朱大嫂现在的日子怎么过?”
“原来是‘帮人家’;帮的就是郎中先生你刚才说的林家。后来——”朱大嫂无缘无故地住了口。
池大老爷大为兴奋,但也大为焦急;朱大嫂欲言又止,自是有碍口的话。看样子她很谨慎,不是那种好说是非的“长舌妇”所以套问无用,必得施展什么手段,才能通她吐露几句要紧话。
于是他凝神想了一下说道:“我知道了。必是她家出了什么是非;朱大嫂是安分守己的人,所以在她家待不下去了。”
“不是。她家有是非,与我们做下人的不相干。”
这话又漏出点意思,林家确有是非;池大老爷装作不解,点点头说:“看起来外面的话靠不住,说林太太为人好;其实不好。”
“那倒也不见得。”
“我只当是她待下人刻薄,所以你待不下去。既然还不错,何必辞出来?”
“因为,”朱大嫂说“她家闹鬼。”
越说越玄了!池大老爷灵机一动,突然间收敛闲谈时常有的微笑,正色问道:“朱大嫂,怎么个闹法,请你说给我听听。”
“其实我也不大清楚。半夜里常有响动,说说笑笑,有时候第二天还扫出一地的鸡骨头;我问那里的一个老佣人,他告诉我说:闹鬼!还教我不要多问。我看看不是路数,心里怕得很;所以就辞了东家。后来——”朱大嫂咽口唾沫,又把话缩回去了。
光是这段“闹鬼”的情形,在池大老爷已大有所获;为了印证确实,还得问一句:“响动是在什么地方?”
朱大嫂紧闭着嘴,息了好一会才说:“郎中先生,我不便说了。再说就是是非。”
不用说,响动是在采春房里。池大老爷脸色越发深沉“朱大嫂,你不可不相信闹鬼。”他说“我在茅山学过法术,会书符篆,专门拿妖捉鬼。回头我在你家看过了病,请你带我到林家;我去替她们捉鬼。”
“不,不!”朱大嫂惊惶失措地说“现在不闹了。她们家也忌讳;请你不必多事。”
这一下越发证实了其中大有文章;而且朱大嫂定知其详。只是话已说得很明白,不愿招惹是非;那就不必再问,问亦无用。
于是等小福配了药来,池大老爷亲自动手,用乳钵研成“柳青散”留下一个吹管,指点了用法,收拾药箱离去。朱大嫂千恩万谢,送出门外;却还不甚放心“捉鬼”那件事,眼看郎中先生往林家相反的方向走远了,方始关门进屋。
到了傍晚时分,有人来敲门;开开来一看,门外一个粗壮的中年汉子,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婆子,擦一脸怪粉,戴一头红花,一看就知是三姑六婆之流。朱大嫂平日不跟这些人交往,当即问道:“你们找谁?”
“你是朱大嫂不是?怎么倒不认识我了?”那老婆子说“你倒再想想看!在哪里见过?”
“实在想不起了。”朱大嫂使劲摇头。
“真是想不起,我来告诉你。”
她的身子如泥鳅滑溜,等钻了进去,朱大嫂方始发觉,自然不能再摒诸门外;好在那汉子倒还知趣,只在门口张望,并未进来,也就无所谓了。
“朱大嫂你道我是那个。你总听说过何三婶婆吧?”
原来是她!朱大嫂自然听说过:何三婶婆是“官媒”在县衙门吃一份粮。凡有妓女从良,丫头买卖,发生纠葛,告到当官,另行择配;或者有了什么风化案子,要检验案内妇女之类的差使,都是官媒的事,所以这何三婶婆,也算是绍兴城内的知名人物,朱大嫂当然听说过。
然而,自己又不犯官司,何用她上门?朱大嫂不免惊疑,同时也微感不悦,当即沉着脸说:“何三婶婆,我是守寡的人,平常苦日子都过不过来,跟人也没有什么口舌是非;不晓得你有啥话要说?”
“朱大嫂,你的运气来了。我们大老爷叫你去有话要问;问完了有赏。喏,先赏二两银子。”
有这样的事?朱大嫂真当这个何三婶婆在开什么玩笑;但白花花二两银子却不是开玩笑的事。然则,是骗人上当;有什么当会上?想来想去想不通。
“走,走!朱大嫂,你不要三心二意,心里嘀咕;不是我说句刻薄的话,你这个样子还怕什么?天上掉来的银子,不去捡,世上哪有你这样慢的人?”
这两句话说到了她心里,胆气立刻就壮了,不过还得有两句话要问:“是哪个大老爷?”
“山阴县池大老爷。”
“要问我什么话?”
“你去了就知道了,包你不吃亏。抱起孩子走吧!”
“等等。”朱大嫂说“我跟邻合关照一声。”
“不必!池大老爷说了,县衙门传你这回事,不能叫人知道。”
朱大嫂又不免惊疑,但事已如此,不能说了不算;同时估量门外的那个汉子,必是衙门里的差役,最不好惹的人,还是乖乖听话为妙。
进了县衙门,池大老爷在花厅里传见;进厅磕头,不敢仰视。奇怪的是池大老爷很客气,也叫“朱大嫂”;更奇怪的是声音好熟,不由得抬头去望,这一望几乎疑心自己看花了眼。
“大老爷!你不是——?”
“对了,我就是替你儿子看病的走方郎中。”池大老爷说:“你不要怕!你只要说实话。我知道你的境况不好;你说了实话,我送你三十两银子,或者买两亩田,招个人种,或者做个小生意,抚孤守节。总教你日子过得下去。”朱大嫂又惊又喜,思路也灵活了;很快地想到,要问的必是林家“闹鬼”的故事。
然而细想一想,就只惊不喜了;说了实话,后患无穷。二三十两银子卖一条性命,太划不来。
不说又如何?看这位大老爷,人很精明,推托搪塞,一无用处;如果弄到头来“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更划不来了。
正在左右为难的当儿,池大老爷已开口动问,果然就是林家“闹鬼”的事。
“大老爷,”朱大嫂嗫嚅着答说“我不敢讲。”
“为什么?”
“我怕惹祸——”
“惹什么祸?一切有我作主。”
“眼前有大老爷作主,我自然不怕。不过大老爷是要高升的;我在这里一辈子,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话倒也有理。池大老爷便问:“那末,你要怎样才肯实话?”
“除非——”朱大嫂下了决心“除非送我回宁波;我娘家在宁波。”
“那容易。我不但送你回娘家;而且等破了案,我另外还要拨一笔钱,为你养老。不过,你不能有一句假话”
朱大嫂到此地步,一无顾虑,当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她说她上工的第三天,就听到采春房里有响动;问他家老仆林福,说是“闹鬼”朱大嫂心里自然害怕,少不得细问究竟;却为林福告诫:“那个鬼不害人;只别理他,也不要跟外人去说。见怪不怪,自然无事。”
然后有一天,白昼经过采春的院子,亦听得有男人说笑的声音。她心里在想,白日闹鬼,岂非奇事?同时也因为是白昼,胆就大了;凑到窗子口去张望了一下,哪里是鬼,明明是个熟人。
“喔,”池大老爷很注意地问:“还是熟人,是哪个?”
“是邵百万的儿子。就住在林家后面。”朱大嫂说“我一吓;赶紧回头。心里晓得戳穿了人家的阴私,惹下了祸事,一直就出了林家大门,连工钱都没有算。后来,林太太派林福来问我,为啥好端端地不做了?我说:‘我怕鬼。不过林府上闹鬼的事。我决不会跟人家去说。请他们放心。’这样子才算无事;只是我心里还是在怕,能搬走最好搬走。现在统通跟大老爷说了,我可再不敢回去了;邵百万的儿子一定要跟我为难,性命都难保。”
“不要紧,你不要怕,话说明白了,我今天就派人送你回宁波。”池大老爷紧接着问:“这句话有多少时候了?”
“差不多有十个月。”
“这十个月当中,你总见过邵百万的儿子在林家进出?”
“没有。从没有见过。”朱大嫂说“不瞒大老爷说,我还留心过这件事,常在门口张望;就是没有见过。”
这就不可解了。莫非邵百万的儿子,从那天为朱大嫂撞破以后,就跟采春断了往来?这样想着,便又有一句话要问。
“那末,在以前呢?”他进一步解释“所谓以前,是指林家还没有招赘女婿以前,和你没有到林家去帮佣以前,你曾见邵百万的儿子进出过林家没有?”
“没有!”朱大嫂斩钉截铁地说“别人有没有见过,我不知道;我可是从没有见过。”
照此看来,其中别有蹊跷。眼前却是在朱大嫂口里问不出什么来了;不过难保以后别有用她之处,所以还不能实践送她回宁波的诺言;只命官媒带她下去,好生供她住宿,等事定以后,必使她如愿。
遣走了朱大嫂,池大老爷又传刑房书办;签押房里别无他人,说话就很不客气了,一见就问:“你拿了人家多少银子?”
这“人家”是指谁?刑房书办拿人的钱不足为奇,所以倒还沉着“请大老爷的示下,”他说“书办摸不着头脑。”
“我先问你,邵百万你总知道?”
“绍兴城里有名的殷实人家,怎么不知道?”
“你说说他家的情形看。”
“邵百万做酒起家,本人已经故世了;只有一个独养儿子,名叫邵定侯,是个公子哥儿。”
“喔,他家是不是住在林采春家后面?”
“是的。”
“邵定侯跟林采春明来暗去,你知道不知道?”
刑房书办讶异地问:“大老爷是听谁说的?书办不知道这回事。”
“真的不知道?”
“真的!”刑房书办答道“若是书办知道,瞒着大老爷,任凭治罪。”
“好!”池大老爷问道:“你现在知道了?”
“是的。”
“那你小心!”池大老爷沉下脸来说“如果你通风报信,买放得贿,小心你两条腿!”
刑房书办惊然道:“不敢。”
“这件案子很怪。若是破了,不但我尽了责任,你们也有面子。现在我将内幕情形告诉你——”
池大老爷说了内幕,也提出了疑问,邵定侯既然并未在林家出入过,何以能深入林采春的闺房;莫非插翅能飞?
“说不定是爬墙头过去的。”
“还有那个招赘女婿如果说是投河死了,尸首在哪里;倘或说是被谋害了,尸首又如何运出林家?还有,投河的那个人又是谁?”
刑房书办想了好一会答道:“大老爷,书办先派人去探探路看;探明究竟,再来回报。”
“对了,事情要做得秘密。”池大老爷问道:“你什么时候可以有回音?”
“总要三天。”
到了第三天,刑房书办来复命,邵定侯与林采春确有双宿双飞的夫妇之实。但是,邵定候如何进入林家仍旧莫名其妙。
语焉不详,池大老爷当然要追问“你是怎么查的?何以知道他们有夫妇之实?”他说“又何以会查不出他进林家的途径?”
被逼不过,刑房书办说了实话。他是嘱咐捕快,找了一名黑道中的高手,夜入林家去探动静。第一夜并无所获,第二夜去时,正是子正时分;听得采春卧房中,男女低声调笑,不用说,男的自然是邵定侯。一直守到天色微明,存身不住;逾墙而出,径回“班房”来报告,随即派人在林家周围暗暗守候,却始终未见邵定侯从她家出门。
第三夜也就是昨夜,小偷又去了;那次是受了叮嘱,如果邵定侯在,特别要留心有没有倚在墙头的梯子?结果不曾发现,而邵定候却在采春卧室中饮酒宵夜。那小偷枯守无聊,蹲在暗处闭目养神,到得鼓打三更,方始睁眼,采春房中灯火犹明,小偷凑到窗下,舐破一块窗纸,朝里一望,大为惊奇。
“奇的是,屋里没有邵定侯的影子;林采春正要上床,帐门掀着,看得清清楚楚,只有她一个人。”
“这就奇了!”
池大老爷问道“莫非邵定侯是趁他睡着的当儿,开门走了?”
“那个人不曾睡着,于他们这一行的,是机警不过,风吹草动,立刻知道;决不至于走了一个人还在鼓里。”
池大老爷沉吟了半天,忽然笑道:“难道他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不成?”接着又问“我想自己到林家去看一看;你能想个什么法子,让我进得了林家的门?”
“进林家的门容易。”刑房书办立刻就有了主意“找个小偷去偷林家;林家报了案,县大老爷可以去踏勘,自然就登堂入室了。”
“不但进林家的门,还要进人家的闺房。”
那就难了。县大老爷是父母官,要顾尊严,要持体统;窃案不比抢案,命驾踏勘,本就有些过分,再要闯人家的深闺,越发说不过去。
刑房书办想了一下说:“那就直截了当,大老爷旧案重审,要看他家女婿,怎么在洞房中喝交杯盏,怎么犯了失心疯?不就可以进她的闺房了吗?”
“这是下策。我还不愿意打草惊蛇。而况,案子在表面上等于已经了结了;忽然又来这么一下,也说不过去。你还是另想办法。”
“是,”刑房书办只好答说:“书办去想办法。”
答应是答应了,但这个办法很难想,同时研究案情也觉得其中大有蹊跷;本来不想多事,现在看起来非多事不可。尤其牵涉邵百万家这件案子是“肥猪拱门”不好好动一动脑筋,未免可惜。
”
这一次林张氏答得很快:“没有!”她又加了一句:“从没有。”
池大老爷不再问下去了“你倒说,”他这才问到案情“你女婿是不是有痰症?”
“人家都这样说。小妇人事先不知道;若是知道,也决不肯将女儿配给他了。”
“是从小许配?”
“是”
“既是从小许配,平日总有往来;就不往来,总也通通消息,岂有不知道何秀才有痰症的道理。”
“实在不知道。”
“喔!”池大老爷又问:“你女婿投了河,尸首打捞过没有?”
“怎么没有打捞?一连捞了三天,什么都没有捞着。”
没有捞着就是没有捞着,说“什么都没有捞着”倒提醒了池大老爷“投水的人,总有鞋子、帽子,或者随身携带的荷包、毛巾之类的小东西失落,”他提高了声音问:“难道这些东西一件都没有?”
“没有。”
“这不奇怪吗?林张氏,我问你;这是什么道理,你想过没有?”
“想过啊!小妇人跟我这个女儿;怎么样想也想不透其中的道理。”
“这倒真是奇事!莫非不曾投河?”
“是投了河的。”林张氏很快接口“小妇人女婿的朋友亲眼看到的。”
“喔,就是那个张仲义。”
“是!”“你原来告过张仲义谋害你的女婿?”
“是的。”林张氏答道“那是小妇人一时着急,冤枉了好人。”
问到这里,池大老爷心里有数,这件案子这样子问是问不出究竟来的;目前先要放松一步,才好办事,因而喊道:“书办!”
刑房书办在堂上伺候,听得呼唤,当即闪了出来,直趋公案旁边,弯下腰凑到县官左右,怕他有什么不便让堂下听见的话要问。
池大老爷却是有心要让堂下听见,提高了声音说:“何秀才一时犯了痰症,投河身死,既有见证,自然不假。不过尸首无着,不能结案。我倒问你,叫苦主与见证,具一张甘结,叙明原委,确是投河身死,与人何干,以便了结这一件悬案。你看可使得使不得?”
“大老爷明鉴,似此案情,律无明文;全凭大老爷斟酌。照书办看,这样了结最好。”
“既然这么说,你就叫苦主跟见证去办好甘结呈案。这一案就好注销了。”
刑房书办欣然答应;等池大老爷退了堂,立刻就在刑房里替苦主跟张仲义办好甘结,书过花押,盖了手印,叠案呈堂——林张氏少不得又有十来两银子相送,不在话下。
池大老爷声色不动,到晚来跟他的一个书童商量。这个书童名叫小福,极其伶俐,池大老爷视之如子,什么秘密都不瞒他;灯下一面独酌,一面谈论。
“小福,”他问“林家那件案子,你总知道了?”
“是啊!老爷坐堂,我在后面听;都听见了,也看见了。”
“看见什么?”
“看见那个采春。”小福笑一笑,不再说下去。
“你笑什么?”
“采春不是好货。”小福答道“一定有姘头。”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她眼睛上。”小福答道:“她那双眼睛是‘花’的。”
“小鬼!”池大老爷笑着骂道“你也懂什么眼睛花不花?我再问你;那个新郎倌为啥好端端要去投河?你看,是不是犯了痰症?”
“痰症不痰症,我不懂。不过,老爷,有一点我不明白,为啥要拿头发披散了盖在脸上?”
话刚完,只听“呛啷”一声,一只磁酒杯掉在青砖地上,碎面几片——倒不是池大老爷受了惊;而是小福的话,无意中点活了全局,霹雳一声,将池大老爷胸中的疑云,一扫而净,掌握到了案中的关键;兴奋过度,以致失手。
“小福,你问在要害上。投河的那个人,不是新郎倌;既然是假的,当然不能露相,所以要拿头发盖住脸。”池大老爷又说“现在我懂了,那母女两个为啥先要诬赖张仲义,告他一状?实实在在是叫张仲义做个见证,新郎棺是死在水里的。”
小福将眼睛眨了几眨,很快地也想通了“老爷,”他问“你是说,新郎倌是死了;不过不是死在水里?”
“对!就是这么回事。”
“那末,新郎倌死在什么地方呢?”
“傻小子!我知道地方,案子不就破了吗?”
“老爷,”小福笑嘻嘻地说“现在破案也容易。”
“你倒说!”池大老爷深深点头“说对了我有赏。”
有这一番鼓励,小福越发起劲“老爷,”他说“这件案子我去破。”
这就有点得意忘形了,池大老爷沉着脸呵斥:“别张狂!你也不量量你自己。”
“老爷以为我一个人破不了?我说出来,老爷就相信了。要破这件案子,只要拿采春的姘头找出来,便知分晓。老爷赏我几天假,我明查暗访找出那个人来,不就破了案了?”
池大老爷的脸色和缓了,但也严肃了,想了好一会说:“你的话也有道理,不妨试一试。要试就在今天晚上;因为今天过堂,如果采春有姘头,当然关心,要来问个究竟。白天不方便;晚上十有八九会去。”
现成的案卷,上有苦主的住址;小福记清楚了,随即悄悄出了后门。池大老爷又将案情通前彻后想了一遍,认为小福此行,必有收获,索性不睡,在灯下坐等。
一等等到天亮,才见小福回来,神色沮丧;不用说,是空等了一夜。
“大门一夜未开,围墙很高,什么也没有看出来。”
“不要紧,慢慢来!”池大老爷反倒安慰他“你说,她家围墙很高,那末,房子很大罗?”
“看起来不小。”
池大老爷默默想了一会说:“你先去睡一觉,吃过午饭,我们去私访。”
吃过午饭,池大老爷与小福由后花园的便门,趁无人见时,溜了出去。先找到一家栈房落脚,然后开好购物单子,派小福上街采办;不过半个时辰,尽皆备办齐全,一双串铃、一具药箱;箱中是些常用的药物,以外科用药为主——池大老爷小时候拜一个打拳头、卖野药的为师;这次微眼私访,为了登堂入室方便,扮成一个“走方郎中”
扎扮妥当,拿着串铃出门;小福背上药箱,在前领路。走到林家的那条巷子,小福指明地方:“这就是林家。”
池大老爷细细打量,林家的石库门、青砖围墙,屋字深沉,像是巨室;而林家只有母女两人,似乎用不着住这么大的房子。这便又是一个疑窦了。
心里这样在想,手里已经摇动串铃,口中吆喝:“善治疑难杂症;包医跌打损伤!”
走过来、走过去,只在附近几条巷子打转;等到第三次走到林家附近,只听得背后有人在喊:“郎中先生、郎中先生!”
池大老爷回头一看,是个中年妇人,正扶着门张望,便走过去问道:“是你这位大嫂叫我?”
“是的。”那妇人问道“你先生会不会看儿科?”
“喔,”池大老爷问道:“什么病?”
“恐怕是‘鹅口’。”
“鹅口疮”是外科,池大老爷懂得治法,点点头说:“等我看一看!”
未进门之前,先望一望四周,是在林家斜对过,相隔七八家门面;心理暗暗高兴,同时也定下了主意。
走进去一看,蓬门筚窦,境况艰苦。抱出个骨瘦如柴的婴儿来,啼哭不止;小嘴张得老大,口角流涎,口内长满了雪片似的白斑,咽喉红肿,是极重的鹅口疮。
“唉!”池大老爷说“看得太迟了。”
“原是。”那妇人流着泪说“看不起郎中。”
“不要紧,不要紧!”池大老爷赶紧安慰她说“我是一半行医、一半行善;贫病不计,你不必担心。”
那妇人自然称谢不止。池大老爷便动手替婴儿治病,先用块干净白绢,拭去白斑,然后吹敷薄荷、冰片。这两样清凉的药,减少了婴儿口中的灼热痛楚,啼哭居然止住了。
于是,池大老爷检点了一下药箱说:“这鹅口疮要用‘柳青散’,一共四味药,我只有三样;少一味,功效就差了。大嫂,附近有没有药店?”
“出巷口就有一家达仁堂。”
“喔,”池大老爷便抽水笔,取张包药的纸片,写了“青黛一钱”四字,拿一百铜钱,叫小福去买药;特别关照:“快去快回!”
一面说,一面使了个眼色,小福会意“快去快回”是句反话;尽不妨慢,好让老爷从容访问。
于是池大老爷闲闲问道:“你这位大嫂贵姓?”
“我娘家姓吴,夫家姓朱。”
“朱大哥呢?”
问到这话,朱大嫂双泪交流“死了一年多了。”她说。“就留下这个苦命的遗腹。”
“看样子朱大嫂境况艰难。”池大老爷指一指外面“这条街上,都像是殷实人家,看在街坊邻合分上,总也有点周济吧?”
朱大嫂摇摇头:“谁来看顾我们苦命母子s”
“对面呢?”池大老爷说“对面林家的那位老太太,慈眉善目,倒像个肯做好事的。”
朱大嫂微微撇嘴,笑了一下;是苦笑也像冷笑。
“怎么?”池大老爷紧追着问“莫非我看错了人?”
“郎中先生见过那位林大太?”
“没有。我不过听人说起。”
“怎么说法?”
“说林家那位老太太人很好,却想不到会遭那么一件祸事——真正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好心不得好报。”
朱大嫂摇摇头:“心好不好,不知道。不得好报却不见得。”
这话就深了,池大老爷不敢大意,越发装得不经意的闲谈样子“一个入赘女婿无缘无故投了河;老来无靠,岂不是不得好报?”
“谁说他老来无靠?”
“靠谁?”
这句话问得太急;朱大嫂似乎突然警觉,强笑着说:“她家有田有地;愁什么老来无靠?”
显然的,这不是真话。池大老爷深为失惨,不该操之过急,引起她的猜疑;也因为如此,不宜再问,当然也不能枯坐相对;想一想,正好从孩子身上献些殷勤,争取朱大嫂的好感。
于是,他又用新绢替婴儿拭嘴,再一次上了吹药,口中问道:“孩子断了奶没有?”
“断了。”朱大嫂说“我身子不好,没有奶,只好让孩子受苦。”
池大老爷抬起眼;眼中一半真、一半假的怜惜之色“朱大哥去世了,就留下这点亲骨血。朱大嫂,”他用一种似乎唐突,但充满了善意声音劝说:“你也该早作个打算。”
这是劝她再嫁;朱大嫂的脸红了,低声答道:“也要有人要我呀!”
池大老爷说不下去了。再说下去,倒像打算毛遂自荐似的。然而又不能不说下去;想一想把话拉了回来“抚孤守节,当然是好事。”他说“我说你要早作个计算,是总要想个活得下去的办法。朱大嫂现在的日子怎么过?”
“原来是‘帮人家’;帮的就是郎中先生你刚才说的林家。后来——”朱大嫂无缘无故地住了口。
池大老爷大为兴奋,但也大为焦急;朱大嫂欲言又止,自是有碍口的话。看样子她很谨慎,不是那种好说是非的“长舌妇”所以套问无用,必得施展什么手段,才能通她吐露几句要紧话。
于是他凝神想了一下说道:“我知道了。必是她家出了什么是非;朱大嫂是安分守己的人,所以在她家待不下去了。”
“不是。她家有是非,与我们做下人的不相干。”
这话又漏出点意思,林家确有是非;池大老爷装作不解,点点头说:“看起来外面的话靠不住,说林太太为人好;其实不好。”
“那倒也不见得。”
“我只当是她待下人刻薄,所以你待不下去。既然还不错,何必辞出来?”
“因为,”朱大嫂说“她家闹鬼。”
越说越玄了!池大老爷灵机一动,突然间收敛闲谈时常有的微笑,正色问道:“朱大嫂,怎么个闹法,请你说给我听听。”
“其实我也不大清楚。半夜里常有响动,说说笑笑,有时候第二天还扫出一地的鸡骨头;我问那里的一个老佣人,他告诉我说:闹鬼!还教我不要多问。我看看不是路数,心里怕得很;所以就辞了东家。后来——”朱大嫂咽口唾沫,又把话缩回去了。
光是这段“闹鬼”的情形,在池大老爷已大有所获;为了印证确实,还得问一句:“响动是在什么地方?”
朱大嫂紧闭着嘴,息了好一会才说:“郎中先生,我不便说了。再说就是是非。”
不用说,响动是在采春房里。池大老爷脸色越发深沉“朱大嫂,你不可不相信闹鬼。”他说“我在茅山学过法术,会书符篆,专门拿妖捉鬼。回头我在你家看过了病,请你带我到林家;我去替她们捉鬼。”
“不,不!”朱大嫂惊惶失措地说“现在不闹了。她们家也忌讳;请你不必多事。”
这一下越发证实了其中大有文章;而且朱大嫂定知其详。只是话已说得很明白,不愿招惹是非;那就不必再问,问亦无用。
于是等小福配了药来,池大老爷亲自动手,用乳钵研成“柳青散”留下一个吹管,指点了用法,收拾药箱离去。朱大嫂千恩万谢,送出门外;却还不甚放心“捉鬼”那件事,眼看郎中先生往林家相反的方向走远了,方始关门进屋。
到了傍晚时分,有人来敲门;开开来一看,门外一个粗壮的中年汉子,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婆子,擦一脸怪粉,戴一头红花,一看就知是三姑六婆之流。朱大嫂平日不跟这些人交往,当即问道:“你们找谁?”
“你是朱大嫂不是?怎么倒不认识我了?”那老婆子说“你倒再想想看!在哪里见过?”
“实在想不起了。”朱大嫂使劲摇头。
“真是想不起,我来告诉你。”
她的身子如泥鳅滑溜,等钻了进去,朱大嫂方始发觉,自然不能再摒诸门外;好在那汉子倒还知趣,只在门口张望,并未进来,也就无所谓了。
“朱大嫂你道我是那个。你总听说过何三婶婆吧?”
原来是她!朱大嫂自然听说过:何三婶婆是“官媒”在县衙门吃一份粮。凡有妓女从良,丫头买卖,发生纠葛,告到当官,另行择配;或者有了什么风化案子,要检验案内妇女之类的差使,都是官媒的事,所以这何三婶婆,也算是绍兴城内的知名人物,朱大嫂当然听说过。
然而,自己又不犯官司,何用她上门?朱大嫂不免惊疑,同时也微感不悦,当即沉着脸说:“何三婶婆,我是守寡的人,平常苦日子都过不过来,跟人也没有什么口舌是非;不晓得你有啥话要说?”
“朱大嫂,你的运气来了。我们大老爷叫你去有话要问;问完了有赏。喏,先赏二两银子。”
有这样的事?朱大嫂真当这个何三婶婆在开什么玩笑;但白花花二两银子却不是开玩笑的事。然则,是骗人上当;有什么当会上?想来想去想不通。
“走,走!朱大嫂,你不要三心二意,心里嘀咕;不是我说句刻薄的话,你这个样子还怕什么?天上掉来的银子,不去捡,世上哪有你这样慢的人?”
这两句话说到了她心里,胆气立刻就壮了,不过还得有两句话要问:“是哪个大老爷?”
“山阴县池大老爷。”
“要问我什么话?”
“你去了就知道了,包你不吃亏。抱起孩子走吧!”
“等等。”朱大嫂说“我跟邻合关照一声。”
“不必!池大老爷说了,县衙门传你这回事,不能叫人知道。”
朱大嫂又不免惊疑,但事已如此,不能说了不算;同时估量门外的那个汉子,必是衙门里的差役,最不好惹的人,还是乖乖听话为妙。
进了县衙门,池大老爷在花厅里传见;进厅磕头,不敢仰视。奇怪的是池大老爷很客气,也叫“朱大嫂”;更奇怪的是声音好熟,不由得抬头去望,这一望几乎疑心自己看花了眼。
“大老爷!你不是——?”
“对了,我就是替你儿子看病的走方郎中。”池大老爷说:“你不要怕!你只要说实话。我知道你的境况不好;你说了实话,我送你三十两银子,或者买两亩田,招个人种,或者做个小生意,抚孤守节。总教你日子过得下去。”朱大嫂又惊又喜,思路也灵活了;很快地想到,要问的必是林家“闹鬼”的故事。
然而细想一想,就只惊不喜了;说了实话,后患无穷。二三十两银子卖一条性命,太划不来。
不说又如何?看这位大老爷,人很精明,推托搪塞,一无用处;如果弄到头来“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更划不来了。
正在左右为难的当儿,池大老爷已开口动问,果然就是林家“闹鬼”的事。
“大老爷,”朱大嫂嗫嚅着答说“我不敢讲。”
“为什么?”
“我怕惹祸——”
“惹什么祸?一切有我作主。”
“眼前有大老爷作主,我自然不怕。不过大老爷是要高升的;我在这里一辈子,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话倒也有理。池大老爷便问:“那末,你要怎样才肯实话?”
“除非——”朱大嫂下了决心“除非送我回宁波;我娘家在宁波。”
“那容易。我不但送你回娘家;而且等破了案,我另外还要拨一笔钱,为你养老。不过,你不能有一句假话”
朱大嫂到此地步,一无顾虑,当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她说她上工的第三天,就听到采春房里有响动;问他家老仆林福,说是“闹鬼”朱大嫂心里自然害怕,少不得细问究竟;却为林福告诫:“那个鬼不害人;只别理他,也不要跟外人去说。见怪不怪,自然无事。”
然后有一天,白昼经过采春的院子,亦听得有男人说笑的声音。她心里在想,白日闹鬼,岂非奇事?同时也因为是白昼,胆就大了;凑到窗子口去张望了一下,哪里是鬼,明明是个熟人。
“喔,”池大老爷很注意地问:“还是熟人,是哪个?”
“是邵百万的儿子。就住在林家后面。”朱大嫂说“我一吓;赶紧回头。心里晓得戳穿了人家的阴私,惹下了祸事,一直就出了林家大门,连工钱都没有算。后来,林太太派林福来问我,为啥好端端地不做了?我说:‘我怕鬼。不过林府上闹鬼的事。我决不会跟人家去说。请他们放心。’这样子才算无事;只是我心里还是在怕,能搬走最好搬走。现在统通跟大老爷说了,我可再不敢回去了;邵百万的儿子一定要跟我为难,性命都难保。”
“不要紧,你不要怕,话说明白了,我今天就派人送你回宁波。”池大老爷紧接着问:“这句话有多少时候了?”
“差不多有十个月。”
“这十个月当中,你总见过邵百万的儿子在林家进出?”
“没有。从没有见过。”朱大嫂说“不瞒大老爷说,我还留心过这件事,常在门口张望;就是没有见过。”
这就不可解了。莫非邵百万的儿子,从那天为朱大嫂撞破以后,就跟采春断了往来?这样想着,便又有一句话要问。
“那末,在以前呢?”他进一步解释“所谓以前,是指林家还没有招赘女婿以前,和你没有到林家去帮佣以前,你曾见邵百万的儿子进出过林家没有?”
“没有!”朱大嫂斩钉截铁地说“别人有没有见过,我不知道;我可是从没有见过。”
照此看来,其中别有蹊跷。眼前却是在朱大嫂口里问不出什么来了;不过难保以后别有用她之处,所以还不能实践送她回宁波的诺言;只命官媒带她下去,好生供她住宿,等事定以后,必使她如愿。
遣走了朱大嫂,池大老爷又传刑房书办;签押房里别无他人,说话就很不客气了,一见就问:“你拿了人家多少银子?”
这“人家”是指谁?刑房书办拿人的钱不足为奇,所以倒还沉着“请大老爷的示下,”他说“书办摸不着头脑。”
“我先问你,邵百万你总知道?”
“绍兴城里有名的殷实人家,怎么不知道?”
“你说说他家的情形看。”
“邵百万做酒起家,本人已经故世了;只有一个独养儿子,名叫邵定侯,是个公子哥儿。”
“喔,他家是不是住在林采春家后面?”
“是的。”
“邵定侯跟林采春明来暗去,你知道不知道?”
刑房书办讶异地问:“大老爷是听谁说的?书办不知道这回事。”
“真的不知道?”
“真的!”刑房书办答道“若是书办知道,瞒着大老爷,任凭治罪。”
“好!”池大老爷问道:“你现在知道了?”
“是的。”
“那你小心!”池大老爷沉下脸来说“如果你通风报信,买放得贿,小心你两条腿!”
刑房书办惊然道:“不敢。”
“这件案子很怪。若是破了,不但我尽了责任,你们也有面子。现在我将内幕情形告诉你——”
池大老爷说了内幕,也提出了疑问,邵定侯既然并未在林家出入过,何以能深入林采春的闺房;莫非插翅能飞?
“说不定是爬墙头过去的。”
“还有那个招赘女婿如果说是投河死了,尸首在哪里;倘或说是被谋害了,尸首又如何运出林家?还有,投河的那个人又是谁?”
刑房书办想了好一会答道:“大老爷,书办先派人去探探路看;探明究竟,再来回报。”
“对了,事情要做得秘密。”池大老爷问道:“你什么时候可以有回音?”
“总要三天。”
到了第三天,刑房书办来复命,邵定侯与林采春确有双宿双飞的夫妇之实。但是,邵定候如何进入林家仍旧莫名其妙。
语焉不详,池大老爷当然要追问“你是怎么查的?何以知道他们有夫妇之实?”他说“又何以会查不出他进林家的途径?”
被逼不过,刑房书办说了实话。他是嘱咐捕快,找了一名黑道中的高手,夜入林家去探动静。第一夜并无所获,第二夜去时,正是子正时分;听得采春卧房中,男女低声调笑,不用说,男的自然是邵定侯。一直守到天色微明,存身不住;逾墙而出,径回“班房”来报告,随即派人在林家周围暗暗守候,却始终未见邵定侯从她家出门。
第三夜也就是昨夜,小偷又去了;那次是受了叮嘱,如果邵定侯在,特别要留心有没有倚在墙头的梯子?结果不曾发现,而邵定候却在采春卧室中饮酒宵夜。那小偷枯守无聊,蹲在暗处闭目养神,到得鼓打三更,方始睁眼,采春房中灯火犹明,小偷凑到窗下,舐破一块窗纸,朝里一望,大为惊奇。
“奇的是,屋里没有邵定侯的影子;林采春正要上床,帐门掀着,看得清清楚楚,只有她一个人。”
“这就奇了!”
池大老爷问道“莫非邵定侯是趁他睡着的当儿,开门走了?”
“那个人不曾睡着,于他们这一行的,是机警不过,风吹草动,立刻知道;决不至于走了一个人还在鼓里。”
池大老爷沉吟了半天,忽然笑道:“难道他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不成?”接着又问“我想自己到林家去看一看;你能想个什么法子,让我进得了林家的门?”
“进林家的门容易。”刑房书办立刻就有了主意“找个小偷去偷林家;林家报了案,县大老爷可以去踏勘,自然就登堂入室了。”
“不但进林家的门,还要进人家的闺房。”
那就难了。县大老爷是父母官,要顾尊严,要持体统;窃案不比抢案,命驾踏勘,本就有些过分,再要闯人家的深闺,越发说不过去。
刑房书办想了一下说:“那就直截了当,大老爷旧案重审,要看他家女婿,怎么在洞房中喝交杯盏,怎么犯了失心疯?不就可以进她的闺房了吗?”
“这是下策。我还不愿意打草惊蛇。而况,案子在表面上等于已经了结了;忽然又来这么一下,也说不过去。你还是另想办法。”
“是,”刑房书办只好答说:“书办去想办法。”
答应是答应了,但这个办法很难想,同时研究案情也觉得其中大有蹊跷;本来不想多事,现在看起来非多事不可。尤其牵涉邵百万家这件案子是“肥猪拱门”不好好动一动脑筋,未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