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万历1592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想通了这一点,群臣纷纷感到背后飕飕的直窜冷风——从此以后,世界上又多出了一种高效率的攻城战术了。
要求严格管控火药生产和运送的奏折从这一刻起堆满了整个通政司,让朱翊钧也小小的得意了一下,让这些文臣感到惊恐不安是他最高兴的事情,当然,他也不会忘掉他最该做的事情——封锁火药制造之所的一切讯息,以锦衣卫入驻各地制造火药之所严格管控,不使一两火药有失。
除此之外,最让他们感到不安和震动的,就是他们的万历陛下交付内阁的圣旨。
要封萧如薰的爵位,更直接一点来说,就是要封伯。
有明一代不封子男,只封公侯伯,所以明代爵位难取,但是一旦取得,基本上都能得到世袭罔替的爵位,而且都是军功封爵,文臣要封爵也只能靠军功,如王阳明此人,所以,这才更让文臣们感到惊讶。
萧如薰的功劳的确大,比如斩了著力兔所部套虏三千,斩了哱拜本人和其养子哱云,是平定宁夏之乱的首功等等,但是他才二十二岁,一个二十二岁的世袭罔替的伯爵,难道不是太早了一点吗?
封爵不是小事,武将凭军功封爵更是近百年来罕见的事情,就算要封那也是文官以军功封爵,而不是武将封爵,于是礼部职官们聚在了一起,开始商量这件事情。
“萧如薰是何许人也?”
“查过了,延安萧氏,将门,祖父萧汉为凉州副总兵,父萧文奎在京营……和各家勋贵有密切来往,萧文奎四个儿子,萧如薰排行第四。”
“萧如薰,不就是前蓟辽总督、兵部尚书杨兆的女婿吗?”
“就是那个迎娶了书香之女的莽汉武夫?”
文官们的面色变得不太好了——武将本来就不讨喜,而一个文将的女婿则更加不讨喜。
有明一代,文将的下场一般都不是太好,致仕回家善终者不多,因为这些本来是进士的家伙在当了统兵之人以后,身上也多出了文官所不喜欢“唯结果论”,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
自汉以来,文官和武将最大的争论和分歧,其实就在儒家一统思想界之后出现的到底是“仁”好还是杀光以绝后患比较好,文人当然选择仁,要以圣人教化教导蛮夷,使之归顺华夏,而武将则认为别那么麻烦,还费时费力,直接一刀杀了干干净净,绝了后患,多好。
总而言之,武将领兵作战,和文官的施政原则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大多数文官以中庸之道为处世原则,而武将则注重取得实效而不避极端,长年的戎马生涯已使这些文将养成与文官截然不同的气质,因此文将集团与文官集团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文将集团身上也有文人特有的清高孤傲的气质,看不起文化素养普遍不高的武将,因此在武将集团抱团以求生存的时候也得不到武将集团的帮助,从而成为了里外不是人的典范。
再加上文将往往功高,使得很多人嫉妒,也不注意处理关系,所以就造成了往往孤立无援的境地,急流勇退已经是好结局之一了。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萧如薰自己都很清楚的问题——杨兆的人际关系并不好,尤其是在京城文官集团里的关系并不好,所以把女儿嫁给同为延安老乡的延安萧氏做个土财主土皇帝的媳妇儿反而更好。
总体来说,杨兆并不是多看重萧如薰的才华,期待萧如薰光耀门楣之类的,武将在这个时代无法光耀门楣是社会的共识,杨兆自然也明白。
然而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下,唯有靠拢武将集团,把女儿嫁给武将,得到武将集团的友谊,从而得以安然在南京养老致仕,还抽空助学,养... -->>
想通了这一点,群臣纷纷感到背后飕飕的直窜冷风——从此以后,世界上又多出了一种高效率的攻城战术了。
要求严格管控火药生产和运送的奏折从这一刻起堆满了整个通政司,让朱翊钧也小小的得意了一下,让这些文臣感到惊恐不安是他最高兴的事情,当然,他也不会忘掉他最该做的事情——封锁火药制造之所的一切讯息,以锦衣卫入驻各地制造火药之所严格管控,不使一两火药有失。
除此之外,最让他们感到不安和震动的,就是他们的万历陛下交付内阁的圣旨。
要封萧如薰的爵位,更直接一点来说,就是要封伯。
有明一代不封子男,只封公侯伯,所以明代爵位难取,但是一旦取得,基本上都能得到世袭罔替的爵位,而且都是军功封爵,文臣要封爵也只能靠军功,如王阳明此人,所以,这才更让文臣们感到惊讶。
萧如薰的功劳的确大,比如斩了著力兔所部套虏三千,斩了哱拜本人和其养子哱云,是平定宁夏之乱的首功等等,但是他才二十二岁,一个二十二岁的世袭罔替的伯爵,难道不是太早了一点吗?
封爵不是小事,武将凭军功封爵更是近百年来罕见的事情,就算要封那也是文官以军功封爵,而不是武将封爵,于是礼部职官们聚在了一起,开始商量这件事情。
“萧如薰是何许人也?”
“查过了,延安萧氏,将门,祖父萧汉为凉州副总兵,父萧文奎在京营……和各家勋贵有密切来往,萧文奎四个儿子,萧如薰排行第四。”
“萧如薰,不就是前蓟辽总督、兵部尚书杨兆的女婿吗?”
“就是那个迎娶了书香之女的莽汉武夫?”
文官们的面色变得不太好了——武将本来就不讨喜,而一个文将的女婿则更加不讨喜。
有明一代,文将的下场一般都不是太好,致仕回家善终者不多,因为这些本来是进士的家伙在当了统兵之人以后,身上也多出了文官所不喜欢“唯结果论”,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
自汉以来,文官和武将最大的争论和分歧,其实就在儒家一统思想界之后出现的到底是“仁”好还是杀光以绝后患比较好,文人当然选择仁,要以圣人教化教导蛮夷,使之归顺华夏,而武将则认为别那么麻烦,还费时费力,直接一刀杀了干干净净,绝了后患,多好。
总而言之,武将领兵作战,和文官的施政原则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大多数文官以中庸之道为处世原则,而武将则注重取得实效而不避极端,长年的戎马生涯已使这些文将养成与文官截然不同的气质,因此文将集团与文官集团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文将集团身上也有文人特有的清高孤傲的气质,看不起文化素养普遍不高的武将,因此在武将集团抱团以求生存的时候也得不到武将集团的帮助,从而成为了里外不是人的典范。
再加上文将往往功高,使得很多人嫉妒,也不注意处理关系,所以就造成了往往孤立无援的境地,急流勇退已经是好结局之一了。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萧如薰自己都很清楚的问题——杨兆的人际关系并不好,尤其是在京城文官集团里的关系并不好,所以把女儿嫁给同为延安老乡的延安萧氏做个土财主土皇帝的媳妇儿反而更好。
总体来说,杨兆并不是多看重萧如薰的才华,期待萧如薰光耀门楣之类的,武将在这个时代无法光耀门楣是社会的共识,杨兆自然也明白。
然而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下,唯有靠拢武将集团,把女儿嫁给武将,得到武将集团的友谊,从而得以安然在南京养老致仕,还抽空助学,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