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东晋烽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可惜因明学在汉地没有得到弘扬,不过这也难怪,在汉地只有道家和儒家,比起印度一百多宗派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了。所以玄奘法师的“真唯识量二十三个字”现在汉地人已经看不出有什么玄奥。不过藏地寺院把印度的因明学完整地继承下来了,藏地除了本地的苯教,也没有其他外道了,那么和谁辩论呢?寺院佛教各门派互相辩论,这样就形成了藏地寺院有名的学习佛法的形式——辩经。
寺院的辩经能训练学僧以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例如:
问:你觉得人有没有“灵魂”呢?
答:没有,因为我没见过。
问:你没见过,不一定别人没见过,难道你没见过就等于不存在吗?
答:是。
问:如果这样说的话,一个人所能见到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很多人没有见过华*盛顿、纽约,难道它不存在吗?
答:不一样,它们存在,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问:那么你的意思说,看得见的外在的物质是存在的,而看不见的内在精神是不存在的,是吗?
答:是。
问:照你的观点,你有没有思想、感情、意识呢?
答:我不确定,但有。因为我是人,有它们人就活着,离开它们就不是人,只是一个肉体。
问:那好,你的观点是“我没有看见”就不存在,那你的思想感情意识等在哪里呢?你看得见、摸得着吗?你的理由不能成立吧!
很多人对于佛学有很深的误解,认为佛教是迷信,只是精神上的幻觉,是内心的感受,完全没有现实意义,也不符合理性和逻辑。即使是一些佛教徒也这样认为。
真实的情况是佛教是可以实证的。佛教讲的四禅八定,四果罗汉,菩萨的五十四圣位,都可以在修行中验证。另外,即使你不修行,佛经中的一些结论都是可以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出来。这也是因明学的作用。比如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看看楞严经,一个一个用严密的逻辑给你推理出来,一切都无。
龙树菩萨的《中论》也是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把佛理推断出来。但是因为佛理太深奥,很多人看中论的时候脑袋发晕。《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曰: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所以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中论用推理的方法把这八不偈全部推导出来。
因为藏地辩经如此有名,以至于汉地的和尚也搞起了佛经辩论。但是汉地佛学院的辩论会和藏地的辩经根本不是一回事。第一、这些人都不会因明。第二、辩论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六祖坛经》,藏地辩论的方式是你先立宗,也叫立论,提出自己的论点,然后大家针对你的论点提问题;或者是根据《坛经》的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然后大家向你提问题,你要被难倒了,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你就输了。
汉地佛学院是怎么辩论呢?比如首先弄出一个论题“在学习佛法的
时候,渐悟更重要还是顿悟更重要?”然后分成两个战队,一个说顿悟重要,一个说渐悟重要,开始辩论。
这就有点乱来了。首先大家的立宗就不对。学习过《坛经》的都知道:“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离开了特定的学法者,你说顿说渐都错。两个宗都立不起来,还辩什么?
辩经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深刻理解佛理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因明辩论的方法是非常强大有力的,能让一个成绩一般的,考四十分到七十分的学生,经过因明辩论的独特训练,考上八九十分。
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时候心太散漫,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致志。有句老话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上面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穴位,大脑大约使用人体20%的氧气和20%的能量。这些能量大部分都被无意识地消耗了。思想抛锚,开小差,都会消耗能量,这样你就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了。所以学习的时候专注是很难做到的。大多数人也不是不认真学习,时时提醒自己要集中思想,可是过一下思想又开溜了,所谓“心猿意马”。拉回来,又开溜,又拉回来,倒腾几次你就累了,想打瞌睡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对于课本知识理解的太肤浅,所谓“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很多不能考九十分的学生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这里错一点,那里错一点,加起来错得太多的,成绩当然不好看... -->>
可惜因明学在汉地没有得到弘扬,不过这也难怪,在汉地只有道家和儒家,比起印度一百多宗派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了。所以玄奘法师的“真唯识量二十三个字”现在汉地人已经看不出有什么玄奥。不过藏地寺院把印度的因明学完整地继承下来了,藏地除了本地的苯教,也没有其他外道了,那么和谁辩论呢?寺院佛教各门派互相辩论,这样就形成了藏地寺院有名的学习佛法的形式——辩经。
寺院的辩经能训练学僧以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例如:
问:你觉得人有没有“灵魂”呢?
答:没有,因为我没见过。
问:你没见过,不一定别人没见过,难道你没见过就等于不存在吗?
答:是。
问:如果这样说的话,一个人所能见到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很多人没有见过华*盛顿、纽约,难道它不存在吗?
答:不一样,它们存在,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问:那么你的意思说,看得见的外在的物质是存在的,而看不见的内在精神是不存在的,是吗?
答:是。
问:照你的观点,你有没有思想、感情、意识呢?
答:我不确定,但有。因为我是人,有它们人就活着,离开它们就不是人,只是一个肉体。
问:那好,你的观点是“我没有看见”就不存在,那你的思想感情意识等在哪里呢?你看得见、摸得着吗?你的理由不能成立吧!
很多人对于佛学有很深的误解,认为佛教是迷信,只是精神上的幻觉,是内心的感受,完全没有现实意义,也不符合理性和逻辑。即使是一些佛教徒也这样认为。
真实的情况是佛教是可以实证的。佛教讲的四禅八定,四果罗汉,菩萨的五十四圣位,都可以在修行中验证。另外,即使你不修行,佛经中的一些结论都是可以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出来。这也是因明学的作用。比如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看看楞严经,一个一个用严密的逻辑给你推理出来,一切都无。
龙树菩萨的《中论》也是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把佛理推断出来。但是因为佛理太深奥,很多人看中论的时候脑袋发晕。《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曰: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所以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中论用推理的方法把这八不偈全部推导出来。
因为藏地辩经如此有名,以至于汉地的和尚也搞起了佛经辩论。但是汉地佛学院的辩论会和藏地的辩经根本不是一回事。第一、这些人都不会因明。第二、辩论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六祖坛经》,藏地辩论的方式是你先立宗,也叫立论,提出自己的论点,然后大家针对你的论点提问题;或者是根据《坛经》的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然后大家向你提问题,你要被难倒了,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你就输了。
汉地佛学院是怎么辩论呢?比如首先弄出一个论题“在学习佛法的
时候,渐悟更重要还是顿悟更重要?”然后分成两个战队,一个说顿悟重要,一个说渐悟重要,开始辩论。
这就有点乱来了。首先大家的立宗就不对。学习过《坛经》的都知道:“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离开了特定的学法者,你说顿说渐都错。两个宗都立不起来,还辩什么?
辩经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深刻理解佛理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因明辩论的方法是非常强大有力的,能让一个成绩一般的,考四十分到七十分的学生,经过因明辩论的独特训练,考上八九十分。
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时候心太散漫,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致志。有句老话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上面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穴位,大脑大约使用人体20%的氧气和20%的能量。这些能量大部分都被无意识地消耗了。思想抛锚,开小差,都会消耗能量,这样你就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了。所以学习的时候专注是很难做到的。大多数人也不是不认真学习,时时提醒自己要集中思想,可是过一下思想又开溜了,所谓“心猿意马”。拉回来,又开溜,又拉回来,倒腾几次你就累了,想打瞌睡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对于课本知识理解的太肤浅,所谓“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很多不能考九十分的学生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这里错一点,那里错一点,加起来错得太多的,成绩当然不好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