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沉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成玄学,至六朝时期才被转化为宗教形式而被普遍传播。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孔子所创的儒学作为学术门派出现在文化领域,到了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理学和心理学。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拯救苦难中的生命,宣扬信仰它的人可以解脱人生的苦恼、困厄、病痛和苦毒,成为新的精神价值,形成新的参照维度,从而使人从苦海中看到光明的彼岸;同时,佛教宣传“轮回”和“来世”的观念来拓展的善恶价值的信仰空间,对善良的人们有一个西天极乐世界的企盼和追求,形成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精神鼓舞;对罪恶的人们有“来世”的报应,冥冥之中有一种无法躲避而公正的判决;其维持和稳定社会的功能被历代统治阶层所接受,并且加以推崇;佛教作为异教,刚开始也与中华文化相冲突,遭受到强烈的抵抗和排斥,面临着本土文化价值的严重挑战,佛教在宗教术语的译名上,采用玄学的概念,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模仿魏晋风范,在教义传播上采取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其谦卑的姿态融入本土文化;其不排斥异教,不分贫富,不计较信仰的时间,不拘泥形式,信仰自由,无牵无挂,无欲无念。
禅语:自心既佛,悟得无心无佛,不必修行,做自在人。
道教也吸收了佛教的精髓,把宇宙分为三个世界:天间,主宰者玉皇大帝;人间,主宰者皇帝;阴间,主宰者阎王。善者,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住在仙苑之中;恶者打入,十八层的地狱,接受惩罚,转世为畜生。
在佛教传入我国初期,敦煌就出现了不少的高僧。
魏?正始年间(240~249),世居敦煌,月氏人竺法护在敦煌出家,随晋武帝游历西域诸国,带回了很多佛经,跟随他的僧徒有1000之多,人们称他为“敦煌菩萨”
高僧竺法乘早年师事法护,在敦煌兴建寺庙,其影响甚至超过师父。
著名高僧于法兰、于道邃也是敦煌人,他们曾经与竺法护在长安山寺隐居。
敦煌高僧宋云,在公元516年,北魏胡太后派他和慧生一道去西域取经,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到了巴基斯坦、阿富汗,考察了许多著名的佛教遗迹,写过游记。
北凉时期,僧人昙摩密多从龟兹来到敦煌,修建了极为严净的寺院,并且开园种果树。
佛教和世人相处得很好,而且,历代的统治者对佛教有也很推崇,他们不但大力提倡,而且不惜耗费巨资,在全国各地兴建寺院,开凿石窟。
宕泉河由南而北流经戈壁荒滩,蜿蜒曲折,在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穿过,形成了条形的绿洲。在宕泉的西岸,是绵延千米高耸的崖壁,莫高窟就开凿在这里。
公元366年,建元二年,乐樽和尚从东方云游到此,突然发现三危山上金光万道,迷人的景象使他深感此地有灵异,好像是千佛照耀,就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洞中坐禅修行不久,法良禅师在乐樽的窟旁边也开凿了一个洞窟。
北魏?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刺史,不仅抄写大量经文送到寺院,还在莫高窟开凿大型洞窟。
北周?敦煌刺史建平公于义在莫高窟建了一大石窟。
隋?文帝和炀帝都信仰佛教,他们曾经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在短短的30年里,在莫高窟建造70多个洞窟,规模宏大,气势宏伟。
唐朝在敦煌建造了灵图寺、大云寺、开元寺、龙兴寺等著名寺院。开凿的洞窟达1000多个,窟檐相通,栈道相接,重楼叠檐,富丽辉煌。
公元627年秋,26岁的唐僧(玄奘)离开长安,当他到了玉门关附近,他的徒弟石槃陀不愿意跟他去受苦中途回去了,只剩下唐僧孤独在荒凉的戈壁沙漠中向西域前进。在18年之后,他带着657部梵文经典返回,唐太宗令敦煌吏民赴流沙河迎接唐僧的归来。
公元781年,吐蕃统治者在敦煌大力提倡佛教,当时僧尼有1000多人。在那里修建了圣光寺,开凿或改建了一大批洞窟,绘制了吐蕃赞普像。
公元924年,节度使曹议金及其家族非常重视利用佛教来维护其统治,在他们统治120年中,莫高窟开凿了55个洞窟,仿效中原,设立画院,有专职的凿窟石匠、制作彩塑的塑匠和绘制壁画的画师等。
西夏时期,统治者采取“佛图安邦”的政策,大力宣扬佛教,6次派人人向宋朝购买成套的佛经。公元1159年,派人到西藏迎请迦玛迦举派大师松钦巴来传法。西夏还修建寺庙,营造石窟有八九十个,其中榆林窟被誉为“世界圣宫”
元朝,对佛教崇信,藏传佛教更受重视。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给玉印。重修了皇庆寺,开凿了一些洞窟。元朝是敦煌最后一次兴盛时期。
莫高窟,从4世纪中叶开始,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约1000余年的不断开凿,和尚开窟修行,俗人开窟为了积功德,表达对佛的虔诚,洞窟多达1000余窟,它们完整地保存了各个时期的彩塑、壁画,是一部珍贵的佛教艺术史。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和盗窃,令人欣慰的是仍然保留了492个洞窟,其中有彩塑2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如果排成3米高的画廊,可达15公里,堪称世界第一长的艺术画廊!
敦煌艺术是环境艺术的杰作,是美妙而神奇的艺术!
佛教为了使人们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便将抽象的哲理用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传播。在石窟里,用壁画和石雕的形式把这些故事永久地保留下来,使人看明白。如著名的有: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铋毗王割肉贸鸽等等释迦牟尼前世的事迹。
莫高窟的艺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墙壁上的图书馆,尽管几乎全是佛教的内容,但是,宗教也是社会的产物,其艺术想像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石窟里的艺术品都留下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烙印和痕迹,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
佛教石窟是寺院建筑的另一种形式,僧人苦修行往往远离城市,而在偏僻的荒山野岭,只能因地制宜,凿岩为洞,创造新的佛教场所。中心塔柱窟是融合中国和印度的审美习惯而创造出来的建筑物。
古代建筑设计者其目的是在创造一种宗教的环境,通过环境的艺术设计把人们导入佛境。
当我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之中,深深体会到苍凉和干渴之后,进入洞窟,那会感觉到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满目是辉煌的壁画,窟顶绚丽的华盖,满地精美的花砖,面对静穆的佛陀、慈祥的菩萨,使人恍若仙境,仿佛置身于世外的佛家净土,不由对佛国世界充满了憧憬。
三
鸣沙山、月牙泉是大自然杰作。
在敦煌城南五公里处,有一条山脉,鸣沙山,其东西长4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峦危峭,山脊如刃。
我选择骑骆驼进山,平生第一次骑骆驼,三匹骆驼用绳串联在一起,骆驼很高,它蹲下来我才能爬上去,牵骆驼的人看我坐稳了,吆喝骆驼起来,它是后脚先起来,我的身体猛然往前倾倒,吓得我紧紧地抓牢前面的大铁环,骆驼前脚起来之后,我坐在上面很稳当,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面对连绵起伏的鸣沙山脉,耳边响起悦耳的驼铃声,骆驼踏沙,在沙漠上悠闲地前进。骆驼队经过一处齐胸高的大水池,其形状像游泳池,可是水池里碧波荡漾,空无一人,它是作什么用的呢?我感到好奇,心中隐约预感到:是否与月牙泉有什么联系?
到了沙山脚下,在鸣沙山的怀抱之中,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大门前方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天下第一泉。
月牙泉,名震天下,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其面积为13。5亩,平均水深3。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沙不进泉,水不浊涸,水静印月。
月牙泉,水面并不宽广,四周是沙漠,亘古至今,它不曾被黄沙淹埋过,因为它是沙漠的灵魂!四季有大风,它也不曾被吹干过,因为它是沙漠的眼睛!旱不涸,涝不盈,美而不傲,秀而不媚。“沙石填泉,泉不涸竭”神奇而独特的自然景观!月牙泉的南北是高耸的鸣沙山。因为,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山坳也是呈月牙形,吹进凹地的风由于空气力学的原理而上旋,从四周塌落下来的沙子被风儿送回山去。
我来到了月牙泉的旁边,目睹一泓泉水,铁鱼鼓浪,星草含辉“月泉晓澈”水天一色,泉水的四周,长着高高的芦苇,像眼睛的睫毛在风中轻轻地摇晃。这时候,夕阳斜依在鸣沙山上,鸣沙山倒影在泉水里,一弯新月之中,月亮包容着太阳,夕阳在碧波中游弋,蓝天上的白云在泉水中飘荡,风光无限,奇特无比!我被眼前的奇妙景色惊呆了,坐在泉水旁边,久久不愿离去,如醉如痴地观赏着,夕阳渐渐地从沙山顶上滑落,泉水中的夕阳在碧波中变幻着笑脸,悄然离去,沙山的影子像一片巨大的帷幔慢慢地覆盖在水面上,灿烂的晚霞终于浮出了水面
夕阳从鸣沙山脊渐渐滑落,我光着脚顺着陡峭的木梯往上攀登,有很多游客在滑沙,坐着沙橇从高处带着沙的音乐声飞驰而下,沙在奔流,有鼓角之声,轻如丝竹,重若雷鸣。经常有人因技术不善而翻滚下来,引来惊叫声一片。
到了山巅,我放眼望去,夕阳如血,起伏的沙丘像大海的波浪,阳光留下的沙丘阴影和阳光涂抹出金黄色沙面形成鲜明、雄浑的图画展现在我在眼前。我攀越了几个沙丘,目送夕阳消失在沙漠的尽头之后,才来到滑沙场,我心里渴望着去体验这项刺激而吓人的运动。交了费,坐上沙橇,顺着陡坡飞驰而下,耳边响起春雷般的轰鸣声,如大海的涛声,连绵不断,沙粒如波涛翻腾而下,耳闻“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我已经感觉到了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的绝妙之处。
当地有一风俗,每逢端午节,男女老少纷纷而至,前来欣赏敦煌景色“沙岭晴鸣”登鸣沙山,观月牙泉,耳闻鸣沙奇响,声震数十里,可以消灾避难。
暮色苍茫,我跟随着回归的驼队出山了,我又一次路过那个大水池。
我好奇地问牵骆驼的老乡:“请问,这水池做什么用的?
他告诉我说:“是往月牙泉供水的,不然的话”
我恍然大悟,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没有它,月牙泉怕是要干涸!我感到忧心重重,想起了已经消失的孔雀河,想起了泉城济南间歇喷涌的趵突泉
成玄学,至六朝时期才被转化为宗教形式而被普遍传播。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孔子所创的儒学作为学术门派出现在文化领域,到了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理学和心理学。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拯救苦难中的生命,宣扬信仰它的人可以解脱人生的苦恼、困厄、病痛和苦毒,成为新的精神价值,形成新的参照维度,从而使人从苦海中看到光明的彼岸;同时,佛教宣传“轮回”和“来世”的观念来拓展的善恶价值的信仰空间,对善良的人们有一个西天极乐世界的企盼和追求,形成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精神鼓舞;对罪恶的人们有“来世”的报应,冥冥之中有一种无法躲避而公正的判决;其维持和稳定社会的功能被历代统治阶层所接受,并且加以推崇;佛教作为异教,刚开始也与中华文化相冲突,遭受到强烈的抵抗和排斥,面临着本土文化价值的严重挑战,佛教在宗教术语的译名上,采用玄学的概念,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模仿魏晋风范,在教义传播上采取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其谦卑的姿态融入本土文化;其不排斥异教,不分贫富,不计较信仰的时间,不拘泥形式,信仰自由,无牵无挂,无欲无念。
禅语:自心既佛,悟得无心无佛,不必修行,做自在人。
道教也吸收了佛教的精髓,把宇宙分为三个世界:天间,主宰者玉皇大帝;人间,主宰者皇帝;阴间,主宰者阎王。善者,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住在仙苑之中;恶者打入,十八层的地狱,接受惩罚,转世为畜生。
在佛教传入我国初期,敦煌就出现了不少的高僧。
魏?正始年间(240~249),世居敦煌,月氏人竺法护在敦煌出家,随晋武帝游历西域诸国,带回了很多佛经,跟随他的僧徒有1000之多,人们称他为“敦煌菩萨”
高僧竺法乘早年师事法护,在敦煌兴建寺庙,其影响甚至超过师父。
著名高僧于法兰、于道邃也是敦煌人,他们曾经与竺法护在长安山寺隐居。
敦煌高僧宋云,在公元516年,北魏胡太后派他和慧生一道去西域取经,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到了巴基斯坦、阿富汗,考察了许多著名的佛教遗迹,写过游记。
北凉时期,僧人昙摩密多从龟兹来到敦煌,修建了极为严净的寺院,并且开园种果树。
佛教和世人相处得很好,而且,历代的统治者对佛教有也很推崇,他们不但大力提倡,而且不惜耗费巨资,在全国各地兴建寺院,开凿石窟。
宕泉河由南而北流经戈壁荒滩,蜿蜒曲折,在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穿过,形成了条形的绿洲。在宕泉的西岸,是绵延千米高耸的崖壁,莫高窟就开凿在这里。
公元366年,建元二年,乐樽和尚从东方云游到此,突然发现三危山上金光万道,迷人的景象使他深感此地有灵异,好像是千佛照耀,就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洞中坐禅修行不久,法良禅师在乐樽的窟旁边也开凿了一个洞窟。
北魏?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刺史,不仅抄写大量经文送到寺院,还在莫高窟开凿大型洞窟。
北周?敦煌刺史建平公于义在莫高窟建了一大石窟。
隋?文帝和炀帝都信仰佛教,他们曾经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在短短的30年里,在莫高窟建造70多个洞窟,规模宏大,气势宏伟。
唐朝在敦煌建造了灵图寺、大云寺、开元寺、龙兴寺等著名寺院。开凿的洞窟达1000多个,窟檐相通,栈道相接,重楼叠檐,富丽辉煌。
公元627年秋,26岁的唐僧(玄奘)离开长安,当他到了玉门关附近,他的徒弟石槃陀不愿意跟他去受苦中途回去了,只剩下唐僧孤独在荒凉的戈壁沙漠中向西域前进。在18年之后,他带着657部梵文经典返回,唐太宗令敦煌吏民赴流沙河迎接唐僧的归来。
公元781年,吐蕃统治者在敦煌大力提倡佛教,当时僧尼有1000多人。在那里修建了圣光寺,开凿或改建了一大批洞窟,绘制了吐蕃赞普像。
公元924年,节度使曹议金及其家族非常重视利用佛教来维护其统治,在他们统治120年中,莫高窟开凿了55个洞窟,仿效中原,设立画院,有专职的凿窟石匠、制作彩塑的塑匠和绘制壁画的画师等。
西夏时期,统治者采取“佛图安邦”的政策,大力宣扬佛教,6次派人人向宋朝购买成套的佛经。公元1159年,派人到西藏迎请迦玛迦举派大师松钦巴来传法。西夏还修建寺庙,营造石窟有八九十个,其中榆林窟被誉为“世界圣宫”
元朝,对佛教崇信,藏传佛教更受重视。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给玉印。重修了皇庆寺,开凿了一些洞窟。元朝是敦煌最后一次兴盛时期。
莫高窟,从4世纪中叶开始,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约1000余年的不断开凿,和尚开窟修行,俗人开窟为了积功德,表达对佛的虔诚,洞窟多达1000余窟,它们完整地保存了各个时期的彩塑、壁画,是一部珍贵的佛教艺术史。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和盗窃,令人欣慰的是仍然保留了492个洞窟,其中有彩塑2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如果排成3米高的画廊,可达15公里,堪称世界第一长的艺术画廊!
敦煌艺术是环境艺术的杰作,是美妙而神奇的艺术!
佛教为了使人们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便将抽象的哲理用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传播。在石窟里,用壁画和石雕的形式把这些故事永久地保留下来,使人看明白。如著名的有: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铋毗王割肉贸鸽等等释迦牟尼前世的事迹。
莫高窟的艺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墙壁上的图书馆,尽管几乎全是佛教的内容,但是,宗教也是社会的产物,其艺术想像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石窟里的艺术品都留下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烙印和痕迹,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
佛教石窟是寺院建筑的另一种形式,僧人苦修行往往远离城市,而在偏僻的荒山野岭,只能因地制宜,凿岩为洞,创造新的佛教场所。中心塔柱窟是融合中国和印度的审美习惯而创造出来的建筑物。
古代建筑设计者其目的是在创造一种宗教的环境,通过环境的艺术设计把人们导入佛境。
当我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之中,深深体会到苍凉和干渴之后,进入洞窟,那会感觉到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满目是辉煌的壁画,窟顶绚丽的华盖,满地精美的花砖,面对静穆的佛陀、慈祥的菩萨,使人恍若仙境,仿佛置身于世外的佛家净土,不由对佛国世界充满了憧憬。
三
鸣沙山、月牙泉是大自然杰作。
在敦煌城南五公里处,有一条山脉,鸣沙山,其东西长4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峦危峭,山脊如刃。
我选择骑骆驼进山,平生第一次骑骆驼,三匹骆驼用绳串联在一起,骆驼很高,它蹲下来我才能爬上去,牵骆驼的人看我坐稳了,吆喝骆驼起来,它是后脚先起来,我的身体猛然往前倾倒,吓得我紧紧地抓牢前面的大铁环,骆驼前脚起来之后,我坐在上面很稳当,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面对连绵起伏的鸣沙山脉,耳边响起悦耳的驼铃声,骆驼踏沙,在沙漠上悠闲地前进。骆驼队经过一处齐胸高的大水池,其形状像游泳池,可是水池里碧波荡漾,空无一人,它是作什么用的呢?我感到好奇,心中隐约预感到:是否与月牙泉有什么联系?
到了沙山脚下,在鸣沙山的怀抱之中,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大门前方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天下第一泉。
月牙泉,名震天下,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其面积为13。5亩,平均水深3。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沙不进泉,水不浊涸,水静印月。
月牙泉,水面并不宽广,四周是沙漠,亘古至今,它不曾被黄沙淹埋过,因为它是沙漠的灵魂!四季有大风,它也不曾被吹干过,因为它是沙漠的眼睛!旱不涸,涝不盈,美而不傲,秀而不媚。“沙石填泉,泉不涸竭”神奇而独特的自然景观!月牙泉的南北是高耸的鸣沙山。因为,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山坳也是呈月牙形,吹进凹地的风由于空气力学的原理而上旋,从四周塌落下来的沙子被风儿送回山去。
我来到了月牙泉的旁边,目睹一泓泉水,铁鱼鼓浪,星草含辉“月泉晓澈”水天一色,泉水的四周,长着高高的芦苇,像眼睛的睫毛在风中轻轻地摇晃。这时候,夕阳斜依在鸣沙山上,鸣沙山倒影在泉水里,一弯新月之中,月亮包容着太阳,夕阳在碧波中游弋,蓝天上的白云在泉水中飘荡,风光无限,奇特无比!我被眼前的奇妙景色惊呆了,坐在泉水旁边,久久不愿离去,如醉如痴地观赏着,夕阳渐渐地从沙山顶上滑落,泉水中的夕阳在碧波中变幻着笑脸,悄然离去,沙山的影子像一片巨大的帷幔慢慢地覆盖在水面上,灿烂的晚霞终于浮出了水面
夕阳从鸣沙山脊渐渐滑落,我光着脚顺着陡峭的木梯往上攀登,有很多游客在滑沙,坐着沙橇从高处带着沙的音乐声飞驰而下,沙在奔流,有鼓角之声,轻如丝竹,重若雷鸣。经常有人因技术不善而翻滚下来,引来惊叫声一片。
到了山巅,我放眼望去,夕阳如血,起伏的沙丘像大海的波浪,阳光留下的沙丘阴影和阳光涂抹出金黄色沙面形成鲜明、雄浑的图画展现在我在眼前。我攀越了几个沙丘,目送夕阳消失在沙漠的尽头之后,才来到滑沙场,我心里渴望着去体验这项刺激而吓人的运动。交了费,坐上沙橇,顺着陡坡飞驰而下,耳边响起春雷般的轰鸣声,如大海的涛声,连绵不断,沙粒如波涛翻腾而下,耳闻“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我已经感觉到了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的绝妙之处。
当地有一风俗,每逢端午节,男女老少纷纷而至,前来欣赏敦煌景色“沙岭晴鸣”登鸣沙山,观月牙泉,耳闻鸣沙奇响,声震数十里,可以消灾避难。
暮色苍茫,我跟随着回归的驼队出山了,我又一次路过那个大水池。
我好奇地问牵骆驼的老乡:“请问,这水池做什么用的?
他告诉我说:“是往月牙泉供水的,不然的话”
我恍然大悟,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没有它,月牙泉怕是要干涸!我感到忧心重重,想起了已经消失的孔雀河,想起了泉城济南间歇喷涌的趵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