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白水红叶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所以,集体撕书、跳楼自杀、早恋、父子反目、高分低能的现象层出不穷。
而传统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从儒家思想来看,对于人性就有不同的认识,孟子认为人心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告子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不管人性是好是坏,但是习是根本,因习而有远近、而有距离。如果不习不教的话就“性乃迁”了。“迁”是迁流而下的意思,人性如果迁流而下,就和动物一样了,就不能称之为人了。所以传统的教育就是为了去习性、化秉性,进而达到圆满天性的目的。“去习性”是将后天染上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人的恶习古人总结为“吃喝赌嫖抽”五毒,也叫五鬼。五鬼缠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必须戒掉恶习,改掉坏毛病,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接着就是“化秉性”秉就是秉承的的意思,就是从父母身上遗传下来的劣根性。人的秉性有无样——“怒恨怨恼烦”人的私欲一旦不能满足,秉性就发作,怒恨怨恼烦就来了,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禀性之根最深、最难拔除,因为它是人类始祖遗传而来的,修行没有别的,说到底就是化秉性,秉性一化就是得道。大家也可以想想,坏的习性去了,秉性化了,我们再也没有怒恨怨恼烦了,我们岂不和神仙一样。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三家为主,虽有区别,但在这方面却是相通的,儒家讲“归根复命”道家讲“返本还原”释家讲“明心见性”其实都是圆满天性所达到的效果。
所以在教育目的上我们必须向传统教育借力。
其次,从三字经中不难看出,传统的教育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昔孟母,择邻处”是家庭教育“亲师友,习礼仪,首孝悌,次见闻”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孝经通,四书熟。”是明理教育,也就是宗教信仰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我们现在都有,但是缺少了宗教信仰教育,古之学者信孔孟,最起码心中有好的寄托。现在我们谁还谈理想?我们信什么?没有信仰,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是非常害怕的,有句话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是人类的孤魂野鬼。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建立起信仰和理想教育。再者,家庭教育也很讲究,不是说父母给孩子钱、让他吃好穿好、喝好就是家庭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关键在于身体力行。去年,我曾经问我的女儿“爸爸会干啥?爸爸是干啥的?”女儿回答:“爸爸是上班的,爸爸会打游戏。”那段日子,我只要回到家里都会在电脑前玩玩小游戏,久而久之就给女儿形成了这种印象。不仅如此女儿也开始像我一样学着打游戏,这令我很是烦恼,所以以后的一段时间,也是在李局长的影响下我该是在电脑上写文章,并且把写的文章给女儿朗诵,现在我问女儿“爸爸会干什么?”她就会说“会写文章”我读书,女儿就拿一本跟着读,我弹钢琴女儿就跟着我弹钢琴。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的根本不是要求什么,斥责什么,而是影响。那个父母舍得精力舍得时间影响孩子,才是教育水平高超的父母。
再次,我还想谈谈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工作是最宽泛的教育,小到一言一行、一花一草,大到一国一族,一星一相,所以德育工作即最好讲又最难讲,到处都是题材,又到处看不到题材。我们小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五爱”就涵盖了那个时候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看来这有些误人子弟的意思。女儿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一回家就给我们说,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我问她,什么是祖国?什么是人民?什么是社会主义?孩子一脸困惑。因为这些词语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只能算作是些概念,一点温度也没有。为什么不教导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呢。
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见闻。”一个孩子只有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关爱弟妹之后,才能进而谈爱祖国、爱人民的问题。论语中有句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还有一句化“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孝与悌是做人的根本,俗话说,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一个人思想不好就是危险品。思想品德比智力更为重要,我们的教育绝不是培养危险品的。
所以我们必须给德育工作引入一股最重要的血液,那就是孝道教育。
三是三字经文章短、字数少、内涵丰富,句式整齐,易于诵读,也可以编成儿歌进行歌唱,具有很好的愉悦价值,值得一学。全文加上标点符号共1504个字,每句话三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还可以进行歌唱。再还有字数虽少,当却内涵丰富,有很多词语值得玩味。比若说,知某数,识某文。估计这就是“知识”二字的来历。知就是知道,说的就是自然科学,知道了一才能知道二,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识就是认识,就像你认识一个人一样,你一开始就知道了他的名字和长相,但是每次的交往你都有新的认识,这就像是社会科学一样,是在不断的评批、思考中得到升华的。
四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三字经里有很多关于勤学的故事和典故,其中有两个我感受最深,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是赵中令读鲁论的典故。“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使孟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三次搬家,不可谓不辛苦。当他看到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时候,她把孟子叫道跟前,把自己辛辛苦苦织好的布,用剪刀剪断,并且告诉孟子学习就和织布一样,是不能停下来的,停下来就像是织好的布用剪刀剪开一样,即使相接好也会满是瑕疵。还有大家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这话就是出自赵中令赵普之口。说是每次皇帝在朝堂上提出的难问题得到的答案都不尽人意,皇帝就让赵普回答,赵普总是说等到明天了就有好的答案了,到了第二天果然就会拿出让人惊奇的答案。皇帝就问,怎么找到这么好的答案呢?他说,其实都在鲁论里,晚上回到家中我读读论语,好的答案就自然出来了。可见学习是一个不能间断的过程,温故而知新,时时学习都会有不同收获。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受,谢谢大家。
所以,集体撕书、跳楼自杀、早恋、父子反目、高分低能的现象层出不穷。
而传统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从儒家思想来看,对于人性就有不同的认识,孟子认为人心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告子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不管人性是好是坏,但是习是根本,因习而有远近、而有距离。如果不习不教的话就“性乃迁”了。“迁”是迁流而下的意思,人性如果迁流而下,就和动物一样了,就不能称之为人了。所以传统的教育就是为了去习性、化秉性,进而达到圆满天性的目的。“去习性”是将后天染上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人的恶习古人总结为“吃喝赌嫖抽”五毒,也叫五鬼。五鬼缠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必须戒掉恶习,改掉坏毛病,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接着就是“化秉性”秉就是秉承的的意思,就是从父母身上遗传下来的劣根性。人的秉性有无样——“怒恨怨恼烦”人的私欲一旦不能满足,秉性就发作,怒恨怨恼烦就来了,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禀性之根最深、最难拔除,因为它是人类始祖遗传而来的,修行没有别的,说到底就是化秉性,秉性一化就是得道。大家也可以想想,坏的习性去了,秉性化了,我们再也没有怒恨怨恼烦了,我们岂不和神仙一样。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三家为主,虽有区别,但在这方面却是相通的,儒家讲“归根复命”道家讲“返本还原”释家讲“明心见性”其实都是圆满天性所达到的效果。
所以在教育目的上我们必须向传统教育借力。
其次,从三字经中不难看出,传统的教育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昔孟母,择邻处”是家庭教育“亲师友,习礼仪,首孝悌,次见闻”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孝经通,四书熟。”是明理教育,也就是宗教信仰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我们现在都有,但是缺少了宗教信仰教育,古之学者信孔孟,最起码心中有好的寄托。现在我们谁还谈理想?我们信什么?没有信仰,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是非常害怕的,有句话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是人类的孤魂野鬼。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建立起信仰和理想教育。再者,家庭教育也很讲究,不是说父母给孩子钱、让他吃好穿好、喝好就是家庭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关键在于身体力行。去年,我曾经问我的女儿“爸爸会干啥?爸爸是干啥的?”女儿回答:“爸爸是上班的,爸爸会打游戏。”那段日子,我只要回到家里都会在电脑前玩玩小游戏,久而久之就给女儿形成了这种印象。不仅如此女儿也开始像我一样学着打游戏,这令我很是烦恼,所以以后的一段时间,也是在李局长的影响下我该是在电脑上写文章,并且把写的文章给女儿朗诵,现在我问女儿“爸爸会干什么?”她就会说“会写文章”我读书,女儿就拿一本跟着读,我弹钢琴女儿就跟着我弹钢琴。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的根本不是要求什么,斥责什么,而是影响。那个父母舍得精力舍得时间影响孩子,才是教育水平高超的父母。
再次,我还想谈谈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工作是最宽泛的教育,小到一言一行、一花一草,大到一国一族,一星一相,所以德育工作即最好讲又最难讲,到处都是题材,又到处看不到题材。我们小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五爱”就涵盖了那个时候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看来这有些误人子弟的意思。女儿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一回家就给我们说,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我问她,什么是祖国?什么是人民?什么是社会主义?孩子一脸困惑。因为这些词语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只能算作是些概念,一点温度也没有。为什么不教导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呢。
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见闻。”一个孩子只有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关爱弟妹之后,才能进而谈爱祖国、爱人民的问题。论语中有句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还有一句化“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孝与悌是做人的根本,俗话说,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一个人思想不好就是危险品。思想品德比智力更为重要,我们的教育绝不是培养危险品的。
所以我们必须给德育工作引入一股最重要的血液,那就是孝道教育。
三是三字经文章短、字数少、内涵丰富,句式整齐,易于诵读,也可以编成儿歌进行歌唱,具有很好的愉悦价值,值得一学。全文加上标点符号共1504个字,每句话三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还可以进行歌唱。再还有字数虽少,当却内涵丰富,有很多词语值得玩味。比若说,知某数,识某文。估计这就是“知识”二字的来历。知就是知道,说的就是自然科学,知道了一才能知道二,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识就是认识,就像你认识一个人一样,你一开始就知道了他的名字和长相,但是每次的交往你都有新的认识,这就像是社会科学一样,是在不断的评批、思考中得到升华的。
四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三字经里有很多关于勤学的故事和典故,其中有两个我感受最深,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是赵中令读鲁论的典故。“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使孟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三次搬家,不可谓不辛苦。当他看到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时候,她把孟子叫道跟前,把自己辛辛苦苦织好的布,用剪刀剪断,并且告诉孟子学习就和织布一样,是不能停下来的,停下来就像是织好的布用剪刀剪开一样,即使相接好也会满是瑕疵。还有大家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这话就是出自赵中令赵普之口。说是每次皇帝在朝堂上提出的难问题得到的答案都不尽人意,皇帝就让赵普回答,赵普总是说等到明天了就有好的答案了,到了第二天果然就会拿出让人惊奇的答案。皇帝就问,怎么找到这么好的答案呢?他说,其实都在鲁论里,晚上回到家中我读读论语,好的答案就自然出来了。可见学习是一个不能间断的过程,温故而知新,时时学习都会有不同收获。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