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迷失在一六二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三一 所谓
“啊?怎么会这样?”
大家都很奇怪,如果是陕西,河南这些经常闹灾的地方,人口减少倒也能理解。 海南岛不缺粮食,这么多年来又不停有移民迁入,人口只应该增加才对。
“海南岛上的黎族经常会起来造反,然后又总是被镇压,这个过程中间死了不少人。 不过我更相信是兼并和瞒报,才导致账面上户数减少这么多。 ”
庞雨对此显然已经有过研究,又专门向老严等人咨询过,对于这方面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明王朝是按户头来收税的,象许敬,莫大鹏这些人,家里人口上百,但在户籍簿子上也只记为一户。 土地兼并导致很多农民丧失土地后沦为佃户,又或者全家进入大户人家为奴,这些人在户籍上都不存在了。 ”
“另外,根据老严的介绍,从外地迁移来的移民很少主动上报户籍,他们往往想尽办法隐瞒人口数,这样可以逃税。 深山里甚至有很多官府都不知道的黑村子,这些人在户籍簿子上也不存在。 ”
“靠,这帮官儿就不能统计的清楚一点!”
解席很不满意的发着牢骚,庞雨则哈哈一笑:
“清查人口和丈量田亩可是地方官们发财致富的捷径——老严他们这些胥吏们最喜欢的也就是清查。 ”
“啊?为什么?”
胡凯还真是个老实孩子,庞雨禁不住哈哈一笑:
“因为可以受贿啊——白花花的银子一塞。 十亩水田就变一亩旱地了,家里十口壮劳力就成一个孤寡老头儿了……反正县太爷又不可能亲自下去数人头,所有地事情还不都是小吏们在做。 据说历任琼州知府上任后都要搞搞清查,而每次清查下来人口都会少一些……”
“日,那这册子还有个屁用啊?”
“是没用啊——官吏们才不在乎这上面的数据准不准呢。 所以我才宁肯相信洪武年间的数据,毕竟那时候朱元璋‘贪官剥皮’的律条尚在,调查出来的数字应该比较可信些。 ”
庞雨一番话让大家都显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 林峰则皱起眉头:
“可是这样搞的话,官府要依据什么来收税呢?”
庞雨摊摊手。 哈哈一笑:
“就是根据这些册子来收啊,所以才要隐瞒人口和田地数。 造成地直接结果就是政府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
庞雨还记得以前跟李教授闲聊时,老人家曾经跟他谈起过明代史书中一段趣事:洪武年时明政府一年可以收到三千多万石地税粮,有一年最多收到了三千两百万。 朱元璋一开心就规定说以后就按这个标准,每年征收税粮不超过三千三,老百姓负担不会太重。
然而这个标准后来基本就没能达到过,除了和老爹一样彪悍的永乐。 之后的历代皇帝,每年能达到两千七百万这个标准就非常高兴了,到万历年间只剩下两千五百多万,而万历三大征则花光了政府的国库……
崇祯那个倒霉孩子,历史书上一直说他收税收多了才导致农民起义,可实际上,明政府的收入却是一直在减少的。 而同一时期明帝国的人口却增长了至少两三倍,政府地开支更是增长了五倍以上。
当初庞雨听到这段笑话时还感到难以置信。 然而到了这边,在跟严文昌等体制内人员具体交流过之后,他终于明白这是咋回事了。
“基层彻底烂掉啦……”
敖萨扬也在叹息,大明朝不是没钱,但这钱却收不到政府手中。 效率低下的吏治,加上僵化死板的经济政策——朱元璋定下的税率严禁子孙后代更改。 任何试图增加税收的官员,无论什么原因,都会遭到清流们最强烈的抵制。 即使面对皇帝他们也敢于破口大骂,然后得意洋洋脱了裤子等着挨廷杖,并由此加入所谓“清官”“忠臣”之行列。
碰到这么一群臣子,难怪崇祯皇帝日后会在那棵著名的歪脖子树前嚎啕大哭:“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以这边官员的表现来看,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对于远在北京紫禁城里,那个今年才刚刚十九岁地倒霉蛋,大家很是幸灾乐祸了一通。 不过庞雨接下来一句话。 却让所有人都笑不出来了:
“现在这麻烦转移到我们头上了——我们也要依据这些东西来收税,而且马上就要到收秋粮的时候啦。 ”
大家顿时一愣... -->>
一三一 所谓
“啊?怎么会这样?”
大家都很奇怪,如果是陕西,河南这些经常闹灾的地方,人口减少倒也能理解。 海南岛不缺粮食,这么多年来又不停有移民迁入,人口只应该增加才对。
“海南岛上的黎族经常会起来造反,然后又总是被镇压,这个过程中间死了不少人。 不过我更相信是兼并和瞒报,才导致账面上户数减少这么多。 ”
庞雨对此显然已经有过研究,又专门向老严等人咨询过,对于这方面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明王朝是按户头来收税的,象许敬,莫大鹏这些人,家里人口上百,但在户籍簿子上也只记为一户。 土地兼并导致很多农民丧失土地后沦为佃户,又或者全家进入大户人家为奴,这些人在户籍上都不存在了。 ”
“另外,根据老严的介绍,从外地迁移来的移民很少主动上报户籍,他们往往想尽办法隐瞒人口数,这样可以逃税。 深山里甚至有很多官府都不知道的黑村子,这些人在户籍簿子上也不存在。 ”
“靠,这帮官儿就不能统计的清楚一点!”
解席很不满意的发着牢骚,庞雨则哈哈一笑:
“清查人口和丈量田亩可是地方官们发财致富的捷径——老严他们这些胥吏们最喜欢的也就是清查。 ”
“啊?为什么?”
胡凯还真是个老实孩子,庞雨禁不住哈哈一笑:
“因为可以受贿啊——白花花的银子一塞。 十亩水田就变一亩旱地了,家里十口壮劳力就成一个孤寡老头儿了……反正县太爷又不可能亲自下去数人头,所有地事情还不都是小吏们在做。 据说历任琼州知府上任后都要搞搞清查,而每次清查下来人口都会少一些……”
“日,那这册子还有个屁用啊?”
“是没用啊——官吏们才不在乎这上面的数据准不准呢。 所以我才宁肯相信洪武年间的数据,毕竟那时候朱元璋‘贪官剥皮’的律条尚在,调查出来的数字应该比较可信些。 ”
庞雨一番话让大家都显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 林峰则皱起眉头:
“可是这样搞的话,官府要依据什么来收税呢?”
庞雨摊摊手。 哈哈一笑:
“就是根据这些册子来收啊,所以才要隐瞒人口和田地数。 造成地直接结果就是政府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
庞雨还记得以前跟李教授闲聊时,老人家曾经跟他谈起过明代史书中一段趣事:洪武年时明政府一年可以收到三千多万石地税粮,有一年最多收到了三千两百万。 朱元璋一开心就规定说以后就按这个标准,每年征收税粮不超过三千三,老百姓负担不会太重。
然而这个标准后来基本就没能达到过,除了和老爹一样彪悍的永乐。 之后的历代皇帝,每年能达到两千七百万这个标准就非常高兴了,到万历年间只剩下两千五百多万,而万历三大征则花光了政府的国库……
崇祯那个倒霉孩子,历史书上一直说他收税收多了才导致农民起义,可实际上,明政府的收入却是一直在减少的。 而同一时期明帝国的人口却增长了至少两三倍,政府地开支更是增长了五倍以上。
当初庞雨听到这段笑话时还感到难以置信。 然而到了这边,在跟严文昌等体制内人员具体交流过之后,他终于明白这是咋回事了。
“基层彻底烂掉啦……”
敖萨扬也在叹息,大明朝不是没钱,但这钱却收不到政府手中。 效率低下的吏治,加上僵化死板的经济政策——朱元璋定下的税率严禁子孙后代更改。 任何试图增加税收的官员,无论什么原因,都会遭到清流们最强烈的抵制。 即使面对皇帝他们也敢于破口大骂,然后得意洋洋脱了裤子等着挨廷杖,并由此加入所谓“清官”“忠臣”之行列。
碰到这么一群臣子,难怪崇祯皇帝日后会在那棵著名的歪脖子树前嚎啕大哭:“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以这边官员的表现来看,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对于远在北京紫禁城里,那个今年才刚刚十九岁地倒霉蛋,大家很是幸灾乐祸了一通。 不过庞雨接下来一句话。 却让所有人都笑不出来了:
“现在这麻烦转移到我们头上了——我们也要依据这些东西来收税,而且马上就要到收秋粮的时候啦。 ”
大家顿时一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