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an class="content-word">
第十四章
</span>
民国初年四川自流井
此后离京之日,我也没有让培真来送行。我想培真必然是明白我的心思,便也没有再执意来送我,只是送来一本《新潮》三月号的小样。那一本是手抄的,看得出是培真自己的笔迹,想来是还未经付梓便送了给我。如此北京再无挂念,第二日便启程回家了。
我前脚刚到家,罗家的信便到了。果然如培云所说,信上只是说她因暴病而亡,婚约自然也解除了。父亲为此难过了许久,拍了唁电,又派人汇去奠金,此外便是惦记着培真和幺妹的亲事不要再有波折。可罗府的意思是家门既遭此不幸,自是不宜娶亲,这事便也如此搁置了。
到了阳历的四月底,白牧师拍来电报,哈佛已同意录取,他也将不日启程来接我赴美。所幸我留洋一事一切顺利,让父亲这一大块心事终于落了地。那几天全家上下忙前忙后地祭祖、还愿,总算是在婚事搁浅之后有件让众人高兴的事。
自己家庆祝过了,爹便想起了培真的事情。我猜想爹此时其实一半是关心他留洋的去处,而另一半自然也还惦念着与幺妹的那桩婚事。
爹对我说这自古守丧有制,现在入了民国,各家的规矩也就不比前清那时严谨。培真和培云并非同母,再加上放洋在即,过几个月后把婚事办了,于情于理也不算逾悖。可这样的事,罗大人若是做了自在情理之中,而父亲若是去问,则大妨忠孝之名,所以也只能闷在心中。
爹寻思左右,也只能用上折衷之策,给罗家写了书信,问培真赴美的安排,以便我俩相互有个照应。信是阳历五月初发的,前脚信刚寄出去,北京出事的消息便上了报。
五四的事情刚传过来,爹便让我给他念报纸上的消息。听来听去,爹连着摇头,斥道:“如此行事,真是莽撞。去总统府、去外国使馆请愿也就罢了,怎么居然还去烧曹总长家的房子。”
对这样的国家大事,我原本是没什么主见,换在往日,听了爹这话,也就是唯唯称诺罢了。可这一次,却有些不同。报上登了北京学生的请愿书,却原来是罗志希的手笔,而说起那天请愿队伍前面擎着大旗的竟是傅孟真。不想那一日在新潮社,居然不经意间见到如此两位叱诧风云的人物。既然有那么一次偶遇,自然便多了一层心思,想着还是要为这些学长争辩一番。
我指着报纸上刊出的北京学生请愿书,对父亲说道:“爹,您听这段,‘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还有这段,‘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写这文字的是培真家的一位远方堂兄,在北京大学上学,我在北京那会儿还见过呢。听培真说,罗大人也很看重他。”
爹对罗大人自然仍是敬重,听了我这话,便没斥责我多嘴,只是把报纸拿了过去,带上了花镜,慢慢地念了下去。他半晌无语,把报纸和眼镜放下,让我帮着点起了水烟筒。
“然儿啊,报上的消息爹都看了。这几个后生写的文字确实不错。可你听没听说过老成谋国。光靠后生们写写文章,哪怕是写血书,那又有什么用?结果呢,救国不成,还把自己也搭进去了。其实戊戌年那会儿也是一个道理,若是真让康梁他们掌了朝政,这还不知会怎么样呢。”
爹看我心里似是还没有服气,便接着问道:“你说培真和这些学生们也在一起?”
我忙着点头,说道:“培真虽然和他们不在一个学校,可却是常和他们在一处,还和他们一起写文章的。”
“文章写的是什么?”
我看爹对此也有些好奇,便回屋拿了那本培真手抄的《新潮》来给爹看。父亲也是见过培真的笔迹的,认了出来,“是培真抄给你的?”
“是我临走前他送给我的。”
“这孩子倒是有心,字也写得老练,”父亲一边赞叹,一边指着扉页上的英文单词问道,“这个洋文是什么意思?”
“Renaissance,”我念了出来,“这个词白牧师是教给过我的。从字面上讲就是‘重生’。四五百年前,西洋古代的学问复兴,从此强盛,所以也取复兴的意思。”
父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喃喃地叹道:“这倒是个好词儿。复兴说来要比新潮好些,要是在咱们中国能复兴古代的学问而强国,那就好了。”
我替父亲翻开那本册子,第一页上是培真手抄的目录,而就是在目录这页上,爹也费了好大的时间,不时地调整花镜,指尖一会儿停在一个字上斟酌片刻,问我这个或是那个新名词的意思。
“现在的后生们都是这么写文章的?”父亲问道。
“好像是北京大学的几位教授,都是大有学问的先生,有的还是留洋回来的,都劝学生们用白话写文章呢。”
爹淡淡地笑笑,拍了拍我的肩头,说道:“看来爹当年倒也没看错,没让你在八股骈文上浪费功夫。只是,这几首诗的名目,看着太也不伦不类了。”
“听培真讲,这几位做诗词其实都是极好的,只是觉着那些是旧体诗,不如这样白话新体来得自由便当,还能让老百姓听懂。”
为了看书上的小字,爹的眼睛本是眯缝着的,此时却睁大了,从镜片下审视着我。他顺手翻到康白情的那首《窗外》,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了出来。
窗外的闲月,
&nbs... -->>
<span class="content-word">
第十四章
</span>
民国初年四川自流井
此后离京之日,我也没有让培真来送行。我想培真必然是明白我的心思,便也没有再执意来送我,只是送来一本《新潮》三月号的小样。那一本是手抄的,看得出是培真自己的笔迹,想来是还未经付梓便送了给我。如此北京再无挂念,第二日便启程回家了。
我前脚刚到家,罗家的信便到了。果然如培云所说,信上只是说她因暴病而亡,婚约自然也解除了。父亲为此难过了许久,拍了唁电,又派人汇去奠金,此外便是惦记着培真和幺妹的亲事不要再有波折。可罗府的意思是家门既遭此不幸,自是不宜娶亲,这事便也如此搁置了。
到了阳历的四月底,白牧师拍来电报,哈佛已同意录取,他也将不日启程来接我赴美。所幸我留洋一事一切顺利,让父亲这一大块心事终于落了地。那几天全家上下忙前忙后地祭祖、还愿,总算是在婚事搁浅之后有件让众人高兴的事。
自己家庆祝过了,爹便想起了培真的事情。我猜想爹此时其实一半是关心他留洋的去处,而另一半自然也还惦念着与幺妹的那桩婚事。
爹对我说这自古守丧有制,现在入了民国,各家的规矩也就不比前清那时严谨。培真和培云并非同母,再加上放洋在即,过几个月后把婚事办了,于情于理也不算逾悖。可这样的事,罗大人若是做了自在情理之中,而父亲若是去问,则大妨忠孝之名,所以也只能闷在心中。
爹寻思左右,也只能用上折衷之策,给罗家写了书信,问培真赴美的安排,以便我俩相互有个照应。信是阳历五月初发的,前脚信刚寄出去,北京出事的消息便上了报。
五四的事情刚传过来,爹便让我给他念报纸上的消息。听来听去,爹连着摇头,斥道:“如此行事,真是莽撞。去总统府、去外国使馆请愿也就罢了,怎么居然还去烧曹总长家的房子。”
对这样的国家大事,我原本是没什么主见,换在往日,听了爹这话,也就是唯唯称诺罢了。可这一次,却有些不同。报上登了北京学生的请愿书,却原来是罗志希的手笔,而说起那天请愿队伍前面擎着大旗的竟是傅孟真。不想那一日在新潮社,居然不经意间见到如此两位叱诧风云的人物。既然有那么一次偶遇,自然便多了一层心思,想着还是要为这些学长争辩一番。
我指着报纸上刊出的北京学生请愿书,对父亲说道:“爹,您听这段,‘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还有这段,‘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写这文字的是培真家的一位远方堂兄,在北京大学上学,我在北京那会儿还见过呢。听培真说,罗大人也很看重他。”
爹对罗大人自然仍是敬重,听了我这话,便没斥责我多嘴,只是把报纸拿了过去,带上了花镜,慢慢地念了下去。他半晌无语,把报纸和眼镜放下,让我帮着点起了水烟筒。
“然儿啊,报上的消息爹都看了。这几个后生写的文字确实不错。可你听没听说过老成谋国。光靠后生们写写文章,哪怕是写血书,那又有什么用?结果呢,救国不成,还把自己也搭进去了。其实戊戌年那会儿也是一个道理,若是真让康梁他们掌了朝政,这还不知会怎么样呢。”
爹看我心里似是还没有服气,便接着问道:“你说培真和这些学生们也在一起?”
我忙着点头,说道:“培真虽然和他们不在一个学校,可却是常和他们在一处,还和他们一起写文章的。”
“文章写的是什么?”
我看爹对此也有些好奇,便回屋拿了那本培真手抄的《新潮》来给爹看。父亲也是见过培真的笔迹的,认了出来,“是培真抄给你的?”
“是我临走前他送给我的。”
“这孩子倒是有心,字也写得老练,”父亲一边赞叹,一边指着扉页上的英文单词问道,“这个洋文是什么意思?”
“Renaissance,”我念了出来,“这个词白牧师是教给过我的。从字面上讲就是‘重生’。四五百年前,西洋古代的学问复兴,从此强盛,所以也取复兴的意思。”
父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喃喃地叹道:“这倒是个好词儿。复兴说来要比新潮好些,要是在咱们中国能复兴古代的学问而强国,那就好了。”
我替父亲翻开那本册子,第一页上是培真手抄的目录,而就是在目录这页上,爹也费了好大的时间,不时地调整花镜,指尖一会儿停在一个字上斟酌片刻,问我这个或是那个新名词的意思。
“现在的后生们都是这么写文章的?”父亲问道。
“好像是北京大学的几位教授,都是大有学问的先生,有的还是留洋回来的,都劝学生们用白话写文章呢。”
爹淡淡地笑笑,拍了拍我的肩头,说道:“看来爹当年倒也没看错,没让你在八股骈文上浪费功夫。只是,这几首诗的名目,看着太也不伦不类了。”
“听培真讲,这几位做诗词其实都是极好的,只是觉着那些是旧体诗,不如这样白话新体来得自由便当,还能让老百姓听懂。”
为了看书上的小字,爹的眼睛本是眯缝着的,此时却睁大了,从镜片下审视着我。他顺手翻到康白情的那首《窗外》,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了出来。
窗外的闲月,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