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明朝那些事儿(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毕竟他们都是无关紧要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个姓白的书生,来自京城。
所谓最好的客店,也不过是几间破屋而已,屋内没有辉煌的灯光,十一月的天气非常的冷,无情的北风穿透房屋,发出凄冷的呼啸声。
在黑暗和寒冷中,伟大的、无与伦比的、不可一世的九千九百岁蜷缩在那张简陋的床上,回忆着过往的一切。
隆庆年间出生的无业游民,文盲,万历年间进宫的小杂役,天启年间的东厂提督,朝廷的掌控者,无数孙子的爷爷,生祠的主人,堪与孔子相比的圣人。
到如今,只剩破屋、冷床,孤身一人。
荒谬,究竟是自己,还是这个世界?
四十年间,不过一场梦幻。
不如死了吧。
此时,他的窗外,站立着那名姓白的书生。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没有月光,在黑暗和风声中,书生开始吟唱。
夜半,歌起
在史料中,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桂枝儿》,但它还有一个更贴切的名字——《五更断魂曲》。
曲分五段,从一更唱到五更:
一更,愁起
听初更,鼓正敲,心儿懊恼。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
进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如今寂寥荒店里,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浓也,怎把愁肠扫?
二更,凄凉
二更时,辗转愁,梦儿难就。
想当初,睡牙床,锦绣衾稠。
如今芦为帷,土为炕,寒风入牖。
壁穿寒月冷,檐浅夜蛩愁。
可怜满枕凄凉也,重起绕房走。
三更,飘零
夜将中,鼓咚咚,更锣三下。
梦才成,又惊觉,无限嗟呀。
想当初,势倾朝,谁人不敬?
九卿称晚辈,宰相为私衙。
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四更,无望
城楼上,敲四鼓,星移斗转。
思量起,当日里,蟒玉朝天。
如今别龙楼,辞凤阁,凄凄孤馆。
鸡声茅店里,月影草桥烟。
真个目断长途也,一望一回远。
五更,荒凉
闹攘攘,人催起,五更天气。
正寒冬,风凛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声嘶。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五更已到,曲终,断魂。
多年后,史学家计六奇在他的书中记下了这个夜晚发生的一切,但这一段,在后来的史学研究中,是有争议的。就史学研究而言,如此诡异的景象,实在不像历史。
但我相信,在那个夜晚,我们所知的一切是真实的。
因为历史除了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外,有时也喜欢开开玩笑、算算总账。
至于那位姓白的书生,据说是河间府的秀才,之前为图嘴痛快,说了魏忠贤几句坏话,被人告发前途尽墨,于是编曲一首,等候于此不计旧恶,帮其送终。
但在那天夜里,魏忠贤听到的,不是这首曲子,而是他的一生。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想当初,势倾朝,谁人不敬?
如今寂寥荒店里,只好醉村醪。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魏忠贤是不相信天道的。当无赖时,他强迫老婆改嫁,卖掉女儿,当太监时,他抢夺朋友的情人,出卖自己的恩人。
九千九百岁时,他泯灭一切人性,把铁钉
钉入杨涟的脑门,把东林党赶尽杀绝。
他没有信仰,没有畏惧,没有顾忌。
然而,天道是存在的,四十年后,天道把魏忠贤送到了阜城县的这所破屋里。
这里距离魏公公的老家肃宁,只有几十里。
现在,他即将失去所有的一切。
我认为,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折腾,因为得到后再失去,远比一无所有要痛苦得多。
魏公公费尽心力,在成功的路上一路狂奔,最终却发现,是他娘的折返跑。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真个不如死啊!
那就死了吧。
魏忠贤找到了布带,搭在了房梁上,伸进自己的脖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
落水狗
魏忠贤的心腹李朝钦梦中醒来,发现魏忠贤已死,绝望之中,自缢而亡。
在魏忠贤的一千多陪同人员,几千朝廷死党里,他是唯一陪死的人。
得知魏忠贤的死讯后,一千多名护卫马上行动起来,瓜分了魏公公的财产,四散奔逃而去。
魏公公死了,但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始。
别看今天闹得欢,当心将来拉清单!
——小兵张嘎
清单上的第一个人,自然是客氏。
虽然她已经离宫,但崇祯下令,把她又拎了进来。
进来后先审,但客氏为人极其阴毒,且以耍泼闻名,问什么都骂回去。
于是换人,换了个太监审,而且和魏忠贤有仇(估计是专门找来的),由于不算男人,也就谈不上不打女人,加上没文化,不会吵架,二话不说就往死里猛打。
客氏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软货,一打就服,害死后妃、让皇后流产、找孕妇入宫冒充皇子、出主意害人等,统统交代,只求别打。
但那位太监似乎心理有点儿问题,坦白交代还打,直到奄奄一息才罢休。
口供报上来,崇祯十分震惊,下令将客氏送往浣衣局做苦工。
当然了,这只是个说法,客氏刚进浣衣局,还没分配工作,就被乱棍打死,跟那位被她关入冷宫,活活渴死的后妃相比,这种死法没准儿还算痛快点儿。
客氏死后,她的儿子被处斩,全家被发配。
按身份排,下一个应该是崔呈秀。
但是这位兄弟实在太过自觉,自觉到死得比魏公公还要早。
得知魏忠贤走人的消息后,崔呈秀下令,准备一桌酒菜,开饭。
吃饭的方式很特别,和韦小宝一样,他把自己大小老婆都拉出来,搞了个聚餐,还摆上了多年来四处搜刮的古玩财宝。
然后一边吃,一边拿起他的瓶瓶罐罐(古董),砸。
吃一口,砸一个,吃完,砸完,就开始哭。
哭好,就上吊。
按日期推算,这一天,魏忠贤正在前往阜城县的路上。
兄弟先走一步。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非常气愤,老子没让你死,你就敢死?
随即批示:
“虽死尚有余辜!论罪!”
经过刑部商议,崔呈秀应该斩首。
虽然人已死了,不要紧,有办法。
于是刚死不久的崔呈秀又被挖了出来,被斩首示众。怎么杀是个能力问题,杀不杀是个态度问题。
接下来是抄家,无恶不作的崔呈秀,终于为人民做了件有意义的事,由于他多年来勤奋地贪污受贿,存了很多钱,除动产外,还有不动产,光房子就有几千间,等同于替国家攒钱,免去了政府很多麻烦。
作为名单上的第三号人物,崔呈秀受到了高标准的接待,以此为基准,一号魏忠贤和二号客氏,接待标准应参照处理。
所以,魏忠贤和客氏被翻了出来,客氏的尸体斩首,所谓死无全尸。
魏忠贤惨点儿,按崇祯的处理意见,挖出来后剐了,死后凌迟,割了几千刀。
这件事情的实际意义是有限的,最多也就是魏公公进了地府,小鬼认不出他,但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在残缺的尸体面前,明代有史以来最大、最邪恶的政治团体阉党,终于彻底崩盘。
接下来的场景,是可以作为喜剧素材的。
魏忠贤得势的时候,无数人前来投奔,上至六部尚书、大学士,下到地方知府、知县,能拉上关系,就是千恩万谢。
现在而今眼目下,没办法了,能撤就撤,不能撤就推,比如蓟辽总督阎鸣泰,有一项绝技——修生祠,据我统计,他修的生祠有十余座,遍布京城一带,有的还修到了关外,估计是打算让皇太极也体验一下魏公公的伟大光辉。
凭借此绝活,当年很是风光,现在麻烦了,追查阉党,头一个就查生祠,谁让修的,谁出的钱,生祠上都刻着,跑都跑不掉。
为证明自己的清白,阎总督上疏,进行了耐心的说明,虽说生祠很多,但还是可以解释的,如保定的生祠,是顺天巡抚刘诏修的,通州的生祠,是御史梁梦寰修的,这些人都是我的下级,作为上级领导,责任是有的,监督不够是有的,检讨是可以的,撤职坐牢是不可以的。
但最逗的还是那位国子监的陆万龄同学,本来是一穷孩子,卖力捧魏公公,希望能够混碗饭吃,当年也是风光一时,连国子监的几位校长都争相支持他,陆先生本人也颇为得意。
然而,学校领导毕竟水平高,魏公公刚走,就翻脸了,立马上疏,表示国子监本与魏忠贤势不两立,出了陆万龄这种败类,实在是教育界的耻辱,将他立即开除出校。
据统计,自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几个月里,朝廷的公文数量增加了数倍,各地奏疏纷至沓来,堪称数十年未有之盛况。
这些奏疏字迹相当工整,包装相当精美,内容相当扯淡:上来就痛骂魏忠贤,痛骂阉党,顺便检举某些同事的无耻行径。最后总结:他们的行为让我很愤怒,跟我不相干。
心中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我不是阉党,皇帝大人,您就把我们当个屁放了吧。
效果很明显,魏忠贤倒台一个月里,崇祯毫无动静,除客氏、崔呈秀外,大家过得都还不错。
事实上,当时的朝廷,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乃至于全国各级地方机构,都由阉党掌握,所谓法不责众,大家都有份儿,你能把大家都拉下水吗?把我们都抓了,找谁帮你干活?
所以,在阉党同志们看来,该怎么干还怎么干,该怎么活还怎么活。
这个看法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是管用的。
而崇祯,属于少数派。
一直以来,崇祯处理问题的理念比较简单,就四个字——斩草除根。所谓法不责众,在他那里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的祖宗有处理这种问题的经验。
比如朱元璋,胡惟庸案件,报上来同党一万人,杀,两万人,杀杀,三万人,杀杀杀。无非多说几个杀字,不费劲儿。
时代进步了,社会文明了,道理还一样。
六部尚书是阉党,就撤尚书,侍郎是阉党,就撤侍郎,一半人是阉党,就撤一半,全是,就全撤,大明没了你们就不转吗?这年头,看门的狗难找,想当官的人有的是,谁怕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上述奏疏内容雷同,但崇祯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他不但看了,而且还保存下来。
很简单,真没事的人是不会写这些东西的,原本找不着阉党,照着奏疏抓人,贼准。
十一月底,准备工作就绪,正式动手。
毕竟他们都是无关紧要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个姓白的书生,来自京城。
所谓最好的客店,也不过是几间破屋而已,屋内没有辉煌的灯光,十一月的天气非常的冷,无情的北风穿透房屋,发出凄冷的呼啸声。
在黑暗和寒冷中,伟大的、无与伦比的、不可一世的九千九百岁蜷缩在那张简陋的床上,回忆着过往的一切。
隆庆年间出生的无业游民,文盲,万历年间进宫的小杂役,天启年间的东厂提督,朝廷的掌控者,无数孙子的爷爷,生祠的主人,堪与孔子相比的圣人。
到如今,只剩破屋、冷床,孤身一人。
荒谬,究竟是自己,还是这个世界?
四十年间,不过一场梦幻。
不如死了吧。
此时,他的窗外,站立着那名姓白的书生。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没有月光,在黑暗和风声中,书生开始吟唱。
夜半,歌起
在史料中,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桂枝儿》,但它还有一个更贴切的名字——《五更断魂曲》。
曲分五段,从一更唱到五更:
一更,愁起
听初更,鼓正敲,心儿懊恼。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
进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如今寂寥荒店里,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浓也,怎把愁肠扫?
二更,凄凉
二更时,辗转愁,梦儿难就。
想当初,睡牙床,锦绣衾稠。
如今芦为帷,土为炕,寒风入牖。
壁穿寒月冷,檐浅夜蛩愁。
可怜满枕凄凉也,重起绕房走。
三更,飘零
夜将中,鼓咚咚,更锣三下。
梦才成,又惊觉,无限嗟呀。
想当初,势倾朝,谁人不敬?
九卿称晚辈,宰相为私衙。
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四更,无望
城楼上,敲四鼓,星移斗转。
思量起,当日里,蟒玉朝天。
如今别龙楼,辞凤阁,凄凄孤馆。
鸡声茅店里,月影草桥烟。
真个目断长途也,一望一回远。
五更,荒凉
闹攘攘,人催起,五更天气。
正寒冬,风凛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声嘶。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五更已到,曲终,断魂。
多年后,史学家计六奇在他的书中记下了这个夜晚发生的一切,但这一段,在后来的史学研究中,是有争议的。就史学研究而言,如此诡异的景象,实在不像历史。
但我相信,在那个夜晚,我们所知的一切是真实的。
因为历史除了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外,有时也喜欢开开玩笑、算算总账。
至于那位姓白的书生,据说是河间府的秀才,之前为图嘴痛快,说了魏忠贤几句坏话,被人告发前途尽墨,于是编曲一首,等候于此不计旧恶,帮其送终。
但在那天夜里,魏忠贤听到的,不是这首曲子,而是他的一生。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想当初,势倾朝,谁人不敬?
如今寂寥荒店里,只好醉村醪。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魏忠贤是不相信天道的。当无赖时,他强迫老婆改嫁,卖掉女儿,当太监时,他抢夺朋友的情人,出卖自己的恩人。
九千九百岁时,他泯灭一切人性,把铁钉
钉入杨涟的脑门,把东林党赶尽杀绝。
他没有信仰,没有畏惧,没有顾忌。
然而,天道是存在的,四十年后,天道把魏忠贤送到了阜城县的这所破屋里。
这里距离魏公公的老家肃宁,只有几十里。
现在,他即将失去所有的一切。
我认为,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折腾,因为得到后再失去,远比一无所有要痛苦得多。
魏公公费尽心力,在成功的路上一路狂奔,最终却发现,是他娘的折返跑。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真个不如死啊!
那就死了吧。
魏忠贤找到了布带,搭在了房梁上,伸进自己的脖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
落水狗
魏忠贤的心腹李朝钦梦中醒来,发现魏忠贤已死,绝望之中,自缢而亡。
在魏忠贤的一千多陪同人员,几千朝廷死党里,他是唯一陪死的人。
得知魏忠贤的死讯后,一千多名护卫马上行动起来,瓜分了魏公公的财产,四散奔逃而去。
魏公公死了,但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始。
别看今天闹得欢,当心将来拉清单!
——小兵张嘎
清单上的第一个人,自然是客氏。
虽然她已经离宫,但崇祯下令,把她又拎了进来。
进来后先审,但客氏为人极其阴毒,且以耍泼闻名,问什么都骂回去。
于是换人,换了个太监审,而且和魏忠贤有仇(估计是专门找来的),由于不算男人,也就谈不上不打女人,加上没文化,不会吵架,二话不说就往死里猛打。
客氏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软货,一打就服,害死后妃、让皇后流产、找孕妇入宫冒充皇子、出主意害人等,统统交代,只求别打。
但那位太监似乎心理有点儿问题,坦白交代还打,直到奄奄一息才罢休。
口供报上来,崇祯十分震惊,下令将客氏送往浣衣局做苦工。
当然了,这只是个说法,客氏刚进浣衣局,还没分配工作,就被乱棍打死,跟那位被她关入冷宫,活活渴死的后妃相比,这种死法没准儿还算痛快点儿。
客氏死后,她的儿子被处斩,全家被发配。
按身份排,下一个应该是崔呈秀。
但是这位兄弟实在太过自觉,自觉到死得比魏公公还要早。
得知魏忠贤走人的消息后,崔呈秀下令,准备一桌酒菜,开饭。
吃饭的方式很特别,和韦小宝一样,他把自己大小老婆都拉出来,搞了个聚餐,还摆上了多年来四处搜刮的古玩财宝。
然后一边吃,一边拿起他的瓶瓶罐罐(古董),砸。
吃一口,砸一个,吃完,砸完,就开始哭。
哭好,就上吊。
按日期推算,这一天,魏忠贤正在前往阜城县的路上。
兄弟先走一步。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非常气愤,老子没让你死,你就敢死?
随即批示:
“虽死尚有余辜!论罪!”
经过刑部商议,崔呈秀应该斩首。
虽然人已死了,不要紧,有办法。
于是刚死不久的崔呈秀又被挖了出来,被斩首示众。怎么杀是个能力问题,杀不杀是个态度问题。
接下来是抄家,无恶不作的崔呈秀,终于为人民做了件有意义的事,由于他多年来勤奋地贪污受贿,存了很多钱,除动产外,还有不动产,光房子就有几千间,等同于替国家攒钱,免去了政府很多麻烦。
作为名单上的第三号人物,崔呈秀受到了高标准的接待,以此为基准,一号魏忠贤和二号客氏,接待标准应参照处理。
所以,魏忠贤和客氏被翻了出来,客氏的尸体斩首,所谓死无全尸。
魏忠贤惨点儿,按崇祯的处理意见,挖出来后剐了,死后凌迟,割了几千刀。
这件事情的实际意义是有限的,最多也就是魏公公进了地府,小鬼认不出他,但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在残缺的尸体面前,明代有史以来最大、最邪恶的政治团体阉党,终于彻底崩盘。
接下来的场景,是可以作为喜剧素材的。
魏忠贤得势的时候,无数人前来投奔,上至六部尚书、大学士,下到地方知府、知县,能拉上关系,就是千恩万谢。
现在而今眼目下,没办法了,能撤就撤,不能撤就推,比如蓟辽总督阎鸣泰,有一项绝技——修生祠,据我统计,他修的生祠有十余座,遍布京城一带,有的还修到了关外,估计是打算让皇太极也体验一下魏公公的伟大光辉。
凭借此绝活,当年很是风光,现在麻烦了,追查阉党,头一个就查生祠,谁让修的,谁出的钱,生祠上都刻着,跑都跑不掉。
为证明自己的清白,阎总督上疏,进行了耐心的说明,虽说生祠很多,但还是可以解释的,如保定的生祠,是顺天巡抚刘诏修的,通州的生祠,是御史梁梦寰修的,这些人都是我的下级,作为上级领导,责任是有的,监督不够是有的,检讨是可以的,撤职坐牢是不可以的。
但最逗的还是那位国子监的陆万龄同学,本来是一穷孩子,卖力捧魏公公,希望能够混碗饭吃,当年也是风光一时,连国子监的几位校长都争相支持他,陆先生本人也颇为得意。
然而,学校领导毕竟水平高,魏公公刚走,就翻脸了,立马上疏,表示国子监本与魏忠贤势不两立,出了陆万龄这种败类,实在是教育界的耻辱,将他立即开除出校。
据统计,自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几个月里,朝廷的公文数量增加了数倍,各地奏疏纷至沓来,堪称数十年未有之盛况。
这些奏疏字迹相当工整,包装相当精美,内容相当扯淡:上来就痛骂魏忠贤,痛骂阉党,顺便检举某些同事的无耻行径。最后总结:他们的行为让我很愤怒,跟我不相干。
心中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我不是阉党,皇帝大人,您就把我们当个屁放了吧。
效果很明显,魏忠贤倒台一个月里,崇祯毫无动静,除客氏、崔呈秀外,大家过得都还不错。
事实上,当时的朝廷,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乃至于全国各级地方机构,都由阉党掌握,所谓法不责众,大家都有份儿,你能把大家都拉下水吗?把我们都抓了,找谁帮你干活?
所以,在阉党同志们看来,该怎么干还怎么干,该怎么活还怎么活。
这个看法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是管用的。
而崇祯,属于少数派。
一直以来,崇祯处理问题的理念比较简单,就四个字——斩草除根。所谓法不责众,在他那里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的祖宗有处理这种问题的经验。
比如朱元璋,胡惟庸案件,报上来同党一万人,杀,两万人,杀杀,三万人,杀杀杀。无非多说几个杀字,不费劲儿。
时代进步了,社会文明了,道理还一样。
六部尚书是阉党,就撤尚书,侍郎是阉党,就撤侍郎,一半人是阉党,就撤一半,全是,就全撤,大明没了你们就不转吗?这年头,看门的狗难找,想当官的人有的是,谁怕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上述奏疏内容雷同,但崇祯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他不但看了,而且还保存下来。
很简单,真没事的人是不会写这些东西的,原本找不着阉党,照着奏疏抓人,贼准。
十一月底,准备工作就绪,正式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