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明朝那些事儿(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最后的征途
虽然时间晚了一点,可是朱宸濠叛乱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宫里,虽然此时王守仁已经跑到了吉安,准备反击,京城里的官员们却并不知道这一点。
他们只知道朱宸濠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送了他们很多钱,这么看来,他的这次反叛一定计划严密,难以平定。于是乎京城中一片慌乱,收拾行李准备溜走的大有人在。
只有两个人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一个是自信,另一个是高兴。
自信的是兵部尚书王琼,他自拍着胸脯抚慰大家那脆弱的心灵:
“大家不要慌,我当年派王伯安(守仁字)镇守赣南,就是为了今天!有他在,数日之内,反贼必然被擒!”
说得轻巧,有这么容易吗?
至少在当时,王尚书的话是没有几个人信的。
高兴的那个人是朱厚照,他是高兴坏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朱宸濠,你居然敢造反,好,太好了,看我亲自去收拾你!
对于永不安分的朱厚照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天赐良机,不用出关走那么远打蒙古人了,现成的就有一个,真是太方便了。
他很快下达了命令——亲征!
大臣们可以忽视王琼的话,却不能不管这位大爷,于是之前的那一幕又出现了,无数大臣拼命上书,还推出了杨廷和,希望这位杨师傅带头说话,阻止朱厚照的冒险行动。
可是这一次,朱厚照没有退让。
他已经忍受得太久了,这帮老头子已管了他十几年,看这样子是想要管到他进棺材才肯罢休。
还有这个“杨师傅”,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又不是你儿子,凭什么多管闲事?
面对着朱厚照那坚定的目光和决然的口吻,杨廷和明白,这次他们是阻止不了这位大爷了。
由他去吧!
杨廷和无可奈何地担任了留守的工作,看着朱厚照收拾行装,穿戴盔甲,准备光荣出征。
当时朝中的官员们对朱厚照的亲征几乎都持反对意见,只有一个人除外,这个人就是朱厚照的第一宠臣江彬。
他极力地鼓励朱厚照亲自出战,并积极做好各种筹备工作,这种卖力的表现也赢得了朱厚照的赞赏。
然而朱厚照并不知道,这个看似听话的奴才,在他唯唯诺诺赞成出征的背后,却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阴谋。
在江彬的帮助下,朱厚照很快召集了所有京军的精锐,定于正德十四年(1519)八月正式出征。
然而就在一切俱备、只等开路的时候,几匹快马奔入京城,带来了一封加急奏报。
奏报是王守仁发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大家,不用急了,也不用调兵,我王守仁已经解决了问题,诸位在家歇着吧。
这是一封捷报,按照常理,应该立刻交给皇帝陛下,然后普天同庆,天下太平。
然而江彬却一反常态,将这封捷报藏了起来。
这是一个十分怪异的举动,他这样做,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朱厚照南下游玩的兴趣,真正的原因是,只有把这位皇帝陛下请出京城,他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计划。
身着闪亮铠甲、风光无限的朱厚照终于如期踏出了正阳门,自由的感觉又一次充斥于他的全身,秀丽的江南正在召唤着他,对身后这座宏大的都城,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对他而言,离开这里就意味着一种解脱。
然而朱厚照绝不会想到,这是他的最后一次远征,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冒险,在这次旅途中,他将遇到一个真正致命的死亡陷阱,并被死神的阴影所笼罩,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当然,这也将是他传奇一生的终点,不久之后,他就将得到真正、彻底的解脱。
远征队出发了,在这支队伍中,除了兴高采烈的朱厚照外,还有两个另有打算的人,一个是心怀叵测的江彬,另一个是心绪不宁的钱宁。
江彬正在盘算着他的事情,就先不说了,钱宁兄之所以心慌意乱,原因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他是朱宸濠的人,是安插在皇帝身边的内奸。
他已然得知,朱宸濠战败了,行贿的人已经落入法网,他这个受贿的该怎么办呢?指望朱宸濠讲义气,不把他供出来,那是不大现实的。这哥们儿犯的可是死罪啊!没准在牢里供词都写了几万字了,连哪年哪月哪日,送的什么送了多少,左手还是右手接的都写得一清二楚。
他一路走一路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明知前途险恶,却还要被迫走下去,这实在是一种煎熬。
幸运的是,他的这种煎熬很快就要结束了,因为江彬决定要他的命,帮他彻底解除痛苦。
大队走了不远,他就接到了皇帝的指令,让他回京帮忙料理生意(朱厚照先生也做点买卖),他顿感不妙,皇帝都走了,还有什么生意需要料理呢?
但他也没办法,只好乖乖打道回府。
这是江彬的调虎离山计,毕竟大家都是熟人,当面不好下手,他一边建议朱厚照安排钱宁回京,同时派人快马加鞭赶到江西,寻找钱宁勾结藩王的证据。
钱宁兄收钱收得手软,这证据自然是一找一箩筐,使者回来报告江彬,江彬报告朱厚照,朱厚照发言:
“狗奴才,我早就怀疑他了!”
和杀刘瑾时那句话差不多,既然早就怀疑,早干吗去了。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很快,钱宁人被抓了,家也被抄了,事情干得相当利落,这个自刘瑾时代之后的第二大权奸就此垮台(第一名是江彬同志),被关进了监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阶下囚竟然比关他的朱厚照和江彬活得还要长,也真算是老天闭眼。
阴影的威胁
料理了钱宁,朱厚照继续前进,他的行程是这样的,由京城出发,途经保定进入山东,过济宁抵达扬州,然后由南京、杭州一路南下,到达江西。
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凝结朱厚照先生智慧结晶的出行路线,既有人文景观(扬州产美女),又有自然风光,这时他虽已经得知朱宸濠兵败的消息,却并未打消出游的乐趣,正相反,他准备借此机会好好地玩一玩,放松放松。
按说皇帝出游,到下面调研视察,地方官员应该高兴才对,可这条旅游路线一传开,沿途的官员们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普遍的共识:皇帝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待在京城里,哪里都不要去了,你干吗要四处闹腾呢?又管吃又管住,大家没工夫伺候你,就别惹麻烦了。
这么看来,明代的官员们实在是觉悟不高,要知道,两百多年后的盛世下江南,各地官员都是巴不得皇帝陛下光临寒地,不但可以借机摊派搞点油水,如果伺候得好,还能给皇帝留下点深刻印象,升官发财,不亦乐乎?
可是想让皇帝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得付钱,这也是著名的贪污犯和珅先生的一条重要的生财之道,谁给的钱多,他就安排皇帝去哪玩。这要是在正德年间,估计他会亏本的。
就这样,官员们拿着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去孝敬皇帝,得到皇帝陛下的几句嘉奖,然后干净利落地跪在地上,熟练地磕几个头,发出响亮有节奏的声音,流几滴眼泪,口中同时大呼固定台词:“折杀奴才!”
我对明代的文官们感觉一般,这帮人总是喜欢叽叽喳喳,拉帮结派,有时候还胡乱告状,排除异己。但他们仍然是值得赞赏的,毕竟敢于坚持原则、敢冒砍头打屁股的风险,敢骂皇帝、敢骂权奸宦官、敢于抗命,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在我看来,父母生养多年,似乎不是为了让自家孩子天天自称“奴才我”,四处给人磕头下跪的。在人的身上,多少还应该有一样东西——骨气。
当时的地方官们似乎还是有点骨气的,他们无一例外地对这位出行的皇帝表达了不同意见,朱厚照才走到通州,保定府的御史奏折就来了,大意是路上危险,一路不便,您还是回去吧。
朱厚照不理。
过了保定,还没进山东,山东御史的奏折也来了,还是劝他回去。
朱厚照回去了。
但他老人家愿意回去,决不是从谏如流,而是因为他丢了一样东西。
然后他脱离大队,一路狂奔几百里,带着几个随从,一口气从山东边境跑回了京城,只为了对一个女人说一句话:
“我来接你了。”
这个女人姓刘,史书上称“刘姬”,是朱厚照十分喜爱的一个女人,出发之前,他本来打算带着刘姬一起走,但考虑到战场十分危险,朱厚照怜香惜玉,决定把她安置在京城近郊,看情况再说。
临走之前,刘姬给了朱厚照一根玉簪,约定如无意外,以此为信物相见。
可是意外偏偏发生了,过卢沟桥(偏偏就在这地方)的时候,他一时激动,冲得太快,把玉簪给弄丢了。
虽然那年头没有环卫工人天天打扫,但毕竟后面跟着十万大军,几十万双脚下去,别说玉簪,玉棒槌也踩没了。
当时朱厚照也没在意,到了山东,听说朱宸濠已经完蛋,他便派人去接刘姬。
可这位刘姬虽然是个弱女子,却是个认死理的家伙,她见来人没有信物,打死也不肯走。
使者回去报告了朱厚照,说这事情很难办,她不肯来。
确实难办,又不能因此就班师回朝,为了这个女人,皇帝陛下亲自跑一趟?
一百个皇帝中间会有一百个都说不,朱厚照是第一百零一个。
为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跑一趟,他认为很值得。
于是,在极度的惊喜之后,刘姬坐上了朱厚照的船,一同向山东进发。
这件事情再次考验了文官们的忍耐极限,你玩也就玩了,现在还擅自脱离群众一个人独自行动,太过分了!
没等到京城的言官们动手,山东的一位熊御史就近上了一封奏折。
看得出来这位御史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他的奏折可谓奇文,大致意思是:
“皇帝陛下带着几个随从,穿着便衣,露宿野外,这太不对了!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国家怎么办?你妈怎么办(如太后何)?”
朱厚照涵养很好,没有收拾他,这是不太容易的。
人接到了,继续往前走,进了山东,过了德州,过了济宁,向扬州前进。
在山东境内可谓麻烦不断,史书中记载的恶行一大堆,什么耀武扬威、欺负地方官、搜罗财物之类,朱厚照也因此背上了一个很不好的名声。
但如果细看就会发现,大部分恶行的前面都有一个主语——彬。
彬责之、彬索之、彬矫旨(假传旨意),此类种种,不胜枚举。
江彬仗着朱厚照对他的信任,任意胡为,朱厚照坐拥天下,啥也不缺,出来恶作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玩。
江彬不同,他本来只是个小武官,啥也没有,不借此机会捞一把,更待何时?
他干得相当过分,到了一个地方,立马就向地方要钱,如果不给他就任意安插一个罪名,甚至把绳索直接套到地方官的脖子上,不把人当人。还派出士兵,四处搜罗百姓财物,敢抵抗的就拳脚相向,搞得地方鸡犬不宁。他的架子也越来越大,狐假虎威,竟然连成国公朱辅见到他都要下跪!
朱辅就是追随朱棣作战的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代,当年真定之战,朱能敢带几十人追几万敌军,老人家在天有灵,看见自己的后代如此窝囊,没准儿能气得活过来。
虽然朱厚照自己也干过一些类似不太地道的事情,但总的来说,
他本人做事还是比较有分寸的,连指着鼻子骂他的言官都能容得下,还容不下老百姓吗?
但他对发生的这一切是要负责任的,江彬是一条恶狗,他却是恶狗的主人。
可是朱厚照没有意识到,由于他无尽的放纵,这条恶狗已经变成了恶狼,即将调转他锋利的牙齿,对准他的主人。
江彬是一个武将,他以打仗起家,作战很是勇猛,据说有一次在战场上,他的半边脸被冷箭射穿,这位粗人二话不说,立马就拔了出来,脸上鲜血直冒也不管,继续作战,吓得敌人魂不附体。此情此景,足可比拟当年的夏侯惇同志。
但除了好勇斗狠之外,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无所不为,对于这些事情,朱厚照知道,却不愿意多管,在他看来,这个人不过是想捞点钱,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
可惜他错了。
江彬的胃口很大,不但打算要他的钱,还想要他的命,他的江山。
为此,他设定了圈套,准备借此出征的机会除掉朱厚照。而对于这一切,朱厚照还蒙在鼓里,在他的眼里,江彬是一个十分可靠听话的人,说到底,他还只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
朱厚照这辈子也算是多姿多彩,短短的十几年,他就遇上了三次谋反,刘瑾(存在争议)、朱寘鐇,还有最近的朱宸濠。
或许是上天保佑吧,这三次谋反竟连他的一根汗毛都没有伤到,但这一次不同,致命的威胁已经来到了他的身边。
阴谋的黑手正慢慢地伸向毫无察觉的朱厚照,很快,它将扼住皇帝陛下的喉咙,置之于死地。
最后的敌人
可是生活就如同电视剧一样,总会有点波澜起伏,当江彬看到那封要命的奏折时,他那自以为聪明绝顶、运筹帷幄的脑袋终于懵了。
这封奏折比较长,精选内容如下:
“先于沿途伏有奸党,期为博浪、荆轲之谋。”
“诚恐潜布之徒,乘隙窃发,或有意外之虞,臣死有遗憾矣!”
这几句话应该比较好理解,就不解释了,最后介绍一下落款作者——赣南王守仁。
顺便说两句,这封奏折朱厚照看了,却并未理会。
在这之前,江彬和王守仁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战友,毕竟当时他们有朱宸濠这个共同的敌人。
但王守仁的显赫战功让江彬愤怒了,他没有想到,这个一没钱二没兵的家伙竟然平定了叛乱,抢了自己的风头。而这份奏折上的每一个字,在江彬看来,都是在说自己。
红眼病外加做贼心虚,江彬决定先拿王守仁开刀。
有一份杂志曾经评过人类有史以来最不应该犯的战略错误,经过投票选举,一个结果以超高票数当选——武力进攻俄国。这个结果比较靠谱,连拿破仑、希特勒这样的猛人,千里迢迢去啃了几口西伯利亚的雪,最后也只能灰溜溜地跑回来。
如果要评选正德年间最不应该犯的错误,翻翻史书,不用投票大概也能得出一个结论——和王守仁先生叫板。
其实王守仁写的这份奏折并非指向江彬,他说的主要是朱宸濠的余党,当然了,其间是否有隐含的意思,也是值得研究的。
要知道,虽然王守仁先生看起来像个二愣子,实际上不但精通兵法,还擅长权谋。他很会做人,在官场也算是个老油条了,经常和人称兄道弟,他和兵部尚书王琼(此时即将调任吏部尚书)的关系一直很好,他的群众基础也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了,内阁中也有一个人不喜欢他——杨廷和,不过这似乎也无关紧要。
有了这些人际关系,王守仁先生自然消息灵通,从半年后他采取的那些紧急行动看,他对于江彬的阴谋应该早有察觉。
于是,继朱宸濠之后,江彬成为了王守仁的新敌人,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比朱宸濠可怕得多的对手。
江彬想出了一个很恶心人的方法,他在等待一个机会,要像猫捉老鼠一样,先慢慢整治王守仁,然后再除掉他。
这个机会很快就出现了。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王守仁再次上奏,这次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够将朱宸濠送到南京,在那里举行献俘仪式。
王守仁的这个意见看似简单,背后却隐藏着极为深远的考虑。
按照朱厚照的计划,是要到南昌与朱宸濠作战,而朱宸濠虽然现在已经被捕,朱厚照却似乎并不罢休,准备一路走下去,搞个轰轰烈烈的武装游行。
从京城到山东,已经惹出了那么多的事情,十几万大军和那群奸邪小人要真的进了江西,吃吃喝喝加上打家劫舍捞点外快,老百姓估计就不用活了。
所以南京是最好的地点,反正皇帝陛下也玩了很久了,到南京后就别动了,免得四处折腾,况且南京也是帝都、特大城市,在这里搞仪式也算有了面子,快点完事您就快点回去吧,大家都方便。
朱厚照在行军路上收到奏折,看后没多想,就交给了旁边的江彬,询问他的意见。
江彬看懂了,他完全领会了王守仁的良苦用心,知道他为了百姓安宁,不愿再起事端。
然后他对朱厚照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绝对不可!”
“千里迢迢带领大军到此,怎么能够空手而归!”
但是朱宸濠都被抓了,还能打谁呢?
“把他放回鄱阳湖,陛下再抓一次!”
如此缺心眼的主意都能想出来,也算坏得只剩渣了。
朱厚照十分高兴,他同意了江彬的提议。
这是个十分阴毒的建议,其中包含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旦皇帝和十万大军进入了江西,以战后的混乱局面,其给养必然无法供应。养兵要管饭,没饭吃了就会去抢,到时局势必然混乱不堪。
而最为混乱的时候,也就是最好的时机。
这个处理意见很快传到了王守仁的耳朵里,他惊呆了。
他很清楚,这个方案极其凶险,如果照此执行,一场新的浩劫必然兴起,那些好不容易躲过战... -->>
最后的征途
虽然时间晚了一点,可是朱宸濠叛乱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宫里,虽然此时王守仁已经跑到了吉安,准备反击,京城里的官员们却并不知道这一点。
他们只知道朱宸濠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送了他们很多钱,这么看来,他的这次反叛一定计划严密,难以平定。于是乎京城中一片慌乱,收拾行李准备溜走的大有人在。
只有两个人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一个是自信,另一个是高兴。
自信的是兵部尚书王琼,他自拍着胸脯抚慰大家那脆弱的心灵:
“大家不要慌,我当年派王伯安(守仁字)镇守赣南,就是为了今天!有他在,数日之内,反贼必然被擒!”
说得轻巧,有这么容易吗?
至少在当时,王尚书的话是没有几个人信的。
高兴的那个人是朱厚照,他是高兴坏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朱宸濠,你居然敢造反,好,太好了,看我亲自去收拾你!
对于永不安分的朱厚照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天赐良机,不用出关走那么远打蒙古人了,现成的就有一个,真是太方便了。
他很快下达了命令——亲征!
大臣们可以忽视王琼的话,却不能不管这位大爷,于是之前的那一幕又出现了,无数大臣拼命上书,还推出了杨廷和,希望这位杨师傅带头说话,阻止朱厚照的冒险行动。
可是这一次,朱厚照没有退让。
他已经忍受得太久了,这帮老头子已管了他十几年,看这样子是想要管到他进棺材才肯罢休。
还有这个“杨师傅”,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又不是你儿子,凭什么多管闲事?
面对着朱厚照那坚定的目光和决然的口吻,杨廷和明白,这次他们是阻止不了这位大爷了。
由他去吧!
杨廷和无可奈何地担任了留守的工作,看着朱厚照收拾行装,穿戴盔甲,准备光荣出征。
当时朝中的官员们对朱厚照的亲征几乎都持反对意见,只有一个人除外,这个人就是朱厚照的第一宠臣江彬。
他极力地鼓励朱厚照亲自出战,并积极做好各种筹备工作,这种卖力的表现也赢得了朱厚照的赞赏。
然而朱厚照并不知道,这个看似听话的奴才,在他唯唯诺诺赞成出征的背后,却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阴谋。
在江彬的帮助下,朱厚照很快召集了所有京军的精锐,定于正德十四年(1519)八月正式出征。
然而就在一切俱备、只等开路的时候,几匹快马奔入京城,带来了一封加急奏报。
奏报是王守仁发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大家,不用急了,也不用调兵,我王守仁已经解决了问题,诸位在家歇着吧。
这是一封捷报,按照常理,应该立刻交给皇帝陛下,然后普天同庆,天下太平。
然而江彬却一反常态,将这封捷报藏了起来。
这是一个十分怪异的举动,他这样做,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朱厚照南下游玩的兴趣,真正的原因是,只有把这位皇帝陛下请出京城,他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计划。
身着闪亮铠甲、风光无限的朱厚照终于如期踏出了正阳门,自由的感觉又一次充斥于他的全身,秀丽的江南正在召唤着他,对身后这座宏大的都城,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对他而言,离开这里就意味着一种解脱。
然而朱厚照绝不会想到,这是他的最后一次远征,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冒险,在这次旅途中,他将遇到一个真正致命的死亡陷阱,并被死神的阴影所笼罩,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当然,这也将是他传奇一生的终点,不久之后,他就将得到真正、彻底的解脱。
远征队出发了,在这支队伍中,除了兴高采烈的朱厚照外,还有两个另有打算的人,一个是心怀叵测的江彬,另一个是心绪不宁的钱宁。
江彬正在盘算着他的事情,就先不说了,钱宁兄之所以心慌意乱,原因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他是朱宸濠的人,是安插在皇帝身边的内奸。
他已然得知,朱宸濠战败了,行贿的人已经落入法网,他这个受贿的该怎么办呢?指望朱宸濠讲义气,不把他供出来,那是不大现实的。这哥们儿犯的可是死罪啊!没准在牢里供词都写了几万字了,连哪年哪月哪日,送的什么送了多少,左手还是右手接的都写得一清二楚。
他一路走一路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明知前途险恶,却还要被迫走下去,这实在是一种煎熬。
幸运的是,他的这种煎熬很快就要结束了,因为江彬决定要他的命,帮他彻底解除痛苦。
大队走了不远,他就接到了皇帝的指令,让他回京帮忙料理生意(朱厚照先生也做点买卖),他顿感不妙,皇帝都走了,还有什么生意需要料理呢?
但他也没办法,只好乖乖打道回府。
这是江彬的调虎离山计,毕竟大家都是熟人,当面不好下手,他一边建议朱厚照安排钱宁回京,同时派人快马加鞭赶到江西,寻找钱宁勾结藩王的证据。
钱宁兄收钱收得手软,这证据自然是一找一箩筐,使者回来报告江彬,江彬报告朱厚照,朱厚照发言:
“狗奴才,我早就怀疑他了!”
和杀刘瑾时那句话差不多,既然早就怀疑,早干吗去了。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很快,钱宁人被抓了,家也被抄了,事情干得相当利落,这个自刘瑾时代之后的第二大权奸就此垮台(第一名是江彬同志),被关进了监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阶下囚竟然比关他的朱厚照和江彬活得还要长,也真算是老天闭眼。
阴影的威胁
料理了钱宁,朱厚照继续前进,他的行程是这样的,由京城出发,途经保定进入山东,过济宁抵达扬州,然后由南京、杭州一路南下,到达江西。
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凝结朱厚照先生智慧结晶的出行路线,既有人文景观(扬州产美女),又有自然风光,这时他虽已经得知朱宸濠兵败的消息,却并未打消出游的乐趣,正相反,他准备借此机会好好地玩一玩,放松放松。
按说皇帝出游,到下面调研视察,地方官员应该高兴才对,可这条旅游路线一传开,沿途的官员们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普遍的共识:皇帝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待在京城里,哪里都不要去了,你干吗要四处闹腾呢?又管吃又管住,大家没工夫伺候你,就别惹麻烦了。
这么看来,明代的官员们实在是觉悟不高,要知道,两百多年后的盛世下江南,各地官员都是巴不得皇帝陛下光临寒地,不但可以借机摊派搞点油水,如果伺候得好,还能给皇帝留下点深刻印象,升官发财,不亦乐乎?
可是想让皇帝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得付钱,这也是著名的贪污犯和珅先生的一条重要的生财之道,谁给的钱多,他就安排皇帝去哪玩。这要是在正德年间,估计他会亏本的。
就这样,官员们拿着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去孝敬皇帝,得到皇帝陛下的几句嘉奖,然后干净利落地跪在地上,熟练地磕几个头,发出响亮有节奏的声音,流几滴眼泪,口中同时大呼固定台词:“折杀奴才!”
我对明代的文官们感觉一般,这帮人总是喜欢叽叽喳喳,拉帮结派,有时候还胡乱告状,排除异己。但他们仍然是值得赞赏的,毕竟敢于坚持原则、敢冒砍头打屁股的风险,敢骂皇帝、敢骂权奸宦官、敢于抗命,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在我看来,父母生养多年,似乎不是为了让自家孩子天天自称“奴才我”,四处给人磕头下跪的。在人的身上,多少还应该有一样东西——骨气。
当时的地方官们似乎还是有点骨气的,他们无一例外地对这位出行的皇帝表达了不同意见,朱厚照才走到通州,保定府的御史奏折就来了,大意是路上危险,一路不便,您还是回去吧。
朱厚照不理。
过了保定,还没进山东,山东御史的奏折也来了,还是劝他回去。
朱厚照回去了。
但他老人家愿意回去,决不是从谏如流,而是因为他丢了一样东西。
然后他脱离大队,一路狂奔几百里,带着几个随从,一口气从山东边境跑回了京城,只为了对一个女人说一句话:
“我来接你了。”
这个女人姓刘,史书上称“刘姬”,是朱厚照十分喜爱的一个女人,出发之前,他本来打算带着刘姬一起走,但考虑到战场十分危险,朱厚照怜香惜玉,决定把她安置在京城近郊,看情况再说。
临走之前,刘姬给了朱厚照一根玉簪,约定如无意外,以此为信物相见。
可是意外偏偏发生了,过卢沟桥(偏偏就在这地方)的时候,他一时激动,冲得太快,把玉簪给弄丢了。
虽然那年头没有环卫工人天天打扫,但毕竟后面跟着十万大军,几十万双脚下去,别说玉簪,玉棒槌也踩没了。
当时朱厚照也没在意,到了山东,听说朱宸濠已经完蛋,他便派人去接刘姬。
可这位刘姬虽然是个弱女子,却是个认死理的家伙,她见来人没有信物,打死也不肯走。
使者回去报告了朱厚照,说这事情很难办,她不肯来。
确实难办,又不能因此就班师回朝,为了这个女人,皇帝陛下亲自跑一趟?
一百个皇帝中间会有一百个都说不,朱厚照是第一百零一个。
为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跑一趟,他认为很值得。
于是,在极度的惊喜之后,刘姬坐上了朱厚照的船,一同向山东进发。
这件事情再次考验了文官们的忍耐极限,你玩也就玩了,现在还擅自脱离群众一个人独自行动,太过分了!
没等到京城的言官们动手,山东的一位熊御史就近上了一封奏折。
看得出来这位御史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他的奏折可谓奇文,大致意思是:
“皇帝陛下带着几个随从,穿着便衣,露宿野外,这太不对了!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国家怎么办?你妈怎么办(如太后何)?”
朱厚照涵养很好,没有收拾他,这是不太容易的。
人接到了,继续往前走,进了山东,过了德州,过了济宁,向扬州前进。
在山东境内可谓麻烦不断,史书中记载的恶行一大堆,什么耀武扬威、欺负地方官、搜罗财物之类,朱厚照也因此背上了一个很不好的名声。
但如果细看就会发现,大部分恶行的前面都有一个主语——彬。
彬责之、彬索之、彬矫旨(假传旨意),此类种种,不胜枚举。
江彬仗着朱厚照对他的信任,任意胡为,朱厚照坐拥天下,啥也不缺,出来恶作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玩。
江彬不同,他本来只是个小武官,啥也没有,不借此机会捞一把,更待何时?
他干得相当过分,到了一个地方,立马就向地方要钱,如果不给他就任意安插一个罪名,甚至把绳索直接套到地方官的脖子上,不把人当人。还派出士兵,四处搜罗百姓财物,敢抵抗的就拳脚相向,搞得地方鸡犬不宁。他的架子也越来越大,狐假虎威,竟然连成国公朱辅见到他都要下跪!
朱辅就是追随朱棣作战的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代,当年真定之战,朱能敢带几十人追几万敌军,老人家在天有灵,看见自己的后代如此窝囊,没准儿能气得活过来。
虽然朱厚照自己也干过一些类似不太地道的事情,但总的来说,
他本人做事还是比较有分寸的,连指着鼻子骂他的言官都能容得下,还容不下老百姓吗?
但他对发生的这一切是要负责任的,江彬是一条恶狗,他却是恶狗的主人。
可是朱厚照没有意识到,由于他无尽的放纵,这条恶狗已经变成了恶狼,即将调转他锋利的牙齿,对准他的主人。
江彬是一个武将,他以打仗起家,作战很是勇猛,据说有一次在战场上,他的半边脸被冷箭射穿,这位粗人二话不说,立马就拔了出来,脸上鲜血直冒也不管,继续作战,吓得敌人魂不附体。此情此景,足可比拟当年的夏侯惇同志。
但除了好勇斗狠之外,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无所不为,对于这些事情,朱厚照知道,却不愿意多管,在他看来,这个人不过是想捞点钱,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
可惜他错了。
江彬的胃口很大,不但打算要他的钱,还想要他的命,他的江山。
为此,他设定了圈套,准备借此出征的机会除掉朱厚照。而对于这一切,朱厚照还蒙在鼓里,在他的眼里,江彬是一个十分可靠听话的人,说到底,他还只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
朱厚照这辈子也算是多姿多彩,短短的十几年,他就遇上了三次谋反,刘瑾(存在争议)、朱寘鐇,还有最近的朱宸濠。
或许是上天保佑吧,这三次谋反竟连他的一根汗毛都没有伤到,但这一次不同,致命的威胁已经来到了他的身边。
阴谋的黑手正慢慢地伸向毫无察觉的朱厚照,很快,它将扼住皇帝陛下的喉咙,置之于死地。
最后的敌人
可是生活就如同电视剧一样,总会有点波澜起伏,当江彬看到那封要命的奏折时,他那自以为聪明绝顶、运筹帷幄的脑袋终于懵了。
这封奏折比较长,精选内容如下:
“先于沿途伏有奸党,期为博浪、荆轲之谋。”
“诚恐潜布之徒,乘隙窃发,或有意外之虞,臣死有遗憾矣!”
这几句话应该比较好理解,就不解释了,最后介绍一下落款作者——赣南王守仁。
顺便说两句,这封奏折朱厚照看了,却并未理会。
在这之前,江彬和王守仁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战友,毕竟当时他们有朱宸濠这个共同的敌人。
但王守仁的显赫战功让江彬愤怒了,他没有想到,这个一没钱二没兵的家伙竟然平定了叛乱,抢了自己的风头。而这份奏折上的每一个字,在江彬看来,都是在说自己。
红眼病外加做贼心虚,江彬决定先拿王守仁开刀。
有一份杂志曾经评过人类有史以来最不应该犯的战略错误,经过投票选举,一个结果以超高票数当选——武力进攻俄国。这个结果比较靠谱,连拿破仑、希特勒这样的猛人,千里迢迢去啃了几口西伯利亚的雪,最后也只能灰溜溜地跑回来。
如果要评选正德年间最不应该犯的错误,翻翻史书,不用投票大概也能得出一个结论——和王守仁先生叫板。
其实王守仁写的这份奏折并非指向江彬,他说的主要是朱宸濠的余党,当然了,其间是否有隐含的意思,也是值得研究的。
要知道,虽然王守仁先生看起来像个二愣子,实际上不但精通兵法,还擅长权谋。他很会做人,在官场也算是个老油条了,经常和人称兄道弟,他和兵部尚书王琼(此时即将调任吏部尚书)的关系一直很好,他的群众基础也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了,内阁中也有一个人不喜欢他——杨廷和,不过这似乎也无关紧要。
有了这些人际关系,王守仁先生自然消息灵通,从半年后他采取的那些紧急行动看,他对于江彬的阴谋应该早有察觉。
于是,继朱宸濠之后,江彬成为了王守仁的新敌人,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比朱宸濠可怕得多的对手。
江彬想出了一个很恶心人的方法,他在等待一个机会,要像猫捉老鼠一样,先慢慢整治王守仁,然后再除掉他。
这个机会很快就出现了。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王守仁再次上奏,这次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够将朱宸濠送到南京,在那里举行献俘仪式。
王守仁的这个意见看似简单,背后却隐藏着极为深远的考虑。
按照朱厚照的计划,是要到南昌与朱宸濠作战,而朱宸濠虽然现在已经被捕,朱厚照却似乎并不罢休,准备一路走下去,搞个轰轰烈烈的武装游行。
从京城到山东,已经惹出了那么多的事情,十几万大军和那群奸邪小人要真的进了江西,吃吃喝喝加上打家劫舍捞点外快,老百姓估计就不用活了。
所以南京是最好的地点,反正皇帝陛下也玩了很久了,到南京后就别动了,免得四处折腾,况且南京也是帝都、特大城市,在这里搞仪式也算有了面子,快点完事您就快点回去吧,大家都方便。
朱厚照在行军路上收到奏折,看后没多想,就交给了旁边的江彬,询问他的意见。
江彬看懂了,他完全领会了王守仁的良苦用心,知道他为了百姓安宁,不愿再起事端。
然后他对朱厚照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绝对不可!”
“千里迢迢带领大军到此,怎么能够空手而归!”
但是朱宸濠都被抓了,还能打谁呢?
“把他放回鄱阳湖,陛下再抓一次!”
如此缺心眼的主意都能想出来,也算坏得只剩渣了。
朱厚照十分高兴,他同意了江彬的提议。
这是个十分阴毒的建议,其中包含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旦皇帝和十万大军进入了江西,以战后的混乱局面,其给养必然无法供应。养兵要管饭,没饭吃了就会去抢,到时局势必然混乱不堪。
而最为混乱的时候,也就是最好的时机。
这个处理意见很快传到了王守仁的耳朵里,他惊呆了。
他很清楚,这个方案极其凶险,如果照此执行,一场新的浩劫必然兴起,那些好不容易躲过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