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简单生活每一天 (1/2)
笔趣阁 www.bibiquge.com,人间值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32 遇到困难时要想“没关系,一定会有办法的”
从独自离开家乡到现在,中村恒子老师克服了太多的困难和考验,一步步坚强、坦然地走过来。
我(奥田弘美)长期受到老师教导,在这一章,我将从我的角度,讲述自己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
我之所以能像老师一样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实际上也得益于老师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
和老师初次相遇,是在奈良县的一家精神病医院。我至今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老师正坐在医务室的椅子上和几个男医生交谈的情形。
那时候,我正处在烦恼中。我努力想成为一名从事临终关怀的医生,那时很少有人从事这种工作,但刚好赶上怀孕,我不得不辞掉工作。在家里辛苦地养育孩子,又面临着家庭问题,作为医生该怎么工作,如何生活下去?就这样一边感到沮丧,一边到精神医院设立的老人保健中心做兼职医生。
有一天,恒子老师突然问我:“奥田医生,你愿不愿意成为精神科医生?我觉得你很适合做精神科医生。”
“精神科医生?我?可以吗?”
“没关系,你很适合。如果你是边带孩子边当医生,那精神科医生比较好。这个岗位可以发挥你的生活经验。我跟院长说一声,让你过来。”
就这样,老师跟院长打了招呼,我便转为了精神科医生。此后就跟着老师学习,一直追随她的身影。
前面已经提到了恒子老师的故事,她的人生真可谓波折不断。
在战中和战后大家都不宽裕的年代,她一个人坚持忍耐,克服了多少苦难才成为一名医生;结婚之后虽然遇到一系列家庭问题,但忙得连烦恼的时间都没有……
听老师讲述过往的故事,就像看电影一样,颇具戏剧性,让人兴致勃勃。在她的鼓舞下,我内心也产生了勇气,觉得“我的烦恼微不足道,我还得加倍努力”。
“因为所有的问题,我都可以解决。”
与老师交流后,我第一次产生“自己的烦恼没什么大不了”“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坷”的感觉,以及感到微妙的安心。
“总之,只要活着,人生总会有办法的。能吃饱,能睡好,有一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没问题。即使有什么不顺心,也不要太在意。”
从老师的这些话语中,我发现在生活中偶尔与人产生分歧,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以及感觉烦恼、忧愁的时候,这些时间是多么浪费,多么可惜。
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才执着于“没有烦恼的事情”;想得太多,反而放大了自己的不安和恐惧。
现在,每当我处于人生困境感到悲观时,就会告诉自己:“没关系,一切都会过去。”然后就会不可思议地产生一股莫名的勇气,让自己可以“继续努力”。
只要活着,人生总会有办法的。能吃饱,能睡好,有一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没问题。
33 他人有他人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界限分明,冲突、压力就会减少
恒子老师是一个欲望很低的人。
她总是穿着得体的衣服,从来没有拎过昂贵的包,佩戴过奢华的饰品。
她既不追求美食,也没有购物的欲望。
除了对金钱、物质没有欲望,在她近七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也不曾追求过什么名誉和地位。
“每天努力地生活,拼命做好眼前的工作。至于出人头地、享受奢侈人生之类的,完全没有时间考虑。”她这样自嘲地回顾自己的人生。老师几乎不追求基本生活以外的任何东西。
“每天要更快乐,更充实!”
“要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更加积极活跃!”
现代社会的主流想法完全受到欧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在无意中被这些“更加如何”的观点所煽动。
当我们想要“更加如何”时,就会对生活感到不满,觉得“这样下去可以吗”,因此便会陷入不安之中。
比如自己和同事相比,和朋友相比,和其他人相比,发现“自己还没有的东西”,就觉得“自己还不行”,因此产生自我厌恶,心生忧郁。或者“由于某些原因,自己总是不顺”,于是就开始埋怨他人,焦虑气愤。
这样的话,对现在人际关系或工作的不满就会增加,压力也会不断积聚。
总是陷入这样的模式,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人有很多。当然,这样的人也包括我自己。
不可思议的是,恒子老师从不和人比较。在单位,当比她年轻的医生步入更高的职位时,她完全不在意。别人比自己待遇好,比自己活跃,她也不会感到不满。
“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迹”,这种想法始终贯彻她的人生。在同一个单位连续工作几十年,老师从来没有和别人发生过冲突,也没有卷入人际关系的麻烦中。
她绝不是对别人冷淡的人,而是别人需要她就帮忙,被拜托的话她就帮忙。
老师很少邀请别人去玩,也基本上不多管闲事,在和我的长期交往中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谁有烦恼找她倾诉,她绝对会不惜时间认真倾听。她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给人带去温暖和爱。
正因为能做到这些,所以无论是人际关系、工作还是生活,她总能知足常乐。
在她看来,“只要自己和家人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就很满意。
人到底需要什么?恒子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实践他人的人生,我们不需要追寻别人的脚步。
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实践他人的人生,我们不需要追寻别人的脚步。
34 人际关系的秘密在于“距离感”,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定要保持住
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咨询室中,恒子老师都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如果你问她“有没有令你感到厌烦的人”,她会认真地告诉你“我对人没有好恶之分”。
或许正因如此,老师和身边的人一直保持着和谐稳定的关系。
即使是她常年工作的单位,也没有对她抱有敌意或与她对抗的人。
我在约二十家公司担任员工的精神辅导医师,每天都有人对我说“上司很难相处,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或者“和某某同事性格合不来,每天见面就心生抵触”。
如果对同事产生讨厌或者反感的情绪,每天在公司的压力就会倍增,甚至有人因此身体不舒服。
越是对别人讨厌、反感,这些情绪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态度上反映出来,进而传达给对方。久而久之,你和对方的关系会越发紧张,甚至到一触即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只是一点小事,也很容易激化矛盾。
我对人的好恶感较强,因此上述职场人的痛苦与煎熬,我非常理解。
那么恒子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带着这个疑问去请教恒子老师,果然有所收获。她认为,“人与人不能走得太近”。
对于和谁“变得更亲密”或者和谁“进一步加深关系”,恒子老师并不积极,也不怎么行动,因此在现实中她不会过于接近别人。
然而,她也不总是孤零零地一个人待着。对于仰慕她、愿意接近她的人,她总是面带平和的微笑接纳对方,与之快乐地交谈。
由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她对别人既没有过多的执着和期待,也没有过度的警戒。
每个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如果只关注好的方面和对方交往,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会相处得很愉快。
但若过于接近,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此外,如果对别人索取太多,而最终未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难免会产生怒气或失望的情绪。
老师充分了解这一点,因此和谁都保持绝佳的距离。
老师虽然就住在她的长子家隔壁,但没有特殊情况她基本不会前去。
在老师看来,“结婚之后,就把儿子交给了儿媳妇,孙子当然也是由他们夫妇管教”。她将自己的生活与长子一家划清“界限”;即使作为母亲,她也不会贸然闯入孩子的空间。因此,恒子老师与儿媳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生活中常见的婆媳矛盾。
数十年来,恒子老师一直受到同事们的尊敬,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越是对别人讨厌、反感,这些情绪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态度上反映出来,进而传达给对方。
35 孤独不等于寂寞,接受孤独的美妙,生活处处有乐趣
我们在上文谈到“距离”的问题,那么恒子老师在人际关系中绝佳的距离感,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我看来,那是因为她拥有一颗“不惧孤独的心”。
在写本书之前,我和老师聊了很多,她反复表达了一个观念,“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
她有两个孩子,还有好几个孙子,自己住的地方离儿子家很近,但是恒子老师常说自己“一个人”“孤独”等。
正如她所言,恒子老师只在每周日和儿子一家共度晚餐,平日里不见面也不打电话。
在她看来,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对恒子老师来说,孤独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在和恒子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孤独”的理解与老师截然不同。孤独是坏事,是寂寞,是羞耻,是凄惨……总之在我头脑中,孤独只有负面意义。
因为老师认识“孤独”的大前提是“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生活”,所以她即使一个人,也从未感到不安和恐惧,她认为这就是人生的本意。然而,包括我在内,生活在当下的很多人,非常害怕孤独、厌恶孤独。
因此,为了不让自己感觉孤独,人会努力与别人建立关系,并试图“密不可分”。
由于不是出于本意的交往,结果只是给自己增加压力。
在职场上拼命地交朋友,下了班也要和其他人搞好关系,无论走到哪都离不开社交网络……
由于过于害怕孤独,就会迎合别人,或者对别人妥协,从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因为经常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中的纠葛与不满也就不可避免。
所以,恒子老师的生活方式教会我“孤独是一件好事”。
正因为老师建立了“一个人”的心理立场,所以她对别人便不会抱... -->>
32 遇到困难时要想“没关系,一定会有办法的”
从独自离开家乡到现在,中村恒子老师克服了太多的困难和考验,一步步坚强、坦然地走过来。
我(奥田弘美)长期受到老师教导,在这一章,我将从我的角度,讲述自己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
我之所以能像老师一样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实际上也得益于老师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
和老师初次相遇,是在奈良县的一家精神病医院。我至今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老师正坐在医务室的椅子上和几个男医生交谈的情形。
那时候,我正处在烦恼中。我努力想成为一名从事临终关怀的医生,那时很少有人从事这种工作,但刚好赶上怀孕,我不得不辞掉工作。在家里辛苦地养育孩子,又面临着家庭问题,作为医生该怎么工作,如何生活下去?就这样一边感到沮丧,一边到精神医院设立的老人保健中心做兼职医生。
有一天,恒子老师突然问我:“奥田医生,你愿不愿意成为精神科医生?我觉得你很适合做精神科医生。”
“精神科医生?我?可以吗?”
“没关系,你很适合。如果你是边带孩子边当医生,那精神科医生比较好。这个岗位可以发挥你的生活经验。我跟院长说一声,让你过来。”
就这样,老师跟院长打了招呼,我便转为了精神科医生。此后就跟着老师学习,一直追随她的身影。
前面已经提到了恒子老师的故事,她的人生真可谓波折不断。
在战中和战后大家都不宽裕的年代,她一个人坚持忍耐,克服了多少苦难才成为一名医生;结婚之后虽然遇到一系列家庭问题,但忙得连烦恼的时间都没有……
听老师讲述过往的故事,就像看电影一样,颇具戏剧性,让人兴致勃勃。在她的鼓舞下,我内心也产生了勇气,觉得“我的烦恼微不足道,我还得加倍努力”。
“因为所有的问题,我都可以解决。”
与老师交流后,我第一次产生“自己的烦恼没什么大不了”“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坷”的感觉,以及感到微妙的安心。
“总之,只要活着,人生总会有办法的。能吃饱,能睡好,有一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没问题。即使有什么不顺心,也不要太在意。”
从老师的这些话语中,我发现在生活中偶尔与人产生分歧,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以及感觉烦恼、忧愁的时候,这些时间是多么浪费,多么可惜。
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才执着于“没有烦恼的事情”;想得太多,反而放大了自己的不安和恐惧。
现在,每当我处于人生困境感到悲观时,就会告诉自己:“没关系,一切都会过去。”然后就会不可思议地产生一股莫名的勇气,让自己可以“继续努力”。
只要活着,人生总会有办法的。能吃饱,能睡好,有一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没问题。
33 他人有他人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界限分明,冲突、压力就会减少
恒子老师是一个欲望很低的人。
她总是穿着得体的衣服,从来没有拎过昂贵的包,佩戴过奢华的饰品。
她既不追求美食,也没有购物的欲望。
除了对金钱、物质没有欲望,在她近七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也不曾追求过什么名誉和地位。
“每天努力地生活,拼命做好眼前的工作。至于出人头地、享受奢侈人生之类的,完全没有时间考虑。”她这样自嘲地回顾自己的人生。老师几乎不追求基本生活以外的任何东西。
“每天要更快乐,更充实!”
“要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更加积极活跃!”
现代社会的主流想法完全受到欧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在无意中被这些“更加如何”的观点所煽动。
当我们想要“更加如何”时,就会对生活感到不满,觉得“这样下去可以吗”,因此便会陷入不安之中。
比如自己和同事相比,和朋友相比,和其他人相比,发现“自己还没有的东西”,就觉得“自己还不行”,因此产生自我厌恶,心生忧郁。或者“由于某些原因,自己总是不顺”,于是就开始埋怨他人,焦虑气愤。
这样的话,对现在人际关系或工作的不满就会增加,压力也会不断积聚。
总是陷入这样的模式,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人有很多。当然,这样的人也包括我自己。
不可思议的是,恒子老师从不和人比较。在单位,当比她年轻的医生步入更高的职位时,她完全不在意。别人比自己待遇好,比自己活跃,她也不会感到不满。
“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迹”,这种想法始终贯彻她的人生。在同一个单位连续工作几十年,老师从来没有和别人发生过冲突,也没有卷入人际关系的麻烦中。
她绝不是对别人冷淡的人,而是别人需要她就帮忙,被拜托的话她就帮忙。
老师很少邀请别人去玩,也基本上不多管闲事,在和我的长期交往中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谁有烦恼找她倾诉,她绝对会不惜时间认真倾听。她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给人带去温暖和爱。
正因为能做到这些,所以无论是人际关系、工作还是生活,她总能知足常乐。
在她看来,“只要自己和家人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就很满意。
人到底需要什么?恒子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实践他人的人生,我们不需要追寻别人的脚步。
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实践他人的人生,我们不需要追寻别人的脚步。
34 人际关系的秘密在于“距离感”,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定要保持住
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咨询室中,恒子老师都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如果你问她“有没有令你感到厌烦的人”,她会认真地告诉你“我对人没有好恶之分”。
或许正因如此,老师和身边的人一直保持着和谐稳定的关系。
即使是她常年工作的单位,也没有对她抱有敌意或与她对抗的人。
我在约二十家公司担任员工的精神辅导医师,每天都有人对我说“上司很难相处,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或者“和某某同事性格合不来,每天见面就心生抵触”。
如果对同事产生讨厌或者反感的情绪,每天在公司的压力就会倍增,甚至有人因此身体不舒服。
越是对别人讨厌、反感,这些情绪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态度上反映出来,进而传达给对方。久而久之,你和对方的关系会越发紧张,甚至到一触即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只是一点小事,也很容易激化矛盾。
我对人的好恶感较强,因此上述职场人的痛苦与煎熬,我非常理解。
那么恒子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带着这个疑问去请教恒子老师,果然有所收获。她认为,“人与人不能走得太近”。
对于和谁“变得更亲密”或者和谁“进一步加深关系”,恒子老师并不积极,也不怎么行动,因此在现实中她不会过于接近别人。
然而,她也不总是孤零零地一个人待着。对于仰慕她、愿意接近她的人,她总是面带平和的微笑接纳对方,与之快乐地交谈。
由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她对别人既没有过多的执着和期待,也没有过度的警戒。
每个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如果只关注好的方面和对方交往,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会相处得很愉快。
但若过于接近,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此外,如果对别人索取太多,而最终未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难免会产生怒气或失望的情绪。
老师充分了解这一点,因此和谁都保持绝佳的距离。
老师虽然就住在她的长子家隔壁,但没有特殊情况她基本不会前去。
在老师看来,“结婚之后,就把儿子交给了儿媳妇,孙子当然也是由他们夫妇管教”。她将自己的生活与长子一家划清“界限”;即使作为母亲,她也不会贸然闯入孩子的空间。因此,恒子老师与儿媳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生活中常见的婆媳矛盾。
数十年来,恒子老师一直受到同事们的尊敬,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越是对别人讨厌、反感,这些情绪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态度上反映出来,进而传达给对方。
35 孤独不等于寂寞,接受孤独的美妙,生活处处有乐趣
我们在上文谈到“距离”的问题,那么恒子老师在人际关系中绝佳的距离感,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我看来,那是因为她拥有一颗“不惧孤独的心”。
在写本书之前,我和老师聊了很多,她反复表达了一个观念,“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
她有两个孩子,还有好几个孙子,自己住的地方离儿子家很近,但是恒子老师常说自己“一个人”“孤独”等。
正如她所言,恒子老师只在每周日和儿子一家共度晚餐,平日里不见面也不打电话。
在她看来,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对恒子老师来说,孤独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在和恒子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孤独”的理解与老师截然不同。孤独是坏事,是寂寞,是羞耻,是凄惨……总之在我头脑中,孤独只有负面意义。
因为老师认识“孤独”的大前提是“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生活”,所以她即使一个人,也从未感到不安和恐惧,她认为这就是人生的本意。然而,包括我在内,生活在当下的很多人,非常害怕孤独、厌恶孤独。
因此,为了不让自己感觉孤独,人会努力与别人建立关系,并试图“密不可分”。
由于不是出于本意的交往,结果只是给自己增加压力。
在职场上拼命地交朋友,下了班也要和其他人搞好关系,无论走到哪都离不开社交网络……
由于过于害怕孤独,就会迎合别人,或者对别人妥协,从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因为经常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中的纠葛与不满也就不可避免。
所以,恒子老师的生活方式教会我“孤独是一件好事”。
正因为老师建立了“一个人”的心理立场,所以她对别人便不会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