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biquge.com,春闺秘录:厂公太撩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汪印在长雍都城现身,不仅让陆太后和正景帝瞩目,同样也引起了大安朝官员的注意。
那些暗探虽然已经出了事,再没有什么情报传出来,但这毕竟是暗处,这并不代表着大安与大雍毫无往来。
两国鸿胪寺时不时有往来,两国的商旅也一直没有断绝。
汪印现身这个消息,便是通过大雍鸿胪寺和商队传出来的。
有关汪印的任何消息,都是重中之重,自然也很快就送到京兆了。
缇骑死伤无数、汪印重伤不知所踪,大安朝上下也都在密切关注着汪印的下落。
如今,其在大雍都城现身了……
宋定边果然没有说错,汪印和缇骑的确逃往了大雍,说不定,还投靠了大雍!
这一次,永昭帝并没有震怒,也没有因为汪印出现大雍就将其定下“叛国”之类的罪名。
并非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在刚接到宋定边禀告的时候,他就想签下海捕令、定下汪印叛国大罪了,不曾想却遭到了护国公汤源的反对。
汤源倒没有说很多话,只是说了这么一句:“皇上,军中士兵不可欺、国朝百姓更不可愚啊。”
此话,听得永昭帝心中一惊。
宋定边呈给兵部的急报中虽称云州之事的起因是“缇骑哗变”实情却不是如此。
实情就是:根本没有缇骑哗变这样的事!
宋定边为了完成皇令,是为了对付汪印和缇骑而想出来的借口,为了将汪印赫赫功劳变成天大罪过的借口。
缇骑哗变完全是捏造的,是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的。
说白了,这就是永昭帝所需要的遮丑布。
云州的事情,根本就经不起任何推敲和查探!
汤源执掌皇家暗卫,对朝中军中消息当然会密切关注,宋定边秘密带着仪鸾卫前去,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他能知道的事情,朝中官员和将领也迟早就能想到。
谁都知道,汪印治下甚严,绝不可能有放任缇骑乱来的事情;
缇骑如果真的要为汪印抱不平,为何不在京兆的时候、偏偏在夺回云州之后哗变?
这说不通,根本就不成立。
士兵和百姓或许一时会对汪印痛恨唾骂,但想必不用多久便有人反应过来了。
功高震主才是汪印真正的罪名,然而哪一个有抱负的官员将领不想建功立业呢?
如果建功立业的终极结果就是像汪印这样的,那么官员将领们怎么想呢?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永昭帝视汪印岂止是土芥?那是要除之而后快的人。
汪印立下那么大的功绩尚且如此,那么别的人又会如何呢?
汪印在前,殷鉴不远,国朝之臣又该如何视君呢?
汤源说这句话,便是在隐晦提醒永昭帝:担心朝臣和将领的反噬,毕竟,人心不可欺瞒。
永昭帝到底心虚,生怕云州的真相被揭露出来,哪里还敢签下海捕文书?
他也不想再与朝臣、国公勋贵这些人再对抗了。
既然汪印不知所踪... -->>
汪印在长雍都城现身,不仅让陆太后和正景帝瞩目,同样也引起了大安朝官员的注意。
那些暗探虽然已经出了事,再没有什么情报传出来,但这毕竟是暗处,这并不代表着大安与大雍毫无往来。
两国鸿胪寺时不时有往来,两国的商旅也一直没有断绝。
汪印现身这个消息,便是通过大雍鸿胪寺和商队传出来的。
有关汪印的任何消息,都是重中之重,自然也很快就送到京兆了。
缇骑死伤无数、汪印重伤不知所踪,大安朝上下也都在密切关注着汪印的下落。
如今,其在大雍都城现身了……
宋定边果然没有说错,汪印和缇骑的确逃往了大雍,说不定,还投靠了大雍!
这一次,永昭帝并没有震怒,也没有因为汪印出现大雍就将其定下“叛国”之类的罪名。
并非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在刚接到宋定边禀告的时候,他就想签下海捕令、定下汪印叛国大罪了,不曾想却遭到了护国公汤源的反对。
汤源倒没有说很多话,只是说了这么一句:“皇上,军中士兵不可欺、国朝百姓更不可愚啊。”
此话,听得永昭帝心中一惊。
宋定边呈给兵部的急报中虽称云州之事的起因是“缇骑哗变”实情却不是如此。
实情就是:根本没有缇骑哗变这样的事!
宋定边为了完成皇令,是为了对付汪印和缇骑而想出来的借口,为了将汪印赫赫功劳变成天大罪过的借口。
缇骑哗变完全是捏造的,是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的。
说白了,这就是永昭帝所需要的遮丑布。
云州的事情,根本就经不起任何推敲和查探!
汤源执掌皇家暗卫,对朝中军中消息当然会密切关注,宋定边秘密带着仪鸾卫前去,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他能知道的事情,朝中官员和将领也迟早就能想到。
谁都知道,汪印治下甚严,绝不可能有放任缇骑乱来的事情;
缇骑如果真的要为汪印抱不平,为何不在京兆的时候、偏偏在夺回云州之后哗变?
这说不通,根本就不成立。
士兵和百姓或许一时会对汪印痛恨唾骂,但想必不用多久便有人反应过来了。
功高震主才是汪印真正的罪名,然而哪一个有抱负的官员将领不想建功立业呢?
如果建功立业的终极结果就是像汪印这样的,那么官员将领们怎么想呢?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永昭帝视汪印岂止是土芥?那是要除之而后快的人。
汪印立下那么大的功绩尚且如此,那么别的人又会如何呢?
汪印在前,殷鉴不远,国朝之臣又该如何视君呢?
汤源说这句话,便是在隐晦提醒永昭帝:担心朝臣和将领的反噬,毕竟,人心不可欺瞒。
永昭帝到底心虚,生怕云州的真相被揭露出来,哪里还敢签下海捕文书?
他也不想再与朝臣、国公勋贵这些人再对抗了。
既然汪印不知所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